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论文摘要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全球化日益增强。我国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要代表的社会思潮领域呈现出诸多新特点。本文在全面分析社会思潮领域的新特点的基础之上,阐述了社会思潮给我国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解决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启发和借鉴,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民众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引起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阻碍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这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必要性所在,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具有引领社会思潮的科学性,它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是主导性与整合性的统一,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增强其吸引力,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坚定不移地抵御错误思潮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地不足。结合社会思潮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以及在引领的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新阶段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途径,该部分从指导方针、理论深化、实践操作逐层推进,是本文的重点和亮点所在。在指导方针上,要继续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在理论方面,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深入研究其主要内容并加强对其的宣传力度,巩固其对社会思潮的领导权;在实践层面,一要加强对我国多元社会思潮的研究,增强引领的针对性;二要加强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知识分子等重点人群的思想理论教育,找准引领的着力点;三要加强对各类媒体的控制,发挥各类媒介优势,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引领的和谐环境;四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利用学校的理论熏陶作用、重视农村基层的渗透作用、借助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特殊作用,齐抓共管,全方位提升引领的有效性。只有进行多层面的展开,才能实现对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的基本理论阐释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 二、社会思潮的基本内涵
  • (一) 社会思潮的含义
  • (二) 社会思潮的一般特点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国社会思潮的现实透视
  • 一、对我国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分析
  • (一) 新自由主义思潮——西方主流意识形态
  • (二) 民主社会主义——改良的资本主义模式
  • (三) 个人主义——资产阶级道德观
  • (四) 消费主义——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思潮领域的主要特点
  • (一) 复杂多样性
  • (二) 现实利益性
  • (三) 理论冲突性
  • (四) 动态发展性
  • 三、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双重影响
  • 一、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 二、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的消极影响
  • 第三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及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分析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
  •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
  •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导性与整合性的统一
  •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
  •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历史经验
  • (一)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经验
  • (二)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的不足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对策
  •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巩固其对社会思潮的领导权
  • (一) 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增强其引领的合法性
  • (二) 深入研究并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增强其理论魅力
  • (三)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推进其大众化
  • 二、加强对我国多元社会思潮的科学研究,增强引领的针对性
  • (一) 明确社会思潮的分析方法
  • (二) 把握社会思潮的发展态势
  • (三) 控制社会思潮的传播
  • 三、加强重点人群的思想教育,找准引领的着力点
  • (一) 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
  • (二) 突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 (三) 强化对知识分子的教育管理
  • 四、重视媒体的主渠道作用,营造引领的和谐环境
  • (一) 发挥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各自的优势
  • (二) 把握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 (三) 加强对各类媒体的控制
  • 五、齐抓共管,全方位提升引领的有效性
  • (一) 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
  • (二) 利用学校教育的理论熏陶作用
  • (三) 重视农村基层的渗透作用
  • (四) 借助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特殊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1(01)
    •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现实与限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度[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0(02)
    • [4].论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J].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 2015(03)
    • [5].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文化传承[J]. 教育革新 2017(12)
    • [6].邓小平南巡讲话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迪[J]. 科技风 2019(35)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结合性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19(34)
    • [8].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流媒体担当[J]. 新闻战线 2019(23)
    • [9].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充分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J]. 中共党史研究 2019(10)
    • [10].新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首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峰论坛”综述[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1].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3)
    •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前提和核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9(06)
    • [13].客观规律与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两重意蕴[J]. 科学社会主义 2019(06)
    • [14].分析马克思主义:方法与旨趣——大卫·利奥波德教授访谈录[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9(06)
    • [1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的思想过程和文本特征——《马藏》第一部第一至五卷论要[J]. 教学与研究 2019(11)
    • [1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鲜明特征[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6)
    • [17].旅俄华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的新思考[J]. 黑河学院学报 2019(10)
    •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9(03)
    • [19].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4)
    • [20].幸福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及实践向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社科纵横 2019(12)
    • [21].首届全国马克思主义学科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综述[J]. 社会主义研究 2019(06)
    • [22].试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向度[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3].出场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的新视角[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11)
    • [24].加强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之基[J]. 四川党的建设 2019(23)
    • [25].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编委工作会议在京召开[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2019(03)
    • [2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特征[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7].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S1)
    • [28].马克思主义占领人类精神制高点的理论思考[J]. 长白学刊 2020(01)

    标签:;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