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通过对引进的 4 个大麦新品种(垦啤麦 2 号、Cdcyorkton、四川 177、甘啤 4号)形态特征、抗逆性、品质、产量及栽培模式等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垦啤麦 2 号、Cdcyorkton 和四川 177 分蘖成穗率在 80%以上。四川 177 和甘啤 4号抗倒伏性强,高抗条纹病,中抗黑穗病;垦啤麦 2 号和 Cdcyorkton 抗倒伏性中,中抗条纹病和黑穗病。垦啤麦 2 号、甘啤 4 号的蛋白质含量﹤13.5%,达到国家啤酒大麦各级标准,适宜作啤酒大麦,Cdcyorkton 和四川 177 为啤饲兼用型大麦。四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在 300kg 以上,比对照增产 17.0~33.8%,经灰色关联度分析,在内蒙古生态条件下,与大麦产量关系密切的因子为:单株粒重﹥有效穗数﹥株高﹥穗长﹥千粒重。4 个品种最佳栽培模式为:垦啤麦 2 号,肥料Ⅱ条件下,密度 35 万粒/667.7m2;Cdcyorkton,肥料Ⅰ条件下,密度 25 或 35 万粒/666.7m~2;四川 177,肥料Ⅱ条件下,密度 35 万粒/666.7m~2或肥料Ⅲ条件下,密度 25~30万粒/666.7m~2;甘啤 4 号,肥料Ⅰ条件下,密度 30~35 万粒/666.7m~2。 通过各项试验及综合评定,引进的 4 个大麦品种适宜在内蒙古气候、生态条件下栽培,完全可以取代目前生产上种植的品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优质高产啤酒大麦龙啤麦4号[J]. 中国种业 2019(11)
- [2].不同密度及施肥水平对垦啤麦7号和垦啤麦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29)
- [3].施肥量对垦啤麦1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04)
- [4].啤酒大麦品种垦啤麦10与垦啤麦7号高产与稳产性比较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4(03)
- [5].不同播种密度对垦啤麦1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4(01)
- [6].东北啤麦基地近十年大麦生产与科研现状[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01)
- [7].不同肥密对垦啤麦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 2008(02)
- [8].不同密度水平对垦啤麦7号及龙啤麦2号产量的影响研究初探[J]. 农业与技术 2012(04)
- [9].播期对垦啤麦2号大麦产量影响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09(10)
- [10].高产抗病啤酒大麦新品种--垦啤麦12[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7(01)
- [11].大麦新品种蒙啤麦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2(03)
- [12].早熟高产适应性强啤酒大麦新品种垦啤麦10[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2(04)
- [13].垦啤麦系列大麦品种系谱分析[J]. 农业与技术 2012(08)
- [14].不同肥密水平对垦啤麦8号及垦啤麦9号产量的影响研究[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04)
- [15].多棱啤酒大麦新品种垦啤麦9号[J]. 中国种业 2009(05)
- [16].垦啤麦7号大灾之年夺高产原因探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08(09)
- [17].内蒙古通辽地区播种期与密度对蒙啤麦3号大麦的产量效应分析[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04)
- [18].大麦新品种蒙啤麦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02)
- [19].啤酒大麦新品种“蒙啤麦4号”选育与栽培技术[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5(04)
- [20].蒙啤麦1号不同播期与施肥处理对产量及蛋白质含量影响[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1(03)
- [21].垦啤麦9号栽培技术[J]. 现代化农业 2009(05)
- [22].不同播种时期对啤酒大麦垦啤麦13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8(04)
- [23].不同密肥水平对垦啤麦8号产量影响研究初探[J]. 农业科技通讯 2009(12)
- [24].大麦新品种蒙啤麦3号肥料与密度效应研究[J].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6)
- [25].大麦新品种“蒙啤麦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2(02)
- [26].不同播期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旱作区大麦新品种产量的影响[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09(01)
- [27].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啤酒大麦新品种川农啤麦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0(01)
- [28].内蒙古东部旱作区大麦新品种蒙啤麦3号播期与密度效应研究[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2(03)
- [29].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垦啤麦13[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6(03)
- [30].大麦新品种“蒙啤麦3号”在旱作区肥料与密度效应研究[J].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