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观察清热托毒散结法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辨证治疗和用药提供一定参考,突出中医治疗的优势。方法:将120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以清热散结消痤汤与枇杷清肺饮,并外用克林霉素磷酸酯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和皮损改善情况,四周后判断疗效。结果:总有(显)效率、临床症状、皮损改善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清热托毒散结法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疗效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并推广。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正文1.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1.1.1 痤疮的诊断和分级标准1.1.1.1 诊断标准1.1.1.2 分级标准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1.2 病例选择1.2.1 纳入标准1.2.2 排除标准1.2.3 剔除标准1.3 一般资料2.治疗方法3.观察项目及方法3.1 皮损评分标准3.1.1 主症观察量表3.1.1.1 皮损形态3.1.1.2 皮损数量3.1.1.3 油脂分泌3.1.2 次症观察量表3.1.2.1 颜面潮红3.1.2.2 皮肤灼热3.1.2.3 大便秘结3.1.2.4 小便短赤3.1.2.5 舌红苔黄3.1.2.6 脉数3.2 病情程度评定3.2.1 主症病情程度3.2.2 次症病情程度3.2.3 总病情程度3.3 疗效评定标准3.3.1 总疗效判定标准3.3.2 主要症状疗效判定标准3.3.3 安全性评价4.统计方法5.结果5.1 皮损形态5.1.1 治疗前病情比较5.1.2 治疗后效果比较5.2 皮损数量5.2.1 治疗前病情比较5.2.2 治疗后效果比较5.3 皮肤油脂分泌5.3.1 治疗前病情比较5.3.2 治疗后效果比较5.4 治疗总积分比较5.4.1 治疗前总积分比较5.4.2 治疗后总积分比较5.4.3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5.5 两组病例不良事件比较:6.典型病例7.讨论7.1 西医对痤疮的认识7.1.1 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7.1.1.1 性激素7.1.1.2 皮脂腺角化异常7.1.1.3 毛囊内微生物7.1.1.4 免疫反应7.1.1.5 遗传因素7.1.1.6 心理因素7.1.2 治疗7.2 祖国医学对痤疮的认识7.2.1 病名的认识7.2.2 病因病机7.2.2.1 外感7.2.2.2 饮食7.2.2.3 情志7.2.2.4 肾虚7.2.3 中医辩证7.2.4 治疗原则7.2.4.1 肺经风热证7.2.4.2 肠胃湿热证7.2.4.3 痰湿瘀滞证7.2.4.4 其他证型7.2.4.4.1 肾阴不足证7.2.4.4.2 热毒血瘀证7.2.5 预防与调摄7.3 清热托毒散结法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机理探讨7.3.1 导师经验7.3.1.1 病因病机7.3.1.2 治疗7.3.1.3 预防与调摄7.3.1.3.1 饮食7.3.1.3.2 交流7.3.1.3.3 复发问题的解决7.3.2 方义分析7.3.2.1 药物分析7.3.2.1.1 枇杷叶7.3.2.1.2 桑白皮7.3.2.1.3 黄芩7.3.2.1.4 连翘7.3.2.1.5 夏枯草7.3.2.1.6 浙贝母7.3.2.1.7 丹参7.3.2.1.8 皂刺7.3.2.1.9 白花蛇舌草7.3.2.2 药物加减8.结论9.问题与展望9.1 问题9.1.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9.1.2 忽视对痤疮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9.1.3 治疗方面存在诸多问题9.1.3.1 选择药物缺乏针对性9.1.3.2 不注重诱因的去除9.1.3.3 外用药物的局部刺激问题9.1.3.4 抗生素的耐药问题9.1.3.5 中药倒模面膜疗法有待进一步提高9.1.4 中药辨证统一困难9.1.5 中药异味、异色难去除,坚持用药较困难9.2 展望9.2.1 作好问卷调查,进行动物实验,定期随访9.2.3 加强痤疮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9.2.4 注意去除诱因9.2.5 避免同一类抗生素长时间使用9.2.6 开发中药新制剂,易于患者方便、坚持服药文献综述痤疮的中西医治疗进展1.痤疮的西医治疗进展1.1 抗菌素的使用1.2 抗雄激素药1.3 抑制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药物的应用1.4 其它药物1.5 物理疗法2.痤疮的中医治疗进展2.1 单味中药治疗痤疮2.2 外治法致谢参考文献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清热托毒散结法论文; 肺经风热型论文; 临床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