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细分和高等教育系统不断分化的双重影响下,本科教育的基础性特征越来越明显。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开始了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内容主要是强调本科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提高本科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为此,大部分高校开发、实施了“通识教育”课程。教育部也于2001年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文件),本科基础课程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本科基础课程的一些基本问题亟待明确:“通识教育”课程与本科基础课程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国高校在改革本科基础课程时能否模仿“通识教育”课程?如何才能增强本科基础课程改革的实效?只有深入把握本科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其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任务和作用,才可能合理设计并有效实施本科基础课程。为此,本研究立足于高等教育实践,以本科人才培养作为切入点,运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对本科基础课程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本科基础课程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第一章对本科基础课程概念的内涵及相关概念“通识教育”课程和“人文教育”课程的内涵进行了历史的追述与解释,在此基础上认为:本科基础课程相对于专业教育出现和发展,是以培养本科生“为人”、“为事”基本素质的课程,是为本科专业教育奠基的课程。 第二章确认了本科基础课程的使命、价值取向和价值实现的条件。在使命上,本科基础课程需要定位于作为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的课程以及作为人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课程。本科基础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有知识本位、社会本位以及学生本位。当前,需要强调本科基础课程为大学生精神自由和丰富提供积极影响,使他们更好地为人、为公民。通过回顾高校普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确认,本科基础课程价值实现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知识追求中诠释人的精神自由和理性发展。 第三章探讨了本科基础课程目标。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基础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不同层次、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决定了本科基础课程目标的差异性。本科基础课程目标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层次的目标表达对应不同的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适合表达本科基础课程类目标,“表现性目标”取向适合表达一门课程的目标。影响本科基础课程目标确定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利益群体、高校使命、人类知识积累和发展状况以及社会发展。 第四章探讨了本科基础课程的编制,以课程内容选择的哲学基础,即本科基础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作为切入点,分析了本科基础课程内容选择和结构的特点以及我国高校本科基础课程内容选择与结构的问题。在社会发展日益开放,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本科基础课程内容选择和结构应该整合多元价值取向,同时需要处理好意识形态与学术思想、学科规训与心智养成等两组矛盾。本科基础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概论型或主题型课程、名著课程,其基本结构主要是学科课程和核心课程。本科基础课程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