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盈余管理现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盈余管理只是一种会计行为,它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会计方法,这主要有巧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利用关联交易,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在财政部1998年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规定要计提四项减值准备,而在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必须计提八项减值准备。应当看到,资产减值会计政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有利于客观的反应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又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使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二者相互作用使得资产减值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这种情况2006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在准则中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就是为了抑制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现拟在上市公司实施新减值准则的背景下,讨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变化以及新准则对盈余管理产生的影响,研究资产减值新准则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首先,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综述(资产减值理论与盈余管理理论)并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对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分析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手段特别是资产减值可转回性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以及资产减值対盈余管理的影响,最后对四川长虹巨额亏损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资产减值抑制盈余管理的建议。
论文目录
致谢中文摘要ABSTRACT1 引言2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综述2.1 资产减值理论2.1.1 决策有用观与资产减值2.1.2 会计谨慎性与资产减值2.1.3 资本保全理论与资产减值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2.2.1 盈余管理的涵义2.2.2 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与盈余管理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盈余管理2.3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主要影响2.3.1 资产减值与企业经营业绩2.3.2 资产减值与真实毁损2.3.3 资产减值对盈余管理的影响3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3.1 资产减值新旧准则的差异比较3.1.1 新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3.1.2 新准则明确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条件3.1.3 新准则提出了资产组和总部资产的概念3.1.4 新准则增强了可收回金额计量的实务操作性3.1.5 新准则规定了部分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之后不得转回3.1.6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法代替了直线摊销法3.1.7 新准则增强了对信息披露要求的力度3.2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因3.2.1 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3.2.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3.2.3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3.2.4 上市公司内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3.2.5 上市公司管理层盈余管理的动机3.3 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外因3.3.1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3.3.2 资本市场本身的不健全3.3.3 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3.3.4 独立审计不完善4 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4.1 资产减值新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制约4.1.1 新准则"不允许转回"有利于制约盈余管理行为4.1.2 对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有利于制约盈余管理行为4.2 资产减值新准则下盈余管理仍存在空间4.2.1 禁止资产减值转回并不能完全遏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4.2.2 短期资产减值损失可转回有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的新手段4.2.3 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仍有较大弹性4.2.4 资产组的认定缺乏明确标准也容易诱发盈余管理5 巨亏迷雾—四川长虹案例分析5.1 长虹电器公司背景5.1.1 公司主要管理层5.1.2 长虹产品结构介绍5.1.3 市场状况5.1.4 长虹亏损原因5.2 长虹亏损的背后5.2.1 环境分析5.2.2 多元化战略失误5.2.3 应收账款和理财减值准备分析5.3 长虹的启示6 研究结论与展望6.1 研究结论6.2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作者简历学位论文数据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资产减值论文; 盈余管理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