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论文-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

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论文-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环芳烃,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生物修复,芴

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1](2019)在《细菌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具有"叁致"效应的多环芳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危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目前能够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细菌已有广泛的研究。细菌通过多层次的调控分析和适应性进化提高它们的降解能力。本文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简要总结了生物修复在低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领域的研究进展。拟通过多层次的调控分析和适应性进化来产生多种分解代谢途径,为生物降解能力强化的未来降解技术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皓,王光军[2](2018)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如何修复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是环境生态领域较为前沿的课题。由于植物修复具有经济实惠、操作性能强、绿色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成分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有较大研究价值。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相关研究的试验成果,系统说明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定义、组成、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过程。综述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1期)

徐莹[3](2014)在《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地下水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有机污染物的治理问题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多环芳烃的生物富集率高,具有已被证实或潜在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尤其是4环及以上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igh Molecular Weight, HMW-PAHs), HMW-PAHs不仅化学结构复杂很难被氧化,而且生物可利用性低,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极大威胁。目前在众多治理地下水PAHs污染的方法中,生物修复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法具备高效、无二次污染以及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而获取具有PAHs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是生物治理方法的首要条件。本文以典型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荧蒽、芘)为目标污染物,对已有荧蒽降解菌Herbaspirillum chlorophenolicum FA1进行芘降解能力的驯化,从原油污染土壤中进行降解菌群的筛选,利用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对筛选前后土壤中的细菌进行16S rDNA鉴定。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荧蒽和芘生物降解的影响因子,研究荧蒽和芘混合污染的降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协同、促进或抑制作用,以期为HMW-PAHs污染微生物修复体系的建立和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荧蒽和芘为目标污染物,从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由Pseudomonas、 Enterobacter sp.、Hydrogenophaga sp.和Luteolibacter pohnpeiensis构成的混合降解菌群,其中,Luteolibacter pohnpeiensis菌属是第一次被发现也能够降解多环芳烃。菌群降解荧蒽和芘的反应在温度(20-35)℃、pH(5-9)的范围内都能够发生,对荧蒽和芘降解的最适条件相同:pH7.0、温度30℃、接种量1014CFU/ml。2、荧蒽降解菌Herbaspirillum chlorophenolicum FA1被证明同样能够降解芘,在温度(15-35)℃、pH(4-9)的范围下都能够降解芘,最适降解条件为:pH5.0、温度25℃、接种量1012CFU/ml。3、革兰氏染色结果表明FA1以及混合菌群中的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外层是由脂类和多糖组成的复合物,可以为细胞提供一个既亲水又亲油的两亲分子层,PAHs与细胞接触时易于进入细胞,使得后续的降解性能研究更有意义。4、菌株FA1和混合菌群在对HMW-PAHs的降解动力学过程相似,在接种后的降解率快速增加阶段后,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都明显下降,推测可能的原因是降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对生物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抑制了降解菌的生长和繁殖。5、混合HMW-PAHs降解反应体系中随着荧蒽浓度比例的增加,菌株FA1对芘的降解率随之显着增大,对荧蒽的降解率在荧蒽和芘浓度比为8:2时最小;菌群则是在荧蒽和芘浓度比为5:5时,对荧蒽和芘的降解效果都较好。相较于单独多环芳烃体系的降解,混合多环芳烃降解反应中芘的加入能够促进菌株FA1对荧蒽的降解,而混合菌群对荧蒽的降解则受到明显抑制。混合HMW-PAHs的降解动力学过程其符合Quiroga-Perales动力学模型。6、混合HMW-PAHs(荧蒽和芘)的降解反应中,对于混合菌群而言,典型土着微生物(大肠杆菌)的加入对荧蒽和芘的降解都产生了抑制效应;对于菌株FA1来说,大肠杆菌的加入促进了FA1对芘的降解,而其对荧蒽的降解则受到抑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29)

崔志松[4](2014)在《海洋专性解烃菌Cycloclasticus spp.的代谢特性及协同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解环菌属细菌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不同海域陆续发现的一类能够以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PAHs)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海洋“专性解烃菌”(the obligate hydrocarbonoclastic bacteria,简称OHCBs)。它们在海洋溢油的自然生物降解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解环菌属细菌的生长特性非常独特,其分离培养也非常困难,因此有关其纯培养菌株生长及降解特性的研究也较少。本文重点研究了从黄海沉积物中分离到的3株解环菌属细菌Cycloclasticus sp. NY93E, Cycloclasticus sp. PY97M和Cycloclasticus sp. PY97N的PAHs代谢特性以及在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igh-molecular weight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HMW PAHs)降解过程中解环菌属细菌和其它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通过对多个站位的海洋沉积物样品进行选择性碳源富集以及可培养细菌分离,从海洋环境中共获得了120余株可培养细菌。根据其16S rRNA基因序列完成了上述菌株的初步系统发育学分析,发现这些菌株基本上属于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其中包括了约25株海洋专性解烃菌,它们分别隶属于解环菌属、食烷菌属和海杆菌属等。其次,从细胞形态观察、系统发育学分析、PAHs代谢特性研究、PAHs双加氧酶基因同源性分析等多个方面对3株解环菌属细菌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比较,丰富了对解环菌属细菌特性的认识。分离自黄海沉积物的3株解环菌属细菌区别于该属其它菌株的主要特点是对HMW PAHs的降解能力,它们均能够以4环PAHs芘和荧蒽作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并且具有更强的PAHs代谢活性。它们对0.02gL-1芘、荧蒽21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51.65%~63.43%和49.32%~65.21%。采用简并引物从3株解环菌属细菌的基因组DNA中分别克隆到编码其PAHs双加氧酶的大小亚基基因phnA1A2(约1.9kb)。该基因片段与Cycloclasticus sp. A5中相应基因的整体相似度为98%,而与Cycloclasticus sp. P1中相应基因的整体相似度为99%。最后,通过石油烃降解能力测定、培养物表面张力测定等,获得了多个种属、具有不同石油烃及PAHs降解能力的降解菌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约46株,这些菌株可用于与解环菌属细菌构建共培养体系以提高其对HMWPAHs的降解率。与此同时,还对这些PAHs降解菌中的3个海杆菌属新种Marinobacter sp. PY97S、Marinobacter nanhaiticus D15-8WT和Marinobacteraromaticivorans D15-8PT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对PAHs降解菌群结构的分析和认识,初步确定了在共培养体系中与解环菌属细菌协同降解HMW PAHs的菌株,并构建了共培养体系。首先,在所构建的以解环菌属细菌和其它种属细菌为成员的所有共培养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HMW PAHs降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协同效应的菌群PY97M+D15-8W(解环菌属细菌+海杆菌属细菌)。菌群PY97M+D15-8W对芘、荧蒽的降解率相对于解环菌的纯培养处理PY97M分别提高了20.30%和20.29%,达到67.40%和62.79%(初始碳源浓度为0.1g/L,25℃,21d)。其次,在HMW PAHs共底物(即芘+荧蒽)存在时,菌群PY97M+D15-8W对芘、荧蒽的降解率更高。在接种量、初始碳源质量浓度、温度、转速等实验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菌群PY97M+D15-8W对混合碳源中芘、荧蒽的降解率在更短时间内分别达到71.05%和67.36%(初始碳源浓度均为0.1g/L,25℃,14d)。基于发光细菌法的生物毒性测试也显示,降解菌群PY97M+D15-8W除了可以有效提高对HMW PAHs混合物的降解率,还可以同时降低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最后,在较低温度条件(初始碳源浓度为0.02g/L,20℃,21d)下的HMW PAHs降解实验显示,该降解菌群的处理相对于降解菌PY97M纯培养的处理具有更高的荧蒽降解率,其对荧蒽的降解率可以从65.21%提高到83.03%。同时,该降解菌群的处理相对于降解菌PY97M纯培养的处理具有更高的芘降解率,其对芘的降解率可以从63.43%提高到75.50%。综上所述,上述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HMW PAHs的生物降解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发明的降解菌群PY97M+D15-8W可用于包括HMW PAHs在内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污染的海岸线或滩涂地带进行生物修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5-26)

许光素,崔志松,郑立,臧家业,杨佰娟[5](2013)在《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菌种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海洋微生物间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igh molecular weight-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简称HMW-PAHs)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筛选具有协同效应的菌群,以1株可降解HMW-PAHs的解环菌属细菌Cycloclasticus sp.PY97M和4株其他属细菌分别构建二元菌群降解芘和荧蒽,通过GC-MS测定HMW-PAHs降解率,并采用发光细菌法测定其降解前后的生物毒性.结果表明,由PY97M和Marinobacter nanhaiticus D15-8WT组成的菌群(PY97M+D15-8W)对初始质量浓度均为0.1 g/L的单一碳源芘、荧蒽21 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67.40%和62.79%,相对于纯培养PY97M分别提高了20.30%和20.29%.另外,该菌群对初始质量浓度均为0.1 g/L的芘和荧蒽组成的混合碳源14 d后的降解率分别为71.05%和67.36%;生物毒性检测结果显示,HMW-PAHs经该菌群降解后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相对于母体都有显着降低.解环菌与海杆菌在芘和荧蒽的降解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表明该菌群具有应用到HMW-PAHs污染海洋环境生物修复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罗霂[6](2013)在《高效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混合菌剂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探讨了从焦化厂污染土壤中分离到的叁株菌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 sp.)SH141、不动杆菌(Acinetobcater sp.)SH142和微杆菌(Microbcaterium sp.)SH132在液体和土壤中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菌株能够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以芘和苯并芘为唯一碳源进行代谢,对芘和苯并芘有显着的降解效果。通过将LB培养的菌液加入吸附载体中制成混合固体吸附菌剂,进而通过土壤实验研究了固体菌剂在土壤中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效果。为确定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相关微生物种属,实验中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erosis)及测序等技术来鉴定降解过程中的相关微生物。实验结果表明:①经过10天实验,含200mg/l芘的分支杆菌SH141、不动杆菌SH142及微杆菌SH132的无机盐单菌培养液中芘降解率分别为77.1%、18.1%和13.2%。②经过60天实验,含10mg/l苯并芘的分支杆菌SH141单菌培养液中苯并芘降解率为47.3%,同样条件下不动杆菌SH142和微杆菌SH132表现出对苯并芘的降解能力非常弱。③通过混菌液体实验发现混菌对芘和苯并芘10天和60天降解率分别为93.2%和67.5%,比分支杆菌单菌的降解率提高了22.1%和20.5%。④对不动杆菌和微杆菌的计数结果和对分支杆菌NidA基因定量PCR结果显示,蛭石对叁种菌株的吸附和活性保持作用优于硅藻土、贝壳粉、活性炭和木屑。⑤经过108天自然条件下处理,添加5%混合固体吸附菌剂的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6%,说明混合固体菌剂能够显着提高高浓度污染土壤中四环以上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率,具有进一步研发和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期刊2013-07-01)

李贺[7](2013)在《土壤中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微生物修复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高分子量PAHs所造成的环境威胁日趋严峻,因而受到环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目前微生物修复是去除土壤中高分子量PAHs的主要措施,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在寻求修复PAHs污染土壤有效途径的过程中,生物修复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以微生物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理论基础及其难点为主线,全面综述了土壤中高分子量PAHs的微生物降解机理,同时结合当前研究进展以及作者所在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工作,展望了基于多种修复措施相结合的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联合生物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3年03期)

李贺[8](2013)在《微生物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苯并芘的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并[a]芘(BaP)是一种由5个苯环组成的分布广泛、致癌性极强的多环芳烃,是目前国内外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苯并[a]芘在环境中的产生、迁移、转化、降解及毒理作用,判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本文综述了苯并[a]芘的来源与分布,以及微生物对苯并[a]芘的代谢途径,并对该领域的研究做了展望,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刘芳,梁金松,孙英,郭岩彬,李庆孝[9](2011)在《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菌LD29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硅油-水双液相富集体系,以蒽为富集碳源,从原油污染土壤富集分离多环芳烃降解菌,分离出1株能降解菲、蒽、荧蒽、芘、苯并[a]芘的细菌,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为矢野口鞘氨醇菌(Sphingobium yanoikuyae),编号为LD29.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LD29在无机盐培养基中对PAHs的降解特性做了研究.LD29能以唯一碳源与能源方式降解菲、蒽、荧蒽、芘(初浓度均为50 mg/L),4 d的降解率分别为92%、87%、28%、7%,但未能降解苯并[a]芘.蒽能促进LD29对荧蒽/芘的降解,而荧蒽/芘则抑制LD29对蒽的降解.较高初始pH(pH=9)的培养基有利于LD29对混合多环芳烃的降解.外加营养可促进LD29对荧蒽的降解.外加碳源(葡萄糖,200 mg/L)或氮源(蛋白胨,50 mg/L)处理中荧蒽(100 mg/L)6 d的降解率分别为69%、81%,而对照组只有34%.在含有5种多环芳烃(菲、蒽、荧蒽、芘、苯并[a]芘)的无机盐培养基溶液中,LD29在4 d的适应期之后开始快速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6 d芘和荧蒽的降解率(48%、66%)比4 d分别增加40%、56%,并且苯并[a]芘也被降解了17%.LD29具有降解高分子量PAHs的潜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郑伟,田蕴,郑天凌[10](2010)在《基于均匀设计优化新鞘氨醇菌US6-1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均匀设计优化一株新鞘氨醇菌Novosphingobium pentaromativorans stain US6-1对芘、荧蒽、苯并[a]芘等高分子量多环芳烃(High molecular weigh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HMW-PAHs)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在最适生长条件(30℃、pH 6.5及NaCl浓度为2.5%)下,接种量与底物浓度是影响该菌降解能力的关键因素.在接种量D660 nm为0.6、芘初始浓度56 mg L-1、培养时间5 d的情况下,菌株US6-1对芘的降解达到32.5 mg L-1,预测平均准确率达99.38%;在接种量D660 nm为0.6、荧蒽初始浓度48 mg L-1、培养时间5 d的情况下,对荧蒽的降解达到34.3 mg L-1,预测平均准确率达99.61%;在接种量D660 nm为0.1、苯并[a]芘初始浓度60 mg L-1、培养时间为5 d时,对苯并[a]芘的降解达到24 mg L-1,预测平均准确率达98.75%.菌株US6-1对芘及苯并[a]芘的降解能力比未优化前分别提高了29.2%与58%.(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如何修复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是环境生态领域较为前沿的课题。由于植物修复具有经济实惠、操作性能强、绿色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成分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有较大研究价值。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相关研究的试验成果,系统说明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定义、组成、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过程。综述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论文参考文献

[1].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细菌降解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9

[2].杨皓,王光军.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J].现代园艺.2018

[3].徐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特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4

[4].崔志松.海洋专性解烃菌Cycloclasticusspp.的代谢特性及协同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许光素,崔志松,郑立,臧家业,杨佰娟.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菌种间的相互作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3

[6].罗霂.高效降解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混合菌剂的开发[D].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2013

[7].李贺.土壤中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微生物修复的问题及对策[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3

[8].李贺.微生物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苯并芘的降解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刘芳,梁金松,孙英,郭岩彬,李庆孝.高分子量多环芳烃降解菌LD29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1

[10].郑伟,田蕴,郑天凌.基于均匀设计优化新鞘氨醇菌US6-1对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的降解条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

标签:;  ;  ;  ;  

低分子量多环芳烃论文-周子康,崔洁,许平,唐鸿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