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的考察 ——以现代性为背景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的考察 ——以现代性为背景

论文摘要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呈现的流浪意识,因其作为现代意识的一种而值得关注。其“现代性”的历史渊源可远溯至晚清以来之“中国问题”的产生,近则与“新时期”以来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有着直接的关联。考察这一文学现象,也就意味着对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文学(文化)的现代面相之一的阶段性审辨与梳理。论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引论部分着重阐述“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要素——流浪意识何以被认为是一种现代意识。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现代个人观的表达。中国现代个人观的演进历程与现代以来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的显隐承传,两者之间具有一种现代性的共生关系。中国现代个人观的演进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构建出一种新型的个人观,汉语文学中流浪意识才得以重现与发展。其次,基于意识形态观念之上的“历史化”与非历史化倾向也是其现代性要素之一,是不可忽略的时代思想背景。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以北岛、张承志、张炜等人为线索,结合时代历史语境,论析自1980年代以来理想主义、浪漫化与英雄式的流浪意识与流浪现象;第二章则以王朔、朱文、巴桥等作家为个案,论述自1980年代后期至今大行于世的城市流浪小说,其中的游民气和痞子话语不仅其来有自更是影响深远;第三章以高行健为例着重讨论汉语文学中的政治流亡意识。结语部分则是对流浪意识的现代性考察之思想文化内涵及意义做简要小结。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流浪:以北岛、张承志等人为例
  • 一、“新时期”流浪意识溯源:从怀疑开始
  • 二、北岛:在路上的孤独
  • 三、张承志、张炜:一意孤行的浪漫旅程
  • 第二章 当代城市游民小说与痞子话语:以王朔、朱文、巴桥为例
  • 一、王朔:从“大院”到大街
  • 二、朱文:“本质——性”的漂泊
  • 三、巴桥:凸显底层状态的城市边缘人的流浪
  • 第三章 汉语文学中的政治流亡话语:以高行健为例
  • 一、文学创作观念与流浪文化品质
  • 二、归宿寻找和身份模糊
  • 三、逃向边缘的民间情结
  • 四、精神追寻中的宗教取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新时期”以来汉语文学中的流浪意识的考察 ——以现代性为背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