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论文ⅠTRB3基因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S)是向心性肥胖、高血糖、血脂紊乱和高血压等在个体聚集的症候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MS患病率逐年增加。MS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遗传因素在MS发病机制中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TRB3基因作为果蝇tribbles的同源物,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作为一种调节蛋白,TRB3基因可参与糖、脂代谢的调节以及脂肪细胞的分化,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候选基因。近来研究者在意大利高加索人群中检测到TRB3基因多态性位点Q84R与胰岛素抵抗和相关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相关,这是目前报道的第一个TRB3与人类疾病相关的遗传学研究。TRB3是否是MS的候选基因,目前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并且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在不同种族和地区间存在差异,TRB3基因是否在山东汉族人群存在多态性?TRB3基因多态性是否与MS及各组分具有关联性?迄今为止,国内外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鉴于以上问题,构成本研究的设计思路和研究目的。研究目的(1)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寻找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TRB3的SNPs位点;(2)研究TRB3基因SNPs在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的基因型分布情况,探讨TRB3基因多态性与MS的关系;(3)探讨TRB3基因多态性与MS各组分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选择参与者417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MS组217例(平均年龄52.7±9.0岁,男性99例,女性118例),正常对照组200例(平均年龄51.3±9.7岁,男性90例,女性110例),两组间性别和年龄均相匹配。同时随机收集单纯肥胖组96例,平均年龄52.4±10.7岁,男性45例,女性51例。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血压等,并询问既往史、用药史、家族史等。所有参与者均经隔夜禁食12~14小时,次日清晨抽取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糖(FBG)、胰岛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全血DNA,-80℃保存备用。采用PCR直接测序法检测TRB3基因第二和第三外显子多态性位点,采用PCR-RFLP法检测TRB3基因+251A/G和+333T/C的基因型,分析TRB3基因多态性与MS及其各组分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和MS组临床特征比较: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MS患者BMI、腰围、腰臀比、SBP、DBP、TC、TG、LDL-c、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UA、吸烟和饮酒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0.001),HDL-c显著降低(P<0.001)。(2)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临床特征比较:为了进一步验证TRB3基因多态性与肥胖的关系,我们从200例正常对照组随机选取100例,与单纯肥胖组进行匹配,两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单纯肥胖组BMI、腰围、腰臀比、TC、TG、LDL-c、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SBP、DBP均明显增高(P<0.05~0.01),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R测序结果:从病例、对照组中分别随机抽取25例标本,共计50例,对第二外显子和第三外显子进行直接测序,结果显示第二外显子出现SNP位点+251A/G,为错义SNP,第三外显子存在SNP位点+333T/C,为同义SNP。两个SNPs与来自NCBI基因库的TRB3基因相应位点rs2295490、rs6051637完全一致。(4)+251 A/G各基因型间临床指标比较①对照组与MS组不同基因型间临床指标比较:与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MS组GG基因型携带者腰臀比、TC、TG、LDL-c显著增高(P<0.05~0.01),HDL-c显著降低(P<0.01);与A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MS组GG基因型携带者腰臀比显著升高(P<0.05),HDL-c显著减低(P<0.05);余指标三个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不同基因型间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对照组与单纯肥胖组不同基因型间临床指标比较:与对照组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单纯肥胖组GG基因型携带者的BMI、腰围、腰臀比、TG明显升高(P<0.05~0.01),HDL-c明显减低(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纯肥胖组内GG基因型携带者的腰臀比、TG水平均明显高于AA基因型携带者(P<0.05~0.01),HDL-c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余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对照组和MS组SNPs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251A/G位点AA、AG、GG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AA为70.5%,AG为24.5%,GG为5.0%;代谢综合征组:AA为57.6%,AG为36.4%,GG为6.0%;χ2=7.705,P=0.021));与对照组比较,MS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低(82.8%vs 75.8%,P<0.05),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17.2%vs 24.2%,P<0.05)。而+333T/C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TRB3基因SNPs单体型分析:应用分析软件SHEsis对TRB3基因的两个SNP位点进行单体型和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251A/G与+333T/C之间存在连锁不平衡,D’值为0.740,r2为0.032。在本研究人群中,2个SNPs位点共构成4种单体型,GT单体型频率小于3%,所以被排除在外,其余3种单体型分别为AC、AT和GC。与对照组相比,MS组AC单体型频率明显减低(67.1%vs 58.2%,P<0.05)(OR:0.682,95%CI:0.504-0.923),GC单体型频率明显升高(15.8%vs 22.6%,P<0.05)(OR:1.563,95%CI:1.075-2.272),提示MS发病与+251A/G的G等位基因相关联,而与+333T/C的等位基因T、C无关。(7)按MS各组分分组后+251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①根据TG≥1.7mmol/L标准,将MS组分为TG正常组和高TG组。+251A/G位点AA、AG、GG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G正常组:AA 71.0%,AG 22.4%,GG 6.6%,高TG组:AA 50.4%,AG 43.9%,GG 5.7%,χ2=10.071,P=0.007);与TG正常组相比,高TG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低(82.2%vs 72.3%,P<0.05),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17.8%vs 27.7%,P<0.05)。②根据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将MS组分为血压正常组和高血压组。+251A/G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频率分布:χ2=4.780,P=0.092;等位基因频率分布:χ2=2.480,P=0.115)。③根据血糖异常(≥5.6mmol/L)标准,将MS组分为血糖正常组及血糖糖异常(包括2型糖尿病)组。+251A/G位点不同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频率分布:χ2=0.695,P=0.707;等位基因频率分布:χ2=0.624,P=0.429)。④根据美国ADA胰岛素抵抗指数2.69的标准,将MS组分为非胰岛素抵抗组和胰岛素抵抗组。+251A/G位点AA、AG、GG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胰岛素抵抗组:AA 71.2%,AG 23.7%,GG 5.1%,胰岛素抵抗组:AA 52.5%,AG 41.2%,GG 6.3%,χ2=6.283,P=0.043);与非胰岛素抵抗组相比,胰岛素抵抗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低(83.1%vs 73.1%,P<0.05),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16.9%vs 26.9%,P<0.05)。(8)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251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251A/G位点AA、AG、GG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AA 70.0%,AG 25.0%,GG 5.0%,单纯肥胖组:AA 53.1%,AG 40.6%,GG 6.3%;χ2=6.058,P=0.048);与对照组相比,单纯肥胖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低(82.5%vs73.4%,P<0.05),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17.5%vs 26.6%,P<0.05)。(9)SNPs与MS的关系①MS危险因素Logigic回归模型: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作为自变量,以MS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G等位基因进入回归方程,表明+251A/G多态性为MS发病的危险因素,G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MS的危险升高,是AA基因型个体的2.35倍(OR值2.349,95%CI:1.156-4.775,P=0.018)。②+251A/G多态性对MS组分腹型肥胖的影响: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压、血脂、血糖及胰岛素等作为自变量,以腹型肥胖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TG、G等位基因进入回归方程,表明G等位基因增加了中心性肥胖的风险(OR值2.351,95%CI:1.210-4.568,P=0.012)。③+251A/G多态性对MS组分血脂异常的影响: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血压、BMI、腰围、腰臀比、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作为自变量,以血脂异常(TG水平以1.7mmol/L为界)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G等位基因、腰臀比、收缩压、血糖、胰岛素进入方程,表明G等位基因增加了血脂异常的风险(OR值2.314,95%CI:1.494-3.585,P=0.000)。④+251A/G多态性对MS组分高血压的影响: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腰围、腰臀比、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作为自变量,以高血压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251A/G多态性未进入回归方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51A/G多态性亦未进入回归方程。⑤+251A/G多态性对MS组分血糖异常(包括2型糖尿病)的影响: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腰围、腰臀比和血压等作为自变量,以血糖异常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251A/G多态性未进入回归方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51A/G多态性亦未进入回归方程。⑥+251A/G多态性对胰岛素抵抗的的影响: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性别、吸烟、饮酒、BMI、腰围、腰臀比和血压等作为自变量,以胰岛素抵抗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腰围及腰臀比进入方程,而+251A/G多态性未进入回归方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G等位基因进入回归方程,提示G等位基因是与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OR值1.697,95%CI:1.076-2.677,P=0.023)。结论(1)直接测序发现中国山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TRB3基因第二外显子+251A/G、第三外显子+333T/C基因多态性;(2)正常人和MS患者TRB3基因+251A/G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251A/G多态性与MS发病相关,而+333T/C多态性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TRB3基因多态性+251A/G与+333T/C构建的4种单体型中,MS患者GC单体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33T/C多态性的存在加强了G等位基因的致病危险性;(4)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是MS的独立危险因素;(5)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是肥胖、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相关,+251A/G多态性不是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论文ⅡTRB3基因+251A/G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S)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簇,MS的各个组分亦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且各组分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明显增加M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遗传因素在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TRBs基因最近被确认为是一类调节蛋白家族,其中TRB3是哺乳动物tribbles家族中研究最透彻的一员。作为一种调节蛋白,TRB3基因可参与糖脂代谢的调节,是胰岛素抵抗的候选基因。TRB3基因可通过蛋白磷酸酶CDC25/String、Akt和MAPK信号途径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而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凋亡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课题第一部分已发现TRB3基因+251A/G多态性与MS发病及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相关联。因此,推测TRB3基因有可能在代谢综合征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起桥梁作用,TRB3基因+251A/G多态性是否可以提高MS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尚有待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1)MS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征;(2)TRB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结构改变的关系;(3)TRB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功能改变的关系;(4)TRB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同论文Ⅰ,其中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的MS组200例(平均年龄52.2±9.3岁,男性86例,女性114例),正常对照组200例(平均年龄51.3±9.7岁,男性90例,女性110例)。单纯肥胖组96例,平均年龄52.4±10.7岁,男性45例,女性51例;对照组100例(从正常对照组中选取年龄和性别与单纯肥胖组相匹配的健康人),平均年龄52.2±9.2岁,男性47例,女性53例。采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0MHz。应用高分辩率外周血管超声技术,检测MS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TRB3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根据疾病与基因的关联分析方法,分析TRB3基因多态性与MS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与MS组临床特征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患者BMI、腰围、腰臀比(WHR)、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减低(P<0.001)。(2)对照组与MS组颈动脉超声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组平均IMT、最大IMT、Ds、Dd、斑块指数明显升高(P<0.001);与对照组相比,MS组Vs、Vd、Vm、RI、AC明显减低(P<0.001),PI、Ep、Ep*、β明显升高(P<0.001)。(3)MS组不同基因型颈动脉超声指标的比较:与AA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平均IMT、最大IMT、斑块指数显著增大(P<0.01),血流平均速度(Vm)、动脉顺应性(AC)显著降低(P<0.05);与AG基因型相比,GG基因型平均IMT、最大IMT、斑块指数显著增大(P<0.01);余指标三个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251A/G多态性对MS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①MS患者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251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251A/G位点AA、AG、GG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MT正常组:AA65.1%,AG 33.3%,GG 1.6%,IMT增厚组:AA45.4%,AG41.6%,GG13.0%,χ2=14.224,P=0.001);与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减低(81.7%vs.66.2%,χ2=12.345,P=0.000),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升高(18.3%vs.33.8%,χ2=12.345,P=0.000),提示+251A/G基因型与MS患者IMT增厚相关联。②IMT增厚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吸烟、腰围、腰臀比、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作为自变量,以IMT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G等位基因进入回归方程(OR值2.208,95%CI:1.036-4.709,P=0.040),表明+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为IMT增厚的危险因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携带者IMT增厚的危险升高。③IMT多元线性回归结果:IMTmean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IMTmean=0.099×(+251A/G)+0.234×SBP-0.138×HDL-c+0.217×腰围+0.277×age,+251A/G(P=0.026)、SBP(P=0.000)、HDL-c(P=0.004)、腰围(P=0.000)和年龄(P=0.000)进入回归方程,表明IMTmean与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之间存在数量依存关系。IMTmax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IMTmax=0.179×(+251A/G)+0.120×SBP+0.115×WHR+0.278×age,+251A/G(P=0.000)、SBP(P=0.038)、WHR(P=0.039)和年龄(P=0.000)进入回归方程,表明IMTmax与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之间存在数量依存关系。(5)+251A/G多态性对MS患者颈动脉斑块指数的影响①MS患者不同斑块指数组+251A/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不同斑块指数组间+251A/G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斑块指数增大与基因型之间有关联性。②斑块指数增大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251A/G等位基因、年龄、吸烟、腰围、腰臀比、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等作为自变量,以斑块指数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G等位基因进入回归方程(OR值2.275,95%CI:1.119-4.623,P=0.023),表明+251A/G多态性为斑块指数的危险因素,G等位基因携带者是颈动脉斑块指数增大的易感者。(6)+251A/G多态性对MS患者动脉顺应性的影响:AC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AC=-0.691×SBP+0.218×DBP-0.155×TC+0.163×HDL-c -0.099×age -0.111×性别,SBP(P=0.000)、DBP(P=0.005)、TC(P=0.000)、HDL-c(P=0.000)、年龄(P=0.029)和性别(P=0.012)进入回归方程,而+251A/G多态性未能进入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未能建立动脉顺应性与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的数量依存关系,表明动脉顺应性与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之间不存在数量依存关系,即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携带者不是动脉顺应性降低的易感者。(7)肥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①对照组和单纯肥胖组颈动脉超声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单纯肥胖组颈动脉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显著增大(P<0.05),余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腰围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腰围与平均IMT、最大IMT、Ds、Dd、斑块指数等反映颈动脉结构的指标均相关(P<0.01),与Vs、Vd、Vm、RI、AC、PI、Ep、Ep*、β等反映颈动脉功能的指标亦均相关(P<0.05~0.001)。③腰围偏相关分析结果:控制年龄、性别、吸烟、SBP、DBP、TC、TG、HDL-c、LDL-c、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之后,腰围仍与IMTmean、Ds、Dd等反映颈动脉结构的指标相关,说明肥胖是颈动脉血管结构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8)T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①MS患者TG正常组和高TG组颈动脉超声指标的比较:与TG正常组相比,MS患者高TG组颈动脉平均IMT、Ep、Ep*显著增大(P<0.05),余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TG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TG与平均IMT、最大IMT、Ds、Dd、斑块指数等反映颈动脉结构的指标均相关(P<0.01),与Vs、Vd、Vm、RI、AC、PI、Ep、Ep*、β等反映颈动脉功能的指标亦均相关(P<0.01~0.001)。③偏相关分析结果:控制年龄、性别、吸烟、腰围、BMI、SBP、DBP、TC、HDL-c、LDL-c、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之后,TG仍与RI相关(r=-0.157,P=0.012),说明TG能够独立影响颈动脉功能。(9)I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①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超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与平均IMT、最大IMT、Ds、Dd、斑块指数等反映颈动脉结构的指标均相关(P<0.05),与Vs、Vd、Vm、RI、AC、PI、Ep、Ep*、β等反映颈动脉功能的指标亦均相关(P<0.05~0.001)。②偏相关分析结果:控制年龄、性别、BMI、WHR、吸烟、腰围、SBP、DBP、TC、TG、HDL-c、LDL-c、血糖、胰岛素之后,HOMA-IR仍与斑块指数(r=0.150,P=0.017)相关,说明胰岛素抵抗是颈动脉血管结构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MS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表现为IMT增厚、斑块指数增大、管径扩大、弹性减低和僵硬度增大;(2)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携带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者,具有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的MS患者更易出现IMT增厚和斑块指数增大;(3)携带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的MS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易于发生改变,功能的改变可能是结构改变的结果;(4)在不考虑基因型的情况下,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是导致MS患者颈动脉结构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导致颈动脉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与其他危险因素共存时,三者对颈动脉的结构和功能均有显著影响,提示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其他危险因素为协同作用;(5)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是MS患者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携带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感的桥梁,通过对颈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而启动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6)肥胖、胰岛素抵抗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三者具有共同的易感基因,是携带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的MS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独立的危险因素互相关联,危险性相互叠加,并且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论文Ⅲ代谢综合征患者左心功能的改变及与TRB3基因+251A/G多态性的关系研究背景代谢综合征(MS)是以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以心血管损害为主要后果。以往的研究多是集中在高血压和糖尿病对心脏的损害,对MS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报道较少。研究发现MS可引起左心室肥厚、左室重量增加,心脏舒张功能减低而心脏收缩功能正常,但关于MS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尚未见报道。左房功能对维持左室的充盈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左室肥厚、左室顺应性减低和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时。左房可通过调节其储存器功能、管道功能及助力泵功能来维持心脏输出量。因此,研究MS患者左房和左室结构、功能的变化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MS心脏结构和功能重构的机制复杂,已有研究报道MS时存在心肌间质纤维化,而心肌间质纤维化是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的重要基础。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肺血液研究所/美国糖尿病学会发表的临床共识,将MS的病因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①肥胖和脂肪组织功能障碍;②胰岛素抵抗;③一系列独立危险因素(如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细胞起源的一些分子)。因此,导致MS发病的关键基因应该是对上述3个方面均有影响,TRB3基因有可能具备这一特性。研究发现,TRBs基因是一类重要的调节蛋白,至少可以通过作用于CDC25/String、AKt和MAPK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本课题第一部分已发现TRB3基因+251A/G多态性与MS发病及中心性肥胖、血脂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相关,因此,推测TRB3基因多态性有可能与MS导致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相关。研究目的(1)应用应变/应变率显像技术评价MS患者的左心结构和功能改变,探讨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机制;(2)探讨MS患者TRB3基因多态性与左心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同论文Ⅰ,其中完成超声心动图检查的MS组200例(平均年龄52.2±9.3岁,男性86例,女性114例),正常对照组200例(平均年龄51.3±9.7岁,男性90例,女性110例)。依据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将MS组分为血压正常组和高血压组,两组除血压有差异外,其余代谢因素相似。高血压组135例,平均年龄52.0±7.6岁,男性56例,女性79例;血压正常组65例,平均年龄52.5±8.5岁,男性30例,女性35例。因获得的超声图像质量欠佳,研究左房应变/应变率参数及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参数时,最终纳入研究的MS组177例,平均年龄53.7±8.5岁,男性75例,女性102例;正常对照组156例,平均年龄52.7±8.7岁,男性57例,女性99例。为了评价左室功能异常对左房功能改变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根据组织多普勒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模式下测得的各壁二尖瓣环处舒张早期平均峰值速度(Ve)与舒张晚期平均峰值速度(Va)的比值将177例MS患者分为两组:①Ve/Va≥1组76例,平均年龄52.6±9.5岁,男性32例,女性44例;②Ve/Va<1组101例,平均年龄54.1±7.7岁,男性43例,女性58例。采用GE vivid 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3MHz。受检者取左侧卧位,平静呼吸,同步连接Ⅱ导联心电图。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经胸M型超声、二维超声、脉冲多普勒、二尖瓣环组织速度多普勒及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检查。应用经胸M型超声、二维超声测量左房和左室内径、室壁厚度;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血流频谱左室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的峰值流速及比值;应用二尖瓣环组织速度多普勒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的心肌运动速度峰值及比值;应用应变/应变率成像技术测量左房和左室各个壁的应变、应变率。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全血DNA,-80℃保存备用。采用PCR直接测序法和PCR-RFLP法检验山东地区汉族人群TRB3基因第二外显子+251A/G及第三外显子+333T/C的多态性位点,分析MS患者TRB3基因多态性与左心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1)对照组与MS组左房应变/应变率各项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组左房mean S、mean SSR和mean ESR均显著降低(P<0.001),两组间mean A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与MS组二尖瓣环组织速度各项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组二尖瓣环Ve、Ve/Va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1),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与MS亚组左房应变/应变率各项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 Ve/Va≥1组和Ve/Va<1组左房mean S,mean SSR,mean ESR均显著降低(P<0.001),三组间mean A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S Ve/Va≥1组相比,MS Ve/Va<1组mean S及mean ESR均显著降低(P<0.001),两组间mean S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S组+251A/G不同基因型左房应变/应变率指标的比较:与AA基因型相比,AG+GG基因型者左房mean SSR、mean ESR和mean ASR均明显降低(P<0.05)。基因型间mean 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251A/G多态性对MS患者左房应变/应变率指标的影响①左房Mean SSR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左房Mean SSR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Mean SSR=-0.089×(+251A/G)-0.322×SBP-0.181×age,SBP(P=0.001)和年龄(P=0.001)进入回归方程,+251A/G(P=0.075)有进入回归方程的趋势。②左房Mean ESR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左房Mean ESR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Mean ESR=0.086×(+251A/G)+0.280×SBP+0.234×腰围+0.197×腰臀比+0.186×总胆固醇+0.287×age+0.146×性别,+251A/G(P=0.032)、SBP(P=0.000)、腰围(P=0.000)、腰臀比(P=0.002)、总胆固醇(P=0.000)、年龄(P=0.000)和性别(P=0.002)进入回归方程,表明Mean ESR与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之间存在数量依存关系。③左房Mean ASR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左房Mean ASR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Mean ASR=0.130×(+251A/G)+0.154×SBP+0.150×age+0.136×性别,+251A/G(P=0.024)、SBP(P=0.009)、年龄(P=0.011)和性别(P=0.019)进入回归方程,表明Mean ASR与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之间存在数量依存关系。(6)MS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左室构型的比较:MS非高血压组左室结构正常型23例(35.4%),向心性重构型33例(50.8%),向心性肥厚型9例(13.8%),离心性肥厚型0。高血压组左室结构正常型23例(17.0%),向心性重构型69例(51.1%),向心性肥厚型36例(26.7%),离心性肥厚型7例(5.2%)。秩和检验显示左室构型与是否有高血压有关联性(r=0.247,P=0.005);MS非高血压组和合并高血压组的左室构型构成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与MS非高血压组相比,MS合并高血压组左室结构正常者比例明显偏小(χ2=8.340,P=0.004),向心性肥厚患者比例显著增多(χ2=4.136,P=0.042),离心性肥厚患者比例有升高的趋势(χ2=3.493,P=0.062),但左室向心性重构者所占比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964)。(7)对照组与MS亚组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IVST、PWT、LVId、RWT、LVMI和LAD均显著增加(P<0.01)。与MS非高血压组相比,MS高血压组IVST、PWT、RWT、LVMI和LAD均明显增加(P<0.05~0.01)。(8)对照组与MS亚组二尖瓣血流频谱各项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E、E/A比值显著降低(P<0.01),A显著增高(P<0.01)。MS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间E、A、E/A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对照组与MS亚组左室应变指标的比较①左室壁平均应变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基底段mean Sbs、中间段mean Sms峰值均显著降低(P<0.01)。与MS非高血压组相比,MS高血压组基底段mean Sbs、中间段mean Sms峰值均明显降低(P<0.05)。②MS高血压组内左室壁不同节段应变指标的比较:与相应基底段相比,MS高血压组内各室壁中间段S峰值均显著降低(P<0.01)。③MS非高血压组内左室壁不同节段应变指标的比较:与相应基底段相比,MS非高血压组内侧壁、前壁、后壁和后间隔中间段S峰值均明显降低(P<0.05~0.01),余各室壁不同节段S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照组内左室壁不同节段应变曲线指标的比较:与相应基底段相比,对照组内侧壁、前壁和后壁中间段S峰值均显著降低(P<0.01),余各室壁不同节段S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对照组与MS亚组左室应变率指标的比较①左室壁平均应变率指标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MS非高血压组与高血压组的左室基底段平均SRbs、SRbe和SRba,中间段平均SRms、SRme和SRma均显著降低(P<0.01)。与MS非高血压组比较,MS高血压组SRms、SRme和SRba均明显降低(P<0.05~0.01),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S高血压组内左室壁不同节段应变率指标的比较:与相应基底段相比,MS高血压组内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和后间隔中间段SSR均明显降低(P<0.05~0.01),前间隔不同节段S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前间隔、下壁、前壁和后壁中间段ESR均明显降低(P<0.05~0.01),后间隔不同节段ES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前壁和后壁ASR均明显降低(P<0.05~0.01),余室壁不同节段ASR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非高血压组内左室壁不同节段应变率指标的比较:与相应基底段相比,MS非高血压组内侧壁、前壁、后壁和后间隔中间段SSR均明显降低(P<0.05~0.01),余室壁不同节段S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下壁和后壁中间段ESR均明显降低(P<0.01),余室壁不同节段E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壁、前壁和后间隔中间段ASR均显著降低(P<0.01),余室壁不同节段A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对照组内左室壁不同节段应变率指标的比较:与相应基底段相比,对照组内侧壁、下壁、前壁和后间隔中间段SSR均显著降低(P<0.01),余室壁不同节段S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壁、前壁和后壁中间段ESR均明显降低(P<0.01),余室壁不同节段E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室壁不同节段间A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1)左室应变/应变率指标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左室中间段平均应变/应变率峰值为因变量,校正年龄、性别后,左室平均S峰值与BMI、WC、WHR、FINS、HOMA-IR显著正相关(r=0.16,P=0.034;r=0.26,P=0.000;r=0.34,P=0.000;r=0.16,P=0.042;r=0.16,P=0.041),与HDL-c显著负相关(r=-0.22,P=0.004);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示WHR是独立影响因素。校正年龄、性别后,左室平均ESR峰值与SBP、WHR显著负相关(r=-0.20,P=0.008;r=-0.22,P=0.005),与HDL-c显著正相关(r=0.24,P=0.002);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示三者均是独立影响因素。(12)MS组+251A/G不同基因型间左室应变/应变率指标的比较:AA、AG、GG三种基因型间左室基底段mean Sbs、mean SRbs、mean SRbe、mean SRba,及中间段mean Sms、mean SRms、mean SRme、mean SRm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S患者左房功能显著改变,表现为储存器功能和管道功能下降。左房功能改变发生在左室舒张障碍出现之前,但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可加重左房功能改变,提示MS患者左房功能的改变受代谢性因素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双重影响,MS各组分可直接导致左房功能减低;(2)MS患者TRB3基因多态性与左房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与AA基因型相比,G等位基因(AG+GG基因型)携带者左房储存器和管道功能减低更为明显,提示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在MS患者左房功能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3)MS患者左室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改变,主要表现为左室结构重构,局部与整体舒张功能减低,局部收缩功能下降,左室功能改变独立于血流动力学异常,提示代谢紊乱可直接导致心室肌损害,合并高血压时左室构型改变和功能减低进一步加重;(4)MS患者TRB3基因+251A/G多态性AA、AG、GG基因型间,左室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TRB3基因+251A/G多态性G等位基因可能不是MS患者左室改变的主要原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丙氨瑞林对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TRB3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4(21)
- [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骨骼肌TRB3表达与糖代谢的关系[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3(04)
- [3].TRB3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01)
- [4].TRB3在同型半胱氨酸抑制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研究[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1(04)
- [5].重庆地区汉族人群TRB3基因+251A/G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15)
- [6].TRB3在运动改善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J]. 医学综述 2012(14)
- [7].TRB3在肾纤维化中的表达及其与上皮-间叶转化的关系[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2(03)
- [8].TRB3基因+251A/G多态性与糖耐量减低的关系[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5(12)
- [9].TRB3基因+251A/G多态性与代谢综合征患者左房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7)
- [10].TRB3在胃癌前病变筛检中的临床意义[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7(02)
- [11].Tet-on系统对胰岛细胞瘤中TRB3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J]. 肝胆外科杂志 2008(05)
- [12].丝胶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TRB3的调节作用[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0(02)
- [13].加速康复外科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中TRB3表达[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04)
- [14].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内质网应激相关分子CHOP和TRB3的表达变化[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3(05)
- [15].稳定沉默TRB3细胞模型及TRB3启动子报告基因的建立[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2(02)
- [16].TRB3在非诺贝特抑制高糖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3(03)
- [17].靶向人Trb3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02)
- [18].饮食干预对高脂高糖妊娠大鼠肝组织中TRB3和Akt mRNA的表达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 [19].基于TRB3基因调控探讨重楼皂苷Ⅰ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研究[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9(09)
- [20].同型半胱氨酸通过促进脂肪组织TRB3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06)
- [21].TRB3介导的信号通路对帕金森病的调控作用[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11)
- [22].TRB3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的表达及其意义[J].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6(10)
- [23].TRB3、TGF-β、MAPK信号通路与肺纤维化[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16(03)
- [24].高脂饮食对大鼠肝脏PGC-1α、TRB3、Akt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11(35)
- [25].TRB3在糖尿病肾病中的表达及调控Notch信号通路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8(04)
- [26].人TRB3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检测[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1)
- [27].TGF-β/Smad3信号参与介导TRB3的促肿瘤作用[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3(03)
- [28].内质网应激诱导的TRB3在人舌体鳞状细胞癌细胞中抑制AKT磷酸化[J]. 口腔医学研究 2012(08)
- [29].七氟醚对新生大鼠远期认知功能和海马TRB3表达的影响[J]. 神经解剖学杂志 2019(02)
- [30].EGCG调控骨骼肌组织TRB3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11)
标签:代谢综合征论文; 基因论文; 单核苷酸多态性论文; 肥胖论文; 胰岛素抵抗论文; 颈动脉粥样硬化论文; 左房功能论文; 左室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