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上海(1976-2004):世俗精神的承传与嬗变

小说上海(1976-2004):世俗精神的承传与嬗变

论文题目: 小说上海(1976-2004):世俗精神的承传与嬗变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 赵艳

导师: 于可训

关键词: 小说上海,世俗精神,承传,嬗变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将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以上海和上海人为文本中心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反复言说,上海本身已经是一个成体系的意义实体,它自身由于本质上的规定性也在言说,这对后来的作家是一种认识和想象的资源,也是一种限制性的参照系。本文依据原型批评的理念,在历时性的层面上将研究对象视为小说上海这个相对独立完整的话语系统(包括文学理念和写作策略)的一部分,探讨它在世俗性的相关问题上对其内部资源的调整与创新。 绪论部分就本文的研究视角“世俗精神”进行论析,阐述了“世俗精神”和与之相关的“世俗”、“世俗化”三者的内涵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世俗”指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在前现代社会,它处于宗教、超验理念或者类宗教的封建王权、伦理纲常、意识形态的遮蔽下,世俗精神尚未觉醒。“世俗化”作为现代性的一项指标,指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此岸今生感的空前高涨,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国家的建立、经济与科技理性的发展、日常生活世界的发达。“世俗精神”即人对于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自觉和意义确认,在小说领域指创作主体关于世俗世界的情感观念的变化及其落实于文本之反映。本文所取的世俗世界划分开世俗理性的区域,具体为个体的、日常的、感性的生活世界,由此,将与之相关的叙事形态如宏大叙事、革命叙事等划分出去。世俗化进程促成了世俗生活世界由“自在”状态转化成“自为”状态,促成了世俗精神的觉醒与发展。 第一章对小说上海的世俗精神进行溯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小说上海逐渐形成了与世俗精神相关的母题和核心特质,本文将其归结为摩登、颓废、日常、传奇四个关键词,以之为核心,统摄自近代以降大跨度历史时段中的纷繁对象,在方法上也相应地以问题为中心,将作品切割到相关问题中。首先辨析这些特质的内涵,进而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考察其如何从无到有、如何繁茂又如何消隐,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世俗精神的兴盛与世俗气质的蓬勃发展是小说上海最为人瞩目的事实。最后,本章指出作家的习惯思维束缚了他们对上海世俗生活进行更为全面透彻的把握,这为后来的创作预留了空间。 第二章论述小说上海世俗精神的再生与繁荣。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为界将文革以后至当下的小说上海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作家在反思思潮引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小说上海世俗精神溯源

第一节 摩登(现代)

第二节 颓废

第三节 传奇

第四节 日常

第二章 世俗精神的再生与繁荣

第一节 反思思潮下的历史重估

第二节 寻找上海的众声喧哗

第三章 凡俗人生的价值确认

第一节 日常本质观的树立

第二节 日常之为观照基点

第三节 日常的史传特质

第四节 日常的传奇化

第四章 颓废之想像与纪实

第一节 颓废主体的深度探寻

第二节 颓废与西方诱惑

第三节 欲望自为机制的生成

第四节 颓废风格

结语 寻找沟通的路途

主要参考书目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世俗性与革命性的进退浮沉[D]. 任茹文.苏州大学2008
  • [2].平民世界的人性书写[D]. 房芳.山东大学2011
  • [3].历史洪流中的卑微人形[D]. 陈发明.苏州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 南志刚.苏州大学2005
  • [2].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研究(1949-1976年)[D]. 王本朝.武汉大学2005
  • [3].颓败线的颤动[D]. 张克.武汉大学2005
  • [4].身体的解放与规训[D]. 黄晓华.武汉大学2005
  • [5].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 汪云霞.武汉大学2005
  • [6].民族国家意识与现代乡土小说[D]. 魏家文.武汉大学2005
  • [7].无政府主义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D]. 白浩.武汉大学2005
  • [8].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 朱宾忠.武汉大学2005

标签:;  ;  ;  ;  

小说上海(1976-2004):世俗精神的承传与嬗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