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基于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因为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必定会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对经营者(代理人)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来实现,由此,被认为是继公司制后的第二次制度革命的股权激励制度在美国应运而生。实行股权激励的目的是通过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促进企业业绩提升的同时使经营者的收益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经营者收益要通过良好的企业业绩推动股价上涨来实现。因为股票市场对盈余所固有的敏感性,因此,不论是经营者还是投资者都对企业的盈余显示了极大的关注,特别是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前提下,盈余不仅是行权的重要业绩条件,同时也是经营者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的保障。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会计舞弊事件暴露出一个问题——高盈利数字掩盖了对盈余质量的考量,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对于企业的盈余由以前仅仅注重数量逐步转向了对数量和质量的共同关注。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为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有关的研究成果与理论进行了回顾,并且对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客观环境、股权激励及我国企业盈余质量的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还对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是否有助于企业业绩的提升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文献回顾、现状分析和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业绩影响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SS17.0对在我国弱式有效股票市场条件下,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研究假设并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我国现阶段实行股权激励计划并不会提升企业的盈余质量;2、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影响不存在区间效应。最后本文还就如何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性并继而提高企业的盈余质量提出了政策建议。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义1.2 研究的主要问题与研究目的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3.1 研究思路1.3.2 研究方法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2.1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2.1.1 委托代理理论2.1.2 人力资本理论2.1.3 激励理论2.1.4 企业剩余索取权理论2.2 股权激励概述2.2.1 股权激励的对象2.2.2 股权激励的方式2.2.3 激励的股票来源和数量2.3 股权激励理论2.3.1 股权激励有效性方面理论2.3.2 股权激励对企业业绩影响方面理论2.4 盈余质量理论2.4.1 盈余质量的定义2.4.2 盈余质量的含义2.4.3 盈余质量的分析评价方法2.5 会计经济后果理论第三章 我国股权激励及盈余质量的现状3.1 我国股权激励的实施现状3.1.1 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发展3.1.2 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实施的主要形式3.1.3 股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实施现状3.2 我国企业盈余质量的现状第四章 股权激励计划对企业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4.1 模型构建4.2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4.3 股权激励实行前后企业业绩的统计分析4.4 回归分析结果第五章 股权激励计划对盈余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5.1 研究设计5.2 研究假设5.3 盈余质量的评价方法5.4 样本来源和数据选取5.5 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前后盈余质量的统计分析5.5.1 实行股权激励前后盈余质量评价结果5.5.2 盈余质量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5.6 股权激励计划对盈余质量影响的回归分析5.7 股权激励计划对盈余质量影响是否存在区间效应的实证检验5.7.1 激励比例的统计分析5.7.2 区间效应的检验5.8 我国股权激励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5.8.1 股票市场的有效性较低5.8.2 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5.8.3 激励方案设计不够合理5.8.4 对盈余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6.1 研究结论6.2 政策建议6.2.1 建立规范、有效的股票市场6.2.2 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6.2.3 建立科学的业绩和盈余质量评价体系6.2.4 合理选择激励形式6.2.5 激励方案的设计要合理解决行权资金问题6.3 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展望附录参考文献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股权激励论文; 盈余质量论文; 上市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