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论文-任连明

五灯会元论文-任连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灯会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五灯会元》,同素异序词语,历时

五灯会元论文文献综述

任连明[1](2019)在《《五灯会元》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灯会元》中的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字序的变化对意义没有产生多大影响。就结构来说,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的内部序列变异方式具有多样性,同时由于字序的变化导致词语内部结构变化较大。与现代汉语相比,《五灯会元》中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的词形有的只保留下来一个,有的完全消失,其中一部分现代汉语中的惯用词形虽然在《五灯会元》中没有使用,但是变异词形在《五灯会元》中有使用。(本文来源于《贺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余新华[2](2019)在《《五灯会元》“这(个)+NP”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个)+NP"在宋代广泛使用,尤其是佛家语录中。《五灯会元》中"这(个)+NP"结构共计396例,其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独立成分;其语义色彩既有中性情感,也有消极情感。"这(个)+NP"表贬责义的用法较为特别,这种消极情感色彩既受"这(个)"和NP等内部结构要素的制约,也有语境等外部要素的作用。同样可以表达贬责义的"你个+NP",和"这(个)+NP"的表达效果也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5期)

魏启峰[3](2019)在《《五灯会元》中的“者”字》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灯会元》中的"者"字可分为叁类:第一类是传统所说作为代词、语助词的"者";第二类为指示代词"者",属于新词,同"这";第叁类"者"其实是对名字中含有"尊者""侍者""行者""道者"等特殊称谓的禅宗人物的省称。通过对《五灯会元》全书"者"字的考察,确定了第叁类"者"字的性质,指出这种"者"字的使用其实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修辞现象。(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邱震强,李芳[4](2018)在《《五灯会元》拘留孙佛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灯会元》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前两句文献有误,应作"见身无实是见佛,了心如幻是了佛"。应释读为:懂得了身体由四大和合而成,并不实在,就明白了什么是佛;懂得了心如梦幻,就明白了佛的含义。(本文来源于《五台山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张文江[5](2017)在《《五灯会元》讲记:雪峰义存(下)》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僧辞去,参灵云。问:"佛未出世时如何?"云举拂子。曰:"出世后如何?"云亦举拂子。其僧却回。师曰:"返太速乎!"曰:"某甲到彼,问佛法不契乃回。"师曰:"汝问甚么事?"僧举前话。师曰:"汝问,我为汝道。"僧便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举起拂子。曰:"出世后如何?"师放下拂子。僧礼拜,师便打。此僧的预想可能是,未出世时举起拂子,出世后放下拂子。灵云没有如此做,故问佛法不契。灵云其实无误,举起拂子,再举拂子,破后再破,盖遣此僧之执。雪峰举起拂子,放下(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7年09期)

张文江[6](2017)在《《五灯会元》讲记:雪峰义存(上)》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泉州南安曾氏子。雪峰义存(822—907)是德山玄鉴的弟子,岩头全奯的师兄弟。事迹见《五灯会元》卷七,亦见《祖堂集》卷七、《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他和岩头是同乡人,其门下之传承,后来衍出云门(直接)、法眼(间接)两宗。家世奉佛,师生恶荤茹,于襁褓中闻钟梵之声,或见幡花像设,必为之动容。生性亲近佛教,成为入佛因缘。年十二,从其父游莆田玉涧寺,见庆玄律师,遽拜曰:"我师也。"遂留侍焉。(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7年07期)

邱震强[7](2017)在《《五灯会元》中的“出队”并非“出队列”》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灯会元》卷六:凤翔府招福禅师,僧问:"东牙乌牙皆出队,和尚为甚么不出队?"师曰:"住持各不同,阇黎争得怪。"西南师范大学白话版释曰:凤翔府招福禅师,僧人问:"东牙西牙的人都出了行列,和尚您为甚么不出行列呢?"禅师答:"停留和执取的都不一样,阇黎怎么能够怪我呢?""五灯"之中,唯有《景德传灯录》收此段语录,可见《五灯会元》关于招福禅师的语录(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期刊2017年02期)

崔淼[8](2017)在《《五灯会元》诗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诗偈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诗歌体裁。其产生受到印度佛典偈颂的影响。偈颂源于印度的传统诗歌体式,而在佛教经典中被大量使用。自汉代始,僧人和文人对这种独特的外来宗教诗歌由翻译、阅读走向模仿和自由创作。但是这种创作不是对佛典偈颂的单纯模仿,而是与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相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汉化,成为了融宗教、诗歌、音乐等元素于一体的独特诗歌体裁——“诗偈”。成书于南宋的禅宗灯录汇编《五灯会元》中保存了近千首唐宋间的诗偈。这些诗偈呈现了中国宗教诗歌的独特文学个性歌艺术风貌,也呈现了与外来宗教诗歌、中国文人诗歌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地诗偈由印度佛教偈颂演化而来。印度佛教偈颂有着自身的分类、形成原因、体式特点和诗性特征。在印度佛教偈颂影响下,东晋佛理诗、南朝赞呗向唐宋诗偈逐渐演变。《五灯会元》中的诗偈便体现了汉地诗偈的体式、功用。《五灯会元》诗偈大致可分为叁种类型。一是禅言诗,主要表现禅宗理论、修行及演化过程。二是禅趣诗,主要表现禅居生活、酬唱赠答、赞颂悼亡。叁是禅境诗,主要表现禅师眼中的心境、物境、意境。《五灯会元》诗偈有着鲜明的艺术特性。偈与诗存在着表达共性,如对悟、语言局限性、空静等因素的强调。《五灯会元》诗偈的具体艺术手法包括暗示、陌生化、直觉感受和造境。形成通俗、新奇、清空和绮丽等艺术风格。诗偈与文人诗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诗偈对文人诗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文人偈颂体诗歌创作和唐宋诗具体风格、技巧的影响。文人诗对诗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偈逐渐文人化、雅化的过程中。(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7-06-01)

邱震强[9](2017)在《《五灯会元》中的反问教学法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涉及佛性的问题时,禅师们一般不做正面回答,而是用反问的方式回答,让学人反躬自省。当问话人对佛性等表示毫无疑问时,禅师用字面肯定式进行回答,实际上是表达否定的意思。当问话一方对佛性等有疑问时,禅师用字面否定式进行反问,实际上是表达肯定的意思。当禅师需要加强语势时,用连续反问的形式回答。反问教学法需因人而异。(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7年10期)

张文江[10](2017)在《《五灯会元》讲记:玄沙师备(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师因参次,闻燕子声,乃曰:"深谈实相,善说法要。"便下座。时有僧请益,曰:"某甲不会。"师曰:"去!谁信汝?"?参次,带领大众参习的时候。闻燕子声,当下存在的信息,乃实相说法。"某甲不会。"没有听懂。"去!谁信汝?"自己去参、去解决。悟此并不难,人人都可以会,你怎么不会呢?参见《玄沙广录》下《方丈录》:"如今却不如他无情之物,敷唱分明。土木石头说法,非(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7年03期)

五灯会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这(个)+NP"在宋代广泛使用,尤其是佛家语录中。《五灯会元》中"这(个)+NP"结构共计396例,其主要功能是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独立成分;其语义色彩既有中性情感,也有消极情感。"这(个)+NP"表贬责义的用法较为特别,这种消极情感色彩既受"这(个)"和NP等内部结构要素的制约,也有语境等外部要素的作用。同样可以表达贬责义的"你个+NP",和"这(个)+NP"的表达效果也有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灯会元论文参考文献

[1].任连明.《五灯会元》四字格同素异序词语考察研究[J].贺州学院学报.2019

[2].余新华.《五灯会元》“这(个)+NP”考察[J].现代语文.2019

[3].魏启峰.《五灯会元》中的“者”字[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4].邱震强,李芳.《五灯会元》拘留孙佛偈研究[J].五台山研究.2018

[5].张文江.《五灯会元》讲记:雪峰义存(下)[J].上海文化.2017

[6].张文江.《五灯会元》讲记:雪峰义存(上)[J].上海文化.2017

[7].邱震强.《五灯会元》中的“出队”并非“出队列”[J].华夏文化.2017

[8].崔淼.《五灯会元》诗偈研究[D].河北大学.2017

[9].邱震强.《五灯会元》中的反问教学法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

[10].张文江.《五灯会元》讲记:玄沙师备(下)[J].上海文化.2017

标签:;  ;  ;  

五灯会元论文-任连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