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应用微生物治蝗方面,常会遇到在室内测试效果很好,田间防治效果却不理想,如致死速度慢,死亡率低,对有的蝗虫防效很差或不稳定等。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与蝗虫的体温调节行为密切相关。体温升高,提高虫体免疫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绿僵菌孢子萌发和生长,本文即对绿僵菌LA菌株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生物学特性,东亚飞蝗的体温调节能力、体温调节对东亚飞蝗感染绿僵菌后致病性的影响做了全面研究,以期明确体温调节在东亚飞蝗与绿僵菌互作间的作用,为提高绿僵菌对东亚飞蝗的防治效果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绿僵菌LA菌株在30℃下孢子萌发速率最快,对东亚飞蝗的致死速率也是30℃下最快;38℃下培养,孢子萌发率开始受到限制,40℃下培养孢子的萌发率接近于0;高温处理转至适温培养,对孢子萌发速率产生一定影响,48℃下处理不同时间,孢子萌发速率、萌发率均显著降低,转至30℃下培养24h仅有10.6%-20.9%的孢子可萌发;LA孢外蛋白酶活力培养至第6天达到最高,为31.37 U/ml,不同温度下活力测定表明37℃下孢外蛋白酶活力最高,几丁质酶在培养至第5天酶活力达到最高,为34.62 U/ml,最高酶活温度为50℃。东亚飞蝗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环境温度(Ta)为44℃时,5龄若虫LT50、LT90最高,分别为112.5h和326.4h;50℃下,4龄若虫LT50、LT90最高,分别为11.4h和20.6h;无辐射热源条件下Ta<32℃时,蝗虫体温(Tb)高于环境温度,Ta>32℃时,蝗虫体温低于环境温度;当Ta分别以0.5℃/min、1.0℃/min、1.5℃/min和2.0℃/min速率升高时,Tb随之升高并出现体温波动现象,成虫较若虫死亡所用时间长,相应的虫体死亡时对应的Ta和Tb也较其它龄期高,表现出较强的抗高温能力;有辐射热源条件下,东亚飞蝗倾向于选择温度高但不至于对其造成伤害的温度层;同一辐射热源下,直射蝗虫体温升高最快,辐射角度越大,体温升高速率越慢,升温幅度越低;风力在有辐射热的条件下对蝗虫体温有一定影响,风级越大,蝗虫体温降低幅度越大,而无辐射热源条件下,风力对蝗虫体温影响不大。体温调节对染菌蝗虫的死亡时间、死亡率、对热源的选择行为以及成虫繁殖力等均有一定影响。接种后当天给与辐射热量和第3d天给与辐射热量,LT50最高可差3.6d,LT90最高可差7.1d;接种后每天辐射9h和3h,LT50最高可差3.5d,LT90最高可差6.6d;与健康蝗虫相比,染菌蝗虫更喜欢选择温度较高的位置;染菌后,东亚飞蝗雌成虫成熟速率较对照快,产卵量在前期高于对照,后期低于对照且卵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有体温调节的条件下,接种相等剂量LA孢子的蝗虫死亡时间显著长于无体温调节的个体。天津北大港蝗区气候条件适合东亚飞蝗的发生,3-5龄若虫和成虫阴晴天气平均体温差分别为2.7℃、3.7℃、4.8℃和4.2℃;田间笼罩对蝗虫体温影响不大;喷洒绿僵菌不同剂型后,东亚飞蝗的体温高于对照,但是接种不同剂型LA,蝗虫之间体温差异不明显。体温调节对东亚飞蝗血淋巴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影响,注射绿僵菌分生孢子后无体温调节(INT)东亚飞蝗的血细胞浓度最低下降至2.2×107个/ml,有体温调节(IT)的蝗虫血细胞浓度最高上升至8.1×107个/ml;在不接种LA的蝗虫体内,注射硅珠后4h和24h,有体温调节的蝗虫(CT)血细胞吞噬能力高于无体温调节(CNT)的蝗虫,而至72h时,有体温调节和无体温调节蝗虫血细胞吞噬能力无明显差异;注射LA孢子后24h被吞入硅珠的比率INT、IT、CNT和CT无显著性差异,但是96h后INT未被吞噬硅珠比率达89.0%,第10天INT无个体存活,而有体温调节的虫体第10天吞入硅珠比对照还高;注射LA孢子后CT和CNT条件下酚氧化酶PO活力基本稳定,IT和INT的PO活力随注射后时间先递增后递减,IT酶活力增加明显,至第7天升至最高,至注射后第9天,INT己无存活个体,IT的酶活力也开始下降。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绿僵菌研究现状1.1.1 绿僵菌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1.1.2 绿僵菌入侵过程中各种酶的作用1.1.2.1 蛋白酶1.1.2.2 几丁质酶1.1.2.3 酯酶和脂酶1.1.2.4 各种酶的相互作用1.1.3 绿僵菌致病性及昆虫防御体系1.1.3.1 保护性屏障1.1.3.2 细胞防御反应1.1.3.3 体液防御反应1.2 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1.2.1 绿僵菌对昆虫的致病机理1.2.1.1 附着机制的研究1.2.1.2 孢子萌发反应1.2.1.3 菌丝在虫体内大量生长1.2.2 绿僵菌治蝗实例1.2.3 蝗虫绿僵菌制剂研制和推广应用1.2.4 绿僵菌防治蝗虫中存在的问题、菌株改良及展望1.3 昆虫体温调节研究进展1.3.1 行为性发热的概念1.3.2 变温动物的热敏感性1.3.3 温度对寄主-病原物互作的影响1.3.3.1 温度对寄主免疫能力的影响1.3.3.2 温度对寄主—病原物互作影响的几种情况1.3.3.3 热行为和环境对寄主体温的影响1.4 研究思路1.4.1 立题依据1.4.2 研究内容第二章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生物学特性及毒力的影响2.1 材料与方法2.1.1 供试菌株2.1.2 试剂2.1.3 温度对LA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2.1.3.1 不同温度下孢子萌发速率2.1.3.2 高温下孢子萌发速率测定2.1.3.3 不同高温处理对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2.1.4 温度对LA菌株酶活力的影响2.1.4.1 培养基2.1.4.2 不同培养时间孢外蛋白酶活力的测定2.1.4.3 温度对孢外蛋白酶活力的影响2.1.4.4 不同培养时间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2.1.4.5 温度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2.1.5 温度对LA菌株毒力的影响2.1.6 数据处理分析2.2 结果与分析2.2.1 不同温度下孢子萌发速率2.2.2 高温下孢子萌发速率2.2.3 不同高温处理对孢子萌发速率的影响2.2.4 LA孢外蛋白酶活力测定2.2.4.1 不同培养时间孢外蛋白酶活力的测定2.2.4.2 温度对孢外蛋白酶活力的影响2.2.5 LA几丁质酶活力测定2.2.5.1 不同培养时间几丁质酶活力的测定2.2.5.2 温度对几丁质酶活力的影响2.2.6 温度对LA菌株毒力的影响2.3 讨论第三章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与体温调节特性的研究3.1 材料与方法3.1.1 供试蝗虫3.1.2 体温测定方法3.1.3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测定3.1.4 无辐射热条件下东亚飞蝗体温调节能力3.1.4.1 东亚飞蝗体温(Tb)与环境温度(Ta)的关系3.1.4.2 东亚飞蝗体温(Tb)随环境温度(Ta)持续升高的变化3.1.5 有辐射热条件下东亚飞蝗体温调节行为及能力测定3.1.5.1 东亚飞蝗对辐射温度的选择行为3.1.5.2 不同辐射温度下的体温调节能力3.1.5.3 东亚飞蝗在同一辐射热源下不同角度的体温差异3.1.5.4 东亚飞蝗在同一辐射热源不同风速下体温差异3.1.6 数据统计分析3.2 结果与分析3.2.1 东亚飞蝗耐高温能力3.2.2 东亚飞蝗体温(Tb)随环境温度(Ta)的变化3.2.3 东亚飞蝗体温(Tb)随环境温度(Ta)持续升高的变化3.2.4 东亚飞蝗对辐射温度的行为性选择3.2.5 不同辐射温度下的体温调节能力3.2.6 热辐射角度对东亚飞蝗体温的影响3.2.8 东亚飞蝗在同一辐射热源下不同风速下体温差异3.3 讨论3.3.1 东亚飞蝗的耐高温能力3.3.2 东亚飞蝗的体温调节行为第四章 室内东亚飞蝗体温调节对绿僵菌致病性的影响4.1 材料与方法4.1.1 供试菌株与蝗虫4.1.2 试验条件的设置4.1.3 接菌后不同的辐射时间对染菌蝗虫的影响4.1.3.1 接种LA后不同时间给予辐射热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4.1.3.2 接种LA后每天照射不同时间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4.1.4 感染绿僵菌后东亚飞蝗的行为反应4.1.5 体温调节对染菌东亚飞蝗存活率、生殖力的影响4.1.5.1 体温调节对接种不同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存活率的影响4.1.5.2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后东亚飞蝗雄成虫成熟率的影响4.1.5.3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后东亚飞蝗雌成虫产卵量、孵化率的影响4.2 结果与分析4.2.1 接菌后不同的辐射时间对染菌蝗虫的影响4.2.1.1 接种LA后不同时间给予辐射热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4.2.1.2 接种LA后每天照射不同时间对东亚飞蝗致死的影响4.2.2 染菌东亚飞蝗对辐射温度的行为性选择4.2.3 体温调节对染菌东亚飞蝗存活率、生殖力的影响4.2.3.1 体温调节对接种不同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存活率的影响4.2.3.2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雄成虫成熟率的影响4.2.3.3 接种亚致死剂量LA孢子东亚飞蝗雌成虫产卵量、孵化率的影响4.3 讨论第五章 田间东亚飞蝗体温调节对绿僵菌防治效果的影响5.1 材料与方法5.1.1 试验仪器与供试菌株5.1.1.1 田间测量仪器5.1.1.2 绿僵菌孢子粉制备5.1.2 蝗区芦苇地气候环境测定5.1.2.1 温湿度测定5.1.2.2 照度测定5.1.2.3 风速、风温测定5.1.3 东亚飞蝗不同龄期阴晴天气体温测定5.1.4 笼罩对东亚飞蝗体温调节的影响5.1.5 喷洒绿僵菌不同剂型后东亚飞蝗的体温测定5.1.6 数据统计分析5.2 结果与分析5.2.1 蝗区芦苇地的气候环境5.2.2 东亚飞蝗不同龄期在阴晴天气下的体温变化5.2.3 笼罩对东亚飞蝗体温调节的影响5.2.4 喷洒绿僵菌不同剂型后东亚飞蝗体温测定5.3 讨论5.3.1 气候环境与蝗虫体温的关系5.3.2 田间喷洒绿僵菌后对蝗虫体温调节的影响5.3.3 龄期与体温调节的关系5.3.4 本试验存在的不足和展望第六章 体温调节对东亚飞蝗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6.1 材料与方法6.1.1 供试菌株与蝗虫6.1.2 体温调节对细胞免疫反应的影响6.1.2.1 血淋巴制备6.1.2.2 血细胞和绿僵菌孢子动力学6.1.2.3 荧光异硫氰酸盐(FITC)硅珠粒示踪法观察血细胞吞噬反应6.1.3 体温调节对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6.1.3.1 血清样本制备6.1.3.2 血清蛋白质浓度测定6.1.3.3 酚氧化酶(PO)活性测定6.1.4 数据统计分析6.2 结果与分析6.2.1 血细胞和绿僵菌孢子动力学6.2.2 荧光异硫氰酸盐(FITC)硅珠粒示踪法观察血细胞吞噬反应6.2.3 体温调节对酚氧化酶活力的影响6.3 讨论第七章 全文结论7.1 主要创新性结论7.2 亟待开展的工作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介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蝗虫的识别与防治[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05)
- [2].明清蝗虫知识与蝗灾防治技术研究[J]. 中国农史 2019(06)
- [3].草地蝗虫发生原因及可持续管理技术[J]. 畜牧业环境 2020(06)
- [4].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发布沙漠蝗虫和国内蝗虫防控方案[J]. 农药市场信息 2020(08)
- [5].蝗虫为何爱聚群[J]. 新农村 2020(10)
- [6].沙漠蝗虫发生动态与防治进展[J].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2020(05)
- [7].以蝗虫之眼看世界[J]. 看世界 2020(06)
- [8].非洲数百万农民的生存正面临蝗虫的威胁[J]. 中学生英语 2020(15)
- [9].蝗虫日记:飞“蝗”腾达之旅[J]. 当代学生 2020(07)
- [10].沙漠蝗虫来袭[J]. 大自然探索 2020(05)
- [11].杀灭蝗虫有哪些办法[J]. 小学生导读 2020(06)
- [12].蝗虫爱聚群关键要素找到[J]. 科学大观园 2020(17)
- [13].《蝗虫》[J]. 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 2020(03)
- [14].为什么蝗虫成群活动[J].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20(Z2)
- [15].蝗虫侵袭[J]. 看世界 2020(13)
- [16].蝗虫[J]. 幼儿教育 2017(29)
- [17].蜻蜓和蝗虫[J]. 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 2018(07)
- [18].抬猛将[J]. 风景名胜 2018(02)
- [19].《中国蝗虫学史》出版价值浅析[J]. 报刊荟萃 2018(10)
- [20].蝗虫[J]. 班主任 2017(11)
- [21].蝗虫为什么总是“大军团”出动[J]. 小学生导读 2014(Z2)
- [22].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J]. 百科知识 2012(03)
- [23].蝗虫为何总是集体行动[J]. 课外语文(初中) 2012(05)
- [24].虫虫攻略之“蝗虫”[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2(13)
- [25].虫虫攻略之“蝗虫”[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2(15)
- [26].请把蝗虫押回来[J]. 小学生导读 2009(12)
- [27].蝗虫[J]. 扬子江诗刊 2010(03)
- [28].“神虫”蝗虫[J]. 百科知识 2010(13)
- [29].囧版三国之恐怖蝗虫[J]. 数学大王(3-6年级适用) 2011(04)
- [30].靠肚子呼吸的蝗虫[J]. 科学课 2008(01)
标签:东亚飞蝗论文; 绿僵菌论文; 体温调节论文; 免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