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

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

论文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动。随着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单位制的进一步解体、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以及企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城市的基层社区结构正经历着快速分化与重新整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区的景观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不仅表征出社会关系的种种调整,也记录和描绘了居住在其中的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城市景观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引发了笔者对空间在社区研究中的意义的思考。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街西厂口社区为研究个案,从社会空间视角入手,考察城市社区空间的生产,(由于空间本身亦是一种权力结构)亦即社区权力的生产,的过程。本文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个:第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社区空间演变的深刻背景和内在机理;第二,作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领域的活生生的社区,其空间结构经历了怎么样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变的内在逻辑。要回答这两个问题,首先要改变将社区视为静态的结构化存在的观点,要从流动经济的角度对社区加以解读,将之置于中国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变迁乃至全球化的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进行研究;其次,在上述结构性事件的背景下探讨社区这一“权力集装器”里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如何相互作用,还必须考虑这些资源的内在运作逻辑及其与社区内的权力主体的空间实践相互交织的实际过程,并对社区空间演变过程中行动主体日常生活实践中的构成性差异和生成性经验事实给予极大的关注。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了分析和讨论。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内容是对社会空间视角的缘起、意义的说明和相关文献的梳理,并提出了在此视角的基础上对社区进行研究的框架。所谓社会空间视角主要是强调空间的物质性、精神性以及社会性的统一的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它重视空间与社会因素、行为因素以及文化、心理因素的关系。这种视角强调了社会与空间的双重关系:一方面,人类在社会结构的限制下,在一定的空间下运行;另一方面,人类可以创造和改变空间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在这个视角下进行的社区研究可以跳出“国家—社会”框架下社区研究降格为国家—街道/社区权力强弱分析的窠臼,还可以将被传统的社区研究所忽视的经济因素引入研究中来。尤为重要的是,空间视角提供了一个经由空间检验不同的社会理论如何处理社区问题的机会。第二部分为理论阐释,主要内容是对空间的生产这一理论的论述。首先,通过对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背景、特征及其意义的分析,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两个方面对空间重新加以解读,指出:就本体论而言,空间呈现于创造和存在的行为过程中,是对社会关系的容纳和掩盖;就认识论而言,空间兼具有自然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表征的空间是认识空间的三维辩证法。其次,笔者根据空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对城市社区的空间生产进行简要的分析。在这一部分的最后,笔者提出了空间向度社区研究的操作化途径,即根据空间的生产的理论,分别从经济、政府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对社区的生产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包括了三、四、五章。遵从第二部分的研究框架,结合实地调查的经验,这三章从空间实践、空间的表征以及表征的空间三个面向分别就经济、政府以及社会三个方面对社区空间生产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对经济力量和政府力量进行分析的时候,本文主要将其作为社区空间生产的“在场”和“缺场”背景,通过对经济体制和政府政策的分析来描述经济力量和政府力量在社区空间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在论及社会力量在形成新的空间秩序中的作用的时候,本文则从社区(面对面的街区以及标准社区)内部的主体实践着手,分析重大事件/结构性的力量对主体的塑造的过程以及主体对这种“塑造”过程的反应。第三章从计划经济时期和国家一市场—社会分化时期两个阶段分别就生产、流通、消费三个方面论述经济力量是如何遵循自身的逻辑参与到城市社区空间的塑造中去的。在第一阶段,经由单位制的组织过程,经济力量被整合到政治力量的逻辑之中,只能在边缘空间(街道和居委会)中进行生产和再生产。在第二个阶段,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流通环境以及刺激集体消费的方式,经济力量将社区从单位空间里剥离出来,继而改变了社区在社会结构中的空间表征。第四章分别就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之后两个时期论述政府力量如何生产社区空间。计划经济时期全能型国家的构想表征到空间中,造成了街道—居委会隐藏到表征性空间。改革之后,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速度不一致,导致了政府在社区空间中表征出两套象征结构秩序。不同的实践主体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面向不同的表征,其实践活动在社区中发生了碰撞,进而生产出了新的社区秩序。第五章从文献梳理和实地调查的经验出发,明确哪些主体属于城市社区研究中的社会力量范畴,并就这些主体的空间构想(包括空间的表征和表征的空间)进行分析;其次,笔者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上述主体如何通过实践去界定自己的身份以及自身与社区内其他主体的关系,这些身份实践又如何物质化为具体的组织、再构成一个跨越“真实的与想象的”社会空间。结语部分则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且提出了通过经验研究进一步发展社会学社区研究的空间分析的希望。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社会空间视角及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西方学者对社会空间视角的研究与分析
  • 二、我国学者对社会空间视角的研究与分析
  • 第三节 研究主题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主题
  • 二、基本概念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空间:一个理解城市社区的新视角
  • 第一节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 一、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背景
  • 二、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特征
  • 三、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意义
  • 第二节 空间理论与城市社区的生产
  • 一、空间的本体论
  • 二、空间的认识论
  • 三、城市社区空间的生产
  • 第三节 空间的生产:空间向度社区研究的操作化框架
  • 一、可以触摸到的空间:经验研究的入场
  • 二、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社区研究框架:经济、政府与社会
  • 第三章 经济力量与城市社区空间的生产
  • 第一节 计划经济与单位制:一元制的城市空间(1949~1978)
  • 一、产业结构、流通以及集体消费的非正常发展:从1949到1979
  • 二、一切聚焦于单位:一个高度重合的空间
  • 三、街道—居委会:被单位排斥与同化的空间
  • 第二节 体制改革与社会分化:多重属性的城市空间(1979至今)
  •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社区空间从单位空间中的剥离
  • 二、产业结构、流通、集体消费:城市社区空间的重构
  • 第四章 政府力量与城市社区空间的生产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社区)空间:政府/国家支配的空间
  • 一、全能型政府的表征:依赖性的单位空间
  • 二、街道—居委会的实践:表征性空间的生存策略
  • 第二节 改革之后的城市社区空间:政府参与的空间
  • 一、空间表征的变化:从全能型政府到企业化政府
  • 二、陷入困境的空间织造:面向不同象征结构秩序的空间实践
  • 三、塑造条理分明的表征性空间:从96596系统到百家信
  • 第五章 社会力量与城市社区空间的生产
  • 第一节 社区中介组织:社会力量的空间表征
  • 一、社区:“国家—社会”二分法视野中的社会力量的空间表征
  • 二、社区民间组织:空间使用者认同的社会力量的空间表征
  • 三、社区中介组织:本文有关社会力量空间表征的知识
  • 第二节 群体符号的认同:中介组织的空间实践
  • 一、群体符号的界定:区分自我和他者的表征
  • 二、群体符号的内化:对空间表征的认知和表征性空间里的实践
  • 第三节 从听证会到恳谈会:社区中介组织理想型表征性空间的构想
  • 一、听证会制度的提出:自下而上的空间的生产
  • 二、从听证会到恳谈会:表征性空间侵入空间的表征
  • 三、关于理想型社区中介组织的一点思考:普遍性的自我管理和象征结构秩序的转化
  • 总结和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央—地方—民众”三层关系框架:城市社区研究的范式转换[J].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0(04)
    • [2].从概念到方法的历程:社区研究的中国再造[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8(02)
    • [3].我国城市民族社区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SSCI(2008-2017)数据[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7(10)
    • [4].当前社区研究的三个面向[J]. 清华社会学评论 2017(01)
    • [5].城市社会学社区研究的源起与价值——兼议社区在社会秩序研究中的作用[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6].农村社区研究回顾与变迁分析——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统计分析[J]. 创新科技 2015(12)
    • [7].社区研究成果述评、比较和借鉴价值[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05)
    • [8].吴文藻社区研究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9].城市民族社区研究的文化意义摭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4(04)
    • [10].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10)
    • [11].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虚拟社区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11(07)
    • [12].构建城市和谐社区研究综述[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8(03)
    • [13].近年国内知识社区研究进展述评[J]. 情报探索 2013(12)
    • [14].从社区整体到整体史——以组织结构为视角的中国社区研究范式发展[J]. 求索 2014(09)
    • [15].国内外付费问答社区研究综述[J]. 情报探索 2018(05)
    • [16].国内外网络社区研究热点揭示[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9(01)
    • [17].基于解释学的虚拟社区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3(15)
    • [18].社区研究方法探究——以江村研究为例[J]. 陇东学院学报 2011(01)
    • [19].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社区研究[J]. 学理论 2011(21)
    • [20].转制社区研究综述[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2)
    • [21].社区研究的两种取向及其反思:——以斐迪南·滕尼斯为起点[J]. 城市发展研究 2016(02)
    • [22].近十年来我国“村改居”社区研究述评[J]. 当代经济 2016(15)
    • [23].移动媒介与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研究的综述与展望[J]. 广西民族研究 2016(05)
    • [24].虚拟社区研究综述[J]. 未来与发展 2013(09)
    • [25].民族社区研究理论的渊源与发展[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2)
    • [26].从“社区问题”到“问题社区”:当代社区研究的理论困境及其反思[J]. 社会科学 2019(03)
    • [27].保障性住房社区研究:回顾与展望[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7(02)
    • [28].企业开放式创新社区研究探索与展望[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5)
    • [29].费孝通社区研究方法考析[J]. 学理论 2010(02)
    • [30].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研究综述[J]. 情报科学 2017(03)

    标签:;  ;  ;  ;  ;  ;  

    空间·权力:社区研究的空间转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