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第二师三十四团医院内科841507
摘要:目的:探讨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82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试验对象,参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组,即观察组42例(硝苯地片)和参照组40例(依那普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2%,较参照组的80.0%显著高,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硝苯地平缓释片药效长且可快速控制血压水平,无显著毒副作用,可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中应用。
关键词:硝苯地平;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压和糖尿病属于发病率较高疾病,两者可使病情加重,极易诱发心、脑、肾等病变组织,提高致死率[1]。而在给药治疗时,不仅需有降压效果,还需调节机体代谢平衡作用,故选药至关重要。本次对8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分析,收获颇丰,现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组82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筛选自我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间的患者;本次研究均报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因用药方案的不同分组,即观察组(42例)、参照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女比例22:20,年龄均值(47.5±1.4)岁;参照组:男女占比21:19,平均年龄(46.3±2.2)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对比无差异性,(P>0.05),可治疗上对比。
1.2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2]:与WHO制定的糖尿病临床诊断要求相吻合;签署同意书者;无药物过敏者;7d前未使用降压类药物治疗。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肝、肾等功能障碍者;患有急进行高血压者、重度高血者。
1.3治疗方案
两组均行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并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空腹血糖水平值恢复到低于8.0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值设定在低于11.1mmol/L;在此前提下:
参照组取依那普利(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1021938)治疗,给药量10mg,1日口服1次,1个疗程为8周,共计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采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国药准字H10930145)10mg治疗,每日服用2次,治疗时间和参照组一致。
1.4评定指标
参照相关临床疗效评定指标,可分等级有:①经治疗后,收缩压降低超过20mmHg或者恢复正常评定显效;②收缩压降低小于10mmHg或者舒张压下降超过30mmHg评定有效;③服药后,血压水平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比率=有效比率+显效比率。
1.5统计学运用
选择SPSS20.0软件开展数据统计,82例患者的总有效率由“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间用检验;两组间比较如果存在差异,(P<0.05),提示有统计学价值。
2结果
①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显效者27例(64.3%)、有效者13例(30.9%)、无效者2例(4.8%),总有效占比95.2%(40/42);参照组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15例(37.5%)、17例(42.5%)、8例(20.0%),总有效率为80.0%(32/4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②经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3讨论
近年来,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对数模式增长,且趋向于年轻化;两者互为高危险因素;同时该病患者多伴有代谢失调以及血压发生节律性异常等表现。故在临床中对于用药选择非常慎重。当前,降血压类药物众多,且药理较复杂,需考虑患者的病情给予对应的治疗方案。而钙拮抗剂[3]是现下医治高血压并有糖尿病的重要药物,该类药物可自由选择心肌钙通道和血管平滑肌,使邻近动脉得以有效扩张;同时还能改善外周血管的阻力,取效甚佳。
本组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95.2%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0.0%,且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由此证实对高血压伴有糖尿病者行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可有效控制血压,减少毒副作用。研究中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可纳入钙离子拮抗药剂,其药效较长,可充分扩张机体血管。该药具有兼顾作用,一方面其可阻滞胰岛素释放,还能阻滞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显著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通畅钙通道阻滞药剂可致使患者心率和心悸增加,但硝苯地平缓释片属于具有高效以及恒效的作用,能引起较小的波动且可保持血药浓度不变。而在改善血脂方面,其可防止出现因短暂性的强效而致使交感神经兴奋等不良反应,且用量少,患者极易接受。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伴有糖尿病者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且用药安全,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学城,黄尹亭,林慧宁,魏晓芳.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12(07):722-724.
[2]江世亭,汤仁礼,余赛英,张炜,胡亮亮.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30(21):67-68.
[3]陈晓芹.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30(19):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