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我国城市设计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然而从目前城市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城市设计理论还不能很好的应对城市设计学科日趋综合的发展趋势和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有必要重新倡导研究型城市设计,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并通过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未来城市设计师应对复杂城市设计的能力,进而实现研究型城市设计在实践中的应用。本文将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教育置于社会发展背景下加以考察,分析研究型城市设计的内涵特征和其应用于城市设计教学的方法途径,总结出城市设计教学的一般模式,并通过对教学实例的分析加以论证,为城市设计教学的改革提供参考。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城市设计的本土化和全球化1.1.2 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 研究目的1.2.2 研究意义1.3 研究方法1.4 研究框架1.4.1 学术构思1.4.2 主要研究内容1.4.3 研究框架第2章 城市设计和城市设计教育面临的问题2.1 城市设计学科趋向综合2.1.1 城市设计的物质属性2.1.2 城市设计的社会属性2.1.3 城市设计的政策属性2.2 社会背景复杂多变2.2.1 经济全球化2.2.2 空间市场化2.2.3 快速城镇化2.2.4 信息化、网络化2.3 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2.3.1 教育学相关概念2.3.2 学习理论的三大范式2.3.3 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2.4 本章小结第3章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内涵解析3.1 研究型设计的概念内涵3.1.1 设计的概念3.1.2 研究的概念3.1.3 规划的概念3.1.4 设计与研究的结合——研究型城市设计3.2 历史上的研究型城市设计3.2.1 探求理想城市的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尔曼—诺伐城3.2.2 针对社会问题的设计——霍华德的田园城市3.2.3 适应技术发展的设计——柯布西埃的集中主义城市模型3.2.4 适宜社会生活的设计——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潮3.3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设计过程3.3.1 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3.3.2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一般过程3.4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思维特征3.4.1 创造性思维3.4.2 图式思维3.4.3 逻辑思维3.5 研究型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分析方法3.5.1 物质空间分析的方法3.5.2 社会分析的方法3.5.3 政策分析的方法3.5.4 研究方法引入的原则3.6 本章小结第4章 基于研究型设计的城市设计教学4.1 当前城市设计教学的概况4.2 研究型城市设计应用于教学的意义4.2.1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4.2.2 职业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4.2.3 技能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4.3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4.3.1 教学设计的概念内涵4.3.2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4.3.3 教学设计的模式和步骤4.4 研究型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4.4.1 教学主体分析4.4.2 教学客体分析4.4.3 教学目标分析4.4.4 教学方法分析4.4.5 教学成果评价4.5 本章小结第5章 研究型城市设计教学实例分析5.1 概述5.2 教学主体的分析5.2.1 教学机构的对比5.2.2 教师特征的分析5.2.3 学生特征的分析5.3 教学客体的分析5.3.1 教学内容的分析5.3.2 教学目标的分析5.4 教学模式的分析5.4.1 组织模式的分析5.4.2 教学过程的分析5.5 教学成果的分析5.6 教学评价的分析5.6.1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5.6.2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5.7 本章小结致谢参考文献附件1 我国高校城市设计课程设置情况附件2 2005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教学大纲附件3 2005年同济——AA联合设计教学大纲附件4 2005年同济大学研究生城市规划与设计课调查问卷附件5 2005年同济——AA联合设计课程报告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研究型城市设计论文; 城市设计教学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