论文摘要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色通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突出的价值”―――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认定的最核心的尺度.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作为中华民族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大运河可谓一条历史之河、文化之河,凝结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时至今日,运河两岸依然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重心区域之一.除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形态,在运河的开凿、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包括曲艺、舞蹈、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等相当多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构成了大运河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大运河申遗,是国际性的大课题,不仅因为其蕴涵着物质文化遗产和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进行整合的问题.大运河作为活的历史,目前在一些地方还在被使用着,其规划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大运河要“申遗”成功,面临着家底不清、建设性破坏、环境污染等九大问题亟待解决.基于大运河的现状和保护的迫切性,本文第一章在分析了目前我国京杭大运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运河遗产廊道建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国内外遗产廊道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运河遗产廊道的概念以及对运河保护的作用.第二章从古到今分析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功能,并在第三章中通过与法国南运河的比较而得出在历史和现代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京杭大运河的现状和社会认知度.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运河遗产廊道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研究成果、研究对象较为单薄,研究论文大都以简单的翻译和介绍为主,结合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人员也以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为代表.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热潮虽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反响,但理论研究仍没有跟上.近年来,虽然大运河方面的研究文献愈加丰富,但是对于如何构建运河遗产廊道,如何保护和开发运河遗产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同时,从法国大运河相关比较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不仅对大运河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部门的配套管理和法律条文也并不完善,急待提高和解决.作为一个综合、系统的新的线性遗产保护框架,重视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文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针对前面所阐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最终提出了通过构建开发运河遗产廊道的方式来加强对我国京杭大运河的管理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而适度的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