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香张扬缪素霞姬红梅(解放军第八二医院儿童学习困难中心江苏淮安223001)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020-02
【摘要】目的研究学习障碍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特点,为其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本院185例学习障碍小学生进行分析。男生归纳为9个因子,女生归纳为8个因子,凡依据Achenbach检测出任何一个因子超过正常值即判断为行为问题。结果学习障碍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较普通学生显著增多,且男女、生有别,男生以多动、体诉、社会退缩、违纪、交往不良问题为主,女生以体诉、多动、社会退缩问题常见。结论学习障碍小学生较正常儿童存在更严重的行为问题,应重视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矫治。
【关键词】学习障碍小学生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LD)是影响儿童发展的常见心理卫生问题,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小学时期是心理和行为打基础时期,是心理行为形成时期,有较强的可塑性,了解LD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将有助于为干预提供依据,帮助其心理行为健康成长。故本研究应用Achenbach行为量表对185例LD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LD组患儿来自于2006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儿童学习困难门诊,由主治以上医师临床诊断和结合教师对其学习能力的评定,符合国际精神疾病分类ICD-10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诊断标准,并结合儿童学习障碍筛查量表筛查,共185例,其中男145名、女40名,年龄6-11岁,平均8.89±2.19岁。正常对照组来自本市3所小学,考试成绩通常位居班级前40%的学生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6名、女54名,年龄6-11岁,平均8.76±2.24岁,两组均无明显躯体、神经、精神疾病。
1.2方法
1.2.1筛查可疑LD儿童采用静进修订的学习障碍筛查量表进行测评,该量表共5大项24个条目,筛查标准为PRS量表总分≤60分为可疑。
1.2.2智力测试采用联合瑞文测试评定受试儿童的智商状况。
1.2.3行为测试在医生指导下由父母或带养人填写《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调查儿童行为偏离情况。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医学统计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统计。
2结果
2.1LD组学生行为因子异常情况分析185名LD组学生存在1项及以上行为因子异常共120例,对照组180例中有1项及以上异常者25例,两组差异非常显著性(P<0.001)。男生因子异常出现频率最高为多动因子91例,其他依次为体诉71例、社会退缩例48例、违纪33例、交往不良26例、攻击21例、抑郁21例。女生因子异常出现频率最高者为体诉22例、多动21例、社会退缩13例、抑郁6例、违纪5例、攻击5例。
2.2两组男性学生CBCL量表行为因子比较LD组男生在多动、体诉、社会退缩、违纪、交往等因子表现强烈,得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2.3两组女性学生CBCL量表行为因子分比较女生的体诉、多动、社会退缩3因子得分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3讨论
本组LD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检出率达64.86%,较普通学生显著增多。有学者发现学习困难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61.82%[1],小学生39.49%存在行为问题[2]。研究发现本组LD小学生的行为问题中,无论男女均突出表现有多动因子异常,半数以上的LD儿童有多动因子异常,为男生最常见的行为问题,也是女生非常常见的行为问题,表明多动行为与LD之间关系密切。
本研究显示LD儿童的体诉、退缩、抑郁等行为因子问题也明显高于普通学生,且过半数女生和近半数男生伴有体诉问题,但他们到医院检查却通常没有器质性病变,体诉的产生可能与LD儿童对学习困难的压力转移有关。LD学生近三分之一有社会退缩,约七分之一有抑郁,提示LD小学生的社会功能和人格的发展在受到影响。
有研究报道,LD儿童在人际关系表现上不如普通学生,而本研究结果则发现男性LD儿童人际关系更不足,本组LD男生的违纪和交往问题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而女生在这方面未显示区别。可能与LD男生伴有更多行为问题导致其违纪并影响其交往有关。
研究显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行为产生不同影响,有多项文献报道父母心理、行为特征,文化、职业与孩子关系等与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而家庭环境不良是引起儿童行为问题的首要因素,轻度以上铅中毒可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虽LD儿童虽然拥有正常智力,但有报道行为问题儿童有脑功能成熟延迟的现象。因此不能忽视LD儿童的行为问题,应重视对LD儿童的学习及行为问题,干预矫治工作本研究正在进行中,结果将后期继续总结报告。
参考文献
[1]许韶君,陶芳标,王君,等.学习困难儿童智力、行为问题和感觉统合失调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76-377.
[2]钟荧,李刚,刘珍妮.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8):7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