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其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

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其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

论文题目: 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其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作者: 韦嵩

导师: 劳绍贤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水通道蛋白

文献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脾胃湿热证是脾胃实证中一个常见证型,是中医“证”的研究的重要内容。动物模型对进一步研究脾胃湿热证病因病机、新药开发及提高临床疗效意义重大。水通道蛋白表达与脾主运化功能关系密切,探讨脾胃湿热证的水通道蛋白变化规律,有助于加深对脾胃湿热证生物学基础及发病机制的认识,提高脾胃湿热证的整体研究水平。 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取病证结合、以药测证的造模方法开展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复制研究,观察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并对照观察了清浊安中汤对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 一、文献研究 通过对古文献回顾性研究,认为古代医家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起于《黄帝内经》,在金元时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温病理论的发展为脾胃湿热证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化热,湿热内生。 脾胃湿热证研究近十年来发展很快,临床诊断标准较多;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研究尚不多见,目前还没有出现较好符合脾胃湿热证属性的动物模型;目前脾胃湿热证研究涉及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炎症、幽门螺杆菌、胃肠动力学、免疫、细胞内能量代谢、胃肠激素、微生态等多方面,研究范围较大,涉及病种多,对脾胃湿热证开展了较全面的探讨。 二、临床研究 证属中医脾胃湿热证患者60例,随机分清浊安中汤治疗组30例,西药标准治疗30例。治疗结果:二种治疗方法均对脾胃湿热证患者有显著疗效,总体疗效二组间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清浊安中汤治疗组对舌苔黄腻、胃脘痞满、胃痛便溏、纳呆症状的改善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对胃胀、胃痛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胃粘膜炎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清浊安中方和西药三联治疗对H.Pylori均有较好的清除

论文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脾胃湿热证研究概况

第一节 脾胃湿热证古文献研究

1.脾胃湿热证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2.脾胃实证理论为脾胃湿热证理论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3.脾胃湿热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脾胃湿热证现代研究概况

1.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

2.脾胃湿热证实验研究

3.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复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治疗及检测方法

3.观察内容及方法

4.疗效判定标准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的复制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标本采集处理

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5 统计方法

二、结果

1.大鼠食量、饮水量、体重变化的统计结果

2.各组大鼠的主要症状和体征变化

3.实验大鼠胃粘膜病理情况

4.各组大鼠血清NO、粘膜Na~+-K~+-ATPase及D-木糖含量的变化

三、讨论

1.关于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复制

2.实验大鼠实验指标改变

3.以药测证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脾胃湿热证大模型鼠胃粘膜AQP3、AQP4基因表达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1.AQP3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2.AQP4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三、讨论

1.荧光定量PCR的原理和特点

2.脾胃湿热证与AQP3、AQP4表达水平关系探讨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致谢

附图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和中药的干预作用[D]. 吴娟.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2].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量化的实验研究[D]. 廖荣鑫.第一军医大学2005
  • [3].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关系[D]. 马剑颖.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4].消化性溃疡脾胃湿热证的构建[D]. 王洪京.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
  • [5].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D]. 陈晓刚.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6].脾胃湿热证与三叶因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相关性研究[D]. 林坚.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7].脾胃湿热证与辅助性T细胞1/2平衡及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 陈晴清.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 [8].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VEGF、TNF-α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 郑薇薇.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 [9].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 杨俭勤.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 [10].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本质初步研究[D]. 冯春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

相关论文

  • [1].健脾化湿法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水通道蛋白3、4表达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李姿慧.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 [2].Hp相关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本质初步研究[D]. 冯春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0
  • [3].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研究及以药测证方法初探[D]. 欧阳宏.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
  • [4].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证模型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D]. 吕文亮.湖北中医学院2005
  • [5].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实质研究和中药的干预作用[D]. 吴娟.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6].脾胃湿热证湿热偏重量化的实验研究[D]. 廖荣鑫.第一军医大学2005
  • [7].脾主运化水液与胃粘膜水通道蛋白3、4表达的相关性研究[D]. 梅武轩.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8].脾胃湿热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关系[D]. 马剑颖.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9].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COX-2、细胞凋亡的关系及清浊安中汤的影响[D]. 李合国.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 [10].从NF-κB、AQP4及T细胞免疫探讨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D]. 李华锋.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标签:;  ;  ;  

脾胃湿热证大鼠模型复制及其水通道蛋白表达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