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以兰州市三高校的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以兰州市三高校的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论文摘要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从乡村进入城市,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进入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从少数民族地区进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地区学习和生活,这在人类学的研究中是一种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的现象。当他们进入全新的文化环境后,就面临着如何适应突如其来的社会、语言和生活方式等的一系列问题,这种变化,无疑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本文以文化适应和文化变迁的相关理论为依据,对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跨文化学习、生活的几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定性和定量研究。论文采用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方式,尽可能从多角度详细勾勒出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点滴图景,并由此提出作者基于田野调查资料上的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本论文由以下六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交代了论文的主题、假设及研究意义,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并介绍了论文写作的一些宏观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一章详细描述与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层面的文化适应,包括他们对学校及学校所在城市的看法、饮食和服饰的适应以及他们在校的经济生活适应。第二章详细描述与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行为层面的文化适应,包括他们的语言适应、在校的人际交往状况以及宗教信仰生活的调适。第三章详细描述与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度层面的文化适应,包括他们的婚恋文化、择业价值观和现实的择业状态。第四章详细描述与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是对前述章节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的语言、人际交往、宗教信仰生活和婚恋文化等现象反映的精神实质的总结。第五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大致要经历文化接触阶段、文化变化阶段和文化叠合阶段,并详细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发生文化变化的原因。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对论文的几个说明
  • 一、论文的主题、假设及研究意义
  • 二、对几个主要概念的说明
  • 三、论文的叙述逻辑
  • 第二节 宏观理论和相关学术成果
  • 一、关于“文化变迁”的理论
  • 二、关于“文化适应”的理论
  • 三、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分析模型
  • 四、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少数民族人口文化适应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调查方案与实施
  • 二、调查方法
  • 第一章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物质层面的文化适应
  •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环境和衣、食的适应
  • 一、对学校及学校所在城市的看法
  • 二、饮食和服饰的适应
  •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生活状况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经济生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生活适应过程
  • 三、民族文化因素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在校经济生活
  • 四、经济资助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济生活适应
  •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行为层面的文化适应
  •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适应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适应过程
  • 三、双语教育与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
  •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调适
  • 三、提高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活的调适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分析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生活的自我调适
  • 三、对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宗教信仰生活的思考
  •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制度层面的文化适应
  •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婚恋文化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恋爱观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校园异族恋情
  • 第二节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与分析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实择业状态
  • 三、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建议与对策
  • 第四章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语言认同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 三、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认同
  • 四、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习俗认同
  • 五、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的变化
  • 第五章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的一般性分析
  • 一、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一般过程
  • 二、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过程中文化变化的原因分析
  • 附录一: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状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引用与参考文献
  • 附录四: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研究[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2(04)
    • [2].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 2019(03)
    • [3].浅议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问题[J]. 福建茶叶 2019(10)
    • [4].美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进展及启示[J].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9(06)
    • [5].基于需求的提升就业工作水平路径研究——以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例[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1)
    • [6].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困境与策略[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1)
    • [7].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行性路径探究[J]. 现代交际 2020(04)
    • [8].从思政课角度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J]. 中国民族博览 2019(16)
    • [9].协同治理视角下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探析[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0(06)
    • [10].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以藏族学生为例[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05)
    • [11].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创新研究[J]. 党史博采(下) 2020(04)
    • [12].智媒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机理、挑战与建构[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04)
    • [13].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以上海某高校为例[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08)
    • [14].湖南省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证研究[J]. 高教学刊 2020(05)
    • [15].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探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20(04)
    • [16].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0(10)
    • [17].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途径的创新[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11)
    • [18].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路径[J]. 社会科学家 2020(03)
    • [19].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途径与方法研究——以内蒙古高等院校为例[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0)
    • [20].民族教育福利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的培育机制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24)
    • [21].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服务边疆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 经济师 2020(08)
    • [22].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职业与健康 2020(16)
    • [23].地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及对策思考[J]. 党史博采(下) 2020(09)
    • [24].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及对策——以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为例[J]. 财富时代 2020(09)
    • [25].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36)
    • [26].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党员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7].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16)
    • [28].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价值意蕴和现实践履[J]. 怀化学院学报 2020(03)
    • [29].少数民族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分析——基于上海高校的问卷调查[J]. 科技视界 2018(30)
    • [30].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8(10)

    标签:;  ;  ;  

    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以兰州市三高校的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大学生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