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无论在平时的口译练习中,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较难翻译或无法翻译的情况。虽然对这一现象的理论研究已经深入,但目前的研究主要将问题归结于语言转换阶段,并没有注意到口译过程中其他层面的问题。在总结自己的学习体会时笔者发现,较难翻译或无法翻译的情况似乎并不是到语言转换阶段才出现的,而是在试图理解原文,尤其是在分析句子结构时就已经出现了。因此,笔者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即对原文的理解程度也许会影响到口译的可行性。在本文中,笔者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人类的语言理解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尝试着对该假设进行了论证。本文第二章介绍翻译可行性方面的先行研究。在加深对该领域研究的理解的同时,指出了先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来说,大部分的传统翻译理论认为,由于语言本身或文化差异等原因,翻译是无法实现的。而当代翻译理论虽基本上肯定翻译的可行性,但研究的范围也只限于语言转换的阶段,儿乎没有涉及到对原文的理解,尤其是对句子结构的分析阶段。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这样一种假设,即翻译难度加大的原因就在于理解原文的阶段,特别是对句子结构的分析阶段。第三章列举了一些笔者认为较难翻译的例子。我们首先按难以翻译的原因将他们分为两组(即:语义原因所致和句法结构原冈所致的翻译困难),并对这些例子分别进行了分析。前者虽然有例外的情况,但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法来处理。可后者却没有类似的解决方法,也无法进入到翻译的阶段。于是,我们将语义和句子结构结合在一起进行了重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译者在句子结构上遇到困难,不能理解原文的句子结构时,语义上的处理方法将不再凑效,进而导致翻译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认为,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对句子结构的理解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针对这一问题,第四章进一步利用心理语言学领域的语言理解过程理论来对人类的语言理解过程,尤其是本文研究的焦点“句法分析”的系统进行了考察。结论是:有一种叫做“死胡同”的句型不利于人们正常的语言理解活动,会影响人们理解原文的过程,甚至导致无法翻译的情况。第五章,为了进一步了解“死胡同”句型导致无法翻译的具体原因,我们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对“死胡同”句型进行了句法分析,明确了此类句型对人类语言理解过程造成障碍的原因。形成“死胡同”句型的原因有三种,即定语成分较长(“头大句”)、句子当中的必须成分和附加成分的位置不恰当”以及“多种主语句”的形成。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第六章再次对由于句法结构的原因而无法翻译的例子进行了考察,明确了他们都具备所谓的“死胡同”句型这一特点。这一考察结果可以说对上述的假设提供了一定的有力证据。当然,本文还存在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把这些课题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对象而作进一步探讨,以期做出更具系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