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循环内皮细胞,心力衰竭,左心室功能,预后
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论文文献综述
肖月琼,陈宋璋[1](2019)在《应用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环内皮(CECs)细胞计数在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某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4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心力衰竭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接收的健康体检人员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美国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的流式细胞仪对2组人员的CECs细胞数进行测量,并采用美国ATL-4型LOGIQ400多普勒实时超声诊断仪对2组人员进行超声检查,然后对2组人员的CECs、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等左心室功能指标、心力衰竭组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的CECs多于对照组(P<0.05),LVESVI、LVEDVI、LVMI均高于对照组(P<0.05),LVEF低于对照组(P<0.05),CECs≥9 663个/mL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66.7%(10/15)高于CECs<9 663个/mL患者的28.0%(7/25)(P<0.05)。结论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能够有效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值得临床充分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校医》期刊2019年10期)
张楠,刘寅,高明东[2](2017)在《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变化,并探讨PCI术后CD34~+/KDR~+最大动员幅度与患者内皮损伤定量参数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3例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将其中成功行PCI术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PCI组,21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股动脉鞘管或肘正中静脉血样,通过流式细胞仪对PCI组和对照组患者CAG术后即刻(基线水平)及PCI术后或CAG后1 h、3 h、5 h、7 h、24 h的EPC数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类型的EPC在不同时间点及在PCI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的总体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CI组中,与基线水平相比,CD34~+/KDR~+在24 h,CD133-/CD34~+/KDR~+在3 h、5 h、24 h,CD133~+/CD34~+/KDR~+在5 h、7 h,CD133~+/KDR~+在3 h、5 h,CD133~+/CD34~+在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类型EPC在不同时间点计数与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D34~+/KDR~+最大动员幅度与C反应蛋白呈现负相关,与体质指数、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情况、血管内皮损伤定量参数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PCI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引发EPC时间依赖性的动态变化,同时可以促进CD34~+/KDR~+的大幅动员、迁移、归巢,有利于受损血管内皮修复愈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孔令希,陈建权,陈玉芹,陈文刚,刘春梅[3](2014)在《停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片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他汀类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其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1]。目前,临床实践中服用他汀类药物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依从性随时间递减,随意停用他汀类药物和药物剂量偏低等。2010-03—2012-08,我们设计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择168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以辛伐他汀片作为他汀类口服药物的代(本文来源于《河北中医》期刊2014年05期)
高见,郝玉华,闫配,张莉[4](2013)在《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在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转变为缺血型患者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患者是否转变为缺血型CRVO与性别、年龄、初诊视力及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发病72 h以内27例非缺血型CRVO患者,进行初诊视力检查,并于就诊时,发病2周、4周、6个月、12个月分别进行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endothelial cell,CEC)计数,随访1年,按是否转变为缺血型CRVO分为未转变组和转变组,按1:1配比法性别和年龄与CRVO患者相匹配,选择2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7例患者中,转变为缺血型患者8例,未转变组和转变组间性别、年龄及初诊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CEC计数转变组(5.59±1.07)/0.9μL,未转变组(4.00±1.23)/0.9μL,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P<0.01)。发病4周后未转变组与对照组CE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皮损伤严重的非缺血型CRVO患者更易转变为缺血型CRVO,而性别、年龄及初诊视力与此转变关系不大。(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高见,曹月坡,郝玉华,张莉[5](2013)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是一常见的高致盲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其临床治疗学、发病机制及其他各相关因素方面已日益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3年09期)
厉倩,洪茂,谭龙益,彭阵雨[6](2011)在《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计数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治疗的HCC患者(n=39)及健康对照者(n=20),用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并用CD34-FITC、CD133-PE、VEGF-R2-APC进行荧光标记,然后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CD34+ CD133+ VEGF-R2+ EP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并分析HCC患者循环中CD34+ CD133+ VEGF-R2+EPCs比例与临床分期等的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HCC患者循环CD34+ CD133+ VEGF-R2+ EPCs比例为(0.138±0.05)%,而健康对照人员循环EPCs比例为(0.027±0.013)%,前者显着高于后者(P<0.01)。HCC患者循环CD34+ CD133+ VEGF-R2+EPCs水平与HCC临床分期呈正相关。结论:HCC患者循环CD34+ CD133+ VEGF-R2+ EPCs比例上调,且与HCC临床分期相关,在HCC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中可能有重要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厉倩,谭龙益,彭帧雨[7](2011)在《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在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在肝细胞肝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原发性肝癌病人(n=35)及健康对照(n=20)的外周血,用淋巴细胞分层液Ficoll分离单个核细胞,并用CD34-FITC,CD133-PE,VEGF-R2-APC进行荧光标记,然后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CD133+VEGF-R2+细胞,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以(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05-24)
王红宇[8](2011)在《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先心病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及目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继发肺动脉高压而变得更加复杂,肺动脉高压是否可逆在心内畸形矫正手术之前常难以预测。研究表明在不可逆肺动脉高压存在内皮细胞受损。本课题以临床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继发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ic hypertension, PAH)患者为研究对象,找出鉴别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是否可逆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寻找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 CECs)计数与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关系,从而将循环内皮细胞(CECs)作为不可逆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一种新的生物标记物。方法选择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高压病人28例,术前使用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并测肺动脉压力。术后随访半年,根据患者肺动脉压力是否下降将患者分为可逆实验组(肺动脉压力下降)和不可逆实验组(肺动脉压力无明显下降),比较可逆实验组、不可逆实验组、对照组循环内皮细胞计数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结果在不可逆性PAH患者存在内皮重构,CECs计数在外周静脉血(20.8±2.1个/m1)、肺动脉血(21.4±1.8个/m1)、肺静脉血(22.1±2.5个/m1)没有差别;CECs计数在不可逆性PAH组患者(39±3.8个/m1)显着高于可逆性PAH组(5.5±1.1个/m1)和对照组(4.5±1.3个/m1)。结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不可逆性肺动脉高压与内皮细胞受损以及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增加相关。循环内皮细胞计数有可能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评价先天性心脏病继发肺动脉高压是否可逆。(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1-05-01)
张景遥[9](2008)在《肾综合征出血热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及黏着斑激酶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自从韩国学者发现汉坦病毒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汉坦病毒及其致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β3整合素介导了汉坦病毒有关的HPS和HFRS的感染。由于穿膜受体整合素不具有催化活性,病毒与整合素相互作用的始动信号必须通过激活相关的整合素相关蛋白才能传入细胞内。而黏着斑激酶(FAK)在整合素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中起着关键作用。FAK在细胞间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粘附中起关键作用,同时与细胞生存、周期调控、增殖、凋亡、铺展、迁移、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目前公认血管内皮细胞是汉坦病毒的靶细胞,汉坦病毒感染内皮细胞出现细胞增殖周期异常、凋亡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强等一系列的改变,但HFRS中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较少。由于FAK在整合素信号传导通路中的作用,及FAK功能与内皮细胞损伤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内皮细胞这些改变与FAK表达存在何种关系,它在HFRS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意义,目前尚无研究。为此,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技术,以活体循环内皮细胞为目标细胞,检测其中FAK的表达情况,以探讨汉坦病毒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HFRS患者不同临床分期、不同临床类型的循环内皮细胞(CEC)计数及CEC中磷酸化黏着斑激酶FAK ps910的阳性表达率,了解HFRS患者CEC计数的变化、FAK ps910表达的情况及FAK ps910与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50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型17例,中型20例,重型及危重型13例,健康对照组20例。每例均按病期采血,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EC计数,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内皮细胞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EC中FAK ps910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病期、不同临床类型HFRS患者CEC计数、CEC中FAK ps910变化的规律,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CEC计数在发热期早期即开始升高,以发热期末期或低血压休克期升高明显,在少尿期仍维持较高水平,恢复期下降至正常水平。在发热末期和低血压期CEC计数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发热期早期循环内皮细胞中FAK ps91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发热期末和低血压期降至正常水平以下(p<0.05),以后又恢复至正常,且发热末期和低血压期FAN ps910的阳性率与CEC计数呈负相关。结论本研究表明循环内皮细胞为HFRS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流式细胞技术的应用,使循环内皮细胞检测具有客观、准确、省时、特异性强等特点。循环内皮细胞是直接反映HFRS患者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能较早期判断病情和预后。FAK在HFRS患者病程中呈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提示FAK可能参与了汉坦病毒与整合素β3作用后的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并可能与汉坦病毒引起的整合素β3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有关,并在疾病早期对疾病临床类型的判断有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5-16)
李银辉,袁洪萍,李根,张小东,王晶[10](2007)在《抗坏血酸透析液对血液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衰病人最常用的替代疗法方法之一。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氧自由基和活性氧(ROS)产生增加,可以导致内皮细胞损伤,是MHD远期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机制之一。抗坏血酸曾被报道用于透析患者,可减弱这种氧化应激,目前尚不清楚应用含有抗坏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诊断学》期刊2007年12期)
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变化,并探讨PCI术后CD34~+/KDR~+最大动员幅度与患者内皮损伤定量参数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3例诊断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将其中成功行PCI术治疗的72例患者作为PCI组,21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患者股动脉鞘管或肘正中静脉血样,通过流式细胞仪对PCI组和对照组患者CAG术后即刻(基线水平)及PCI术后或CAG后1 h、3 h、5 h、7 h、24 h的EPC数量进行测定。结果不同类型的EPC在不同时间点及在PCI组和对照组两组间的总体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CI组中,与基线水平相比,CD34~+/KDR~+在24 h,CD133-/CD34~+/KDR~+在3 h、5 h、24 h,CD133~+/CD34~+/KDR~+在5 h、7 h,CD133~+/KDR~+在3 h、5 h,CD133~+/CD34~+在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各类型EPC在不同时间点计数与基线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CD34~+/KDR~+最大动员幅度与C反应蛋白呈现负相关,与体质指数、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的情况、血管内皮损伤定量参数呈现正相关(P<0.01)。结论PCI导致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引发EPC时间依赖性的动态变化,同时可以促进CD34~+/KDR~+的大幅动员、迁移、归巢,有利于受损血管内皮修复愈合,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论文参考文献
[1].肖月琼,陈宋璋.应用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计数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功能及预后[J].中国校医.2019
[2].张楠,刘寅,高明东.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7
[3].孔令希,陈建权,陈玉芹,陈文刚,刘春梅.停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片对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
[4].高见,郝玉华,闫配,张莉.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在非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转变为缺血型患者的表达[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
[5].高见,曹月坡,郝玉华,张莉.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与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的相关性[J].河北医药.2013
[6].厉倩,洪茂,谭龙益,彭阵雨.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在肝细胞肝癌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1
[7].厉倩,谭龙益,彭帧雨.循环内皮祖细胞计数在肝细胞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8].王红宇.循环内皮细胞计数与先心病继发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D].郑州大学.2011
[9].张景遥.肾综合征出血热循环内皮细胞计数及黏着斑激酶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
[10].李银辉,袁洪萍,李根,张小东,王晶.抗坏血酸透析液对血液透析患者循环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