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天癸学说理论及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内经》天癸学说理论及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题目: 《内经》天癸学说理论及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 程安一

导师: 区永欣

关键词: 天癸,围绝经期综合征,下丘脑腺垂体内分泌轴

文献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一、天癸学说探讨 1、天癸溯源 天癸一词最早见于《内经·上古天真论》“七七,天癸至……”。后世医家对天癸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认识: (1) 天癸为肾间动气。 (2) 元阴、元精说。 (3) 男精女血说。 (4) 肾精说。 总结《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认识,天癸的生理作用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促进、激发机体生殖活动和维持性功能。 (2) 促进和维持人体整体形态的发育,维持机体强壮的作用。 (3) 促进和维持男女性别特征的作用。 2、天癸实质内涵探讨: 根据《内经》经文描述天癸的特性及天癸至竭变化时伴随机体形态、功能、脏腑气血的变化,推测天癸功能内容包涵了人体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系统,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功能。根据天癸与肾、冲任之间的密切关系,有人总结提出肾-天癸-冲任-胞宫轴作为中医的性生殖轴,类似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性腺子宫轴。但有关心、肝、脾三脏的联系则认识不够。本文总结和论证了天癸与心、肝、脾三脏的功能联系,分析了天癸的性别差异性,及其实际意义,并根据此提出女子经断前后诸证的病机、治则的新设想。 二、临床研究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药、针灸临床研究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是一组影响到2/3处于围绝经期女性的临床征候群,而大量的实验和证据显示卵巢衰竭,雌孕激素撤退不仅引起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衰竭,而且影响到多个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功能,这会影响到机体多种重要的代谢过程,长期的失调状态会导致多种慢性的、严重的疾病,包括骨质疏松症、抑郁症、痴呆症、冠心病、代谢紊乱,等。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础研究取得很多进展,而临床治疗则没有相应的变化。随着HRT治疗所带来的风险,及对其副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大多数学者主张寻找新的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以取代HRT。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称为“女子经断前后诸症”,流行的看法认为“肾虚,天癸竭”是主要病机,他脏变化是标,临床上也以补肾调天癸法治疗为主。而以补血活血,从心、肝、脾功能失调调理气血失常的报道鲜见。根据《内经·上古天真论》有

论文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概况

一、天癸理论的研究

1、天癸溯源

2、关于天癸的含义

3、关于天癸的实质

4、天癸的本质和作用从四个方面探求

二、天癸的生理病理

1、天癸的生理作用

2、关于天癸的病理

三、《内经》天癸至竭的性别差异性探讨及对临床的指导价值

1、《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男女天癸至竭的差异性

2、男女性别差异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表现

四、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热点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

五、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型研究

六、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现状分析

1、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

2、中医治疗

3、西医治疗

4、治疗现状的分析

七、小结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计分标准

4、病例观察标准

5、观察方法

6、观察指标

7、疗效判定标准

8、统计学处理

二、收纳患者的一般情况

1、患者年龄分布及平均年龄

2、患者病程分布

3、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

第三部分:临床研究的结果

一、中西药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

1、中西药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

2、中西药治疗前后SCL-90的评分变化

3、西药治疗前后SAS和SDS的评分变化

4、中西药治疗前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的变化

5、中西药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

6、中西药治疗前后性腺激素的变化

7、治疗前后促肾上腺素及皮质醇的变化

8、治疗前后有关补体的变化

9、中西药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10、中西药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

二、针灸治疗的疗效

1、针灸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疗效

2、针灸治疗前后总积分比较

3、针灸治疗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4、针灸治疗前后血压变化

三、相关因素与疗效观察

1、年龄与疗效

2、病情与疗效

3、病程与疗效

4、月经改变与疗效

四、安全性观察

第四部分:讨论

一、对天癸的再认识

二、研究的中药复方的立方及针灸选穴

1、本次研究的中药治疗组的复方组成

2、本次研究的针灸选穴分析

三、改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候群

1、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

2、植物神经平衡指数的改善

3、焦虑、抑郁症状的改善

4、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的可能机制

四、中医治疗与HPO轴及HPA轴的关系

1、性腺激素的改变情况

2、对HPO轴的影响机制

3、中医治疗后促肾上腺素、皮质醇的变化情况

4、对HPA轴的作用机制

五、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失眠的改善

六、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七、关于血压的改变

八、中西药治疗后患者体内补体的变化

九、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22

参考文献

  • [1].从肾肝心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冯娟.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2].电针干预“围绝经期综合征”大鼠模型效应的机制[D]. 马淑兰.复旦大学2011
  • [3].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D]. 黄顺杰.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 [4].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病理特征及生物学机制研究[D]. 陈淑娇.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 [5].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D]. 曲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 [6].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兼杂特征及其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D]. 俞洁.福建中医药大学2016
  • [7].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 陈妙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 [8].围绝经期综合征补肾养心法之中医文献及临床研究[D]. 罗绮玲(Law Yee Ling).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 [9].温经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代文献研究[D]. 王绮雯.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 [10].“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证治研究[D]. 林吟霙.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针药结合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D]. 陈妙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 [2].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D]. 曲苗.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
  • [3].《内经》情志相胜理论及其养生应用研究[D]. 韩晶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4].《黄帝内经》病证源流及名实考[D]. 刘光华.辽宁中医学院2005
  • [5].《内经》补泻刺法研究[D]. 张晨光.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
  • [6].加味左归饮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D]. 郑雨.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 [7].坤宁安浓缩水蜜丸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影响的研究[D]. 秦佳佳.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

标签:;  ;  ;  

《内经》天癸学说理论及其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