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许渊冲翻译研究属于译者主体研究。对译者主体研究历史的回顾表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已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热点。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许渊冲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因此,许渊冲翻译研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一是许译作品体裁还有不少目前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具体来说有许译散文、许译戏剧和许译小说。二是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视角。许译散文有《道德经》、《论语》等的英译,许译戏剧如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的诗剧《一切为了爱情》(《埃及艳后》),许译元曲包括《西厢记》的英译。许渊冲与人合译过一本英文小说,这就是英国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小说《昆廷·杜沃德》。就译作研究而言,本文选择许译《论语》和《西厢记》进行研究。至于研究视角,本文选择从翻译审美批评的角度进行许渊冲翻译研究。因论文涉及很多许渊冲翻译理论概念,所以首先对许氏译论进行了概述。接着从许译实践与文化翻译的关系切入翻译审美批评,然后从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的关系角度研究翻译审美批评中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最后对许氏译论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研究,具体问题如下:1.许译实践如何处理文化翻译?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许氏译论阐述的“三美”是否可以作为翻译审美批评标准?如何才能实现一部译作的审美价值?3.翻译审美批评有何模式?如何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应用许氏译论?4.从翻译审美批评角度,对许译《论语》和《西厢记》的总体情况如何评价?本文的观点和结论是:1.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六十多年来,许渊冲将大量的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文化经典翻译成了英文,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针对许译实践对中国文学经典留白手法的某些不当处理,本文认为文学表现形式也是意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传译原文的文学性,不妨保留原文的留白手法而不是如许译实践那样对其加以变换。这样文化翻译才能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2.许氏译论阐述的“三美”可以作为翻译审美批评标准。国内翻译批评研究虽然提出了不少翻译批评标准,但这些标准通常属于标准的标准,即不是具体的翻译批评标准,而是针对标准制定提出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只有许氏译论阐述的“三美”既是具体的标准又是关涉审美的。翻译审美批评以译作的审美价值为批评对象。由于人们的审美情趣等等不同导致人们在进行翻译审美批评时见仁见智,这样译作的审美价值就难于实现。只有通过翻译审美批评主体之间的不断交流、辩驳,最终达成翻译审美批评共识,译作的审美价值才能最终实现---这就是翻译审美批评的共识真理观。3.本文提出了翻译审美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然后从英译中和中译英两个方面通过三个例子阐明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如何应用许渊冲模式。许渊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许氏译论。因此,阐明许渊冲模式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也就从某种程度上阐明了许氏译论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4.许译《西厢记》总体上音美、形美方面做得比较好。至于意美,有的地方可与原文媲美甚至超越原文,有的则不尽人意。许译《论语》在很多地方借鉴了理雅各的译本,理译过于典雅,许译尽量体现原文的口语化风格。本文从翻译审美批评的角度进行许渊冲翻译研究,对一系列有关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翻译审美批评的共识真理观这一学术观点,这是对翻译批评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本文提出许氏译论阐发的三美可以作为翻译审美批评标准。作为潜在的翻译审美批评的共识真理,许氏译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也首次提出了翻译审美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并就该模式在翻译审美批评实践中的应用举例加以阐明。本文对许氏译论与翻译审美批评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还不够深入。例如,哪些因素影响了翻译审美批评共识的形成;作为一种翻译审美批评模式,许渊冲模式是否可以改进,如何改进;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如何对许译实践产生影响,哪些因素导致他对现有翻译文本的选择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是未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