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社会转型与女性杂志的变迁——对中国当代女性杂志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化传播与出版研究
作者: 刘胜枝
导师: 马新国
关键词: 社会转型,女性杂志,女性形象,价值观
文献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考察了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当前女性杂志的发展变迁,将女性杂志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在每一阶段选取有代表性的杂志进行个案研究。第一阶段是1949年——新时期开始,这一阶段的女性杂志隶属于各级妇联,属于政治宣传性刊物,代表性杂志为《中国妇女》。这一时期的女性杂志在内容上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主要是配合国家需要,号召妇女积极参与国家政治和经济建设,致力于塑造劳动妇女的光荣形象,培育以国家为本位、以劳动为实现形式的理想女性。第二阶段是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这一阶段兴起的女性杂志属于婚姻家庭类刊物,代表性杂志为《家庭》。《家庭》杂志关注婚姻家庭领域的问题,借助文化话语和学术力量确立其文化启蒙者的身份,但是在内容上仍然表现出新旧价值观念的并存与冲突,尤其是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表现出向传统女性观念回归的保守倾向,致力于塑造以家庭为本位、以情感为实现形式的理想女性。第三阶段是90年代初期——现在,在这一阶段,时尚消费类女性杂志迅速崛起,代表性杂志为《时尚》。时尚杂志以年轻的白领女性为读者对象,印刷精美,内容上以图片为主,广告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与此相适应,杂志在内容上致力于培育读者的消费价值观念,努力塑造以个体为本位、以消费为实现形式的理想女性。论文从出版理念及内容呈现两个层面入手,分析了女性杂志出版的变迁及其背后的制约力量,从中总结出制约杂志面貌的四种主要力量:政府力量、读者力量、学术力量、商业力量。杂志依次经历了以政府力量、读者力量、商业力量为主导的这样一个变迁过程。我们发现,这种变迁过程是一种自发性的、缺少理性干预的过程,因此杂志过分为某种力量所主导,呈现出偏颇的面貌。论文最后提出,从这四种不同的力量出发,加强对杂志主动地、积极地干预,推动其向着更为健康和平衡的状态发展。
论文目录: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二 本选题的文献综述
1. 国外部分
2. 国内部分
三 本文框架及核心概念
1. 本文框架
2. 核心概念
第二章 政治宣传类女性杂志
一 妇女解放与国家政权的建立
二 女性杂志出版的政治诉求
1. 杂志的政治身份与话语的政治取向
2. 其他力量对杂志政治倾向的校正
三 形象分析:以国家为本位、以劳动为实现形式的女性主体
1. 劳动妇女——倍受推崇的女性形象
2. 知识妇女――需要改造的女性形象
3. 家庭妇女――褒贬不一的女性形象
四 文革后《中国妇女》的困境
1. 工作领域:主要文本和次要文本的矛盾
2. 家庭领域: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
小结
第三章 婚姻家庭类女性杂志
一 改革开放与女性杂志的市场意识
二 女性杂志出版的文化诉求
1. 女性杂志身份的重新界定
2. 女性杂志内容的文化取向
三 形象分析:以家庭为本位、以情感为实现形式的女性主体
1. “无我型”女性――褒贬不一的女性形象
2. “自我型”女性――倍受批评的女性形象
3. “生活型”女性――受到推崇的女性形象
小结
第四章 消费时尚类女性杂志
一 国际资本的驱动与时尚杂志的兴起
1. 国际资本与时尚杂志的诞生
2. 国际资本与时尚杂志的发展
二 女性新阶层的形成与时尚杂志的兴起
三 消费文化与时尚杂志的兴起
1. 消费主义的确立
2. 消费文化的兴起
四 时尚杂志对消费文化的建构
1. 时尚杂志的美学诉求
2. 时尚观念的消费取向
五 形象分析:以个体为本位、以消费为实现形式的女性主体
1. 演艺明星——美丽性感的女性形象
2. 事业女性——理性成功的女性形象
3. 风格女性——感性快乐的女性形象
4. 理想女性——美丽快乐的消费女郎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一 女性杂志的制约力量分析
1. 第一阶段: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女性杂志
2. 第二阶段:以读者力量为主导的女性杂志
3. 第三阶段:以商业力量为主导的女性杂志
二 加强对女性杂志的主动干预
1. 从政府力量而言
2. 从商业力量而言
3. 从读者力量而言
4. 从学术力量而言
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2007-11-21
相关论文
- [1].女性杂志中女性身份的话语建构[D]. 张艺.山东大学2011
- [2].《妇女杂志》(1920-1925)的“新女性”形象研究[D]. 金润秀.复旦大学2012
- [3].《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D]. 刘方.吉林大学2012
- [4].女性的发现[D]. 肖泳.浙江大学2006
- [5].从理想国到日常生活[D]. 张晨阳.复旦大学2006
- [6].传媒中的中国女性与现代性[D]. 白蔚.上海大学2007
- [7].《三联生活周刊》研究[D]. 胡春秀.四川大学2007
- [8].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研究[D]. 杨凤.中山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