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贮藏再生塑料托盘育苗栽培技术

早稻贮藏再生塑料托盘育苗栽培技术

一、塑盘育秧抛栽早稻蓄留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阮伟江[1](2019)在《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近70年来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蓬勃发展,水稻生产经历品种更新、双季稻普及、栽培方式改进等技术创新,推动形成了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从粮食安全和经济效益看,高产是永恒的主题。在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较快且不可逆转的新趋势下,解决广西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水稻生产,持续提高水稻单产。现代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在进一步提高单产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加强广西水稻高产栽培理论研究,大力推广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李生[2](2013)在《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材料采用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试验设T1:无盘稀播旱育秧,T2:编织布旱育秧,T3:塑盘旱育秧,T4:编织布湿润育秧,T5:塑盘湿润育秧这5种育秧方式及施与不施壮秧剂处理2个水平。从水稻秧苗的形态素质、生理生化素质、大田的立苗率、大田分蘖率、物质积累动态、经济产量性状及早稻秧苗的耐低温能力和晚稻秧苗耐高温能力等方面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为选择更适宜的水稻育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早稻秧苗旱育秧符合矮壮秧的标准,从形态素质上看湿润育秧(T4、T5)尤其是T5秧苗长势较好,旱育秧苗(T1、T2、T3)长势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长势较好,湿润育秧(T4、T5)长势较差。在抗逆性方面,早稻和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同时,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2.不同育秧方式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保护性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早稻和晚稻中T2所有指标都高于其它处理,而T1和T3之间无明显差异。旱育秧(T1、T2、T3)的指标高于湿润育秧(T4、T5)。3.早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具有明显优势。晚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和T3具有明显优势;早稻和晚稻施用壮秧剂都可以加快立苗,促分蘖,对物质积累有一定影响。4.早稻和晚稻中,产量T2的最高、产量性状较好,T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早稻和晚稻在育秧中施用壮秧剂都可以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综合不同育秧方式及壮秧剂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形态素质、生理特性和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影响的结果看,在本实验条件下表现最好的育秧方式是水稻编制布旱育加施用壮秧剂组合。在水稻育秧中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

潘晓华,李木英,曾勇军,程飞虎,石庆华,吴建富,谭雪明,黄山,吴自明[3](2013)在《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文中认为就江西双季水稻的发展、种植方式的演变与现状,不同种植方式下的双季水稻产量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基于江西双季水稻种植方式多样化的现状,针对手插,抛秧,机插,免耕抛秧,直播和再生稻等不同种植方式,分别提出了适宜不同稻区的双季超级稻品种及高产对策。

张文,韦目阔[4](2012)在《Y两优1号水稻品种特性及再生稻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宜州市地处广西西北部,受年降雨分布不均和水利设施老化失灌的影响,常年受秋、冬两季干旱的危害,部分稻区一年多熟生产受到较大制约。据2011年调查,本市有37.9%的早稻田因干旱缺水不能按期抛栽而被迫改双季稻为一季稻,有42.6%的晚稻田因干旱而影响秋冬菜开发。为充分利用光、温、水气候资源,

龚志宏[5](2012)在《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柳州山区中稻地区水稻、油菜生产安排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研究。通过对超级稻、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超级稻不同播种期、栽插适宜密度和施肥的对比研究,对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留桩高度等方面研究再生稻栽培技术,并对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适宜该模式的中浙优1号、特优航1号等超级稻品种及早油王等油菜新品种,合理衍接超级稻、再生稻、油菜三季作物种植的生育期,确定适宜该模式应用区域,集成该模式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借鉴应用广西地方标准《超级稻再生稻油菜连作高产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的配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生产应用依据柳州北部三县(融水县、三江县、融安县)的温光水自然条件,在水稻种植中稻区、双季稻或单双季混作改种一季稻地区,选用超级稻品种为头季稻,配套采用塑盘育秧或编织布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水气平衡、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再生稻的栽培配以头季稻的水肥管理、病虫防治进行,保障再生稻正常生产。10月中下旬再生稻收获,油菜的收获在次年4月上中旬。采用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循环生产,达到粮油双增。2、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应用区域的规划在对山区各乡镇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度区域范围内的头季稻-再生稻适宜栽培有效时间、油菜种植方式调查,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降雨量和旬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划分柳州山区三江、融安、融水等三县不同海拔、纬度区域乡镇的水稻种植类型,规划出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的适宜区域,为农民选择应用该栽培模式提供帮助和指导。

周红英[6](2012)在《再生稻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再生稻是在水稻收获第一季后,开发头季腋芽再次种植收获的一季水稻。湖北省种植再生稻,多采用手插秧及手工收割,制约了再生稻的规模化种植。机械化、轻简化是今后再生稻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本试验就再生稻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技术进行探索。2010年、2011年分别在武穴和鄂州试验基地大田中,采用早稻及中稻品种蓄留再生稻,围绕主季、再生季高产及高效目标展开研究。试验分为:筛选适宜机收的再生稻品种及留茬高度、探索再生稻轻简栽培技术、探索再生稻化控促芽技术等几方面。得到主要试验结论如下:1.适合机收再生稻品种选择上,适宜湖北地区机收蓄留再生稻品种表现为分蘖力强,穗粒数适中,齐穗期叶面积指数适中。结合品种生育期,湖北省两试验地区适宜蓄留再生稻的早稻品种为LP112、鄂早18、两优42、两优287、佳辐占;中稻品种为丰两优香1号、汕优63、珞优8号、黄华占、Ⅱ优航2号、天两优616、广两优476。2.适合机收留茬高度确定上,高留茬较低留茬效果好。从产量构成上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增加是高留茬增产主要原因。品种间再生季产量有显着差异。再生芽萌发数目及消长动态不尽相同,蓄留再生稻要选择出苗早、整齐度高、再生力好的品种;品种筛选试验基础上,设置留茬高度试验,发现同一品种不同留茬高度间再生季产量也有差异,但高低留茬间产量趋势不完全一致,留茬高度品种间存在差异;对大多数品种而言,高留茬下产量普遍高于低留茬下产量,但高留茬存在操作困难,同时低留茬存在较大潜力。3.生产中4种不同种植模式(早稻+再生稻、中稻+再生稻、一季中稻、早稻+晚稻)下,水稻周年产量上存在很大区别,结合生产实际中稻谷价格差异,稻谷卖得收入上也存在差异,同时种植时投入成本也不同,使得效益不能简单从稻谷产量简单衡量。蓄留再生稻效益上,早稻与中稻蓄留再生稻,都较一季中稻增产。尽管相对常规早+晚双季稻种植模式产量未增加,但蓄留再生稻较双季稻模式节省时间,为下季作物生长争取了时间,在湖北两试验地区蓄留再生稻均较适宜。中稻蓄留再生稻较早稻蓄留再生稻,无论是主季还是再生季产量均较高。早稻蓄留再生稻周年总生育期较中稻蓄留再生稻短,在温光有限种植双季稻紧张的地区,早稻再生稻模式具有一定推广空间。4.主季稻采用轻简化栽培措施与机械化收割技术上,将有利于再生稻在更大区域内的种植和推广。主季采用轻简化栽培措施蓄留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与常规工手插秧栽培下产量相比差距不显着,加上节约生产成本,使得纯收入增多。机械化收割主季稻,省时省力,大大减少劳作强度,再生季产量尽管较手工收割低,但结合成本、考虑效益,机械化收割方式较常规工收割好。直播、抛秧下纯收入要高于常规移栽(最大差距近3倍);机收与人割效果比较,尽管人割再生季产量高于机收,但是机收效益高于人割下的效益(常规移栽下最大相差近90元/667m2)。5.机收下化控促芽效果上,外源喷施化学调节剂对再生芽均具有促进效果。喷施单个生长调剂效果比较,喷施赤霉素类生长调节物质效果明显,再生季群体株高较高且一致,抽穗整齐;喷施其他调节物质效果在品种间存在差异;至于喷施乙烯利使再生芽增多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生长调节剂间复配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类与赤霉素类生长调节物质复配效果较好,其他类物质间复配效果不很明显。蓄留再生稻与主季稻生长状况密切相关,主季与再生季均发现边际效应,且这种效应具有边际正效应优势。主季稻边行效应表现为增穗10.2%,增粒(颖花数)39.3%,增粒重7.3%,增产效应为52.5%;再生稻的边行效应表现为增穗59.2%,增粒11%,粒重没有增加,增产效应为89.7%。再生稻边行增穗和增产均比主季稻显着。

柳开楼[7](2011)在《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进而影响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农作物轻型化栽培技术迅速发展。再生稻是头季稻收割后稻桩上的腋芽萌发成苗并且抽穗结实然后收获的一季水稻的种植方式。它具有一次种植两次收获的优点,但与直播和抛秧等轻型化栽培技术相比,头季稻的人工插秧和收割严重影响了再生稻的发展。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1)明确赣东北再生稻的再生能力的调控因素;2)分析轻型化栽培技术和播期对头季和再生季的源库关系的影响;3)根据区域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价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栽培技术的发展。主要结果如下:影响再生稻再生力的主要因素:赣东北地区的光热条件能够满足头季稻和再生季的生长需求;现有机械收割由于稻草覆盖和车轮碾轧损伤稻茬,降低再生芽的萌发率,因此头季稻仍需要人工收获;再生芽主要集中在稻茬的第三和第四节上,这两个节上的再生芽占总再生芽的比例为54.4%-60.5%,因此头季收割时应该留高茬;与插秧相比,直播和抛秧处理的再生芽显着较少,但是3月下旬和4月上旬进行头季稻播种和育秧能显着提高再生芽萌发力。轻型化栽培技术对源库关系的影响:头季稻生长季有效积温大于1700℃时,直播和抛秧的最大叶面积指数比插秧分别降低了37.4%和29.5%,但是再生季中3个种植方式的叶面积指数动态没有明显差异:头季稻中直播和抛秧的库容量比插秧分别减少了41.8%和26.6%,再生季中分别降低了47.2%和16.3%,说明直播和抛秧等轻型化种植模式的源库显着低于插秧处理。轻型化栽培技术对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2009年中直播和抛秧的头季稻产量分别比插秧减少了15.8%和6.7%,再生季却没有显着差异;但是2010年中3个种植方式的头季稻产量没有显着差异,与插秧相比,直播和抛秧处理的再生季产量分别降低了35.1%和30.1%;头季稻中直播的穗数、穗长和穗粒数分别比插秧减少了36.8%、2.1%和8.2%,再生季中,与插秧相比,直播和抛秧的穗数分别降低了35.8%和10.7%,直播的穗长和穗粒数比插秧分别减少了6.5%和14.8%。这表明再生稻的轻型化栽培技术的产量与插秧存在一定的差距,穗数和穗粒数是其产量较低的限制因子。播期的优化作用:本研究中,3月下旬和4月上旬播种的处理的再生芽萌发能力、源库关系、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速率都显着高于较晚播种的处理;较早播种的头季稻产量(8000kg/hm2左右)和再生季产量(4000kg/hm2左右)分别比较晚播种的处理增加了27.5%和33.4%,这说明通过提前播种可以优化源库关系,增加头季稻和再生季的产量。轻型化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2009年3个种植方式的头季稻和再生季的利润差异不大,但是2010年头季稻直播和抛秧的经济效益分别比插秧提高了61.9%和44.8%,再生季中,与插秧相比,直播与抛秧的经济效益分别降低了45.4%和36.4%,这导致直播和抛秧的全年效益比插秧分别下降了699.2元/公顷和787.1元/公顷。综上所述,赣东北地区的气候资源对于发展头季稻-再生季模式非常有利,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播种头季稻可以满足再生季的生长需求;虽然直播和抛秧的经济效益低于插秧,但是通过提前播种等措施能够提高其产量和效益。因此,在赣东北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再生稻轻型化栽培技术,同时认为推进头季稻收割的机械化,选育和改良强再生力的品种(组合)等是今后再生稻研究的重要技术改进方向。

胡奕芬,黎保序[8](2010)在《不同方式育秧薯苗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比试验》文中研究表明在桂南地区冬种马铃薯田实行秸秆还田免耕抛栽双季稻,提高抛秧立苗,促进早生快发是夺取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2009年采用不同方式育秧抛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编织布隔层育秧,秧苗素质高,抛栽立苗生长快,增产效果极显着,与目前普遍应用的353、434、561穴孔塑盘育秧相比,抛栽期秧苗分蘖多0.29~0.81个,假茎粗0.25~0.36mm,叶龄多0.14~0.3叶,抛栽后提早立苗2~4天,稻谷增产1.9%~11.3%。

杜娟[9](2009)在《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正季早稻和翻秋栽培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育动态、分蘖消长、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运转、产量与品质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正季栽培的三种育秧方式中,水育秧的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出叶速度快,植株高大,茎基部较粗,单株干物质积累多,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也较高。软盘育秧的秧苗素质最差。2剑叶总叶绿素含量在三种育秧方式中的下降幅度的大小依次为旱育秧>盘育秧>水育秧。剑叶中SOD活性以水育秧最大,分别比旱育秧和盘育秧高出了9.9%和30.95%。3不同育秧方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水育秧最多,旱育秧次之,盘育秧最小,但三者之间无显着差异。水育秧方式后期茎鞘的物质输出率最高,为34.7%,比旱育秧、盘育秧分别高3.6%和7.7%;后期茎鞘的物质转运率也以水育秧最高,为27.9%,比旱育秧、盘育秧分别高2%和3.4%。4不同育秧方式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影响不大。5正季栽培的处理中,产量以水育秧最高,比旱育秧、盘育秧分别增产3.2%和24.4%。水育秧优势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旱育秧表现在穗头大,穗粒数多,但结实率偏低。盘育秧结实率高,但有效穗数偏少。6在不同翻秋栽培方式的处理中,盘育抛栽在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表现为剑叶的总叶绿素含量多、POD活性和SOD活性大,MDA含量低,茎鞘可溶性糖输出量大。7翻秋栽培的三种处理中,以盘育抛栽产量最高,比水育移栽,直播栽培分别增产23.6%和38.4%,且三者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盘育抛栽高产的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每穗实粒数多,结实率高。直播虽然有效穗数多,但每穗实粒数少,结实率低,影响了产量的提高。

刘代银[10](2009)在《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稳产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文中指出为明确免耕高留茬抛秧稳产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于2005-2006年在四川郫县设置了耕作方式+秸秆处理、氮肥运筹、种植方式+品种、种植方式+施钾量等4个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群落、根系分布、干物质积累、氮钾吸收利用特性、中后期叶片衰老、倒伏及产量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下,上层土壤中,免耕+秸秆处理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免耕、常耕+秸秆和常耕处理高5.33、2.79和5.37 g/kg;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均以免耕+秸秆处理最高,免耕和常耕+秸秆处理次之,常耕处理最低。下层土壤中,各肥力指标以常耕+秸秆处理较高。免耕土壤浸水容重和容重高于翻耕土壤,而土壤孔隙度则低于翻耕土壤。秸秆还田各处理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较高,上层土壤以免耕+秸秆处理数量最高,成熟期其纤维分解强度分别比常耕+秸秆、免耕和常耕处理高26.44%、79.01%和98.15%;下层土壤以常耕+秸秆处理数量最高。免耕+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和微生物呈表层富集特征。细菌、放线菌和纤维分解强度与土壤肥力各指标呈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不同种植方式中,单茎根重整体上表现出免耕高留茬抛秧>免耕抛秧≈翻耕抛秧>翻耕插秧;而根在纵向0-5 cm土层内的分配比例以免耕抛秧最大,免耕高留茬抛秧和翻耕抛秧次之,翻耕插秧最小;5-10 cm土层各方式间根系分配大小顺序与0-5 cm土层内刚好相反,10-20 cm深土层里翻耕插秧和翻耕抛秧要大于免耕抛秧和免耕高留茬抛秧:根在半径为5 cm横向土层内分配比例以免耕抛秧较大,翻耕抛秧和免耕高留茬抛秧接近,翻耕插秧较小,半径为5-10 cm土层内不同方式变化趋势与半径为5 cm土层相反。3.与翻耕插秧相比,免耕高留茬抛秧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的钾积累量较高,但在其它时期内较低。钾素积累总量为翻耕插秧>免耕抛秧>翻耕抛秧>免耕高留茬抛秧,但钾素稻谷生产效率、钾素收获指数和成熟期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即免耕高留茬抛秧>翻耕抛秧>免耕抛秧>翻耕插秧。增施氮肥,叶片和茎鞘的含氮量增加,成熟期稻草中的氮素滞留量增多。随施氮量的增加各生育期稻株氮素积累量增加,氮素的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下降;氮素积累总量在分蘖至拔节期以10:0:0和7:3:0的氮肥配比处理较大,抽穗至成熟期则是以7:0:3和4:3:3处理较大。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低氮水平下,以10:0:0和7:3:0的配比较大,高氮水平下以4:3:3配比最大。4.免耕抛秧提高了叶片的SPAD值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于翻耕抛秧和翻耕栽秧,免耕高留茬抛秧SPAD值分别提高了3.43%、3.54%,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3.57%、15.26%,免耕低留茬抛秧SPAD值分别提高了2.22%,2.32%,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6.67%、8.26%,且下降较慢;免耕抛秧降低了抽穗后叶片的POD活性,提高了生育后期叶片的SOD和CAT活性,相对于翻耕抛秧和翻耕插秧,免耕高留茬抛秧的POD活性分别降低了21.04%、15.78%,SOD活性分别提高了16.81%和8.82%,CAT活性分别提高了43.43%和27.06%;免耕低留茬抛秧的POD活性分别降低了13.00%、9.95%,SOD活性分别提高了13.41%和5.65%,CAT活性分别提高了20.00%和6.31%。三种酶协同作用,降低了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和丙二醛含量,免耕高留茬抛秧的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分别降低了29.87%、18.75%,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9.84%、7.08%,免耕低留茬抛秧的活性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分别降低了25.95%、15.16%,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9.91%、7.14%,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叶绿素降解和膜脂过氧化作用,延缓了叶片的衰老。5.根倒伏系数构成因子中以单茎根重与根倒伏系数的相关最大,株高最小,茎秆机械强度和单茎鲜重在不同时期内互有大小。单茎根重同根体积、茎秆机械强度与茎壁厚、茎粗、茎鞘粗、茎秆抗折力和钾含量、单茎鲜重与穗重和叶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不同种植方式中,常规翻耕插秧单茎鲜重大而单茎根量少,使其根倒伏系数最大,为2.72-5.82;免耕高留茬抛秧茎秆机械强度最弱,导致其根倒伏系数也较大,为2.54-5.68;免耕抛秧和常规翻耕抛秧根倒伏系数比较接近且相对较小,分别为2.32-5.39和2.42-5.15,表明常规翻耕插秧抗根倒伏能力最弱,免耕高留茬抛秧次之,常规翻耕抛秧和免耕抛秧抗根倒伏能力接近且相对较强。不同施钾水平下,免耕抛秧根倒伏系数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下降,表明植株抗根倒伏能力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强。钾肥对免耕抛秧水稻抗根倒伏能力的调控表现为提高单茎根量和根体积,促进根系在半径为5-10 cm横向土层内的分布,提高稻株固持力;降低单茎穗重和叶重,减轻致倒伏的内力和植株加在基部节间的弯曲力矩;促进茎秆横向生长,增加茎秆充实度,增强茎秆抗折断能力,改善免耕抛秧茎秆质量,进而增强植株抗根倒伏能力。6.种植方式+品种以及种植方式+施钾量2个试验表明,免耕高留茬抛秧的产量均和其它种植方式差异不显着,作为一种省工省力的轻简技术,表现出了稳产高产的特点。从产量构成分析,免耕高留茬抛秧的有效穗均普遍高于其它种植方式。回归分析发现,成熟期稻株吸氮总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当吸氮量为150.5 kg/hm2时产量最高。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增加到150kg/hm2时,产量最高,再增加施氮量,产量下降;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穗粒数以施氮150 kg/hm2最高,结实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配比以基:蘖:穗肥比为4:3:3的产量最高。

二、塑盘育秧抛栽早稻蓄留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盘育秧抛栽早稻蓄留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突破
    1.1 品种更新的三大行动
        1.1.1 评选推广农家优良品种行动
        1.1.2 矮秆化行动
        1.1.3 推广杂交稻
    1.2 耕作制度的一大突破
    1.3 栽培方法的三大改进
        1.3.1 育秧方式的大水秧改合式半水育秧
        1.3.2 大田移栽的“疏改密”
        1.3.3 有机肥改化肥
2 现代水稻栽培技术新发展
    2.1 水稻吨粮田技术
    2.2 水稻抛秧技术
    2.3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2.4 超级稻高产配套技术
3 水稻栽培技术推广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4 水稻栽培技术的推广重点
    4.1 加强栽培理论研究
    4.2 水稻高产栽培的几个观点
        4.2.1 水稻播种期/插秧期的确定
        4.2.2 培育壮秧
        4.2.3 增施穗肥
    4.3 重点推广的技术
        4.3.1 以吨粮田为目标的高产栽培技术
        4.3.2 以节本增效为目标的轻型栽培技术
        4.3.3 以优质为目标的常规稻高产栽培技术
        4.3.4 以资源充分利用为目标的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特性概述
    1.2 水稻生产现状
    1.3 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我国水稻育秧技术研究进展
    1.5 壮秧剂在水稻育秧技术上的发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及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技术路线
    2.5 调查项目及方法
        2.5.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5.2 水稻秧苗生理生长动态的测定
        2.5.3 早稻秧苗耐低温(10℃)能力测定
        2.5.4 晚稻秧苗耐高温(40℃)能力测定
        2.5.5 抛栽后的生长动态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育秧和方式和壮秧剂式对水稻秧苗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影响
        3.2.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2.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2.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的脯氨酸的影响
        3.2.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叶绿素的影响
        3.2.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2.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早稻秧苗耐低温能力和晚稻抗耐高温能力的影响
    3.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立苗动态的影响
    3.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大田生长期分蘖动态的影响
    3.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的影响
        3.6.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根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茎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叶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穗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秧苗素质的影响
    4.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形态素质的影响
    5.2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理素质的影响
    5.3 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5.4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立苗率、分蘖数和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5.5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西双季水稻的发展及种植方式的演变
    1.1 江西双季水稻的发展
    1.2 江西双季稻种植方式的演变及其现状
2 不同种植方式下的适栽超级稻品种
3 不同种植方式下双季超级稻的产量与效益
4 不同种植方式下双季超级稻的高产对策
    4.1 手插栽培的高产对策
    4.2 抛秧栽培的高产对策
    4.3 机插栽培的高产对策
    4.4 免耕抛秧的高产对策
    4.5 直播栽培的高产对策
    4.6 再生稻的高产对策

(4)Y两优1号水稻品种特性及再生稻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产量表现
2品种特性
3 头季稻高产栽培措施
    3.1 播期安排
    3.2 培育旱壮秧
    3.3 适龄浅水抛栽
    3.4 科学运筹肥水
    3.5 及早防治病虫害
    3.6 适时收割头季稻
4 再生稻关键栽培技术
    4.1 留桩高度
    4.2 及早追肥
    4.3 湿润管水
    4.4 防治病虫鼠害

(5)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立题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
2 材料和方法
    2.1 超级稻新品种比较及再生力试验
    2.2 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2.3 超级稻不同栽插密度及不同播种期试验
    2.4 超级稻不同施肥水平试验
    2.5 再生稻留桩高度试验
    2.6 不同时期施用再生促芽肥对再生稻影响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级稻、油菜新品种选择与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育期的合理衔接
        3.1.1 适宜超级稻新品种研究
        3.1.2 适宜油菜新品种研究
        3.1.3 超级稻最适播种期的确定及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育期的合理衔接
    3.2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3.2.1 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2.2 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3.2.3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3.2.4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技术配套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海拔区域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情况调查分析
        4.1.2 不同海拔区域再生稻生产方式
        4.1.3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中品种选择及播种
        4.1.4 研究应用存在的技术问题
    4.2 结论
        4.2.1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应用区域的规划
        4.2.2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的生产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6)再生稻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再生稻简介
        1.1.1 再生稻的发展过程
        1.1.2 国外再生稻种植状况
    1.2 蓄留再生稻的优势
        1.2.1 缓解农忙与减轻劳作强度
        1.2.2 再生稻增产与增效
        1.2.3 再生季稻米品质变优
        1.2.4 再生稻实现灾年减灾措施
        1.2.5 再生稻促进种植结构变革
    1.3 水稻品种再生力比较
        1.3.1 再生稻植株生长特点
        1.3.2 再生稻品种筛选
        1.3.3 再生季产量相关性强的主季指标
    1.4 主季稻收割的留茬高度
        1.4.1 高留茬优势及不足
        1.4.2 低留茬优势及不足
    1.5 再生稻栽培及管理技术
        1.5.1 再生稻常规栽培技术
        1.5.2 再生稻轻简化栽培技术
        1.5.3 化控技术在蓄留再生稻中应用
    1.6 本试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早稻、中稻蓄留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2 试验结果
        2.2.1 蓄留再生稻品种生育期比较
        2.2.2 主季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比较
        2.2.3 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比较
        2.2.4 主季+再生季合计周年产量比较
        2.2.5 主季、再生季产量及各自对应的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性分析
        2.2.6 再生季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与主季相应的相关性分析
        2.2.7 两留茬高度下品种再生季农艺指标比较
        2.2.8 主季及再生稻齐穗期相关指标比较
        2.2.9 两留茬高度下再生芽数目消长动态
        2.2.10 蓄留再生稻模式效益分析
        2.2.11 中稻主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2.2.12 常规栽插模式下中稻蓄留再生稻
    2.3 试验小结及讨论
        2.3.1 早稻品种蓄留再生稻
        2.3.2 中稻品种蓄留再生稻
        2.3.3 蓄留再生稻时留茬高度
第三章 主季轻简化栽培及再生季化控促芽技术
    3.1 试验材料及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试验结果
        3.2.1 轻简栽培下主季、再生季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3.2.2 轻简栽培下再生稻主季+再生季总产量
        3.2.3 轻简栽培下中稻主季产量
        3.2.4 主季轻简栽培及机收效益分析
        3.2.5 再生季苗期喷施单类调节剂对再生芽的影响
        3.2.6 再生季苗期喷施复配调节剂对再生芽的影响
        3.2.7 主季轻简化栽培技术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3.2.8 主季在幼穗分化期淹水条件下割稻与未割效果比较
        3.2.9 喷施调节剂后再生芽萌发情况
        3.2.10 主季及再生季边际效应调查
    3.3 试验小结及讨论
        3.3.1 参试品种田间性状表现
        3.3.2 主季采用轻简化栽培模式及机收割效益
        3.3.3 再生季苗期喷施生长调节剂对再生芽的效果
        3.3.4 主季采用轻简化栽培措施蓄留再生稻效果
        3.3.5 黄华占主季幼穗分化期淹水时蓄留再生稻效果
        3.3.6 主季稻与再生季稻边际效应调查
试验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稻轻型化栽培技术演变
        1.1 水稻插秧技术
        1.2 水稻直播技术
        1.3 水稻抛秧技术
    2 再生稻的栽培技术和源库关系研究进展
        2.1 再生稻品种(组合)的选择
        2.2 头季稻的收割时间和收割高度
        2.3 促芽肥运筹
        2.4 再生稻的种植区域研究进展
        2.5 再生稻中源库关系的研究进展
        2.6 再生稻中氮素养分运移的研究进展
    3 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
        3.1 研究假说
        3.2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主要研究内容
        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描述
        1.2 田间试验设计
    2 研究方法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赣东北光温资源分析
    2 再生稻再生力的影响因素
        2.1 促芽肥运筹和收割方式的影响
        2.2 轻型化技术和播期的影响
        2.3 小结
    3 头季稻和再生季的源库关系
        3.1 轻型化技术和播期对源的影响
        3.2 轻型化技术和播期对库的影响
        3.3 轻型化技术和播期对源库协调性的影响
        3.4 小结
    4 头季稻和再生季的产量及其构成的变化
        4.1 轻型化技术和播期对产量的影响
        4.2 轻型化技术和播期对产量构成的影响
        4.3 小结
    5 头季稻对再生季养分运移的影响
        5.1 稻茬干物质和氮积累量的动态变化
        5.2 稻茬养分运移规律
        5.3 ~(15)N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规律
        5.4 各器官中氮素来自肥料的含量比较
        5.5 小结
    6 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效益评价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1 赣东部再生稻的轻型化栽培技术
        1.1 轻型化栽培技术下再生稻的生长分析
        1.2 轻型化栽培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
        1.3 赣东北地区再生稻的播期优化
    2 结论
    3 创新点
    4 存在问题
    5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8)不同方式育秧薯苗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试验材料及方法
    1、试验材料:
    2、试验地点:
    3、试验方法:
二、试验结果及分析
    1、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对秧苗素质及带土状况的影响
    3、对抛栽立苗的影响
    4、对水稻分蘖消长和有效穗数的影响
    5、对水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三、小结与讨论

(9)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育秧方法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2 不同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3 不同育秧方式对植株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3.4 不同育秧方式对单穴上三叶叶面积的影响
        3.5 不同育秧方式对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6 不同育秧方式干物质积累动态
        3.6.1 不同育秧方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
        3.6.2 不同育秧方式茎鞘干物质积累动态
        3.6.3 不同育秧方式稻穗干物质积累动态
        3.6.4 不同育秧方式干物质的分配与运转
        3.7 不同育秧方式对生育后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育秧方式对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翻秋栽培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叶龄及茎蘖动态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剑叶叶绿素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剑叶SOD、POD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对剑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7 不同处理对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稳产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及立题背景
    1.1 免耕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1.1 免耕秸秆还田对土壤大量营养元素的影响
        1.1.2 免耕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1.2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1 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2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2.3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效应
    1.3 水稻叶片衰老研究进展
        1.3.1 水稻衰老机制的研究
        1.3.2 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的一些生理生化特性
    1.4 水稻倒伏研究进展
        1.4.1 水稻倒伏的评价方法及指标
        1.4.2 水稻抗倒伏的影响因素
    1.5 免耕抛秧栽培的研究进展
        1.5.1 免耕抛秧稻的生长发育特点
        1.5.2 免耕抛秧稻的稳产高产机理
        1.5.3 免耕抛秧稻的氮肥运筹
        1.5.4 免耕抛秧稻的衰老特性
    1.6 研究展望与本研究切入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耕作方式+秸秆处理试验
        2.1.1 试验设计
        2.1.2 栽培管理
        2.1.3 取样时间与方法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免耕高留茬抛秧条件下氮肥运筹试验
        2.2.1 试验设计
        2.2.2 栽培管理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种植方式+品种试验
        2.3.1 试验设计
        2.3.2 栽培管理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4 数据处理
    2.4 种植方式+施钾量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栽培管理
        2.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
        3.1.1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稻田不同层次土壤肥力的影响
        3.1.2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1.3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3.1.4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稻田土壤纤维分解强度的影响
        3.1.5 稻田土壤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2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水稻根系分布的影响
        3.2.1 根重
        3.2.2 根体积
    3.3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钾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3.3.1 不同种植方式干物质积累和转化特点
        3.3.2 氮肥运筹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干物质积累、运转、分配的影响
        3.3.3 氮肥运筹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3.3.4 种植方式和施钾量对植株钾积累和利用的影响
    3.4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植株中后期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3.4.1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
        3.4.2 氮肥运筹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5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水稻倒伏特性的影响
        3.5.1 对茎秆形态与物理特性的影响
        3.5.2 力学特性
        3.5.3 生化特性
        3.5.4 不同种植方式对根倒伏系数的影响
    3.6 免耕高留茬抛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6.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6.2 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 讨论
    4.1 免耕高留茬抛秧的稳产高产特点
    4.2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稳产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
        4.2.1 改善了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土壤肥力
        4.2.2 影响了根系分布和养分吸收利用
        4.2.3 延缓了中后期叶片衰老
        4.2.4 稳定了植株抗倒伏能力
    4.3 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的稳产高产栽培技术
        4.3.1 品种选择
        4.3.2 育秧方式
        4.3.3 适宜田块和整地要求
        4.3.4 秸秆还田数量和方式
        4.3.5 抛栽方式及密度
        4.3.6 施肥
        4.3.7 水分管理
        4.3.8 病虫草害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荣誉与论文

四、塑盘育秧抛栽早稻蓄留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水稻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阮伟江. 广西农学报, 2019(02)
  • [2]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D]. 李生. 广西大学, 2013(03)
  • [3]江西双季稻主要种植方式及其配套栽培对策[J]. 潘晓华,李木英,曾勇军,程飞虎,石庆华,吴建富,谭雪明,黄山,吴自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4]Y两优1号水稻品种特性及再生稻栽培技术[J]. 张文,韦目阔. 中国种业, 2012(09)
  • [5]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 龚志宏. 广西大学, 2012(03)
  • [6]再生稻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周红英. 华中农业大学, 2012(01)
  • [7]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D]. 柳开楼.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不同方式育秧薯苗稻草还田免耕抛栽对比试验[J]. 胡奕芬,黎保序. 中国商界(上半月), 2010(03)
  • [9]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D]. 杜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10]免耕高留茬抛秧稻稳产高产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D]. 刘代银.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早稻贮藏再生塑料托盘育苗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