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原鮡个体生物学及种群生态研究

黑斑原鮡个体生物学及种群生态研究

论文摘要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 Regan)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鮡科(Sisoridae)、原鮡属(Glyptosternum),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干流及其支流,是鮡科鱼类中唯一分布到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物种。分别于2004年5~9月、2005年4~5月、2006年3~6月和2006年10~11月,在雅鲁藏布江林芝至日喀则使用刺网采集黑斑原鮡样本,并对采样点附近区域的水质状况进行测定。根据对采集样本测定分析,研究了黑斑原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动态。论文主要结果如下:1.渔获物年龄组成为3~13龄,其中5~7龄个体占79.03%。渔获物的全长范围在115~312mm之间,平均全长为193.41±36.15mm;体重范围在16.3~373.7g之间,平均体重为91.67±60.01g。雄性个体平均全长、平均体重均大于雌性个体。2.在反射光下,脊椎骨、耳石和鳃盖骨均有宽的明带与窄的暗带,年轮特征明显;脊椎骨、耳石和鳃盖骨对黑斑原鮡年龄的判别能力分别为:80.31%、78.76%和和73.06%;脊椎骨与耳石和鳃盖骨之间的IAPE分别为0.11%、0.2%,耳石和鳃盖骨的IAPE为0.17%;不同年龄鉴定材料对黑斑原鮡年龄的鉴定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比较而言,脊椎骨是黑斑原鮡年龄鉴定的最合适材料。3.体重和全长的关系为W♀=5E-06L3.142,W♂=5E-06L3.1474,为等速生长。全长与脊椎骨轮径的相关方程为L♀=97.173Rc+29.068,L♀=107.88Rc+13.402。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t♀=342.66[1-e-0.1142(t+0.7488)],Wt♀=460.7983[1-e-0.1142(t+0.7488)]3.142;Lt♂=460.24[1-e-0.0882(t+0.2312)],Wt♂=1203.502[1-e-0.0882(t+0.2312)]3.1474。雌、雄生长拐点分别为1.804龄和8.018龄。4.雄鱼有尖而长的生殖突。初次性成熟的雌性全长为164.78mm,体重为46.18g,年龄为4.9龄;初次性成熟的雄性体重全长为174.74mm,为57.11g,年龄为5.2龄。5月为黑斑原鮡群体产卵盛期。属于一次性产卵鱼类,成熟卵径范围在2.3~3.2mm。平均绝对繁殖力为727±407.83egg,平均相对繁殖力为43.26±20.65egg/cm体长和11.79±5.31egg/g体重;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随年龄、体长、体重和性腺重的增加而增加。5.黑斑原鮡的性腺发育分为6期。其性腺一年只成熟一次,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迅速回复到Ⅱ期;以Ⅲ或Ⅳ期性腺越冬。最小性比(雌性:雄性)在5月份为1.59,非繁殖期性比要高于繁殖期。6.黑斑原鮡主要以鱼类、藻类、寡毛类、枝角类、桡足类、水生昆虫、有机碎屑、原生动物、鱼卵等为食,其中鱼类和藻类是最重要的食物来源。鱼类主要是裂腹鱼亚科和高原鳅属的底栖种类,藻类主要是附着硅藻。食物组成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全长、和分布地域情况下有变化。摄食强度没有显著的全长和性腺发育变化。7.黑斑原鮡消化系统的组织学结构表现出与食性相适应的特点。除腹腔内具有正常肝脏外,在皮肤与体壁肌肉之间还有一与腹腔内肝脏连接的附属组织(腹腔外肝)。除具有腹腔内肝脏完全一样的组织学结构外,腹腔外肝的LDH、EST、MDH和ADH同工酶带无差异,具有与腹腔内肝脏同样的生理功能。8.黑斑原鮡栖息地水质特征表现为:丰水期较枯水期溶氧值较低、水温较高、pH略低、悬浮物含量高;雅鲁藏布江干流下游和支流尼洋河溶氧值高,而雅鲁藏布江干流中游的pH值和悬浮物含量高。除雅鲁藏布江干流上游的拉孜、怒各沙和中下游的羊村水质属于Ⅲ类外,黑斑原鮡其它栖息河段为Ⅱ类水。雅鲁藏布江干流下游和支流尼洋河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但雅鲁藏布江干流中上游江段Cu含量、整个干流7月份的水体悬浮物含量超出渔业水质标准。9.黑斑原鮡雌雄个体的总死亡率雌雄分别为5.87373year-1和6.0096year-1,自然死亡率分别为0.7354year-1和0.6216year-1,捕捞死亡率为5.1383year-1和5.388year-1,开发率为0.8748year-1和0.8966year-1。用B-H模型进行资源评析表明:黑斑原鮡资源已过度开发,应采取降低捕捞强度、推迟开捕年龄等措施保护其资源。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1 文献宗述
  • 1.1 西藏鱼类研究
  • 1.2 黑斑原鮡研究
  • 1.3 鱼类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1.3.1 年龄鉴定
  • 1.3.2 生长分析
  • 1.3.3 繁殖策略
  • 1.3.4 食性分析
  • 1.4 渔业资源评估及其实践应用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年龄鉴定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样本处理
  • 2.2.1 鳃盖骨
  • 2.2.2 脊椎骨
  • 2.2.3 耳石
  • 2.3 图片摄制及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年轮特征
  • 3.1.1 鳃盖骨
  • 3.1.2 脊椎骨
  • 3.1.3 耳石
  • 3.2 年龄鉴定
  • 3.2.1 判别能力
  • 3.2.2 可重复性
  • 3.2.3 三种材料鉴定年龄比较
  • 4 讨论
  • 第三章 生长特征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脊椎骨处理与测量
  • 2.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渔获物的全长、体重和年龄组成
  • 3.2 丰满度
  • 3.3 全长和体重的关系
  • 3.4 脊椎骨半径与全长的关系及生长退算
  • 3.5 生长参数与生长模型
  • 3.6 生长速度、加速度和生长拐点
  • 4 讨论
  • 第四章 繁殖策略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标本采集
  • 2.2 样本处理与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性征
  • 3.2 繁殖群体组成
  • 3.3 初次性成熟大小
  • 3.4 繁殖季节
  • 3.5 产卵类型
  • 3.6 生殖力
  • 3.5.1 绝对生殖力和相对生殖力
  • 3.5.2 生殖力与生物学指标关系
  • 3.7 性腺发育
  • 3.2.1 精巢发育分期
  • 3.2.2 卵巢发育分期
  • 3.2.3 精巢发育组织学
  • 3.2.4 卵巢发育组织学
  • 3.8 生活空间和繁殖习性
  • 4 讨论
  • 第五章 食性与消化器官结构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食性分析
  • 2.3 组织切片与观察
  • 2.4 同工酶分析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食物组成
  • 3.1.1 不同全长食物组成比较
  • 3.1.2 不同性腺发育时期食物组成比较
  • 3.1.3 不同栖息地食物组成比较
  • 3.1.4 食物多样性比较
  • 3.2 摄食强度
  • 3.2.1 不同全长摄食强度比较
  • 3.2.2 不同性腺发育期的摄食强度
  • 3.3 消化器官形态结构
  • 3.3.1 口咽腔
  • 3.3.2 食管
  • 3.3.3 胃
  • 3.3.4 肠道
  • 3.3.5 肝
  • 4 讨论
  • 第六章 栖息地水质特征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水质分析
  • 3.1.1 溶氧
  • 3.1.2 水温
  • 3.1.4 悬浮物
  • 3.1.5 氮、磷
  • 3.1.6 水体金属离子
  • 3.1.7 其它
  • 3.2 水质评价
  • 4 结论
  • 第七章 种群评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样本采集处理
  • 2.2 数据分析
  • 2.2.1 死亡参数估算
  • 2.2.2 资源评估模型
  • 3 结果
  • 3.1 生长和死亡参数
  • 3.1.1 生长参数
  • 3.1.2 年龄参数
  • 3.1.3 死亡参数
  • 3.2 开发比
  • 3.3 种群评析
  • 3.3.1 捕捞强度对黑斑原鮡种群的影响
  • 3.3.2 捕捞强度对黑斑原鮡种群的影响
  • 3.3.3 渔获量与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的关系
  • 4 讨论
  •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  ;  

    黑斑原鮡个体生物学及种群生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