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滨海中学262737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这种创新能保证学生顺利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的问题,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觉得可由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
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教导学生启动思维动力系统,启迪思路,以实现主动、积极的思维。所以,教师要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精心规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做到学生懂的教师不讲,学生有疑难问题时给予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摒弃“满堂灌”的传授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思”和“悟”的时间,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组织下,通过主动的探究而获得知识,实现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转变。
例如,在《氨铵盐》一节对氨气的喷泉实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与我们通常在街头、公园看到的喷泉有什么区别?
2.氯化氢气体和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异同。
3.如果把烧杯里的水换成某物质的水溶液,上述两种气体的喷泉实验能否发生?
4.SO2、CO2等气体能否进行喷泉实验?实验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5.一些难溶于水的气体如碘蒸气等,也能进行喷泉实验吗?
通过对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分析和设问激疑,学生通过归类、比较和辩析,对喷泉实验的原理和物质的性质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但达到了传授知识、掌握知识的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和创造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化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现成知识的同时,也会努力去发现新的知识;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会设法突破现成结论。
个人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教师只给予必要的指导,而不过多地指手画脚。如果教师把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等都讲得非常详细或管得过死,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阻碍学生的创造力的发挥。
对于“好奇、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只要实验条件允许,也不过多约束或指责他们,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实践中求真知,求发展。因为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要比教师的讲授深刻的多。适当增加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已有结论、勇于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智能结构的关键,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新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创新是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的思维品质,教师应采取探索式预习、点拨式讲解、主动式质疑、开放式讨论、研究式实验、自主式练习和评估式交流等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一定会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完善,争取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丘祖军《化学课堂的创新教育》.化学教学参考,2000,(1-2)。
[2]王歧奖等《化学创造教育初探》.化学教育,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