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余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余人”,池大为,当代小说,倪吾诚
多余人论文文献综述
黄瀚[1](2019)在《疾病叙述与当代文学中的“多余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俄国文学留给世界的遗产,"多余人"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发生变异。本文无意于对当代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做出历史学的梳理和确认,而是要以谱系学的视角对此类形象做出透析:新时期以来,当代小说中的"多余人"为何总是罹患某种疾病?疾病与"多余人"之间在何种层面上构成联系?这种关联成立的认识装置是否能够折射出当代小说"多余人"形象塑造的某些问题?在此,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身体,回到问题的来源之地。(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9年06期)
张明慧[2](2019)在《坚守与迷失:八十年代以来“多余人”形象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知识分子形象,从奥涅金、别里托夫、罗亭到奥勃洛莫夫,"多余人"在新旧时代的激烈交替中,虽然怀有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却在残酷黑暗的现实世界中无能为力,而只能沦为多余者。这种个人在时代中的错位,既是特定时期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又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境遇:法国的"世纪儿"、日本的"逃遁者"、中国的"零余者"……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谱系。(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9年06期)
李幸雪[3](2019)在《“新生代”小说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多余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余人"一词源于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一系列贵族青年知识分子形象,20世纪中国文学同样存在一个"多余人"知识分子谱系,从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吕纬甫,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巴金笔下的高觉新,再到叶绍钧笔下的倪焕之、贾平凹笔下的庄之蝶、格非笔下的谭端午,不同时期主人公的精神症候各不相同,但精神与现实的冲突、个人与时代的错位却构成(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9年06期)
白欢[4](2019)在《疏离与黏合:当代小说中“多余人”形象的心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们拥有高尚的思想却缺少实际的行动,因而无法改变现状,只能以忧郁、彷徨和空虚的态度对待生活。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俄国文学是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以叶甫盖尼·奥涅金为代表的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得以继承。从鲁迅笔下有病的"狂人"开始,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个"多余人"形象谱系。如丁玲笔下患有时代和情感双重苦闷症的莎菲(本文来源于《长城》期刊2019年06期)
吴平春[5](2019)在《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余人"是俄国19世纪文学的人物形象系列,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但找不到出路的进步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同名主人公奥涅金是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普希金主要通过奥涅金冷酷拒绝达吉雅娜而后又狂热追求达吉雅娜,来表现奥涅金空虚、苦闷、孤独、冷漠、无助的"多余人"思想性格特征。(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上)》期刊2019年11期)
王文娴,毕兆明[6](2019)在《以《罗亭》和《沉沦》为例比较分析“多余人”与“零余者”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余人"是俄罗斯文学中的独特形象,"零余者"形象也是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二者都是动荡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以《罗亭》中的罗亭和《沉沦》中的"他"为例,探讨两种形象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性格缺陷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无疑,两种形象都具有深广哲学内涵和审美意义。(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9年16期)
富丽瑶[7](2019)在《浅析“多余人”的特殊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一个"多余人"都有其特殊性,研究多余人形象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期刊2019年05期)
闫朝晖[8](2019)在《“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系列形象,而叶甫盖尼·奥涅金被称为"多余人"形象的代表。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亦有多余人形象,这里我以高觉新为代表,通过两人的对比来论述多余人形象。(本文来源于《中华辞赋》期刊2019年03期)
耿波[9](2019)在《长篇小说中的交织性人物形象诗学——以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索菲亚”交织性人物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篇小说比之中、短篇小说,"人物形象"尤其重要,从"人物形象"角度而言,两者又有不同。长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交织性"乃是其一大特点。俄罗斯文学的"多余人",是俄罗斯深受西方文学影响而产生的文学形象。"多余人"的出现,昭示着俄罗斯文化中弥漫的虚无气息,同时也激发了俄罗斯从自身寻找积极要素的急切愿望,索菲亚崇拜即是从俄罗斯文化自身涌出的一个文学形象。"多余人"与索菲亚形象交织在一起,以"缺位"、"平行"与"合一"叁种关系而呈现为叁种形态。与欧洲"新人"相比,"多余人—索菲亚"交织性人物形象在对待女性的态度和与神的关系上大异其趣。(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宋军[10](2019)在《水仙花的世界——第一位“多余人”的形象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数关于奥涅金"多余人"形象的评论研究更为关注的是社会历史的原因。本文拟从"自恋情结"的角度来解释奥涅金的各种行为。他的自恋表现在对自己外表形象的极度爱恋,对事业、精神上的追求缺乏兴趣,他逃避现实躲避婚姻,是一个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的"多余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6期)
多余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经典知识分子形象,从奥涅金、别里托夫、罗亭到奥勃洛莫夫,"多余人"在新旧时代的激烈交替中,虽然怀有深刻的思考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却在残酷黑暗的现实世界中无能为力,而只能沦为多余者。这种个人在时代中的错位,既是特定时期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又是世界各民族的普遍境遇:法国的"世纪儿"、日本的"逃遁者"、中国的"零余者"……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谱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余人论文参考文献
[1].黄瀚.疾病叙述与当代文学中的“多余人”[J].长城.2019
[2].张明慧.坚守与迷失:八十年代以来“多余人”形象的演变[J].长城.2019
[3].李幸雪.“新生代”小说家笔下的知识分子“多余人”[J].长城.2019
[4].白欢.疏离与黏合:当代小说中“多余人”形象的心理分析[J].长城.2019
[5].吴平春.论“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J].文学教育(上).2019
[6].王文娴,毕兆明.以《罗亭》和《沉沦》为例比较分析“多余人”与“零余者”形象[J].大众文艺.2019
[7].富丽瑶.浅析“多余人”的特殊性[J].鸭绿江(下半月).2019
[8].闫朝晖.“多余人”——叶甫盖尼奥涅金[J].中华辞赋.2019
[9].耿波.长篇小说中的交织性人物形象诗学——以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索菲亚”交织性人物形象为例[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9
[10].宋军.水仙花的世界——第一位“多余人”的形象再分析[J].名作欣赏.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