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0/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及防御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单晓怡[1](2020)在《基于SG-CIM4.0模型的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工程项目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现有电力系统没有统一的电网资源管理模式,设备资产基础数据没有统一的存储、管理、维护,且各地、各部门生产系统是因由不同厂家不同时期开发,导致生产基础数据不统一,出现数据孤岛,维护成本极为高昂,2013年,在公共信息模型(CIM)的基础之上,国家电网公司据电网运行及管理的现状的需要,提出SGCIM(State Grid-CIM)的概念,为电网建模提供了统一规范,2019年12月,SGCIM模型更新迭代至4.0,协同电网资源管理,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战略目标,加快设备管理数字化转型、赋能电网建设运营的工作部署。本文基于国家电网公司SG-CIM4.0和IEC61968/61970标准,完成各专业的资源、资产、拓扑、图形、用户等数据模型迭代完善,同时构建电网资源业务中台,整合分散在各专业的电网设备、拓扑等数据,实现电源、电网到用户全网数据的统一标准、同源维护、统一管理,形成“电网一张图”,将共性业务沉淀形成电网设备资源管理、资产(实物)管理、拓扑分析等共享服务,支撑电网规划、生产检修、客户服务等业务快速、灵活构建。按照工程项目进度、质量、风险管理要求,遵循国网顶层设计和集中研发的成果,稳步推进配网侧深化、主网侧服务延伸和数据接入,全面深化中台建设,支撑系统中台化改造。
白超[2](2020)在《韶关城区中压配电网故障率研究及其降低措施实践》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社会各界对加快电力体制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之下,打破了电网企业在电力交易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将电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实现市场化交易。电网企业的电力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最终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南方电网广东韶关城区供电局作为一家典型的电网企业,必须紧跟改革步伐,转变旧思维,更加积极提高电能质量、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配网故障率、提高服务水平,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提高客户电力获得指数、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提升客户忠诚度,以求在电力市场化的浪潮中获得一线生机。配网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中终端的在重要组成部分,直接面向客户供应和分配电能的重要环节。配电线路设备数量多、分布广泛,一旦发生故障停电损失和影响不容忽视,对用户供电可靠性的影响最大。韶关地处粤北山区,中压配电网采用10k V电压等级,多年来电网投资存在“重主网,轻配网”、“重输变电,轻配电”的问题,配网发展较珠三角地区相对落后。韶关城区供电局故障率居高不下,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高可靠性的用电需求。通过研究和探索降低中压配电网故障率的方法,能够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可转供率,缩小停电范围、降低停电影响,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结合韶关城区配网历史运行数据资料,根据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对韶关城区供电局历史故障数据的细致分析,总结故障高发问题,并对线路避雷器、电缆附件等故障高发设备进行技术分析,研究和讨论了降低中压配网故障率、减少故障停电时间的方法,在技术方面总结了避雷器轮换周期、局部放电检测、超声波检测、电缆头在线测温的实际应用,在管理方面总结了一套从计划制定、执行、监督、考核、回顾、改进、提升的管理方法,经过一年实际运行,验证行之有效。这些措施提供了配网运行、可靠性管理提升的相关工作经验。希望能够在降低中压故障率方面对提高供电企业竞争力产生正面影响,同时给其他县区级供电企业的中压配网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刘江明[3](2011)在《变频电源在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负荷的日益快速增长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需要的增加,电网建设正在加快脚步的同时保证电网设备安全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电力变压器作为电网中重要的电力设备,其工作性能受到了特别的重视,而要保证电力变压器绝缘状况良好,运行安全可靠,最有效的检验途径之一就是进行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对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是一项有效的检验绝缘性能的方式。本文以研究和应用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变频试验装置为重点,为电力变压器的稳定可靠运行提供预防性保障。本文分析了研究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变频试验装置应用的必要性,比较了国内外同类型的装置的优缺点。主要是对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变频试验装置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变频电源、变压器、高压电抗器等;分析介绍了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的原理、表征参数、接线及试验程序;分析给出了局部放电试验成套装置主要技术参数的设置;并以500kV三相一体电力变压器和500kV单相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为例,给出了变频电源的应用试验结果,并给出了有关问题的处理方法。通过对不同型式的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的实际应用,说明该试验装置各项技术参数设计的可行性。证明了此装置的可靠性高、安全性好、实用性强。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金江[4](2009)在《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变电站设备信息集成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变电站中各种设备大量增多,来自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也日益丰富。目前变电站设备的状态监测系统往往是由各个厂家针对特定的设备应用,按照自己的理解实现的。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变电站设备的状态监测系统存在信息难共享、难利用,不同厂家的装置不能互操作、互替换,装置本身可靠性不高、状态不可观测等突出问题,变电站设备的检修与维护成为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挑战之一。本文结合IEC61850/IEC 61970系列标准,研究了多智能体平台结构、协作模式、通信模型等理论技术问题,并将其用于分析变电站一次设备状态监测、二次设备的远程维护、设备信息的一体化集成及模型协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实现了统一设备信息模型、统一通信接口体系的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信息集成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变电站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也可以方便地获取并综合利用来自其它应用系统的信息,对于提高变电站设备的健康状况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一、首先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并介绍了相关背景;接着概要分析了IEC61850、IEC 61970等国际标准及研究应用现状,然后分析了多源信息融合、SOA、多智能体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目前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二、针对变电站信息集成中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当前变电站发展特点的、兼容变电站遗留设备系统及IEC 61850标准设备的变电站信息集成方案,设计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嵌入式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研究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与IEC 61850标准的系统平台的体系结构、通信机制、智能维护与配置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等问题。三、在总结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中心级分层分布式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并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联邦的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架构,研究并设计了中心级设备状态监测系统架构的多智能体构成、协同工作模式等关键技术,这一系统架构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四、基于多智能体理论,提出了适用于分布式异构系统的基于XMLHTTP的智能体通信模型,并结合Web Services技术实现多智能体通信与协调设计了一种变电站智能设备远程诊断与维护系统,分析了设备状态远程监测及远程维护的关键技术,为变电站数字化、电网智能化形势下二次设备的维护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的解决思路。五、提出了IEC 61850与IEC 61970系列标准协调的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的信息系统架构,分析了变电站设备信息模型的构建、扩展及模型适配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支持统一信息模型、统一通信接口的设备状态监测集成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全面地收集变电站设备的各种状态信息,同时可以方便地与其它应用系统共享并综合利用。六、介绍了上述研究成果在华东某500kV变电站的综合应用情况:进行了基于IEC 61850/IEC 61970标准的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试点应用,其中包括了信息一体化平台方案部署、基于IEC 61850标准的设备信息模型的构建与扩展、系统关键接口的实现以及主要应用软件界面设计等。
王春芸[5](2009)在《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检测与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电气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为依据,通过状态监测手段,诊断电气设备的健康状况,从而确定设备是否需要检修或最佳检修时机的状态检修(CBM,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成为我国电力系统检修体制的发展趋势。数字化保护装置自诊断技术使得继电保护设备在理论上的有效检测范围可以延伸到装置以外的二次回路中去,或者说从保护装置的本体检测拓展到相关二次回路的检测,从而使继电保护的状态检修具备了实施基础。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状态检测将有助于对设备的运行情况、缺陷故障情况、历次检修试验记录等实现有效的管理和信息共享,并为设备运行状况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将有助于合理地制定设备的检修策略,提高保护装置的可用率,为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坚实的基础。电气二次设备状态检修是电力系统应用发展的必然,因此,研究继电保护及二次回路的状态检测技术,并应用于电网实际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致力于通过分析衢州地调电网继电保护系统的运行现状,探讨可经济应用于现场实际的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检测技术,有效建立设备状态检测信息库,开展二次回路的运行状态评价,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检修依据和检修策略,用于继电保护系统状态检修的辅助决策系统架构。
张建新[6](2008)在《关于电力修试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电力修试企业的工作与运行中的电气设备关系密切,科学、合理、实用以及定期和不定期的电气设备修试活动对于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意义重大,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电力企业及相关电力用户的运行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本文运用生产业务流程优化、价值链分析等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电力修试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未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条件下,以提升电力修试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业务流程优化问题,并结合具体电力修试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出路和发展方向等要求,以修试业务流程优化为主要内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
龙天强[7](2003)在《220/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及防御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分析了 2 2 0 / 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 ,提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二、220/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及防御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20/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及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G-CIM4.0模型的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工程项目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工程项目管理相关概念 |
2.2 SG-CIM4.0模型相关概念 |
2.3 业务中台的概念 |
2.4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相关概念 |
第三章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工程项目需求分析 |
3.1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发展现状 |
3.2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发展前景 |
3.3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需求分析 |
第四章 基于SG-CIM4.0模型的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建设方案 |
4.1 电力企业电网资源(实物)资产统一管理模型构建 |
4.2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建设方案 |
4.3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工程项目管理 |
第五章 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建设实践 |
5.1 实例背景 |
5.2 应用场景 |
5.3 应用成效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韶关城区中压配电网故障率研究及其降低措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韶关城区供电局中压配网现状分析 |
2.1 环境概况 |
2.2 配网管理模式分析 |
2.3 电网规模 |
2.4 配电线路设备运行状况分析 |
2.4.1 设备运行年限 |
2.4.2 中压配电网络结构分析 |
2.4.3 中压配电线路可转供电情况分析 |
2.4.4 新调规事故事件线路供电情况分析 |
2.4.5 “1小时”区域分析 |
2.4.6 负荷和电压情况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韶关城区供电局配电网故障率研究 |
3.1 中压配电线路设备故障分析 |
3.2 10kV线路设备缺陷隐患分析 |
3.2.1 缺陷分析 |
3.2.2 隐患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降低中压配电网故障率的措施研究及实践 |
4.1 技术措施及其实践 |
4.1.1 故障分析措施 |
4.1.2 避雷器措施 |
4.1.3 开关柜电缆头测温措施 |
4.1.4 电缆附件、制作措施 |
4.1.5 局放、超声波测试措施 |
4.1.6 绝缘导线防雷措施 |
4.2 管理措施及其实践 |
4.2.1 工作思路和方法 |
4.2.2 工作目标 |
4.2.3 具体落实措施任务分解 |
第五章 降低中压配电网故障率的成效 |
5.1 重点措施落实情况 |
5.2 项目投资情况 |
5.3 措施实施前后故障对比 |
5.4 指标考核情况 |
5.5 成效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变频电源在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
1.3 目前同类型试验装置发展状况 |
1.4 采用线性放大型变频电源装置的特点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2 局部放电试验装置各组成单元分析 |
2.1 变频电源的分析 |
2.1.1 变频电源基本结构分析 |
2.1.2 变频电源信号源的初级放大 |
2.1.3 变频电源负反馈回路 |
2.1.4 前级放大回路 |
2.1.5 变频电源主回路电源的提供 |
2.1.6 变频电源主回路原理分析 |
2.1.7 放大回路的大功率三极管并联运行分析 |
2.1.8 并联运行三极管的选择 |
2.1.9 三极管并联使用时的布线考虑 |
2.2 变频电源的保护回路 |
2.2.1 变频电源的直流保护 |
2.2.2 变频电源辅助回路的保护 |
2.3 变频电源自身的局部放电量控制 |
2.4 变频电源散热处理 |
2.5 并联补偿电抗器的技术性能分析 |
2.6 各单元一体化设计性能分析及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
2.6.1 各单元一体化设计性能分析 |
2.6.2 应用中注意的问题 |
3 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分析 |
3.1 电力变压器的特点及局部放电试验原理 |
3.1.1 电力变压器的特点 |
3.1.2 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产生原理 |
3.2 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要求及表征参数 |
3.2.1 局部放电的要求 |
3.2.2 局部放电的表征参数 |
3.3 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回路接线及试验程序分析 |
3.3.1 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回路接线 |
3.3.2 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程序 |
4 局部放电试验成套装置的主要技术参数设置 |
4.1 变频电源技术参数设定 |
4.1.1 变频电源的工作原理图的分析 |
4.1.2 变频电源基本参数的确定 |
4.2 电力变压器的局部放电试验用的中间励磁变压器的确定 |
4.2.1 中间励磁变压器的变比的确定 |
4.2.2 中间励磁变压器容量的确定 |
4.3 试验回路补偿电抗器电流大小及电感量大小的确定 |
4.3.1 补偿电抗器电流大小的确定 |
4.3.2 补偿电抗器电感量的确定 |
4.4 高压电压测量单元和局部放电测量单元的确定 |
5 现场实际应用情况分析 |
5.1 在500kV三相一体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应用 |
5.1.1 试验各参数估算及设备确定 |
5.1.2 现场试验实际数据对试验装置的可行性分析 |
5.2 在500kV单相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应用 |
5.2.1 试验各参数估算及设备确定 |
5.2.2 现场试验实际数据对试验装置的可行性分析 |
5.3 现场应用经验总结 |
5.4 现场常见问题分析处理 |
5.4.1 变频电源—合闸电源侧漏电保护开关就启动 |
5.4.2 变频电源进线侧压降太大 |
5.4.3 变频电源桥臂松动,导致干扰增大 |
5.4.4 变频电源内部储能电容老化,导致干扰增大 |
5.4.5 地网中接地零序电流导致整个电源背景干扰增大 |
5.4.6 变压器套管末屏接地不可靠导致局部放电 |
5.4.7 变压器静置不彻底导致局部放电 |
5.4.8 改变频率法判断电源侧干扰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变电站设备信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插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相关背景 |
1.1.1 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2 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技术背景 |
1.2 变电站信息集成相关的国际标准 |
1.2.1 IEC 61850标准及其研究应用现状 |
1.2.2 IEC 61970系列标准及其研究应用现状 |
1.2.3 IEC 61850与IEC 61970的发展 |
1.3 信息集成理论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1 信息融合理论 |
1.3.2 面向服务的架构(SOA) |
1.3.3 多智能体系统(MAS)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组织 |
1.4.1 本文的研究工作 |
1.4.2 参加的相关工程项目 |
1.4.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研究 |
2.1 引言 |
2.2 传统的变电站信息集成模式及主要问题 |
2.3 基于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信息集成方案 |
2.3.1 变电站信息集成总体方案的提出 |
2.3.2 基于安全分区的一体化平台的IEC 61850标准实现策略 |
2.4 基于多智能体的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设计 |
2.4.1 多智能体系统理论的通用模型 |
2.4.2 基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体硬件体系结构 |
2.4.3 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软件体系结构 |
2.4.4 基于多智能体的变电站站信息一体化平台交互模型 |
2.4.5 基于发布/订阅机制的目录促进器实现 |
2.4.6 基于多智能体的工程配置与维护软件 |
2.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基于多智能体的变电站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研究 |
3.1 引言 |
3.2 在线监测技术的发展 |
3.2.1 孤立监测单元模式 |
3.2.2 独立站控系统模式 |
3.2.3 状态监测中心模式 |
3.3 分层分布式的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系统 |
3.3.1 分层分布式的变电站设备在线监测架构 |
3.3.2 变电站级状态监测系统的结构 |
3.3.3 中心级状态监测系统的结构 |
3.3.4 系统采用多智能体协作的目的 |
3.4 基于多智能体的中心级状态监测集成平台设计 |
3.4.1 多智体协作模式分析 |
3.4.2 智能体联邦的协作模型 |
3.4.3 智能体联邦中的通信机制 |
3.4.4 中心级状态监测系统的智能体构成与分布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基于多智能体与Web Services的二次设备远程维护系统研究 |
4.1 引言 |
4.2 分布式异构智能体的通信模型 |
4.2.1 智能体平台的构成 |
4.2.2 分布式异构智能体的通信模型 |
4.3 基于MAS与Web Services协同的系统总体架构 |
4.3.1 智能体平台的MTP选取 |
4.3.2 基于XMLHTTP的智能体平台通信模型 |
4.3.3 基于MAS与Web Services协同的系统结构 |
4.4 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实现 |
4.4.1 变电站智能设备远程维护系统的Agent协作 |
4.4.2 变电站Web Server |
4.4.3 中心Web Services应用服务器 |
4.4.4 基于Web浏览器的用户界面 |
4.4.5 系统工作流程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IEC 61850/61970标准的信息模型协调研究 |
5.1 引言 |
5.2 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 |
5.2.1 变电站中不同厂商的状态监测装置不具有互操作性和可替换性 |
5.2.2 在线监测装置本身的可靠性不高 |
5.2.3 状态监测信息难共享,难利用 |
5.3 变电站设备信息构成及全景状态监测 |
5.3.1 变电站设备信息构成 |
5.3.2 变电站设备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属性 |
5.3.3 基于IEC 61850/61970标准的全景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 |
5.4 基于IEC 61850变电站设备信息模型构建及扩展 |
5.4.1 IEC 61850标准的设备信息模型 |
5.4.2 基于IEC 61850的设备信息模型构建及扩展 |
5.5 IEC 61970的设备信息模型的扩展及其与IEC 61850模型的协调 |
5.5.1 IEC 61970的设备信息模型的扩展及与IEC 61850模型的协调 |
5.5.2 设备信息统一编码规则 |
5.5.3 IEC 61850与61970的信息模型适配 |
5.5.4 统一信息模型的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平台接口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系统与信息集成技术应用 |
6.1 引言 |
6.2 变电站一体化化平台部署方案 |
6.2.1 基于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设备状态监测模式 |
6.2.2 基于分层分布式的变电站状态监测系统方案 |
6.2.3 变电站信息一体化平台的硬件配置 |
6.2.4 应用软件的总体结构 |
6.3 变电站设备信息模型的构建 |
6.3.1 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设备信息模型构建流程 |
6.3.2 IEC 61850的变电站设备信息模型 |
6.3.3 基于IEC 61850的变电站设备信息模型扩展 |
6.4 系统关键接口实现 |
6.4.1 IEC 61850的模型信息接口实现 |
6.4.2 Web Services的维护接口实现 |
6.5 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检修系统界面展现 |
6.5.1 变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检修维护一体化界面 |
6.5.2 二次设备的状态的监控与配置维护界面 |
6.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检测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4 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课题的工作目标 |
2 衢州电网保护现状 |
2.1 配置情况 |
2.2 运行缺陷分析 |
2.3 开展二次回路状态检测的必要性 |
2.4 本章小结 |
3 二次回路状态检测 |
3.1 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 |
3.2 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 |
3.3 互感器特性检测 |
3.4 互感器性能参数试验 |
3.5 二次回路红外测温 |
3.6 二次回路绝缘检测 |
3.7 二次回路抗干扰 |
3.8 本章小结 |
4 二次回路状态评估 |
4.1 状态检修 |
4.2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 |
4.3 二次回路状态评估 |
4.4 二次回路评分标准 |
4.5 检修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5 继电保护状态检修辅助决策系统 |
5.1 系统架构 |
5.2 功能模块 |
5.3 系统业务功能框架 |
5.4 系统逻辑架构 |
5.5 PI实时/历史数据平台 |
5.6 保护故障信息在线汇集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工作成果 |
(6)关于电力修试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电力修试企业的发展历史 |
1.2.3 电力修试企业的现状 |
1.2.4 目前电力修试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5 电力修试市场现状及前景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基本内容 |
1.3.2 技术分析思想框架 |
第二章 电力修试企业的现状分析 |
2.1 国内电力相关企业概况 |
2.1.1 电力修试企业的发展过程 |
2.1.2 电力修试企业的产业关系和业务流程 |
2.1.3 电力体制改革对修试企业的影响 |
2.1.4 目前电力修试企业存在的问题 |
2.2 供电电气设备修试管理信息化 |
2.2.1 管理信息系统 |
2.2.2 电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现状 |
2.2.3 供电电气设备修试管理信息化 |
第三章 电力修试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
3.1 企业环境分析理论概述 |
3.2 电力修试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
3.2.1 电力修试企业潜在的外部机会 |
3.2.2 电力修试企业潜在的外部威胁 |
3.3 电力修试企业的内部条件分析 |
3.3.1 电力修试企业潜在的内部优势 |
3.3.2 电力修试企业潜在的内部劣势 |
3.4 电力修试企业竞争环境综合分析 |
第四章 电力修试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
4.1 价值链分析概述 |
4.1.1 基本原理 |
4.1.2 价值链的内在联系 |
4.2 电力修试企业价值链构成 |
4.2.1 电力修试企业当前业务流程简介 |
4.2.2 电力修试企业辅助活动分析 |
第五章 电力修试企业市场竞争分析 |
5.1 企业竞争力概述 |
5.1.1 竞争战略选择模式 |
5.1.2 国家行业竞争模型 |
5.1.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5.2 电力修试企业竞争力综合分析 |
5.2.1 电力修试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
5.2.2 电力修试验企业竞争力考核指标 |
5.3 实现考核指标的基本措施 |
5.3.1 安全生产指标的实现措施 |
5.3.2 实现修试质量指标的措施 |
5.3.3 实现用户满意度指标的措施 |
第六章 电力修试企业流程优化的实证分析 |
6.1 电力修试市场调查 |
6.1.1 太原地区电力修试市场概况 |
6.1.2 忻州地区电力修试市场概况 |
6.1.3 吕梁地区电力修试市场概况 |
6.2 典型地区电力修试市场特性 |
6.3 电力修试企业的业务流程优化探讨 |
6.3.1 总体优化目标 |
6.3.2 电力修试企业管理体系构成 |
6.3.3 电力修试企业的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的情况 |
(7)220/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及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技术分析 |
2.1 缺乏防直击雷保护 |
2.2 雷击冲击波在变压器绕组上产生正、反变换过电压。 |
2.2.1 正变换产生雷击过电压 (如图1) |
2.2.2 反变换产生雷击过电压 (如图2) |
3 防御措施 |
3.1 对变压器采取防直击雷保护 |
3.2 防止正、反变换过电压 |
四、220/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及防御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G-CIM4.0模型的电网资源业务中台工程项目建设[D]. 单晓怡.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2]韶关城区中压配电网故障率研究及其降低措施实践[D]. 白超.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3]变频电源在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试验中的应用研究[D]. 刘江明. 浙江大学, 2011(07)
- [4]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变电站设备信息集成研究[D]. 张金江. 浙江大学, 2009(04)
- [5]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状态检测与评估[D]. 王春芸. 浙江大学, 2009(S1)
- [6]关于电力修试企业业务流程优化的研究[D]. 张建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7]220/380V电力变压器存在的防雷缺陷及防御措施[J]. 龙天强. 贵州气象, 2003(06)
标签:变电站论文; 局部放电论文; 变频电源论文;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论文; 防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