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文本论文-李伟

影视文本论文-李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影视文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模式,影视文本翻译,错误类型

影视文本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19)在《影视文本翻译的译后编辑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器翻译的译后编辑模式可以实现翻译质量与翻译效率之间的平衡,已经成为语言服务行业普遍采用的翻译模式。本文在概述国内译后编辑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译后编辑模式在影视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分析了机器翻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并归纳出了影视文本翻译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以期为今后影视文本翻译提供参考与借鉴。研究国内影视文本翻译的译后编辑模式是提高影视文本翻译质量与效率的重要路径,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影视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从而加快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进程。(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赵禹平[2](2019)在《修辞与接受——影视文本中角色身份的建构与符号修辞》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是角色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尤其对视觉形象而言,直观的像似符号更能激励观众认知和共鸣。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明星象征符号伴随像似规约化发展而出现并被应用。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符号进程,某一身份的标出和重复使用加强了这一份身份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这也是影视演员努力塑造令人满意、能被人所熟记的角色身份的一大原因。同时,修辞受体的参与,以及修辞受体身份对应或对抗,迎合或挑战着角色身份建构完成后的最终接收效果。符号修辞作为影视演员角色身份的建构途径,有其研究必要,这亦是影视美学分析中一个有价值视角。(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刘德群[3](2019)在《大数据驱动下的影视文本创作和生产模式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数据正以其对规律和趋势的分析预测功能,对人们生活和影视内容生产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数据化思维是贯穿当下影视生产创作的重要思维形态,延承的正是传统数据化思维的基本认知过程。大数据驱动下的互动参与生产模式主要体现在,借助于受众行为数据分析,可以对导演、故事、表演、影像、剪辑和声音等影视元素进行选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或再生产。这些将推动影视内容生产在技术和观念上不断变革。(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柳青[4](2018)在《周迅:用身体和情感扭转了影视文本的精神气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延禧攻略》还是《如懿传》,登场的嫔妃大致类似游戏里的角色,按照战斗力和等级分类,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各种人设壳子和表情包式的表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陈冲、邬君梅和周迅这些人,贡献了在小屏幕上濒临绝迹的、极度老派且规矩的表演,并因此“兜”住了《(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8-08-31)

闫鹤青[5](2018)在《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孙悟空影视形象审美流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孙悟空影视形象的审美流变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而是与政治、经济等价值领域有着密切关系,在其审美流变的背后,蕴藏着社会语境中各种关系的杂糅与编织。因此,仅对其进行影视文本的分析和描述无法透彻的予以阐释,需要将其影视形象的审美流变置于历史的语境、时代变革的洪流之中予以考察。审美人类学注重研究活态的审美文化现象,要求探讨语境中的“美”,分析审美现象与其它意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审美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因而从审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孙悟空影视形象的审美流变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写作的目的并不仅满足于对孙悟空影视形象审美流变的动因进行探讨和分析,而是以此为个案探讨“美”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同时,孙悟空影视形象的审美流变作为中国当代典型的审美文化现象,在体现出审美现象复杂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经验和中国语境的某些特殊性,因而对孙悟空影视形象审美流变的考察将有益于国内审美人类学的建构和深度发展。论文第一章审美人类学的理论启发,主要分析了以审美人类学研究视角研究孙悟空影视形象审美流变的可契合之处。第二章描述和分析了孙悟空影视形象审美流变的具体体现,包括孙悟空影视形象的流变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变迁。从建国十七年到1980年代再到1990年代以来,孙悟空影视形象的流变大致体现为宣传教化阶段、人性的复归阶段和娱乐化阶段;人们审美意识的变迁大致体现为以集体与国家意志为旨归、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和以感性娱乐为价值目标。第叁章考察了孙悟空影视形象审美流变的深层动因,其审美流变除与孙悟空形象自身的复杂性有关外,主要是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政策及消费文化的影响。因而孙悟空影视形象的审美流变并非是单纯的影视现象。审美和艺术并非是单纯、孤立的审美文化现象,而是始终处于复杂的社会语境之中,受到其它意识形态、制度性因素和机构的影响,同时审美作为意识形态又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足见审美问题的复杂性。孙悟空影视形象的审美流变作为中国当代活态的审美文化现象,对此进行考察有益于国内审美人类学的建构与深度发展。(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8-06-01)

于倩茹[6](2018)在《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影视文本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3月,《王牌特工:特工学院》进入大众视野,给观众带来一场酷炫的视觉盛宴,时隔两年,《王牌特工2:黄金圈》再次上映,再一次为观众带来动作与想象碰撞的快感。其诙谐幽默的电影风格,华丽的电影场面,紧张刺激的电影镜头满足了众多观众的期待,除此之外,其影视文本也有着许多值得细思的内涵,本文将从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与英美文化冲突叁方面来分析其电影文本。(本文来源于《东方藏品》期刊2018年04期)

王敏[7](2018)在《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影视文本中幽默的可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主要分析西班牙电影《巴斯克情事》中幽默成分的中文翻译,该片诙谐幽默,在西班牙获得巨大反响。在翻译界,许多学者认为幽默是不可译的,而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证实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影视文本中幽默的翻译是可译的这一假设。在该理论框架下,我们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要表达出原文想要传递的信息。而影视文本中幽默的翻译也不例外,在信息传递中要以达到相同的幽默效果为目的。本文采用案例分析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在语料库分析基础上,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不同的笑话类别需要不同的翻译技巧。最后根据所有结果得出这一结论:通过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影视文本中幽默的载体,无论是语言或是文化成分都是可译的。(本文来源于《四川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4-01)

张如成,崔小燕[8](2018)在《台湾布袋戏影视文本的后现代艺术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圣石传说》为代表的台湾布袋戏影视将传统民俗文化题材以影视的方式呈现:它将"拼贴"与蒙太奇剪辑手法结合,将"戏仿"与声画等元素结合,丰富了影视文本的后现代艺术表现形式;以故事时空背景的含混性等凸显了影视文本的不确定性特征;以故事情节与人物角色的互文性等手段,为后现代艺术美学的建构提供了借鉴;以对台湾多元文化融合和台湾民众心态等的影像论述所体现出的指涉意义,提升了受众的观影积极性和观影体验,引发了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热潮。(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8年02期)

孔祥静[9](2017)在《自由精魂之舞:试论影视文本烛照下的小说魅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影视对小说的影响仿佛越来越大。有人甚至认为小说正在死亡。事实并非如此。相较于影视文本,作为以文字为凭借的语言艺术,小说指向的是心灵、想象和思索。在文字的自由书写中所蕴藏的精神、灵魂是小说的脊梁。小说的独特味道恰恰源于这种自由精魂之舞。(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7年22期)

邢艺譞[10](2017)在《“事件——过程”视角中的影视文本——基于纪录片《博弈》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事件——过程"分析视角,从"博弈"得以建构的要素、过程和策略入手,对作为民族志和社会学文本的影片做一分析,反映博弈背后的社会问题。同时提倡将影视文本置于具体情境和实践中,从而有利于发挥其本身的功用和拓宽分析视角。(本文来源于《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影视文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修辞是角色身份建构的重要方式,尤其对视觉形象而言,直观的像似符号更能激励观众认知和共鸣。在身份建构过程中,明星象征符号伴随像似规约化发展而出现并被应用。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符号进程,某一身份的标出和重复使用加强了这一份身份的典型性和象征性,这也是影视演员努力塑造令人满意、能被人所熟记的角色身份的一大原因。同时,修辞受体的参与,以及修辞受体身份对应或对抗,迎合或挑战着角色身份建构完成后的最终接收效果。符号修辞作为影视演员角色身份的建构途径,有其研究必要,这亦是影视美学分析中一个有价值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影视文本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影视文本翻译的译后编辑模式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赵禹平.修辞与接受——影视文本中角色身份的建构与符号修辞[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9

[3].刘德群.大数据驱动下的影视文本创作和生产模式变革[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柳青.周迅:用身体和情感扭转了影视文本的精神气质[N].文汇报.2018

[5].闫鹤青.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孙悟空影视形象审美流变探析[D].云南大学.2018

[6].于倩茹.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影视文本分析[J].东方藏品.2018

[7].王敏.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影视文本中幽默的可译性[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8

[8].张如成,崔小燕.台湾布袋戏影视文本的后现代艺术表征[J].电影文学.2018

[9].孔祥静.自由精魂之舞:试论影视文本烛照下的小说魅力[J].戏剧之家.2017

[10].邢艺譞.“事件——过程”视角中的影视文本——基于纪录片《博弈》的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影视文本论文-李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