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南缘构造带构造几何学特征与形成演化

大别造山带南缘构造带构造几何学特征与形成演化

论文摘要

通过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对大别南缘构造带的结构、物质组成和形成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1、确定了大别南缘构造带是一个复杂多期演化的复合构造带,尤其是中新生代以来在先期洋陆相互作用碰撞构造带基础上叠加强烈的陆内构造而形成的巨大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系。其构造几何学结构主要特点为:(1)平面呈线性弧形波状延伸;(2)剖面上呈现造山带以多种类型和不同深度层次规模的推覆构造形式,向外推置在扬子地块之上,构成陆内地壳大规模收缩推覆叠置的几何学结构;(3)现今结构垂向上从上部以近东西走向构造为主,经中深部水平流变过渡层到深部地幔南北向结构与状态,使壳幔上下呈近于直交或斜交的构造非耦合关系,总体构成具流变学分层的壳幔三维结构几何学模型。2、厘定大别南缘构造带中肢解的蛇绿混杂岩和残留岛弧火山岩的存在,讨论了勉略带的东延。肢解的蛇绿混杂岩和残留的岛弧火山岩共同存在,表明大别山南缘地区曾存在洋内岛弧至活动的大陆边缘岛弧构造背景,与秦岭构造带勉略带不同地段残存的蛇绿岩和火山岩等从区域构造与构造部位、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综合特征可以对比。但因受到印支期陆—陆深俯冲碰撞和UHP的快速折返以及燕山期陆内构造作用的强烈改造而呈残存状态,杂乱分布。它们现今裸露在造山带根带前寒武纪古老岩石中,而中上部浅层岩石,包括类似勉略带在内的岩石可能大多已被剥蚀,或因大别山南缘的巨大推覆而被掩埋。因此,在大别山南缘构造带抬升的古老基底根带岩石中,目前尚可见到老的蛇绿岩和岛弧火山岩块的保存,而新的尚未发现或保存。3、探讨了大别南缘构造带的形成演化对于大别造山带和大别HP、UHP变质岩石形成与折返的作用和意义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大别南缘构造带经历了变质基底岩系原岩形成阶段、扬子地块北缘震旦纪—中三叠世被动大陆边缘沉积阶段、印支期深俯冲与碰撞造山阶段、晚印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与UHP折返阶段、中新生代陆内构造阶段等5个长期复杂的构造演化阶段。大别山南缘俯冲消减带与构造带的存在,造成大别南、北的双层俯冲,而南缘扬子岩石圈俯冲促进和加速了大别北缘陆壳快速的深俯冲,致使其形成UHP岩石。其中所要强调的是在扬子与华北两大板块区域汇聚和大别南、北陆壳双层俯冲中,南缘的俯冲碰撞加强了北缘的深俯冲与折返作用。这也是本文研究大别南缘构造带的主要原因和意义,也是本文提出的重要新认识。4、研究与厘定大别山前陆褶冲带的变形特征。前陆褶冲带和大别南缘带经历了相同构造变形期次,即至少三期的构造变形,早期表现为扬子陆块向北的俯冲碰撞,主期表现为超高压岩石的折返,形成前陆褶冲带,晚期表现大别山隆起时向南的逆冲推覆构造格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大别南缘构造带研究状况和基本地质问题
  • 二、论文选题和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论文研究工作概况及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大别南缘构造带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大别造山带不同构造单元主要地质特征
  • 一、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
  • 二、大别造山带
  • 三、扬子地块北缘构造带
  • 第二节、大别造山带深部构造特征
  • 一、大别山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二、地壳岩石圈电性结构及地幔动力学背景
  • 三、地震波速结构
  • 四、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 第三章 大别南缘构造带物质组成
  • 第一节、宿松—浠水构造带物质组成
  • 第二节、随县—张八岭构造带物质组成
  • 第三节、前陆褶冲带的物质组成
  • 第四章 大别南缘构造带中蛇绿混杂岩与岛弧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第一节、肢解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 一、蛇绿构造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岩石组合
  • 二、蛇绿构造混杂岩中的蛇绿岩与相关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三、蛇绿构造混杂岩的厘定、时代与大地构造背景
  • 第二节、残留岛弧岩浆岩地质特征与大地构造意义
  • 一、残留岛弧岩浆岩地质特征与岩石组成
  • 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三、残留岛弧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
  • 第三节、大别南缘构造带蛇绿构造混杂岩和岛弧火山岩的区域对比
  • 第五章 大别南缘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 第一节、大别南缘构造带现今地壳的平面与剖面结构
  • 一、大别南缘构造带现今地表平面结构
  • 二、大别南缘构造带现今地表剖面结构
  • 第二节、大别南缘基底构造带不同构造岩片特征
  • 一、大别南缘基底构造带不同构造岩片特征
  • 二、大别山南缘基底构造带总体特征
  • 三、恢复重塑大别山南缘基底构造带印支期俯冲碰撞构造特征
  • 四、大别山南缘基底构造带造山期后构造变形
  • 第三节、前陆褶冲带与前陆盆地
  • 一、前陆褶冲带特征
  • 二、前陆盆地
  • 第四节、主要构造边界断裂与走滑剪切构造特征
  • 一、主要构造边界断裂特征
  • 二、大别南缘构造带的剪切构造
  • 第五节、大别南缘构造带伸展构造与中新元古代构造体制探讨
  • 一、大别南缘构造带伸展构造
  • 二、大别南缘构造带中新元古代构造体制讨论
  • 第六节、大别南缘构造带深部结构特征
  • 一、大别南缘构造带深部结构特征
  • 二、扬子陆块向北俯冲的过程探讨
  • 第七节、大别南缘构造带运动学特征
  • 第六章 大别南缘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 第一节、大别南缘构造带的形成演化
  • 第二节、大别南缘构造带对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折返机制的作用与意义
  • 一、大别山UHP岩石深俯冲形成与折返机制概述
  • 二、大别南缘构造带对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与折返的作用与意义
  • 第七章 主要进展与结论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利用水准数据分析大别造山带东段构造活动特征[J]. 高原地震 2015(01)
    • [2].大别造山带北麓地区自石炭纪以来构造演化研究[J]. 吉林地质 2012(01)
    • [3].大别造山带地壳结构反演及其动力学意义[J]. 中国地震 2018(03)
    • [4].利用地震地磁数据浅析大别造山带东段构造活动特征[J]. 广东科技 2014(20)
    • [5].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6].地层证据——对大别造山带汇聚历史的制约[J]. 地质科学 2011(02)
    • [7].区块评价双因素法及其在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区块的应用[J]. 地质通报 2009(06)
    • [8].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部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潜力及选区方向[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2)
    • [9].大别造山带片麻岩区可燃气的发现及勘探意义[J]. 安徽地质 2009(04)
    • [10].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形成机制[J]. 石油实验地质 2016(02)
    • [11].基于地磁异常分析大别造山带东段构造特征[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7(08)
    • [12].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岩石组构特征及中、新生代差异变形机制[J]. 中国石油勘探 2011(04)
    • [13].大别造山带北缘中-上侏罗统园筒山组沉积学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 [14].大别造山带宿松变质杂岩变质演化过程[J].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6)
    • [15].西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J]. 矿产勘查 2011(05)
    • [16].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油气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合肥顺利召开[J]. 石油实验地质 2008(04)
    • [17].大别造山带天柱山中酸性岩起源及地质意义[J]. 高校地质学报 2011(01)
    • [18].北大别造山后伸展期中-下地壳流动形式数值模拟研究[J]. 地质学报 2019(04)
    • [19].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差异构造变形[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2(02)
    • [20].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地壳Sm-Nd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J]. 甘肃地质 2010(01)
    • [21].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综合地层分区[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1(06)
    • [22].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油气地质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市圆满结束[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2)
    • [23].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及两侧晚古生代构造环境与油气意义[J].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2)
    • [24].桐柏-大别造山带麻城地区金矿成矿地质背景及空间展布特征[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0(02)
    • [25].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陆内构造作用与成因分析[J]. 地质科学 2014(02)
    • [26].大别造山带内部变沉积岩锆石LA-ICP MS U-Pb定年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 地球科学进展 2018(09)
    • [27].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南、北缘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J]. 现代地质 2012(02)
    • [28].东大别地磁剖面磁异常的匹配滤波分析与地震研究[J]. 西北地震学报 2012(04)
    • [29].大别造山带西段宽频带数字地震台阵观测与地壳上地幔结构[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07)
    • [30].大别造山带新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1)

    标签:;  ;  ;  ;  ;  ;  

    大别造山带南缘构造带构造几何学特征与形成演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