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湖泊水资源问题与优化调控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曹晓卫[1](2021)在《乌梁素海湖冰生消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季节性湖冰是地处中低纬度的泛第三极区域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是区域气候的重要指示器。与高纬度湖泊相比,该区域在冬季具有太阳辐射强、降水少、冰厚度小和表面泥沙含量高等特点。研究该区域湖冰对于分析气候变化对泛第三极区域冰冻圈影响、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中低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域浅水湖泊的典型代表乌梁素海,于2015-2018年开展了连续3个结冰期的湖冰辐射特性和生消过程的现场调查,研究了乌梁素海湖冰光学和热力学特征在不同生消阶段的变化规律,并利用观测结果对湖冰热力学模式进行了优化和改进。在3个观测期内,乌梁素海气温在-29.7℃~16.3℃范围内,年最大冰厚39.1 cm~54.9 cm,年降雪1~2次,最大雪厚5.2 cm~13.0cm。湖冰的反照率和透射率主要受表面泥沙、积雪和融水影响,不同阶段的平均值分别为:0.54和0.08(裸冰阶段),0.74和0.04(积雪阶段),0.30和0.12(融化阶段)。湖冰表面泥沙和太阳高度角变化造成了湖冰反照率上午高、下午低的明显日变化特征。随着湖冰表面泥沙含量的增加,冻结期裸冰反照率呈现出减小趋势。利用湖冰厚度、表面泥沙含量和降雪后天数,建立了乌梁素海湖冰在裸冰、积雪和融化等不同阶段的反照率参数化公式。乌梁素海湖冰表面热通量主要由太阳辐射和长波辐射决定,在冻结期,湖冰表面损失的热通量为20~40 W/m2。湖冰吸收的太阳辐射主要受冰雪厚度影响,为9~22 W/m2。受太阳辐射、气温和水温共同作用,乌梁素海湖冰的温度也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结合实测数据和辐射传输模型对太阳辐射在湖冰内部分布进行了计算,发现湖冰对辐射的吸收随深度呈现减小的趋势,同时湖冰等效消光系数随深度呈二次曲线形式减小。基于观测结果,在Stefan公式中增加了湖冰吸收太阳辐射项,提高了对该区域冰厚解析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利用不同阶段湖冰反照率和等效消光系数的参数化公式对湖冰热力学数值模式HIGHTSI进行了优化,冰厚和冰温的模拟结果均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相关系数超过0.85。以大气再分析资料MERRA-2作为强迫场,利用改进的解析模式和数值模式对3个结冰期乌梁素海湖冰完整生消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比发现解析模式可以准确计算冻结期冰厚变化,而数值模式在整个生消过程内均可准确评估冰厚和温度的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对乌梁素海湖冰的生消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中低纬度干旱、半干旱区域强烈的太阳辐射和较高的冰面泥沙含量对湖冰的光学性质和热力学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不同阶段湖冰反照率和等效消光系数的参数化方案,发展了适应于该地区特点的湖冰生消的解析模式和数值模式。这些结果可以用于评估更长时间长度的湖冰变化,对于分析全球变暖大背景下泛第三极区域冰冻圈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张奇,刘元波,姚静,赖锡军,李相虎,吴桂平,黄群,孙占东,张丹,李云良,谭志强,刘星根[2](2020)在《我国湖泊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湖泊是地球表层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气候变化和高强度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导致湖泊物理、化学特性在时空格局上发生显着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环境、气候等响应.湖泊水文学研究湖泊水文要素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平衡关系与变化规律,在水文过程演变与归因解析、湖泊洪旱发生机理与调控、湖泊资源评估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解决了众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本文评述了近50年来我国湖泊水文学的发展与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湖泊水量平衡与水量变化、湖泊水动力与水文过程调蓄、湖泊极端水文事件成因、湖泊水文遥感反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湖泊水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蔡娜[3](2019)在《星云湖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及水位上涨期叶绿素α的响应》文中认为目前我国湖泊水环境和水资源问题突出,湖泊富营养化是云贵高原湖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污染治理成为解决云南水质型缺水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选取云南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的浅水湖泊星云湖为研究对象,对水温(WT)、总氮(TN)、总磷(TP)、氮磷比(TN/TP)、藻蓝蛋白(PC)、叶绿素a(Chl-a)、浊度(Turb)、pH值、光学溶解氧(ODO)、总溶解性物质(TDS)和电导率(Cond)等参数进行了近三年的监测,旨在分析星云湖长期以来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关联性,以及水位上涨期叶绿素a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主要水质污染物及来源,为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得出的具体结论如下:(1)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各有特点:TDS与Cond时空变化较小;pH值的空间变化较小,时间变化较大;TN、TP、TN/TP、和Turb时空变化较大;ODO、Chl-a和PC时空变化显着。分析发现,时空变化大的参数多为与藻类的生长相关性较高的参数。从近三年PC与其他水质参数间的相关性看,星云湖藻类生长不仅在WT和pH的影响下受到内源释放的营养盐的影响,使得Turb和ODO随着藻类的大量繁殖发生变化,也受到降水驱动带入的营养盐的影响,长期以来TN与藻类生长的相关性较强。(2)丰水期,整体上Chl-a浓度随水位上涨而增加,营养盐是驱动星云湖水质变化的主要因子。与近三年来水质参数间的相关性相比,此时期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显着性增强,理化参数与营养盐的相关性也增强,表明此时期随着水位变化,湖水理化性质随之发生改变,对内源营养盐的影响增强。而此时期藻类指标和营养盐相对于降水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滞后性,表明湖泊内部沉积的内源污染物与降水带入的外源污染物有一定的相关性,降水驱动使湖泊内源营养盐增加。(3)在所监测的水位上涨期内,星云湖营养程度为重度富营养-异常富营养。长期水质等级在IV劣V类之间,水质功能较低,夏季水质超标最为严重。超标的主要污染物为TN、pH和TP,因此可根据对应污染物的性质,采取适当的措施治理。(4)星云湖水体TDS和Cond,PC和Turb、TN、TP的时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组数据内部参数高度相关,因此可通过建立模型用已知参数预测未知或者错误参数。
陈洁[4](2017)在《旱区湖泊水环境及其演化研究 ——以宁夏沙湖为例》文中提出湖泊是联结地球表层各级系统、各级圈层相互作用的重要纽带,是地球关键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和水资源的重要贮存库。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湖泊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湖泊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尤为突出。旱区湖泊无地表及地下径流与大洋相通,也与其它集水区域无直接水力联系,独特的水循环系统使湖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具有高度敏感性。旱区湖泊独特的水文学、水文物理学、水化学和水生态学特征,决定了湖泊的演化过程及特征与湿润区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湿润区湖泊研究的相关方法理论体系在干旱区已不完全适用。沙湖是宁夏最大的半咸水湖,旅游产业对湖泊依附度极高,由于气候干旱,水面蒸发强烈,人工补水成为维系沙湖水量平衡和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缺乏深入系统研究,湖泊水环境现状、水循环特征、补水效果及其对湖泊演化产生的影响等尚不明确,大大地影响了湖泊管理工作的开展。本文以宁夏沙湖为例,开展旱区湖泊水环境及其演化研究,旨在揭示湖泊水循环的内在规律,为旱区湖泊的健康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为旱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安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结合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等手段,对区域水环境现状、沙湖水位动态变化、水盐均衡状况、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湖泊富营养特征、水循环特征及演化趋势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为旱区湖泊水环境保护及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1)阐明了沙湖水环境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和影响因素。人工补水是沙湖主要补给来源,蒸发是湖水主要排泄途径。沙湖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初期、加速咸化期和盐分缓慢上升期三个阶段,湖水化学组分形成受到水岩作用、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影响,湖泊演化与气候条件、地下水环境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2)首次综合运用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学、统计学、模糊数学、随机数学、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及技术,针对旱区湖泊开展了系统地研究,突出了湖泊水环境及演化研究的多学科交叉特色。(3)基于模糊数学和随机数学理论,构建基于蒙特卡洛—可变模糊集的湖泊富营养评价耦合模型,实现了水环境系统随机不确定性及确定性评价方法中评价等级模糊不确定性的量化研究,解决了传统评价方法中确定性结论造成的信息缺失问题,可有效降低水环境管理风险,为水环境不确定性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基于贝叶斯理论,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深入发掘和利用,有效解决了富营养评价中资料缺失问题,对实际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4)基于水均衡原理和同位素质量守恒定律,采用Craig–Gordon非平衡蒸发模拟,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沙湖水化学形成机理及水循环演化特征。湖泊蒸发量与总补给量(E/I比)以及蒸发量与湖水体积(蒸发比)比值分别为0.62和0.444,湖水离子组成和来源与黄河水、地下水和排水沟水密切相关。该方法具有简便可行的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5)地下水系统是旱区湖泊健康的调节器,湖水位变化引起的地下径流量的改变是导致湖泊水均衡和盐分均衡发生改变的重要原因,决定着湖泊的水环境特征和演化趋势。当湖泊补给量不足时,湖泊与含水层之间的密切水力联系导致地下水入湖径流量增大,成为湖泊及时充足的补给水源,极大地弥补了蒸发损耗,使其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能够维持水量平衡。同时,地下水出湖径流是湖泊盐分排泄的唯一途径,伴随着湖泊与含水层之间水量交换的发生,大量盐分通过地下径流排出,湖水脱盐效果显着。阐明湖泊与地下水水量及溶质交互作用及机理,对湖泊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促进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胡珺,李春晖,王亦宁,刘洪先,贾俊香[5](2013)在《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律制度现状与建议》文中认为由于我国湖泊众多,沿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各地情况不一,湖泊管理体制较为复杂,湖泊立法保护机制尚不健全,加之多年来的"重开发、轻保护"思维,使得湖泊保护整体上面临严峻形势。本文通过梳理国家层面、流域层面、省级层面和地级市层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分析了我国湖泊保护立法的现状以及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我国典型地区湖泊保护经验,从管理体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水污染防治、防洪调度、岸线管理、湖泊水生态保护、公众参与机制及监督考核制度方面综述了完善我国湖泊保护法律制的建议。并呼吁为实现湖泊的统一管理,尽快制定一部国家层面的湖泊保护法规。
赵锁志[6](2013)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湖水及底泥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梁素海是内蒙古河套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乌梁素海各种介质进行立体采样,对乌梁素海湖水及底泥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在湖泊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取样介质采集方面开展了创新性的尝试。本文通过分析水和底泥重金属元素和营养元素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分布特征和迁移富集规律,辅以湖区大气降尘和灌溉水有关元素的分布特征,分析乌梁素海底泥和水的污染状况,确定乌梁素海的各种重金属和营养元素输入通量,分析沉积环境并对重金属元素元素和营养元素沉积历史进行恢复,在此基础上对乌梁素海底泥和水域面积进行预警研究。本文以可持续发展和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在野外调查和对各种介质进行立体采样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态学、水文学、水文地质学、遥感地质学、地球化学、环境学、沉积学、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学等多种理论,对乌梁素海湖水及底泥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分析了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原因。农业化肥污染是乌梁素海富营养化的最大污染源;TN主要来自于农田退水和工业废水,TP主要来自于城市生活污水,COD主要来自于农业化肥污染。2、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乌梁素海底泥的重金属元素进行了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底泥总体上的生态风险以Hg、Cd为主,其它元素(As、Cu、Pb、Cr、Zn)为低度-中度生态风险程度。综合评估乌梁素海生态风险程度为轻警。3、进行了乌梁素海生态健康评价。乌梁素海的健康状况在1994-2000年曾一度得到改善,但进入21世纪后逐步变差,目前乌梁素海的生态系统处于非健康状态。4、研究了乌梁素海的生态效应。乌梁素海中的鱼类具有较为严重的生物毒性。5、通过对乌梁素海的沉积物中137Cs和210Pb的测定,确定了乌梁素海的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初步恢复了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历史。
彭贤则,宋明,李阳[7](2013)在《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湖泊变得越来越稀缺。武汉市位于长江和汉水的汇流处,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拥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我们看到资源优势的同时,也看到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填湖造地、水质污染等等,都成为湖泊的致命要害。2008年在武汉举行的第三届
王建芳,陈新鹏,占怡玉,侯建军[8](2012)在《湖泊流域农村水环境现状的公众意识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是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和改善湖泊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公众意识是提高湖泊水资源环境管理效率和治理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对黄石市大冶湖、网湖、朱婆湖和海口湖周边的当地渔民、农民及其他居民进行了农村水环境现状公众意识调查及利益群体实地访谈。结果表明:60.6%的被访者认为湖泊水质变差了,并且不同职业身份对湖泊水质变化看法存在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渔民认为湖泊水质变差的比例显着性高于其他职业身份的被访者。在湖泊水质变差原因的多选项应答中,选择工业污染的应答比例最高,为40.1%,其次是养殖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分别为24.9%和21.6%。另外,从职业身份对湖泊对应分析可以看出受访者对各自行业给湖泊造成的污染有很强的意识和认知感,这是未来改善湖泊水质、制定相关管理措施和治理污染对策的良好群众基础。
蓝标[9](2011)在《GPRS技术在湖泊水资源监测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泊水资源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饮用水的重要来源。湖泊水资源是现今非常重要的淡水资源,关系周边大城市用水安全。因此,实时监控湖泊的水质状况是必要的。湖泊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湖泊监测系统是保证湖泊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扼要综述湖泊水资源特点、湖泊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等相关问题,从保护湖泊水资源角度出发,提出湖泊水资源监测系统的必要性,介绍利用最可靠、最经济的GPRS通信平台,为保证湖泊水文资料可靠的实时收集而组建的湖泊水资源水文资料实时收集系统。
胡慧子,高健[10](2011)在《湖泊流域综合管理与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回顾了湖泊开发利用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其次剖析了湖泊资源环境的特点,并从经济学和生物学等多个角度探讨了湖泊综合管理和保护策略的内容,最后得出必须对我国湖泊实施综合管理的结论。
二、中国湖泊水资源问题与优化调控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湖泊水资源问题与优化调控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乌梁素海湖冰生消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湖冰光学研究进展 |
1.2.2 湖冰热力学研究进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湖冰现场观测技术与方法 |
2.1 观测地点 |
2.2 湖冰环境观测 |
2.2.1 气象要素观测 |
2.2.2 冰厚观测 |
2.2.3 冰-水温度剖面观测 |
2.3 冰、雪物理性质观测 |
2.3.1 冰、雪密度测量 |
2.3.2 湖冰晶体结构观测 |
2.3.3 湖冰表面泥沙含量测量 |
2.4 辐射观测 |
2.4.1 观测设备 |
2.4.2 布置方式 |
2.4.3 阴影修正和冰底辐照度计算 |
2.5 2015-2018年结冰期观测概况 |
2.6 本章小结 |
3 湖冰表观光学性质 |
3.1 光学参数定义 |
3.2 辐照度观测结果 |
3.2.1 入射辐照度 |
3.2.2 反射辐照度 |
3.2.3 透射辐照度 |
3.3 湖冰反照率 |
3.3.1 光谱反照率 |
3.3.2 积分反照率 |
3.3.3 反照率日变化 |
3.4 湖冰透射率 |
3.4.1 光谱透射率 |
3.4.2 积分透射率 |
3.4.3 透射率日变化 |
3.5 湖冰表观光学性质对比 |
3.5.1 不同区域对比 |
3.5.2 不同结冰期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4 湖冰质量和能量平衡 |
4.1 热通量参数定义 |
4.2 湖冰生消过程 |
4.2.1 冰、雪厚度变化 |
4.2.2 湖冰质量平衡 |
4.3 湖冰温度场 |
4.3.1 气温观测结果 |
4.3.2 冰-水温度观测结果 |
4.4 热量收支 |
4.4.1 表面热平衡 |
4.4.2 湖冰吸收太阳辐射 |
4.4.3 冰底热通量 |
4.5 湖冰生消特征对比 |
4.5.1 不同纬度湖泊对比 |
4.5.2 不同结冰期温度场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冰内辐射传输与参数化 |
5.1 冰面反照率 |
5.1.1 现有参数化方案评估 |
5.1.2 乌梁素海反照率参数化优化 |
5.1.3 反照率参数化公式验证 |
5.2 冰内辐射传输 |
5.2.1 辐射传输模型 |
5.2.2 模型输入参数 |
5.2.3 结果验证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湖冰生消过程模拟 |
6.1 解析模式 |
6.1.1 解析模式优化 |
6.1.2 冰厚计算结果验证 |
6.2 数值模式 |
6.2.1 数值模式优化 |
6.2.2 冰厚和冰温计算结果验证 |
6.3 不同结冰期模拟 |
6.3.1 冰厚演变过程 |
6.3.2 冰温演变过程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我国湖泊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湖泊水文学的发展及重要进展 |
1.1 湖泊水量平衡与湖泊水量变化 |
1.1.1 湖泊水量平衡 |
1.1.2 湖泊水量变化及驱动因素 |
1.2 湖泊极端水文事件 |
1.2.1 湖泊极端水文事件及其识别方法 |
1.2.2 湖泊极端水文事件成因及归因方法 |
1.3 湖泊水动力与调蓄过程 |
1.3.1 湖泊水动力过程 |
1.3.2 湖泊调蓄过程 |
1.4 湖泊水文遥感 |
1.4.1 湖泊水文遥感技术方法 |
1.4.2 湖泊水文要素的宏观变化过程 |
2 湖泊水文学的发展展望 |
2.1 强化湖泊与流域水文过程的一体化研究,阐明流域对湖泊的影响机理及湖泊的反馈机制,发展综合集成模拟模型,丰富湖泊水文学理论与方法 |
2.2 完善多源遥感数据不同时空尺度的融合与验证方法,提高湖泊水文要素的遥感监测精度,加强与水文水动力模型耦合,揭示湖泊的宏观结构及变化过程,拓展湖泊水文学研究手段 |
2.3 创新人类活动对湖泊流域水文过程影响机理的研究方法,分辨湖泊极端水文事件发生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方式,支撑湖泊水旱灾害调控和水资源安全保障技术 |
3 结语 |
(3)星云湖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及水位上涨期叶绿素α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国湖泊水资源与水质现状 |
1.1.2 云南省和星云湖的湖泊水资源概况 |
1.1.3 富营养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区位概况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水文 |
2.1.4 土壤植被 |
2.1.5 人文经济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采样时间和监测点的安排 |
2.2.2 水质监测指标与监测方法 |
2.2.3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2.2.4 数据处理具体操作 |
第3章 星云湖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 星云湖水体理化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1 水温(WT)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2 星云湖pH值的时空变化 |
3.1.3 总溶解性物质(TDS)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4 电导率(Cond)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5 溶解氧(ODO)的时空变化特征 |
3.1.6 浊度(Turb)的时空变化特征 |
3.2 星云湖水体营养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
3.2.1 总氮(TN)的时空变化特征 |
3.2.2 总磷(TP)的时空变化特征 |
3.2.3 氮磷比(TN/TP)的时空变化特征 |
3.3 星云湖水体藻类指示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
3.3.1 藻蓝蛋白(PC)的时空变化特征 |
3.3.2 叶绿素α(Chl-α)的时空变化特征 |
3.4 小结 |
3.5 讨论 |
3.5.1 星云湖水质参数时空变化的关联性分析 |
3.5.2 异常值成因分析 |
第4章 星云湖水位上涨期叶绿素α的响应 |
4.1 水位上涨期水质的影响因子分析 |
4.2 水位上涨期水质的影响机制分析 |
4.2.1 主要污染物 |
4.2.2 主要污染物来源及驱动因素 |
4.2.3 水位上涨期叶绿素α对营养盐的响应模式 |
4.3 位上涨期叶绿素α指示的营养状态 |
4.4 水位上涨期星云湖蓝藻暴发的机理 |
第5章 星云湖水质评价 |
5.1 基于改进的单因子评价法的星云湖水质评价 |
5.2 基于单因子指数法的超标情况判定 |
5.3 基于综合污染指数法的水质状况综合判断 |
第6章 结果与展望 |
6.1 结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项目 |
致谢 |
(4)旱区湖泊水环境及其演化研究 ——以宁夏沙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沙湖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水文 |
2.1.3 社会经济 |
2.2 水土样采集及分析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分析 |
第三章 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水环境特征 |
3.1 地下水系统及其特征 |
3.1.1 含水层结构 |
3.1.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
3.1.3 地下水动态特征 |
3.1.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3.2 湖泊水环境特征 |
3.2.1 湖泊发展过程 |
3.2.2 湖泊水位动态特征 |
3.2.3 湖泊水化学特征 |
3.2.4 湖泊水均衡分析 |
3.2.5 湖泊盐分均衡分析 |
3.3 湖泊演化影响因素 |
3.3.1 气候变化 |
3.3.2 地下水环境 |
3.3.3 人类活动 |
3.4 小结 |
第四章 沙湖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
4.1 湖水水化学组成及特征 |
4.1.1 pH、TDS及电导率 |
4.1.2 主要阴阳离子 |
4.1.3 氮磷营养盐 |
4.1.4 微量元素 |
4.2 湖泊水化学组分来源及形成机理 |
4.2.1 物质来源 |
4.2.2 离子来源的相关性分析 |
4.2.3 岩石风化 |
4.2.4 阳离子交换吸附 |
4.2.5 蒸发浓缩作用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沙湖富营养评价 |
5.1 湖水营养因子特征 |
5.1.1 营养指标基本特征 |
5.1.2 营养因子相关关系 |
5.2 基于蒙特卡洛-可变模糊集的湖泊富营养评价 |
5.2.1 可变模糊集理论 |
5.2.2 蒙特卡洛法 |
5.2.3 耦合模型构建 |
5.2.4 MC-VFS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5.3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湖泊富营养评价 |
5.3.1 贝叶斯理论 |
5.3.2 MCMC抽样法 |
5.3.3 MCMC抽样及模拟结果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湖泊演化的同位素水化学表征 |
6.1 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6.1.1 大气降水同位素特征 |
6.1.2 湖水氢氧同位素特征 |
6.1.3 氘剩余及湖泊盐化识别 |
6.2 湖泊水循环特征研究 |
6.2.1 E/I比估算 |
6.2.2 蒸发比估算 |
6.2.3 湖水化学成分形成机制 |
6.2.4 敏感性分析 |
6.3 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
6.3.1 氮同位素特征 |
6.3.2 湖水氮来源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湖泊水环境演化趋势及保护对策 |
7.1 气候变化的区域响应 |
7.1.1 M-K趋势检验方法 |
7.1.2 温度、降水量变化趋势分析 |
7.2 湖泊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识别 |
7.2.1 湖泊—地下水非稳定流数值模型建立 |
7.2.2 湖泊与地下水相互作用 |
7.3 地下水系统在湖泊演化中的重要作用 |
7.3.1 地下水在湖泊水均衡中的作用 |
7.3.2 地下水在湖泊盐分均衡中的作用 |
7.4 沙湖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7.5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学术论文 |
第一作者 |
第二作者及其他 |
参加的学术会议 |
科研项目 |
主持的项目 |
参加的项目 |
荣誉与奖励 |
致谢 |
(5)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律制度现状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湖泊保护存在的问题 |
2 我国湖泊保护立法现状及问题 |
2.1 国家层面 |
2.2 流域层面 |
2.3 地方层面 |
3 完善我国湖泊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
3.1 明晰各管理部门责权范围, 建立责权明确、运行有效的湖泊管理机构 |
3.2 科学编制湖泊的总体规划, 完善湖泊保护规划制度 |
3.3 进一步规范湖泊水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建立综合协调的水资源利用制度 |
3.4 加强现有水污染防治制度, 完善湖泊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体系 |
3.5 加强湖泊防洪调度管理, 完善湖泊防汛抗旱管理制度 |
3.6 制定统一的湖泊岸线利用规划, 建立高效的湖泊岸线管理制度 |
3.7 结合湖泊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作, 制定有针对性的湖泊水生态保护制度 |
3.8 调动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建立湖泊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 |
3.9 建立有效的水质监测网络, 加强湖泊保护的监督考核制度 |
4 结 论 |
(6)内蒙古乌梁素海湖水及底泥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湖泊湿地 |
1.1.2 湖泊水资源现状 |
1.1.3 国内外湿地研究的进展及趋势 |
1.1.4 湖泊富营养化 |
1.1.5 湖泊底泥重金属污染 |
1.2 乌梁素海研究进展概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概况 |
2.1.2 湖泊成因 |
2.1.3 湖区灌排系统概况 |
2.1.4 湖区水文、水力条件 |
2.1.5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
2.1.6 气象概况 |
2.1.7 湖泊形态 |
2.2 样品采集与分析 |
2.2.1 湖水 |
2.2.2 底泥 |
2.2.3 湖泊沉积柱 |
2.2.4 大气干湿沉降 |
2.2.5 灌溉水 |
2.2.6 总排干悬浮物 |
2.2.7 水生生物 |
第三章 乌梁素海水环境现状评价 |
3.1 乌梁素海湖水污染现状 |
3.2 乌梁素海湖水富营养化特征 |
3.2.1 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判别 |
3.2.2 乌梁素海水富营养化特征 |
3.2.3 乌梁素海水质污染驱动因子分析 |
3.2.4 乌梁素海污染和富营养化原因 |
3.2.5 有机碳和全氮关系 |
第四章 乌梁素海底泥和沉积柱研究 |
4.1 乌梁素海底泥地球化学特征 |
4.1.1 底泥重金属含量水平分布特征 |
4.1.2 底泥氮的水平分布特征 |
4.1.3 底泥磷的水平分布特征 |
4.1.4 沉积柱元素分布特征 |
4.2 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历史的初步恢复 |
4.2.1 ~(137)Cs和~(210)Pb测年原理 |
4.2.2 沉积年代的确定 |
4.2.3 沉积物柱芯的沉积速率分析 |
4.2.4 营养元素污染历史恢复 |
4.2.5 重金属元素污染历史恢复 |
4.2.6 乌梁素海底泥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4.2.7 乌梁素海沉积柱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
第五章 乌梁素海生态环境预警 |
5.1 乌梁素海底泥预警 |
5.1.1 各元素与年代之间的相关关系 |
5.1.2 主要元素的预警结果 |
5.1.3 pH值对各元素的影响 |
5.2 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预警 |
5.3 乌梁素海水域面积预警 |
第六章 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6.1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基本理论 |
6.2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
6.3 乌梁素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6.3.1 外部指标计算及分析 |
6.3.2 环境要素状态指标计算及分析 |
6.3.3 生态指标计算与分析 |
6.3.4 综合健康指数( ICH) 的计算及分析 |
第七章 重金属污染物对生态效应的影响 |
7.1 乌梁素海生物效应评价 |
7.2 乌梁素海底泥生物效应数据库研究 |
第八章 乌梁素海重金属输入通量估算 |
8.1 灌溉排水重金属元素的输入通量 |
8.2 重金属的干湿沉降通量 |
8.3 乌梁素海底泥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7)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文明与湖泊的生态文明及生态环境治理 |
1、生态文明 |
2、湖泊生态文明 |
3、生态环境治理 |
二、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
1、重要的水源及水体自净 |
2、景观旅游资源 |
3、动植物栖息地 |
4、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调蓄洪水 |
三、武汉城市湖泊存在的问题和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
1、武汉城市湖泊存在的问题 |
2、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
四、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的建议 |
1、科学发展观是生态环境治理的行动纲领 |
2、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提高市民环境保护意识 |
3、加大媒体部门的宣传监督力度。 |
4、加大财政投入 |
四、中国湖泊水资源问题与优化调控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梁素海湖冰生消过程观测与模拟研究[D]. 曹晓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我国湖泊水文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张奇,刘元波,姚静,赖锡军,李相虎,吴桂平,黄群,孙占东,张丹,李云良,谭志强,刘星根. 湖泊科学, 2020(05)
- [3]星云湖水质参数的时空变化及水位上涨期叶绿素α的响应[D]. 蔡娜.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旱区湖泊水环境及其演化研究 ——以宁夏沙湖为例[D]. 陈洁. 长安大学, 2017(01)
- [5]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律制度现状与建议[J]. 胡珺,李春晖,王亦宁,刘洪先,贾俊香. 水利发展研究, 2013(06)
- [6]内蒙古乌梁素海湖水及底泥营养元素和重金属污染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 赵锁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7]武汉城市湖泊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 彭贤则,宋明,李阳. 学习月刊, 2013(06)
- [8]湖泊流域农村水环境现状的公众意识调查[J]. 王建芳,陈新鹏,占怡玉,侯建军.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9]GPRS技术在湖泊水资源监测的应用[A]. 蓝标. 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2011
- [10]湖泊流域综合管理与保护策略的研究进展[A]. 胡慧子,高健. 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