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技术改造菌株,提高菌株毒力,是解决昆虫病原真菌致死慢、致死率低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传代培养过程中,被转入的基因是否会丢失以及转基因工程株是否会像野生型菌株那样频繁地发生变异,引起产孢减少和毒力减退等生产性状的退化?针对这些问题,本实验选用了6株球孢白僵菌工程菌株Bb13T-10-3、Bb202T-7,Bb13TPr1A-1、Bb13TPr1A-2、Bb13-C和Bb13-A-C与2株出发菌株Bb13和Bb202进行研究。首先分别对工程菌进行目的基因的PCR验证,检查明外源基因是否会丢失,同时测定比较工程菌株和出发菌株及其单孢分离株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过程中的菌落角变率,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和生长速率,抗热性,毒力的变化;传代30代,每五代测定一次,以出发菌株为对照来评价其遗传稳定性。在传代过程中对工程菌株和出发菌株进行角变率和产孢量进行测定发现,8个菌株都发生菌落局变,但变异情况大相径庭。工程菌株及其单孢株同多孢出发菌株Bb13与其单孢分离株Bb13-S在传代过程中的角变率与产孢量的变化趋势相似,都表现出角变率先是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而增高,然后再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而降低;而产孢量变化也都是一直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多孢出发菌株Bb13与其单孢分离株Bb13-S在传代过程中的角变率与产孢量的变化趋势相似而以Bb13稍高,表明多孢出发株比其单孢分离株更易发生变异。在传代过程中工程菌株Bb13T-10-3的角变率居高不下,始终在83%和100%之间波动,波动幅度较小,而产孢量在传代过程中则始终很低,第1代仅9×106个孢子/ml,第30代时其产孢量降低至3×106个孢子/ml,降低了66.67%,极显著低于其他各菌株(P=5.78×10-71×10-4<0.01);相比之下,单孢分离株Bb13T-10-3-S要稳定得多,直到第7代才开始出现菌落局变,到第10代和第12代时角变率最高,也仅达到17%,因此波动幅度也很小。然而,这个单孢分离株产孢能力很强,第1代产孢量为3.2×108个孢子/ml,是第1代多孢株的35.4倍;尽管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产孢量也在降低,到第30代时降低了13.79%,产孢量仍达2.8×108个孢子/ml,不仅极显著地稍高于Bb13-S(P=8.02×10-5<0.01),也极显著高于其它6个菌株(P=2.98×10-71×10-4<0.01)。再加上其角变率最低,因此是一株稳定的高产工程株。在传代过程中,Bb13TPr1A-1、Bb13TPr1A-2、Bb13-C和Bb13-A-C的角变率要低于出发菌株Bb13,产孢量也高于出发菌株;而工程菌株Bb202T-7与出发菌株的角变率和产孢量差异不显著。在传代过程中对工程菌株和出发菌株进行生长速率的测定,发现工程菌株Bb13T-10-3在第1代的平均生长速率达到0.56cm/d,与其出发菌株(0.36cm/d)差异极显著,与其它几株工程菌株Bb13-A-C(0.38cm/d)、Bb13-C (0.38cm/d)、Bb13TPr1A-1(0.38cm/d)和Bb13TPr1A-2(0.38cm/d)也差异极显著;第30代时Bb13T-10-3的平均生长速率达到0.51cm/d,与其出发菌株(0.32cm/d)差异极显著,与其它几株工程菌株Bb13-A-C(0.32cm/d)、Bb13-C(0.32cm/d)、Bb13TPr1A-1(0.32cm/d)和Bb13TPr1A-2(0.32cm/d)也差异极显著。对6株工程菌株与2株出发菌株的第2代与第30代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随着传代代数的增加,工程菌株与出发菌株的毒力都有所下降。对马尾松毛虫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的结果表明,第2代工程菌株Bb13T-10-3的致死中时比出发株Bb13升高24%,第30代工程菌株Bb13T-10-3的致死中时比出发株Bb13升高18%。结合工程菌株Bb13T-10-3的产孢量情况,说明其表现出极其明显的退化变异。另外第2代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工程菌株Bb13T-C、Bb13T-A-C、Bb13TPr1A-1和Bb13TPr1A-2的单孢株和多孢株的致死中时都分别比出发株Bb13的多孢株和单孢株低,第30代时除了多孢株Bb13TPr1A-1和Bb13TPr1A-2的致死中时稍高于出发株Bb13的多孢株,其它菌株致死中时都比出发株低,结合工程菌株Bb13T-C、Bb13T-A-C、Bb13TPr1A-1和Bb13TPr1A-2的产孢量变化不大的情况可以说明它们的退化不明显。对松墨天牛进行生物测定的结果表明,第2代和第30代时工程菌株的单孢株和多孢株的致死中时都低于其出发菌株,工程菌株多孢株Bb202T-7的致死中时在第2代和第30代时保持不变,而工程菌株单孢株Bb202T-7-S的致死中时只升高0.1d。研究结果发现工程株也和野生型菌种一样会发生菌落局变,但所插入的外源基因并未丢失。与野生型出发菌株及其单孢分离株相比,工程株Bb13T-10-3的角变率居高不下而产孢量及对松毛虫的毒力显著降低。通过单孢分离和继代培养得到一株较稳定的高产菌株。其产孢量及对松毛虫的毒力远高于野生型出发菌株及其单孢分离株。是一株稳定的高产高毒优良菌株,即超级菌株。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降解植物甾醇产9α-羟基雄烯二酮工程菌株构建及发酵工艺优化[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4)
- [2].多媒体及启发式教育在工程菌株选育课的应用[J]. 现代交际 2013(12)
- [3].酿酒酵母产泛酸工程菌株的构建与诱变[J]. 发酵科技通讯 2017(03)
- [4].亚硫酸盐分泌量提高的啤酒酵母基因工程菌株发酵性能研究[J]. 酿酒科技 2008(07)
- [5].微生物源谷氨酰胺转氨酶基因工程菌株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17)
- [6].β-甘露聚糖酶高产基因工程菌株发酵条件优化[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04)
- [7].具有高胱硫醚β-裂解酶活性的葡萄酒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9)
- [8].麦角甾醇酵母基因工程菌株的发酵培养条件[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
- [9].球孢白僵菌工程菌株构建及其环境安全性分析[J]. 镇江高专学报 2013(01)
- [10].大豆血红蛋白串联基因簇转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02)
- [11].反硝化基因工程菌株YP4S的构建及对污水除氮特性研究[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02)
- [12].生防工程菌株BS-17A稳定性与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 生物技术 2011(03)
- [13].多功能农药降解基因工程菌株m-CDS-1环境释放安全评价[J]. 微生物学报 2008(11)
- [14].鸡γ-干扰素基因重组质粒在工程菌株中的稳定性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8(07)
- [15].枯草芽孢杆菌工程菌株产普鲁兰酶发酵条件的优化[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2(07)
- [16].产琥珀酸工程菌株的发酵工艺条件优化[J]. 生物加工过程 2010(04)
- [17].荧光假单胞工程菌株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生物防治[J]. 中国植保导刊 2009(01)
- [18].导入nodD-lba串联基因的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8)
- [19].重组人胸腺素β16工程菌株的遗传稳定性研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9(01)
- [20].草本纤维提取专用复合酶工程菌株的构建[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9)
- [21].工业微生物解脂耶氏酵母及其应用研究[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09)
- [22].基因工程菌株nifDK基因敲除[J]. 黑龙江科学 2016(17)
- [23].导入额外拷贝dctA基因的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03)
- [24].重组HBsAg在汉逊酵母中的分泌表达[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9(02)
- [25].创制转Mad1基因球孢白僵菌工程菌株提高对玉米螟毒力[J]. 玉米科学 2019(05)
- [26].表达ST1-LTB-α-β融合蛋白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分析[J]. 生物工程学报 2008(08)
- [27].越南伯克霍尔德氏工程菌株B418-37的温室防病增产效果[J]. 山东农业科学 2008(07)
- [28].携带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减毒沙门菌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活性[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1(12)
- [29].高产酸性普鲁兰酶工程菌株种子强化工艺[J]. 精细化工 2017(11)
- [30].组成型表达chi基因的Bt工程菌株构建及其特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