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拥有大量的有利基因,从野生稻中发掘栽培稻已丢失或削弱了的优异基因己成为当前水稻育种和资源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选用具有抗稻瘟病、白叶枯病、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 Acc No:101133)为供体亲本,以国际水稻所选育的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种“IR24”为轮回亲本构建了一套导入系。不仅分析了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种间杂种及回交后代的特征,还利用所构建的高代回交群体,用AB-QTL分析法对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同时对一个来自于小粒野生稻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与定位。主要结果归纳如下:1.通过杂交和回交,结合胚拯救获得了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种间杂种及回交后代。调查了杂种与各回交后代的交配率和染色体数目,表明杂种F1、BC1、BC2和BC3的交配率分别为5.58%、0.11%、0.37%和1.62%;杂种染色体数目为36,回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24-48。2.运用175对均匀分布的SSR标记对双亲和92份二倍体的BC3F1植株进行了分析。小粒野生稻与栽培稻间SSR标记的多态性概率为93.2%;在92份二倍体的BC3F1植株中,小粒野生稻渗入片段的数目、长度、总的大小及其所占全基因组的百分数分别为24.1,17.8 cM,438.4 cM和26.2。3.通过田间的接种鉴定,针对8个白叶枯病生理小种,小粒野生稻都表现为高抗,而IR24都表现感病。杂种F1对8个生理小种全抗,而56份BC1对每个的生理小种的抗性反应存在差异,并且在BC1群体中,对部分生理小种出现了抗性分离。同时还评价了所有BC3F1植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表现。4.通过对BC4F1的基因型的分析和BC4F2群体农艺性状的的调查,采用AB-QTL分析法对12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对9个产量相关性状在武昌和海南分别检测到了28个和31个QTL,其中来自于小粒野生稻的有利QTL分别占46.4%和48.4%。在武昌对3个粒型性状检测到了12个QTL,其中有5个QTL来自于小粒野生稻。5.利用一个BC2F2群体及其F3、F4家系,通过遗传分析和抗谱鉴定发现了一个来自于小粒野生稻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暂命名为Xa31(t)。同时利用SSR标记对Xa31(t)进行了定位分析,初步将其定位于11号染色体的长臂,同标记RM144共分离,在标记RM7654和RM6293之间,与它们的距离分别为1.1 cM和0.66 cM。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野生稻并不“野”[J]. 农村科学实验 2017(06)
- [2].杂草稻与栽培稻苗期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比较[J]. 杂草学报 2019(03)
- [3].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籽粒灌浆的影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 [4].古栽培稻生物学研究若干方法问题的检讨[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1)
- [5].考古发现的广东古栽培稻品种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09)
- [6].不同环境因子对江苏省杂草稻与常规栽培稻发芽势影响的比较[J]. 杂草科学 2009(04)
- [7].考古发现广东古栽培稻品名的商业利用[J]. 广东农业科学 2010(10)
- [8].自生稻对栽培稻的危害及控制措施[J]. 杂草科学 2009(03)
- [9].漫步在中国古栽培稻走过的小路上[J]. 农业考古 2009(04)
- [10].海南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营养品质比较[J]. 热带农业科学 2014(04)
- [11].杂草稻与栽培稻的地下营养竞争[J]. 西南农业学报 2016(03)
- [12].非洲栽培稻基因渗入系的稻米品质鉴定与筛选[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31)
- [13].北方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 中国稻米 2008(03)
- [14].水稻曾被驯化三次[J]. 江西饲料 2017(06)
- [15].考古发现和“文化探源”之一:栽培稻[J]. 大众考古 2013(01)
- [16].栽培稻再生性遗传及育种技术分析[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23)
- [17].中国农大等揭开非洲水稻低产之谜[J]. 食品工业 2017(07)
- [18].黑龙江杂草稻资源生物学性状调查及利用策略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9)
- [19].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的培养[J]. 西南农业学报 2012(06)
- [20].越冬栽培稻产量性状相关QTL定位[J]. 作物学报 2019(04)
- [21].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调查[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14)
- [22].杂草稻分类及起源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1(05)
- [23].东乡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等含量的对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11)
- [24].栽培稻种间育性S1基因桥梁亲本培育及分子验证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12)
- [25].云南传统栽培稻品种waxy基因序列分析[J]. 分子植物育种 2011(06)
- [26].考古遗址出土野生和栽培稻的鉴定问题[J]. 南方文物 2009(03)
- [27].《植物细胞》:研究证实栽培稻芒缺失受人工驯化选择[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4)
- [28].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氮代谢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3(09)
- [29].杂草稻竞争对栽培稻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0(05)
- [30].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