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新娘论文-杜洪晴

强盗新娘论文-杜洪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盗新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强盗新娘》,空间叙事策略

强盗新娘论文文献综述

杜洪晴[1](2019)在《论《强盗新娘》中的空间叙事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特伍德的小说《强盗新娘》运用空间并置、时空切换、空间意象、空间边界与跨界等不同形式的空间叙事策略,建构起纵横交错的立体空间结构,使空间形式成为展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社会现实的手段,透析了空间变化对女性产生的影响,深刻揭示了人与空间的照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杜洪晴[2](2018)在《《强盗新娘》中的叙事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特伍德的第八部小说《强盗新娘》表现了男女两性空间争夺、空间与自我、身份等空间关系的问题。小说从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叁个维度建构叙事空间,透析了空间变化对女性产生的影响,探索了现代女性如何在复杂的空间实践中建立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与空间之间的协同关系。(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聂文婧[3](2018)在《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比较《金色的耶路撒冷》与《强盗新娘》》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是英国着名女作家,她曾荣获多次英美文学大奖;而同一时期的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也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小说家,诗人和评论家。作为当代杰出的女性作家,两人在世界文坛上享有令人瞩目的地位与声誉。她们的作品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备受热议。国内外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们分别从主题,女性主义,写作技巧,叙事策略,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研究德拉布尔和阿特伍德的小说作品。本论文旨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这一理论指导,以德拉布尔的《金色的耶路撒冷》和阿特伍德的《强盗新娘》为范本,探索作品中蕴含的伦理思想,进而阐述两位作者的伦理思想与人道主义精神。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最早由我国聂珍钊教授提出,其核心是挖掘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并从当时的伦理立场阐释和评价不同人物伦理选择的过程从而揭示其结果。本论文依据两位女作家所处历史环境,分别从人际伦理、家庭伦理以及生存伦理的角度,对比分析《金色的耶路撒冷》与《强盗新娘》中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人际伦理方面,该论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存在的不同伦理情感,揭示了两位作家对和谐人际的伦理诉求。在家庭伦理方面,该论文通过描述两部小说中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疏远,畸形的家庭伦理关系,强调了家庭成员必须恪守自己的伦理义务和责任,才能促进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发展。此外,在生存伦理方面,该论文探究两部作品中人物在不同伦理困境中做出不同的伦理选择,揭示了只有与伦理意识和伦理身份相一致的选择才会促进人的成长。文学伦理学批评强调回到当时的伦理环境下,历史辩证地分析《金色的耶路撒冷》和《强盗新娘》,挖掘出每个人物所处的伦理困境和成因以及他们做出伦理选择后的最终成长与沉沦。德拉布尔和阿特伍德作为女性作家,她们不约而同并敏锐地捕捉到时代的声音;作为有良知的人文主义者,她们虽然侧重点不同,却共同展示了对社会道德伦理的深深思考和深切关怀。反映在作品中,克拉拉和叁位女主人公是成长的代表,她们在伦理选择中完善自我,找到自我并一直努力奋斗;而毛姆太太和泽尼亚则是沉沦的代表,她们在伦理选择中逐渐迷失自我,甚至不惜违背人类伦理的和谐。至今为止,鲜少有人从伦理学角度将处于同一时代的这两位女作家进行对比研究。本论文希望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对比研究两部作品,为日后德拉布尔与阿特伍德研究打开崭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5-28)

何萍[4](2018)在《《强盗新娘》的互文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享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具盛名的作家之一。1993年出版的第八部长篇小说《强盗新娘》以其夸张的情节、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多重切换的视角而受到许多评论家的关注。然而评论家们对于《强盗新娘》则多从女性主义和写作技巧等角度来分析和探讨父权制下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而对于小说文本的互文性研究则是寥寥无几。“互文性”这一概念是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产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不存在孤立的文本,所有文本都有其互文本。对互文性的界定也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以热奈特为代表的狭义互文性认为:狭义的互文性指一个文学文本与其他文学文本之间可论证的互涉关系。以克里斯蒂娃为代表的广义互文性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本论文试图结合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广义互文性理论和热拉尔·热奈特的狭义互文性理论来解读《强盗新娘》。对于《强盗新娘》中狭义互文性的应用主要从典故和戏仿这两个写作手法来体现其文本的互文性与超文性。通过用典指出小说中的强盗新娘泽尼亚的形象是来源于吸血鬼故事《德拉库拉》,而另外叁个女主人公又是对神话故事《白色女神》中女神形象的互文。阿特伍德通过戏仿童话故事《强盗新郎》来打破了传统童话当中女性的弱者形象,颠覆了男女传统的强势与弱势的地位来塑造出一个强盗新娘泽尼亚。除此之外,阿特伍德对托尼,瑞恰丝和洛兹的童年经历的着重描写也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成长小说模式的戏仿。虽然她们都经历过童年的不幸,也遭受了泽尼亚带来的痛苦,但是她们也在痛苦中学会了成长,变得成熟起来。广义互文性则分别探讨了《强盗新娘》与圣经文化及加拿大特殊的殖民历史和移民社会背景的互文关系。通过再现20世纪后半叶加拿大人独特的生存境遇来揭示阿特伍德对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民族认同的呼吁并且展现了独特的加拿大特性。阿特伍德将传统文学与历史文化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赋予其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不仅为其他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解读角度。(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肖岚方[5](2017)在《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视角下《强盗新娘》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盗新娘》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书中刻画了叁位性格迥异的女性与“妖女”泽尼亚之间的恩怨情仇。玛格丽特通过倒叙与插叙的叙事技巧,巧妙的将叁位女人公在不同时期所遭受的精神折磨与其焦虑状态生动形象地呈献给读者。目前国内外对于《强盗新娘》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以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为视角的领域,其它领域还存在较大空白。小说中体现出的现代人的焦虑状态为本文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从弗洛伊德焦虑理论出发对这部小说进行研究,为审视现代人类精神状态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结构框架。第二章包括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两部分。首先,本章介绍了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及其主要作品,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于玛格丽特及其作品《强盗新娘》的研究现状。其次,本章概述了本文的文学批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焦虑理论,包括理论的发展阶段与基本分类。根据焦虑理论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道德性焦虑与神经性焦虑。第叁、四、五章是整篇论文的主体部分。这叁章按照此分类分别对叁位女人公,托尼,査丽思与洛兹的不同类型的焦虑进行了分析。第叁章详细探讨了她们在面临“妖女”泽尼亚的阴谋与迫害时所产生的现实性焦虑,重点剖析了这些焦虑的呈现形态。第四章解析了査丽思与洛兹在情感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性焦虑。在面对“妖女”泽尼亚时,她们由最初的轻信受骗到最后的复仇计划落败,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由于其无法逾越超我对于自我道德的制约,因而陷入了道德性焦虑的困境。第五章通过对叁位女人公童年经历的剖析,重点阐明了其神经性焦虑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托尼,査丽思与洛兹都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各自不同的精神创伤,这使得她们在之后面对泽尼亚时一次次地陷入了痛苦与焦虑之中。最后一部分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表明了个体只有通过对自己精神焦虑的谛视,才能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阻碍,从而为找寻精神世界的自我而努力。(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7-12-01)

丁林棚[6](2016)在《阿特伍德的《强盗新娘》中的民族身份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阿特伍德的小说《强盗新娘》中,作者通过女性的身份叙事凸显了加拿大民族性的变迁和构建,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段呈现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加拿大人身份的多元性和居间性,并把身份构建比作叙事的想象和构建过程。小说通过对西尼亚身份的叙事把民族身份喻作想象的叙事,强调了多元文化语境下民族身份的动态构建,同时把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与民族身份叙事相结合,体现民族性的想象构建。本文以《强盗新娘》为例,解读小说中女性身份主题所映射的加拿大民族身份状况和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阐释阿特伍德作为一名作家对文化和社会的广泛关怀。(本文来源于《山东外语教学》期刊2016年06期)

杜洪晴[7](2016)在《论《强盗新娘》中的死亡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特伍德的小说《强盗新娘》围绕3位女性——托尼、查丽丝、洛兹与"妖女"泽尼亚间的生死纠葛,通过死亡意象、死亡氛围、死亡本能等手法展开死亡叙事。阿特伍德旨在通过这部小说让女性通过体验、感受死亡,获得死者的启示,帮助她们解开关于生死、两性、自我价值的秘密,完善自我体认,找回失落的自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女性思想和生命意识。(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杜洪晴[8](2015)在《“女神”与“妖女”——解析《强盗新娘》中女性的生存与反抗》一文中研究指出阿特伍德在《强盗新娘》中塑造了叁位"女神"——理性机敏的托尼、古朴善良的查丽丝和精明干练的洛兹,以及一位"妖女"——泽尼亚,并赋予她们各具特色的复杂性格和心理。小说描写了她们各自从受害、到反抗、到自立自强的命运轨迹和成长道路,展现了女性在生存困境中的抗争与颠覆以及对自我的寻觅与重构。在与泽尼亚的多次交锋和对抗中,叁人最终实现了身心的成长、精神的历练和自我的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杜洪晴[9](2015)在《论《强盗新娘》中的女性受害者》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盗新娘》讲述了叁位女性与"妖女"泽尼亚之间历时30年的"夺夫"恩怨,演绎出几个女人从受害者到非受害者的跌宕人生。在与泽尼亚的多次交锋中,叁人实现了身心的成长和历练,最终摆脱了受害者地位。(本文来源于《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刘天玮[10](2014)在《加拿大女性彰显的民族性格——评析阿特伍德《强盗新娘》》一文中研究指出《强盗新娘》是阿特伍德的第八部小说。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双重视角,通过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解读了小说中以叁位女人公为缩影的加拿大女性经历的创伤以及她们彰显出的宽恕、生命力、坚韧、勇敢等民族性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强盗新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阿特伍德的第八部小说《强盗新娘》表现了男女两性空间争夺、空间与自我、身份等空间关系的问题。小说从地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叁个维度建构叙事空间,透析了空间变化对女性产生的影响,探索了现代女性如何在复杂的空间实践中建立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与空间之间的协同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盗新娘论文参考文献

[1].杜洪晴.论《强盗新娘》中的空间叙事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9

[2].杜洪晴.《强盗新娘》中的叙事空间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聂文婧.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比较《金色的耶路撒冷》与《强盗新娘》[D].内蒙古大学.2018

[4].何萍.《强盗新娘》的互文性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8

[5].肖岚方.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视角下《强盗新娘》的解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7

[6].丁林棚.阿特伍德的《强盗新娘》中的民族身份叙事[J].山东外语教学.2016

[7].杜洪晴.论《强盗新娘》中的死亡叙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杜洪晴.“女神”与“妖女”——解析《强盗新娘》中女性的生存与反抗[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9].杜洪晴.论《强盗新娘》中的女性受害者[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

[10].刘天玮.加拿大女性彰显的民族性格——评析阿特伍德《强盗新娘》[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标签:;  ;  ;  ;  

强盗新娘论文-杜洪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