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秀丽[1](2021)在《国家水安全战略目标下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从水库大坝发挥的作用角度强调了水库大坝安全对国家水安全战略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从历次大坝漫坝溃坝事故警示了水库大坝安全运行始终面临严峻形势和风险;通过回顾和总结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可供行业参考的启示。
杨彦龙,黄维[2](2021)在《注册水电站大坝安全年度报告实践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大坝年度报告不仅是电力企业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精细化大坝管理的工作要求,也是大坝中心掌握大坝安全动态的重要手段。在大坝中心多年的督促下,电力企业愈加重视年度大坝安全管理工作,投入了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及时消除大坝安全隐患,持续改进大坝安全管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肖钢[3](2020)在《基于物联网与极限学习机的大坝安全在线监测与预测分析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由于水库大坝坝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坝体结构的日益复杂,如何保证大坝运行期间的安全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有效的监测手段和可靠的数据分析方法作为大坝安全防护最有效的两大手段,共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论文从大坝监测和大坝变形预测两方面入手,结合信息化手段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大坝安全防护方法。大坝监测方面,传统方法依靠人工的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监测,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也出现了监测效率不高、监测效果欠佳的问题。近十年来,物联网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成熟,采用物联网实现大坝安全监测已成为一种新手段。大坝变形预测方面,由于大坝变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变形过程存在随机性与高度非线性,传统的预测模型难以适应,随着计算机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有限样本下的机器学习方法在变形预测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效果。因此,论文基于物联网与极限学习机实现大坝安全的在线监测与预测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大坝安全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大坝数据采集,整个采集方案分三层。感知层以小型模块化的传感器作为数据采集单元,完成数据的获取;传输层以DTU设备作为现场数据传输中心,实现数据的远程交互;应用层又称用户层,负责可视化交互。2)优化极限学习机实现高精度的大坝变形预测。以极限学习机(ELM)为初始模型,并逐步优化其性能。针对极限学习机随机给定隐含层参数导致的不稳定性问题,采用核函数映射取代随机映射;针对单核极限学习机(KELM)存在局部核学习能力强但泛化性能弱,全局核泛化性能强但泛化性能弱的不足,构建一种由多项式核的全局核与高斯RBF核的局部核组合的PGKELM模型;为解决PGKELM模型的寻优问题,引入蝙蝠算法寻参,提出BAPGKELM模型;由于蝙蝠算法训练时间长且易陷入局部最优解,采用既可增强局部搜索,同时又具备跳出局部最优能力的莱维飞行优化改进,提出最终的LBAPGKELM模型。3)设计并实现大坝安全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为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服务和远程监测平台两个子系统。数据采集服务使用Socket套接字进行通信,首先基于Socket设计一个通用的远程通信库,然后在此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大坝数据采集服务。远程监测平台发布为一个web网站,借助Asp.net平台实现可视化的用户交互功能。4)以利山水库为工程实例,说明大坝变形监测的实际过程并证明大坝安全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的可行性,同时使用采集的数据验证LBAPGKELM模型的优越性。通过工程应用可知,论文设计的数据采集方案具有切实的可行性,满足大坝监测过程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一系列要求,以此为基础开发的监测系统扩展性强,不仅可以方便的扩展新的采集设备,同时可在不修改逻辑代码的前提下将系统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由实测数据验证可知,基于莱维飞行优化的LBA算法改善了BA算法训练时间长、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对比单核KELM,基于混合核的KELM实现了对LBASVM算法的反超,说明论文提出的LBAPGKELM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大坝变形预测的精度。
伍博,熊颢[4](2020)在《陡岭子水电站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改造》文中提出概述了现有的大坝自动化监测技术和发展现状。以国电大渡河陡岭子大坝监测改造工程为应用实例,具体介绍了其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该工程对原有的监测系统进行改造,实现了自动化监测、极大地提高了精度和效率;对老化严重甚至已损坏的监测仪器进行了更新,从而保证了水电站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管理。陡岭子水电站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改造经验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崔弘毅[5](2019)在《相关国别大坝安全监管实践现状概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大坝委员会针对全球44个成员国的大坝安全法律框架和责任分配、大坝分类体系以及大坝安全技术框架进行调查总结,讨论了各国大坝安全监管体系的差异和趋势。文章重点选取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俄罗斯、塞尔维亚和美国这十个国家,介绍其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大坝安全的独立监管、大坝分类情况、技术框架等概况。
王仕松[6](2019)在《基于流固耦合的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大坝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水电站大坝的安全是在水电站运行期间关注的重点,尤其在汛期,水电站大坝的安全更是关乎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贯流式水电站虽然水头较低,但距离城市较近,一旦发生溃坝,直接威胁着整个城市的安全,因此,对于贯流式水电站的大坝安全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大坝的变形分析涉及的学科较多,其分析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对大坝安全的判断及预测,正确和适当的分析方法能够了解大坝的安全现状,同时能预测大坝在遭遇极端洪水工况时各建筑物的可靠性。本文选取黄河干流某典型贯流式水电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大坝结构在不同泄流工况下的变形特性。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的相关设计图纸、参数,建立出大坝主要结构的三维模型。通过改变闸门开度和机组启闭情况得到校核、设计洪水工况的大坝模型,对校核、设计洪水工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相应的泄流流态、流速,并将计算结果与水工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及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通过改变闸门开度和机组启闭情况得到由水工模型试验确定的在库水位为1551m的5种运行工况泄流方案的大坝模型,对各泄流方案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不同泄流方案的大坝结构变形特性,通过对5种泄流方案大坝变形特性进行分析,选出仅考虑流固耦合对变形影响时的最优泄流方案。最后,改变最优泄流方案中的机组启闭情况,对不同机组启闭情况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各机组启闭方案中大坝的变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为1551m的运行工况下,大坝的主要变形发生在泄洪闸闸墩和闸门上,5种泄流方案中,2、4号闸门开8.2m的泄流方案(三)闸墩及闸门变形量最小,在仅考虑流固耦合对变形影响时是最优的泄流方案,不同机组启闭方式对大坝的变形影响较小,不作为大坝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沈海尧,郑子祥[7](2018)在《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现状和改进建议》文中提出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是政府为确保公共安全,避免漫坝、溃坝事故发生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我国近30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坝安全监管对督促电力企业落实大坝安全主体责任、规范大坝运行安全管理、及时消缺处理,确保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分析了我国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指出了当前大坝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赵玉龙,李庆华[8](2018)在《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及自动化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的结果还比较粗放,还不够细致,监测所出的数据利用范围也比较窄,总结来说,我国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还未完全达到精细化监测、全自动监测以及全面监测。本篇文章主要探讨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及其自动化发展,希望所提意见能够有利于我国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及自动化未来的发展。
石杰[9](2018)在《特高拱坝柱状节理坝基变形稳定与加固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岩体适应性对特高拱坝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作为重大工程的基础岩体,柱状节理岩体的复杂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响应引起了广泛关注,是当前岩石力学与工程、水工结构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充分掌握柱状节理岩体的力学性能以及坝基卸荷松弛演化规律,对于保障特高拱坝建基面岩体质量和坝-基长期整体变形稳定,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本论文围绕坝基柱状节理岩体适应性,以揭示特高拱坝柱状节理坝基变形稳定与加固机理为目标,开展了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与本构模型、柱状节理坝基卸荷松弛机制、复杂坝基加固控制与整体稳定分析等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典型不规则柱状节理网络的构建方法。基于天然柱状节理岩体的断面及节理形态特征,提出了Lloyd松弛算法、规则度定量表征及节点闭合算法,建立了不同规则程度柱状节理网络的模拟方法。基于现场柱体平均直径、多边形边数分布和边长分布等几何统计指标,成功生成了以五边形、四边形为主的典型不规则柱状节理网络。基于离散元和节理变形张量,揭示了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可视为横观各向同性,等效力学参数的稳定尺寸取值为3 m×3 m。(2)建立了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的等效连续介质本构模型。基于节理变形张量一致性,将不规则柱状节理平面内的随机节理合理简化为三组节理,并提出了确定节理等效变形参数的方法。基于等效柔度法,考虑节理间距和连通率,以及错距节理的应力集中系数与强度修正,构建了包含贯通与非贯通节理的岩体等效连续介质本构模型。通过与离散元和现场成果的对比,该模型可较好描述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的各向异性力学特性。(3)揭示了柱状节理坝基卸荷松弛与加固控制机理。总结了柱状节理坝基四类典型的卸荷松弛特征,利用等效连续介质本构模型,基于现场监测和坝基开挖模拟,揭示了特高拱坝柱状节理坝基卸荷松弛模式与松弛机制。复核分析了柱状节理坝基防松弛以及坝基稳定的加固措施,综合考虑建基面应力规律和横缝开合状态,提出了河床坝基固结灌浆与大坝浇筑上升的控制时机。坝基表层松弛岩体对约束区廊道群的应力状况影响较小,大坝-基础整体稳定满足要求。
陈容[10](2018)在《浅谈小型水电站大坝安全运行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文中认为小型水电站广泛分布在全国1 700多个县,全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7 000多座,在社会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节能减排和应急救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在小水电快速发展和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一些小水电站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事故时有发生,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通过总结小水电大坝安全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对指导小型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水安全战略目标下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水库大坝安全对国家水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性 |
2 历次溃坝漫坝警示水库大坝安全运行风险 |
3 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及其启示 |
3.1 建立健全部门规章,依法依规管坝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前提 |
3.2 有效的监督组织保障是确保水电站大坝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 |
3.3 漫坝溃坝风险管控是大坝安全管理首要任务和终极目标 |
3.4 切实做好大坝安全监测和信息化工作,坚持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
4 结语 |
(2)注册水电站大坝安全年度报告实践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要求 |
(1)注册(备案)大坝概况 |
(2)大坝安全注册登记 |
(3)大坝安全定期检查 |
(4)大坝安全监测管理 |
(5)大坝安全监控 |
2 水电站大坝安全年度报告要求及内容 |
2.1 大坝安全年度报告制度 |
2.2 大坝安全年度报告内容 |
(1)大坝安全工作年度报表 |
(2)大坝安全注册登记自查报告 |
(3)大坝安全年度详查报告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结论与改进意见 |
(3)基于物联网与极限学习机的大坝安全在线监测与预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大坝安全监测的研究背景 |
1.1.2 大坝安全监测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坝安全监测研究现状 |
1.2.2 物联网在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
1.2.3 大坝安全监测分析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坝安全监测整体设计 |
2.1 大坝安全监测方法 |
2.1.1 大坝安全监测方式 |
2.1.2 大坝安全监测过程 |
2.2 大坝安全监测可靠性分析 |
2.2.1 系统设备可行性 |
2.2.2 数据采集可行性 |
2.2.3 数据通信可行性 |
2.3 大坝安全监测方案设计 |
2.3.1 整体方案概览 |
2.3.2 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案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蝙蝠算法优化混合核极限学习机的大坝变形预测模型 |
3.1 基本原理 |
3.1.1 极限学习机 |
3.1.2 基于核函数的极限学习机 |
3.1.3 蝙蝠算法 |
3.2 模型建立 |
3.2.1 影响因素与样本输入 |
3.2.2 基于蝙蝠算法优化核极限学习机 |
3.3 模型优化 |
3.3.1 基于莱维飞行的BA算法 |
3.3.2 组合KELM |
3.3.3 LBA算法优化PG_KELM |
3.4 模型重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坝安全在线监测与分析系统设计及实现 |
4.1 数据库设计 |
4.2 数据采集服务 |
4.2.1 总体设计 |
4.2.2 数据采集通用库实现 |
4.2.3 可扩展的物联网采集服务 |
4.3 远程监测平台 |
4.3.1 项目管理子模块 |
4.3.2 设备管理子模块 |
4.3.3 巡检管理子模块 |
4.3.4 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子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研究区概况 |
5.2 系统布设与数据采集 |
5.2.1 监测点设计 |
5.2.2 现场布设与安装 |
5.2.3 系统运行 |
5.3 数据分析与预测 |
5.3.1 性能评价指标 |
5.3.2 数据处理与参数设置 |
5.3.3 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相关国别大坝安全监管实践现状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1 澳大利亚 |
1.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1.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1.1.2 大坝安全责任 |
1.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1.2 大坝分类 |
1.2.1 分类的主要原则 |
1.2.2 大坝分类规范 |
1.3 技术框架概览 |
2 巴西 |
2.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2.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2.1.2 大坝安全责任 |
2.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2.2 大坝分类 |
3 加拿大 |
3.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3.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3.1.2 大坝安全责任 |
3.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3.2 大坝分类 |
3.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
3.2.2 大坝分类概览 |
4 法国 |
4.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4.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4.1.2 大坝安全责任 |
4.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4.2 大坝分类 |
5 德国 |
5.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5.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5.1.2 大坝安全责任 |
5.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5.2 大坝分类 |
5.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
5.2.2 大坝分类概览 |
5.3 技术框架概览 |
6 英国 |
6.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6.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6.1.2 大坝安全责任 |
6.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6.2 大坝分类 |
6.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
6.2.2 大坝分类概览 |
6.3 技术框架概览 |
7 印度 |
7.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7.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7.1.2 大坝安全责任 |
7.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7.2 大坝分类 |
7.3 技术框架概览 |
7.4 补充信息 |
8 俄罗斯 |
8.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8.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8.1.2 大坝安全责任 |
8.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8.2 大坝分类 |
8.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
8.2.2 大坝分类概览 |
8.3 技术框架概览 |
9 塞尔维亚 |
9.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9.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9.1.2 大坝安全责任 |
9.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9.2 大坝分类 |
9.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
9.2.2 大坝分类概览 |
9.3 技术框架 |
1 0 美国 |
1 0.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
1 0.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
1 0.1.2 大坝安全责任 |
1 0.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
1 0.2 大坝分类 |
1 0.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
1 0.2.2 大坝分类概览 |
1 0.3 技术框架概览 |
(6)基于流固耦合的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大坝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2 数值计算的基本理论 |
2.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
2.1.1 计算理论模型 |
2.1.2 位移模式 |
2.1.3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2.1.4 最小位能原理 |
2.1.5 二维有限元法 |
2.1.6 三维有限元法 |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 |
2.2.1 流体动力学介绍 |
2.2.2 质量守恒方程 |
2.2.3 动量守恒方程 |
2.2.4 能量守恒方程 |
2.3 计算流体动力学湍流模型 |
(1)标准k-ε湍流模型 |
(2)RNG k-ε湍流模型 |
(3)标准k-ω湍流模型 |
(4)SST k-ω湍流模型 |
2.4 流固耦合的基本理论 |
2.4.1 流固耦合控制方程 |
2.4.2 单向流固耦合实现方法 |
2.5 小结 |
3 研究对象工程概况及模型建立 |
3.1 工程概况 |
3.2 大坝主要结构模型 |
3.3 网格划分 |
3.4 数值计算参数设置 |
3.5 网格无关性验证 |
3.6 小结 |
4 有限元仿真及模型正确性验证 |
4.1 模型试验要求 |
4.2 模型设计和制作 |
4.3 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4 |
4.4.1 校核洪水工况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4.2 设计洪水工况试验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5 小结 |
5 不同运行工况大坝变形分析 |
5.1 不同泄流方案大坝变形分析 |
5.1.1 泄流方案(一)大坝变形分析 |
5.1.2 泄流方案(二)大坝变形分析 |
5.1.3 泄流方案(三)大坝变形分析 |
5.1.4 泄流方案(四)大坝变形分析 |
5.1.5 泄流方案(五)大坝变形分析 |
5.2 不同机组启闭方式对大坝变形影响 |
5.3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现状和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监管体系建设情况 |
1.1 法制 |
1.2 体制 |
1.3 机制 |
1.4 主要监管工作 |
2 监管取得的成效 |
2.1 促进了电力企业落实大坝安全主体责任 |
2.2 促进了电力企业有效治理大坝缺陷和隐患 |
2.3 促进了电力企业提高大坝安全管理水平 |
2.4 确保了大坝运行安全 |
3 监管存在的问题 |
3.1《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亟待修订 |
3.2《水电站大坝运行安全监督管理规定》配套文件尚待完善 |
3.3 大坝安全监管力量和手段等尚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 |
3.4 大坝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尚不充分 |
3.5 特高坝监管力度尚待进一步加强 |
4 改进监管的建议 |
5 结语 |
(8)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及自动化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的现状 |
2 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发展 |
2.1 监测项目的设置 |
2.2 硬件 |
2.3 软件 |
3 结语 |
(9)特高拱坝柱状节理坝基变形稳定与加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特高拱坝建设概况 |
1.1.2 坝基变形稳定与高拱坝安全 |
1.1.3 研究意义 |
1.2 柱状节理岩体结构与力学特性研究综述 |
1.2.1 柱状节理岩体分类与参数估计 |
1.2.2 柱状节理岩体力学试验研究 |
1.2.3 柱状节理岩体数值模拟研究 |
1.2.4 小结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3.1 主要工作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不规则柱状节理网络构建及力学特性研究 |
2.1 本章引论 |
2.2 天然柱状节理岩体的几何特征分析 |
2.2.1 天然柱状节理岩体的形态分类 |
2.2.2 天然柱状节理岩体的断面特征 |
2.3 不规则柱状节理网络的构建方法 |
2.3.1 Lloyd松弛算法 |
2.3.2 规则度定义 |
2.3.3 节点合并算法 |
2.3.4 不规则节理网络的几何统计特征 |
2.4 白鹤滩现场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网络构建 |
2.4.1 现场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几何特征 |
2.4.2 柱体断面现场统计特征 |
2.4.3 现场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模型匹配 |
2.5 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力学特性 |
2.5.1 柱状节理变形张量 |
2.5.2 各向异性变形特性 |
2.5.3 尺寸效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等效连续介质本构模型 |
3.1 本章引论 |
3.2 不规则柱状节理变形等效方法 |
3.2.1 不规则柱状节理几何分布特征 |
3.2.2 不规则柱状节理变形张量 |
3.2.3 节理变形张量等效方法 |
3.3 多组节理岩体等效连续本构模型 |
3.3.1 节理岩体柔度张量 |
3.3.2 节理岩体强度准则 |
3.3.3 应力更新算法 |
3.3.4 非贯通节理变形与强度修正 |
3.4 贯通节理岩体验证 |
3.4.1 基于FLAC3D的子程序实现 |
3.4.2 贯通节理岩体变形与强度解析解 |
3.4.3 模型验证 |
3.5 不规则柱状节理岩体验证 |
3.5.1 离散元验证 |
3.5.2 现场岩体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特高拱坝柱状节理坝基卸荷松弛机制 |
4.1 本章引论 |
4.2 柱状节理坝基面临的关键问题 |
4.3 柱状节理坝基卸荷松弛特征 |
4.3.1 原有节理裂隙张开 |
4.3.2 卸荷时效松弛回弹 |
4.3.3 柱状节理与结构面组合回弹变形 |
4.3.4 高地应力河谷玄武岩屈曲破坏 |
4.3.5 柱状节理坝基卸荷松弛特征总结 |
4.4 白鹤滩坝基柱状节理卸荷松弛程度评价 |
4.4.1 卸荷松弛深度 |
4.4.2 卸荷扰动程度 |
4.4.3 卸荷松弛影响因素 |
4.5 柱状节理岩体卸荷松弛模拟分析 |
4.5.1 计算模型与参数 |
4.5.2 计算工况 |
4.5.3 卸荷变形分析 |
4.5.4 卸荷松弛特征分析 |
4.5.5 卸荷松弛机制分析 |
4.5.6 松弛加固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白鹤滩复杂坝基加固控制与整体稳定 |
5.1 本章引论 |
5.2 白鹤滩复杂坝基综合加固设计 |
5.2.1 白鹤滩工程地质概况 |
5.2.2 坝基卸荷防松弛加固 |
5.2.3 坝基变形与稳定加固 |
5.3 河床坝基引管灌浆与大坝浇筑关系 |
5.3.1 坝基固结灌浆效果 |
5.3.2 计算模型与工况 |
5.3.3 大坝工作性态分析 |
5.3.4 单坝段悬臂高度工作性态分析 |
5.4 坝基松弛岩体对约束区廊道的影响分析 |
5.4.1 计算模型与工况 |
5.4.2 大坝自重影响分析 |
5.4.3 坝基松弛岩体影响分析 |
5.5 整体稳定复核分析 |
5.5.1 坝基变形监测分析 |
5.5.2 计算工况与参数 |
5.5.3 大坝应力变形分析 |
5.5.4 整体稳定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浅谈小型水电站大坝安全运行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小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现有管理模式 |
2 我国小型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2.1 政府安全监管职能不清 |
2.2 企业对大坝安全管理不够重视, 安全风险意识薄弱 |
2.3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
2.4 防洪度汛压力大, 应急能力差 |
2.5 水电站日常运行管理不到位 |
2.6 大坝安全资料及档案管理混乱 |
3 小水电运行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
3.1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 |
3.2 建立完善的、覆盖大坝安全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
3.3 加强日常管理 |
3.4 加强上下游协调联系, 准确掌握水情 |
3.5 加强技术资料管理 |
3.6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
4 大唐四川公司小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成功经验 |
4.1 电站管理模式多样化 |
4.2 大坝安全管理中心管理模式 |
4.3 大坝注册、定检统筹规划 |
4.4 大坝安全监测集中管理 |
5 结语 |
四、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水安全战略目标下水电站大坝安全管理的启示[J]. 张秀丽. 大坝与安全, 2021(06)
- [2]注册水电站大坝安全年度报告实践与改进[J]. 杨彦龙,黄维. 水利技术监督, 2021(10)
- [3]基于物联网与极限学习机的大坝安全在线监测与预测分析研究[D]. 肖钢.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4]陡岭子水电站大坝自动化监测系统改造[J]. 伍博,熊颢. 水利水电快报, 2020(04)
- [5]相关国别大坝安全监管实践现状概览[J]. 崔弘毅. 大坝与安全, 2019(06)
- [6]基于流固耦合的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大坝安全性分析[D]. 王仕松. 西华大学, 2019(02)
- [7]水电站大坝安全监管现状和改进建议[J]. 沈海尧,郑子祥. 大坝与安全, 2018(06)
- [8]水电站大坝安全监测及自动化发展的研究[J]. 赵玉龙,李庆华. 中国金属通报, 2018(09)
- [9]特高拱坝柱状节理坝基变形稳定与加固机理研究[D]. 石杰. 清华大学, 2018(04)
- [10]浅谈小型水电站大坝安全运行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 陈容. 大坝与安全,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