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效应论文-冯丽

免疫学效应论文-冯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儿童艾滋病,纵向数据,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混合效应模型

免疫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冯丽[1](2019)在《基于混合效应模型、机器学习的HIV/AIDS儿童抗病毒治疗免疫学、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艾滋病毒/艾滋病(HIV/AIDS)儿童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简称ART)后免疫学(CD_4~+T细胞,简称CD4)疗效,卫生学(生长发育)疗效随治疗时间变化的特点,了解影响CD4、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为提高HIV/AIDS儿童治疗效果提供数量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了2007年1月-2016年6月631例新疆接受抗病毒治疗确诊年龄小于15岁的HIV/AIDS儿童随访数据,按照年龄分为<5岁和≥5岁两组。(1)对2008年6月-2016年6月新疆接受ART治疗时间≤3年的271例HIV/AIDS儿童治疗的随访数据描述短期疗效免疫学动态变化趋势并与正常儿童组CD4进行比较,同时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建模,分析影响免疫学疗效的主要因素;(2)对2007年1月-2016年6月新疆接受ART 601例HIV/AIDS儿童的随访数据分析生长发育情况,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按照年龄、性别1:1比例从正常儿童中匹配出60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正常儿童与HIV/AIDS儿童不同治疗时间身高、体重变化情况。同时使用Z评分方法比较HIV/AIDS儿童不同年龄营养变化情况,即年龄别体重(WAZ)和年龄别身高(HAZ),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HAZ、WAZ建模,用于确定各影响因素与WAZ和HAZ结果之间的关联。(3)采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对HIV/AIDS儿童抗病毒治疗免疫学和生长发育进行建模分析,并与混合效应模型拟合结果进行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模型。结果:(1)CD4方面,纳入271例HIV/AIDS儿童,年龄<5岁和≥5岁两组人数分别是71例和200例,基线中位CD4细胞分别是654和400个。HIV/AIDS儿童,经过治疗后不同年龄段CD4细胞与正常儿童CD4细胞相比均较低,但是HIV/AIDS儿童CD4细胞随治疗时间大多呈现上升的趋势,均高于基线CD4细胞组。在因素分析中,免疫学失败的危险因素为基线免疫学抑制程度、基线WHO临床分期、最近7天漏服药情况[比值比(OR)均>1],均会增加免疫学失败的发生,而治疗时间则会降低免疫学失败的发生[OR=0.9715,95%(CI):0.971 4~0.9715]。(2)生长发育方面,纳入601例HIV/AIDS儿童,经过不同时间的治疗,HIV/AIDS儿童生长发育轨迹与正常儿童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且平均水平均有所提高。在因素分析中,HAZ改变主要与开始ART年龄、治疗时间、规范参加随访情况、最近7天漏服药情况和基线WHO临床分期有关(P值均<0.05),其中免疫抑制程度和开始ART年龄存在交互作用(P均<0.05),免疫抑制程度低且开始ART年龄早的HIV/AIDS儿童身高增加显着;WAZ改变主要与性别、治疗时间有关(P值均<0.05),其中治疗时间和开始ART年龄分组存在交互作用(P<0.001),开始ART年龄早且治疗时间长的HIV/AIDS儿童体重增加显着。(3)采用5种机器学习算法对CD4、长发育进行建模分析,与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比较,得出机器学习算法较优于混合效应模型。结论:经过ART治疗后CD4水平、生长发育指标较显着提高,并且长期治疗较短期治疗疗效显着,因此应加大对HIV/AIDS儿童病人早诊断、早治疗的宣传力度,加强随访管理,提高依从性,进一步改善HIV/AIDS儿童病人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1)

宫瑞君,薛娜[2](2019)在《不同浓度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其对PGE2水平和免疫学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效果及其对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和免疫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KD患儿随机分为大剂量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 g/kg)和小剂量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1 g/kg),每组46例。比较两组主要症状消退时间、治疗前、后血清PGE2水平、免疫学指标、冠脉病变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发热、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手足肿胀等主要症状消退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PGE2水平显着降低(P<0.05);治疗前、后组间比较,血清PGE2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水平、CD8+显着升高,CD3+、CD4+和CD4+/CD8+均显着降低(P<0.05),但血清IgM和Ig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IgG水平显着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冠脉病变发生率及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1 g/kg×1次与2 g/kg×1次IVIG治疗KD效果及其对冠状动脉的保护效应相当,且对患儿血清PGE2水平和免疫学效应影响无明显差异,1 g/kg×1次更符合药物经济学要求。(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5期)

吴田田,童亚林,姚咏明[3](2018)在《白介素-35在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学效应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介素(IL)-35是新近发现的IL-12家族抑制性细胞因子,在T细胞、B细胞免疫应答及传播性免疫耐受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目前尚未发现IL-35具备促炎效应。新近,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揭示了IL-35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重大影响。IL-35有望成为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监测及判断预后的重要免疫学指标,也是潜在的调控、治疗靶点。对IL-35表达及调控的深入研究,将为临床诊治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崭新的思路及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伟,刘宇,程雪,吴汨,梁智辉[4](2018)在《熊果酸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瘤效应及免疫学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熊果酸(Ursolic acid, UA)是存在于天然植物中的一种叁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尽管研究显示UA(200mg/L或200mg/Kg小鼠体重)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抑制与杀伤作用,UA的抗氧化及抗炎效应提示其对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UA调控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有限,直接限制了UA在临床的推广应用。研究内容:本研究拟在野生型C57 BL/6小鼠皮下接种不同数量的黑色素瘤细胞(B16),通过灌胃给予低剂量的UA(10mg/Kg)。动态监测小鼠肿瘤生长情况(肿瘤体积)以及体重变化,并检测肿瘤最终体积与重量,同时分析脾脏、肿瘤部位淋巴细胞T细胞各亚群组成、活化及IFN-γ的分泌情况。研究结果 :低剂量的UA(10ug/ml)对B16细胞增殖与存活无限制影响。低剂量的UA(10mg/Kg)在B16肿瘤接种的小鼠(4×10~5/只小鼠)中可显着抑制肿瘤的生长,表现为表现为UA处理组与对照组肿瘤生长缓慢,肿瘤最终体积显着减小(1259±923mm~3vs2598±1044mm~3,p=0.0404,n=6/组)。通过对脾脏与肿瘤部位免疫细胞检测发现:尽管UA处理小鼠中传统T细胞及iNKT细胞在脾脏及肿瘤组织中比例未见明显增高,但是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实验显示脾脏中UA处理组CD8~+T细胞和iNKT细胞IFN-γ分泌明显高于PBS对照组,肿瘤局域中CD8~+T细胞的IFN-γ也显著增高。研究结论 :1.不具有肿瘤细胞直接抑制效应的低剂量的UA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效应2.低剂量的UA可增强CD8~+T细胞和iNKT细胞免疫功能而起到抗瘤效应。(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8-11-07)

卢芳国[5](2016)在《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免疫学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外感发热肺热证的常用方,也是治疗热毒袭肺证和热毒壅肺证流感的基本方。项目组前期研究结果证明该方体内、外有较明显的抗A型流感病毒作用。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组方药物不同比例配伍对该方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的影响。方法:1以4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组合不同比例药物,形成16个配伍组合,制备实验用药;经鼻腔接种建立小鼠流感病毒肺炎模型。实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奥司他韦组、麻杏石甘汤组方药物配伍提取物组、麻杏石甘汤全方提取物组。经灌胃给药或给生理盐水7天后,检测指标。2常规方法检测小鼠体重、肺重量指数、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ting技术和实时荧光法(RT-qPCR)检测肺组织JAK-STAT信号通路中JAK1、TYR2、STAT1、STAT2、STAT3、IRF-8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15个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组的体重显着增加(P<0.01或P<0.05),12个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组的肺指数显着下降(P<0.01或P<0.05);在肺指数显着下降的12个麻杏石甘汤配伍组合中,有5个组的小鼠死亡率为0%,其中又有2个配伍组合(M2G1X1SH2、M2G1X1SH1)的麻杏石甘汤组的肺组织病理变化损伤的改善作用最明显。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M2G1X1SH2、M2G1X1SH1配伍组合的麻杏石甘汤对流感病毒感染小鼠肺组织JAK1、STAT2的蛋白与基因表达水平有明显的调节作用。结论:麻杏石甘汤组方药物不同比例配伍能够对该方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的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6-11-04)

许利耕,项健,汪婷,徐骏,谭晓芳[6](2016)在《纳米材料免疫学效应的调节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材料与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已成为纳米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系统评价纳米材料的免疫学效应及其相关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表面化学的精细调控,可实现对纳米生物界面的调控,从而调节其与免疫细胞、免疫蛋白的作用,甚至赋予其新的免疫学效应。我们的研究表明,对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等纳米材料进行适当的表面修饰后,可有效刺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成熟,高效诱导机体的细胞免疫反应~([1,2])。以GO为例:未修饰的GO可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信号通路引发对免疫细胞的毒性,而以特定配比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与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对GO进行表面修饰后,可在保留其对TLR4的激活的同时,显着降低其细胞毒性。进一步研究表明,该功能化GO(GO-PEG-PEI)可同时通过TLR4与TLR2双信号通路高效刺激DCs的成熟,诱导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加载肿瘤相关抗原后,可高效诱导机体细胞免疫的发生,表明其可作为优良的免疫佐剂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期刊2016-07-01)

王延松,游旭群,黄杰,张洋,王岚[7](2016)在《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吗——音乐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效应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年以来,音乐能够给人类带来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音乐对人免疫系统的影响属于较新的范畴。本文以音乐心理神经免疫学的视角,从内分泌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免疫系统叁个方面,探讨音乐是怎样增强人体免疫力的。音乐对于人体的生物学影响已经得到了公认,但是音乐的心理神经免疫学还是需要更多的量化证明,关于此方面的进一步的研究可能影响到我们医疗保健的整体模型。(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郭路生,张丽娜,杨宁江[8](2015)在《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免疫学效应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免疫学效应和抑瘤机制。方法制备负载MB 49细胞粗提全抗原的DC疫苗;建立小鼠MB 49膀胱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造模后第7 d、14 d,疫苗组小鼠于右前腋皮下注射疫苗,PBS对照组相应注射PBS,正常组正常饲养。造模第21 d,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CD 4+、CD 4+CD 69+T细胞数;取分离后的T细胞培养48 h,取上清,ELISA法检测IFN-γ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瘤组织内CD 4+、CD 8+细胞数。结果小鼠脾CD 4+、CD4+CD 69+细胞数,DC疫苗组高于PBS对照组和正常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组P<0.05)。T细胞培养上清IFN-γ水平,DC疫苗组高于PBS对照组和正常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瘤组织内CD 4+、CD 8+T细胞数,DC疫苗组高于PBS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C 2.4疫苗刺激T细胞活化和增殖,使脾内CD 4+、CD 4+CD 69+细胞数增加,IFN-γ分泌增多,同时趋化迁移至瘤组织的CD 4+、CD 8+T细胞数增多,使模型小鼠自身杀伤清除肿瘤细胞能力增强,从而抑制了模型小鼠肿瘤的生长。(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5年26期)

刘雁南,王连艳,杨婷媛,刘艳辉,马光辉[9](2015)在《白油佐剂粒径均一性与炎症和免疫学效应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速搅拌和快速膜乳化法制备鸡新流二联白油佐剂疫苗,考察了疫苗粒径均一性与疫苗引起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学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疫苗粒径约为1.0?m,快速膜乳化疫苗(ME vaccine)的多分散系数(PDI)为0.036,高速搅拌疫苗(HS vaccine)的PDI值为0.279,前者粒径分布更均一.两种疫苗的HI抗体和Ig G抗体水平无显着差异.HS vaccine注射部位炎症因子IL-1?,IL-6,IL-17,TNF-?表达量最高分别为45,7,25和80 pg/m L,显着高于ME vaccine(均低于5 pg/m L).均一白油佐剂疫苗在诱导有效免疫应答的同时,引起的炎症反应更轻.(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丁艳,刘凡,曾小燕,尹薇[10](2015)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治疗中临床及免疫学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效应。方法 2011年4月至2013年8月武汉市儿童医院住院的52例非全身型JIA患儿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皮下注射重组人Ⅱ型TNF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同时合并使用甲氨蝶呤(MTX)及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照组口服MTX,同时合并使用NSAID。治疗后1、3、6个月采用ACR Pedi评分进行疗效评估,比较放射学改变及免疫学指标改变情况。同时记录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ACR Pedi 30,治疗后3个月、6个月ACR Pedi 30、50、70达标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的CD4、CD4/CD8、TNF-α、基质溶解素3(MMP-3)、Ig G、Ig M、Ig A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降低(P<0.05);CD8、CD16CD56、CD4CD25、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则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6个月的Poznanski值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治疗组CRP、ES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CR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放射学改变较对照组轻(P<0.05)。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CD4CD25、IL-10、TGF-β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重组人Ⅱ型TNF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联合传统药物治疗非全身型JI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治疗,能更快、更有效降低炎性指标,并能减轻放射学改变,明显改善JIA细胞及体液免疫紊乱。(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儿科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免疫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KD)的效果及其对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和免疫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KD患儿随机分为大剂量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 g/kg)和小剂量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1 g/kg),每组46例。比较两组主要症状消退时间、治疗前、后血清PGE2水平、免疫学指标、冠脉病变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发热、黏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和手足肿胀等主要症状消退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PGE2水平显着降低(P<0.05);治疗前、后组间比较,血清PGE2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水平、CD8+显着升高,CD3+、CD4+和CD4+/CD8+均显着降低(P<0.05),但血清IgM和Ig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大剂量组血清IgG水平显着高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冠脉病变发生率及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 1 g/kg×1次与2 g/kg×1次IVIG治疗KD效果及其对冠状动脉的保护效应相当,且对患儿血清PGE2水平和免疫学效应影响无明显差异,1 g/kg×1次更符合药物经济学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冯丽.基于混合效应模型、机器学习的HIV/AIDS儿童抗病毒治疗免疫学、生长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9

[2].宫瑞君,薛娜.不同浓度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及其对PGE2水平和免疫学效应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3].吴田田,童亚林,姚咏明.白介素-35在炎症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学效应及临床意义[J].中华重症医学电子杂志(网络版).2018

[4].王伟,刘宇,程雪,吴汨,梁智辉.熊果酸在荷瘤小鼠体内的抗瘤效应及免疫学机制的研究[C].第十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8

[5].卢芳国.不同比例配伍的麻杏石甘汤抗流感病毒作用及其免疫学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6

[6].许利耕,项健,汪婷,徐骏,谭晓芳.纳米材料免疫学效应的调节及其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2016

[7].王延松,游旭群,黄杰,张洋,王岚.音乐能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吗——音乐的心理神经免疫学效应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16

[8].郭路生,张丽娜,杨宁江.树突状细胞疫苗的免疫学效应实验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

[9].刘雁南,王连艳,杨婷媛,刘艳辉,马光辉.白油佐剂粒径均一性与炎症和免疫学效应的相关性[J].过程工程学报.2015

[10].丁艳,刘凡,曾小燕,尹薇.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Fc融合蛋白在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治疗中临床及免疫学效应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5

标签:;  ;  ;  ;  

免疫学效应论文-冯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