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论文摘要

目的1.从矢状位平衡和躯干肌功能方面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的发病机理。2.通过手术恢复矢状位平衡,通过中药和功能锻炼改善躯干肌功能,观察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配合中药和功能锻炼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1.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和3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患者组):(1)测量患者组与正常组的站立位X线片矢状位骨结构参数,包括骶骨水平角(SS)、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及患者组的椎体滑脱率。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患者组与正常组各参数,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2)测量患者组与正常组的躯干肌功能,包括红外热像检查测量的兴趣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平均温度,徒手肌力检查的躯干肌力及B-S法测量的躯干肌耐力。采用t检验比较分析患者组与正常组各测量值,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测量值之间的相关性。2.对3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配合中药和功能锻炼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影像学评估应用滑脱角、滑脱率、椎间盘高度指数、术后滑脱复位率,并观察融合率,临床疗效评估采用JOA下腰痛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1.(1)正常组的站立位X线片矢状位骨结构参数PI、LL、SS分别为52.0±10.5°、41.5±8.8°、34.5±7.2°,患者组的站立位X线片矢状位骨结构参数PI、LL、SS分别为60.8±18.3°、57.7±13.4°、39.8±8.4°,均较正常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PI与SS、LL、椎体滑脱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SS与椎体滑脱率、LL有显著相关性(P<0.05)。(3)正常组的红外热图的兴趣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平均温度分别为33.4±0.8℃、31.4±0.5℃、32.3±0.7℃,患者组的红外热图的兴趣区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平均温度分别为35.1±0.7℃、31.1±0.6℃、33.4±0.6℃,患者组的红外热图的兴趣区最高温度、平均温度均高于正常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最低温度低于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组的躯干背伸肌力为4.95±0.22级,腹肌肌力为4.90±0.31级,患者组的躯干背伸肌力为4.13±0.78级,腹肌肌力为4.03±0.76级,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5)正常组的躯干背伸肌耐力为89.13±19.68秒,腹肌肌耐力为50.55±8.31秒,患者组的躯干背伸肌耐力为46.57±9.08秒,腹肌肌耐力力为35.43±6.93秒。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6)肌力与红外热像检查的相关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肌耐力与红外热像检查的最低温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肌耐力与红外热像检查的最高温度、平均温度有显著相关性(P<0.05)。2.36例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平均随访16.8月,(1)滑脱角术前8.4±0.9°,术后3.5±0.7°,随访时3.6±0.6°;滑脱率术前23.2±4.9%,术后1.3±2.2%,随访1.7±2.8%;椎间盘高度指数术前19.7±3.8%,术后31.1±3.9%,随访30.0±5.2%。滑脱角、滑脱率和椎间盘高度指数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滑脱复位率94.3±0.1%,随访时92.7±0.1%,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所有滑脱节段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神经并发症。(3)临床疗效按照JOA下腰痛评分术前12.2±3.3分,术后25.3±3.3分,随访时24.9±2.9分; ODI术前45.3±4.7%,术后19.9±3.5%,随访时21.6±6.6%。术前术后JOA下腰痛评分比较与术前术后ODI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但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JOA好转率为77.O±21.1%,随访时JOA好转率为74.2±18.5%,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矢状位骨结构参数变化和躯干肌功能变化对退行性腰椎滑脱有重要意义,两者相互影响,可能是其发病机理之一。2.通过手术恢复矢状位平衡,通过中药和功能锻炼提高躯干肌功能,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配合中药和功能锻炼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满意。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综述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前言
  • 第一部分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疗效观察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 2020(03)
    • [2].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下肢放射痛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03)
    • [3].浮针联合整脊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2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09)
    • [4].退行性腰椎滑脱微创融合手术进展[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05)
    • [5].综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J]. 中国疗养医学 2016(04)
    • [6].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研究近况[J].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6(04)
    • [7].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综合物理治疗临床研究[J]. 新中医 2015(04)
    • [8].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研究现状和进展[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07)
    • [9].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研究进展[J].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9(02)
    • [10].针刺加用参茸延龄片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 2017(05)
    • [11].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与康复方案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6(11)
    • [12].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发病与手法治疗[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04)
    • [13].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进展[J]. 吉林医学 2012(05)
    • [14].手法配合中药烫敷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0例[J]. 广西中医药 2012(03)
    • [15].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中老年女性退行性腰椎滑脱症[J]. 中医临床研究 2011(17)
    • [16].向开维主任医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经验[J].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0(04)
    • [17].牵引结合电针治疗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67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0(10)
    • [18].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非手术治疗[J]. 中国全科医学 2009(04)
    • [19].退行性腰椎滑脱症78例治疗反思[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31)
    • [20].推拿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治疗作用的临床分析[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8(01)
    • [21].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附21例报告)[J]. 浙江临床医学 2008(05)
    • [22].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研究进展[J]. 中医正骨 2008(10)
    • [23].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矢状面形态分型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9(11)
    • [24].加味身痛逐瘀汤结合坐姿定位旋转复位法治疗血瘀气滞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20(06)
    • [25].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影响[J]. 中医正骨 2015(06)
    • [26].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临床疗效分析[J]. 药物与人 2014(05)
    • [27].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 2014(07)
    • [28].牵抖冲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临床研究[J]. 北京中医药 2014(05)
    • [29].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疗养医学 2014(09)
    • [30].退行性腰椎滑脱的手术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 2013(28)

    标签:;  ;  ;  ;  ;  ;  ;  

    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发病机理与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