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黄色葡萄球菌脂磷壁酸纯化及其抗肿瘤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瑶[1](2021)在《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壳是花生产业的一种丰富而廉价的副产品,富含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花生壳主要作为饲料或者燃料,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以及环境污染,因此对花生壳中黄酮类化合物的高附加值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花生壳提取物具有抗菌作用已被证实,但抗菌的基础物质及抗菌机理尚未清楚,导致其作为食品天然防腐剂或医学抗菌素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本论文在确定花生壳提取物中主要抗菌物质基础上,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明了其对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的抗菌活性和机理,为花生壳提取物开发成天然食品防腐剂以及新型医学抗菌素提供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花生壳提取物中主要抗菌物质的确定。采用乙醇回流提取、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液液萃取,滤纸片法等抗菌活性跟踪检测,结果表明花生壳中主要抗菌组分在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一步通过液质联用分析成分,表明主要物质为木犀草素,木犀草素的含量为17.87%。2、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影响。采用肉汤稀释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木犀草素对指示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研究木犀草素对指示菌生长曲线和致死曲线的影响;采用电子显微镜法观察木犀草素对指示菌细胞壁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采用SDS-PAGE凝胶电泳探究木犀草素对指示菌胞内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对指示菌的MIC为0.80 mg/m L,MBC为6.40 mg/m L,对指示菌的抗菌活性与其含量成正比,会使菌株生长曲线延滞期延长、最大比生长速率降低、最大活菌数减少以及死亡速率加快,也使得指示菌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抑制菌株的生长甚至死亡。3、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生物被膜的影响。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研究木犀草素对指示菌生物被膜形成抑制作用和清除作用,软平板法探究对指示菌泳动能力的影响,刚果红染色法研究对指示菌多糖细胞间黏附素(PIA)合成能力的影响,采用酶标仪检测对指示菌胞外DNA(e DNA)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木犀草素能够抑制指示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和具有清除成熟生物被膜作用,能够抑制菌株泳动能力和PIA合成能力,木犀草素作用后可抑制指示菌的e DNA释放。4、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RNA-seq技术研究木犀草素对指示菌基因表达的影响,对比研究经过木犀草素处理前后指示菌差异基因表达的变化,对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筛选、功能注释和分类。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处理前后指示菌差异基因总数为988个,其中501个表达上调基因,487个表达下调基因,GO功能分析差异基因注释到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和细胞组分3大基本功能,COG功能注释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指示菌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合成过程中,KEGG代谢途径分析得到差异基因共归到91条代谢通路中。进一步分类分析差异表达基因,表明木犀草素通过多个途经影响指示菌生长,能够抑制菌株与细胞壁、双组分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使得菌株细胞壁受损;能够抑制菌株与细胞膜、ABC转运系统相关基因表达,使得菌株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得膜上大分子物质无法合成;能够诱导菌株与DNA复制修复、核糖体相关的基因表达,使得菌株产生耐药性;能够抑制菌株与粘附性相关基因表达,使得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抑制,无法粘附于宿主。本研究确定了花生壳中主要抗菌物质为木犀草素,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初步阐明了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的抗菌机理,为进一步开发花生壳提取物作为食品天然防腐剂或医学抗菌素奠定理论基础。
李兆双[2](2020)在《硅橡胶表面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构建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硅橡胶作为一种常用高分子材料,具备耐高温、耐老化、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对人体组织无毒等优点,因此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用植入物材料领域。但是生物医用硅橡胶材料使用过程中与人体组织内部直接接触,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入侵,极易引发炎症感染。而利用杀菌剂在生物医用硅橡胶材料表面构建抗菌涂层,可以有效地减少此类炎症感染现象的产生。松香是由多种树脂酸异构体组成的混合物,利用松香树脂酸特有的氢化菲环结构以及易于化学改性的双键和羧基官能团,进行化学修饰改造制备得到的马来海松酸季铵盐杀菌剂(MPA-N+)不仅展现出高效的杀菌性能,同时对于正常人体细胞无毒副作用产生,兼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将其作为杀菌剂开发抗菌涂层具有十足的开发潜力。本文以马来海松酸季铵盐(MPA-N+)为杀菌剂,硅橡胶(PDMS)为生物医用植入物基材,首先将马来海松酸季铵盐(MPA-N+)化学接枝于硅橡胶材料表面,构建马来海松酸季铵盐抗菌涂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抗菌涂层的防污性能,将马来海松酸季铵盐杀菌剂与两性离子化合物、聚乙二醇和乙烯基吡咯烷酮等亲水化合物结合,通过物理沉积和不同类型的化学接枝方式在硅橡胶材料表面构建双功能抗菌涂层,并评估其抗菌性能、防污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体内抗炎症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马来海松酸季铵盐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以马来海松酸季铵盐(MPA-N+)为杀菌剂,通过将其化学接枝于硅橡胶材料表面,构建抗菌涂层。涂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展现出高效的杀菌性能,菌落指数降低值分别为3.94,1.49和1.35,并且在PBS溶液中可以稳定保持抗菌性能达6天。此外涂层可以有效的抑制致病菌体在表面成膜生长达5天。针对涂层的生物相容性也进行了评估,涂层对于血红细胞的溶血性为1.45%,无显着的溶血性产生。对于正常人体细胞无毒副作用产生,细胞可以在涂层表面正常生长,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多巴胺-两性离子-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构建及性能研究。以可聚合松香季铵盐(GMA-MPA-N+)为杀菌剂,两性离子化合物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为防污单体,同时引入多巴胺进行共聚反应合成涂层聚合物,并将涂层聚合物沉积于硅橡胶材料表面,构建抗菌涂层。抗菌涂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展现出高效的杀菌性能,杀菌率分别为90.12%、92.02%和88.41%。同时涂层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菌体在材料表面的成膜生长达5天,具有良好的抗菌体成膜性能。牛血清蛋白、溶菌酶和纤维蛋白原在涂层的附着量分别下降84.88%、75.41%和78.69%,血小板在涂层表面的附着量下降74.79%,展现出优异的防污性能。涂层对于血红细胞的溶血性仅为1.73%,无显着的溶血现象产生。同时,涂层对于正常人体细胞无毒副作用产生,具有良好得生物相容性。通过小鼠皮下组织的植入物感染模型实验测定了涂层的体内抗感染性能,结果表明,涂层在小鼠体内仍保持着高效的杀菌性能,有效地抑制了炎症现象的产生。3.聚乙二醇-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构建及性能研究。以松香季铵盐(MPA-N+)为杀菌剂,通过化学修饰改造引入不同链长的烯丙基聚乙二醇(APEG),合成兼具杀菌和防污的双功能涂层单体化合物(APEG-MPA-N+)。采用等离子引发和紫外光条件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应,将单体化合物高效接枝于硅橡胶材料表面,构建兼具杀菌和防污的双功能抗菌涂层。抗菌涂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展现出高效的杀菌性能,菌落指数降落值为1.77,0.86和0.84,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菌体在材料表面的成膜生长。三种受试蛋白质(牛血清蛋白、溶菌酶和纤维蛋白原)在抗菌涂层的表面吸附量均下降。血小板在涂层表面的吸附量也下降94.65%,展现出优异的防污性能。涂层针对血红细胞的溶血性仅为1.60%,无显着得溶血现象产生,对于正常人体细胞也无显着的毒副作用产生,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小鼠皮下组织的植入物感染模型实验测定涂层的体内抗感染性能,结果表明,涂层在小鼠体内仍保持着高效的杀菌性能,有效地抑制了炎症现象的产生。4.聚乙烯吡咯烷酮-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构建及性能研究。选取可聚合松香季铵盐(GMA-MPA-N+)为杀菌剂,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防污单体化合物,通过表面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反应在硅橡胶材料表面构建兼具杀菌和防污的双功能抗菌涂层。涂层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效杀菌性能,菌落指数降低值为1.35、1.29和1.02。同时涂层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菌体在材料表面的成膜生长达21天。三种受试蛋白质(牛血清蛋白、溶菌酶和纤维蛋白原)在抗菌涂层得表面得吸附量分别下降63.86%、51.04%和64.69%。血小板在涂层附着量也降低74.79%,展现出优良的防污性能。涂层针对血红细胞的溶血性仅为1.69%,无显着得溶血现象产生,对于正常人体细胞也无显着的毒副作用产生,展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通过小鼠皮下组织的植入物感染模型实验测定了涂层的体内抗感染性能,结果表明,涂层在小鼠体内仍保持着高效的杀菌性能,有效地抑制了炎症现象的产生。
孙玉环[3](2019)在《新型生物纳米杂化材料的构建及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生物纳米杂化材料的发展,它既包含了生物材料的生物兼容性、特异性识别和高效催化的性质,也包含了纳米材料独特的电子、光学、磁学和催化性质。基于这些多样化的优异性质,生物纳米杂化材料被广泛研究并用于生物领域,包括生物传感和小分子检测、致病菌的检测和治疗、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生物催化反应等。本论文主要通过利用几种生物分子的特殊性能与多功能纳米材料相结合,构建针对不同疾病的诊疗体系。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非共价的静电吸引作用,将带正电的季胺化的磁纳米粒子与单链DNA结合,构建了基于DNA放大检测试验的简单灵敏的致病菌检测体系。在存在带有大量负电荷的致病细菌时,DNA可以被竞争性地从纳米粒子表面置换到溶液中,经过简单的磁分离之后,将释放的DNA转移至试管中,进行下一步的Exo Ⅲ辅助的DNA放大分析试验,由此将致病菌的检测转化成DNA的高灵敏度的检测。2.通过共价修饰的方式,将壳聚糖修饰到金属有机框架的纳米粒子表面,再结合纤维素纸,构建了耐性可见的创可贴用于检测和选择性治疗细菌感染。创可贴的颜色指示细菌感染(黄色)和耐药性(红色)。PCN-224的多孔结构和优异的光动力性质有利于药物装载和杀伤耐药菌,而壳聚糖用于引诱带负电的细菌并实现酸响应性的药物释放。基于颜色,我们分别对敏感型菌株和耐性菌株进行基于化学治疗或光动力治疗。3.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将透明质酸包裹到中空氮化碳球上,构建了群体感应抑制和光动力疗法联合的体内抗被膜策略。中空球提供了药物传递的能力,确保了群落感应抑制剂和抗生素能够依次释放;氮化碳球的光动力学性质有利于破除被膜成分、杀伤细菌,并与化学疗法协同抗菌;而透明质酸赋予该杂化材料靶向细菌的能力,保证了生物安全性和治疗的靶向性,有助于将该生物-纳米杂化体系应用到活体的抗被膜治疗中。4.通过共价修饰的方式,将与端粒DNA互补的C-DNA、靶向细胞核受体的配体分子和具有类核酶活性的Ce复合物修饰到上转换纳米粒子表面,构建了一个端粒G-悬端特异性的DNA纳米水解酶。它不仅可以在近红外光照射下被实时追踪,而且可以精确的水解端粒DNA,引起细胞的衰老和凋亡。5.通过共价修饰的方式,将不同性质的手性氨基酸分别修饰到纳米氧化铈(CeNPs)表面,构建手性纳米酶。本章中,我们选择了 3,4-二羟苯丙氨酸(DOPA)对映体作为手性催化的底物。通过详细的动力学研究,发现苯丙氨酸修饰的CeNPs对于DOPA的氧化反应表现最佳,并且对其对映体具有优异的立体选择性。
胡曦[4](2018)在《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及其提取物对斜带石斑鱼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分离自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肠道的有益菌——短小芽孢杆菌SE5为研究对象,提取了短小芽孢杆菌SE5的细胞壁组分(全细胞壁、完整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蛋白),探究这几种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组分(全细胞壁、完整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蛋白)的提取及鉴定短小芽孢杆菌SE5肽聚糖的提取采用10%TCA悬浮菌体沸水浴1 h,再经氯仿-甲醇脱脂和胰蛋白酶消化,冻干。提取的肽聚糖呈浅黄褐色固体,且不溶于水,得率为16.83%,经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溶菌酶溶解分析确定提取物为完整肽聚糖,其中总糖含量为40.18%,氨基葡萄糖含量为36.87%,蛋白含量为48.10%,基本保留了菌体的氨基酸种类且分子量在10 k Da左右。脂磷壁酸的提取采用正丁醇与水混合浸提,再过辛基琼脂糖CL-4B柱层析,收集含磷高峰洗脱液,冻干。提取的脂磷壁酸呈黄色固体,易溶于水,得率为5.31%,经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提取物具有磷酸甘油、酰胺和糖基等脂磷壁酸特征性基团。全细胞壁提取采用裂解液悬浮并在冰浴下超声破碎,离心取沉淀,冻干。全细胞壁得率为62.71%,总糖含量为41.36%,氨基葡萄糖含量为13.61%,蛋白含量为40.07%,其氨基酸种类基本与菌体保持一致。细胞壁蛋白的提取经裂解液悬浮并超声破碎,离心取上清液透析48 h,冻干。细胞壁蛋白得率为13.29%,蛋白含量为89.4%,分子量集中在10-15kDa范围内,还有一条在35 kDa左右。2、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血清免疫酶活性和头肾相关免疫基因的表达的影响选取840尾均重为(7.85±0.21)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7个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以豆粕、鱼粉、鱼油和面粉为主要原料,配制基础饲料,实验组在每克基础饲料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108 cfu活性、热灭活芽孢杆菌SE5或相同数量菌体提取的细胞壁组分(全细胞壁、完整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蛋白),进行为期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均能显着提高鱼的末均重、增重率和特定增长率(P<0.05),且肽聚糖组增重效果最好;肽聚糖组饲料系数最低,且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蛋白质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的脂肪酶、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ACP、AKP和T-SOD活性以及补体C3和IgM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的头肾TLR2、NOD2、IL-8、IgM、Hepcidin-1、Epinecidin-1和β-defensin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肽聚糖和脂磷壁酸均可以提高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提升肝脏消化酶以及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3、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菌群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章节主要研究细胞壁及其组分对石斑鱼肠道形态、菌群以及肠道免疫基因,如Toll样受体TLR1、TLR2、TLR3和TLR5,NOD2蛋白,接头分子MyD88,细胞因子IL-8,抗菌肽Hepcidin-1、β-defensin和Epinecidin-1,效应分子IgM、C-type Lectin和热激活蛋白HSP90等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活菌组、蛋白组、脂磷壁酸组、肽聚糖组和细胞壁组的前肠皱襞高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前肠肌层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肽聚糖组和脂磷壁酸组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饲喂肽聚糖、脂磷壁酸和细胞壁后石斑鱼肠道芽孢杆菌纲和乳酸杆菌属细菌丰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弧菌属细菌丰度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短小芽孢杆菌SE5细胞壁及其重要组分——脂磷壁酸和肽聚糖均能调节石斑鱼肠道菌群平衡。脂磷壁酸组和肽聚糖组的TLR1、TLR2、TLR3、TLR5、NOD2、MyD88、IL-8、Hepcidin-1、Epinecidin-1、β-defensin、IgM和C-type Lectin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短小芽孢杆菌SE5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能被石斑鱼肠道Toll样受体和NOD2受体识别,介导下游信号通路引起抗菌肽和IgM等效应分子表达,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罗文杰[5](2018)在《抗菌肽temporin抗肿瘤活性及Lc-NK-lysin-1a抗菌抗氧化活性》文中研究说明根据2017年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与2012年相比,癌症新发人数继续上升,从358万增加到368万,增幅3%;同年,世界新发病例约1409万,中国新发癌症病例占世界的1/4。目前针对癌症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往往会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随着治疗的深入,也有可能出现多重耐药的肿瘤细胞,这些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急需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s,AMPs)是哺乳动物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成员,最初发现其对细菌具有抑制作用,随后发现其也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目前已经报道的抗菌肽有2950多种,其中有210多种具有抗肿瘤活性,这些多肽也被称为抗癌肽(anticancerpeptides,ACPs)。temporin-GHa 和 temporin-GHb 是海南沼蛙(Rana guentheri)皮肤抗菌肽,Lc-NKlysin-1a 为来自于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抗菌肽 Lc-NKlysin-1的人工合成抗菌肽。本研究对三种抗菌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研究。通过固相合成法,合成抗菌肽 temporin-GHa 和 temporin-GHb、及 Lc-NK-lysin-1a,经分离纯化,获得纯度大于95%的抗菌肽。通过圆二色谱分析抗菌肽temporin-GHa和temporin-GHb在不同溶液中的二级结构。发现抗菌肽在生理盐水中呈不规则结构,在30 mM SDS和50%的TFE溶液中,抗菌肽结构发生改变呈现α-螺旋结构。通过 MTT 方法检测抗菌肽 temporin-GHa 和 temporin-GHb,及 Lc-NK-lysin-1a对5种肿瘤细胞: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人肝癌细胞系HepG 2、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小鼠胶质瘤细胞GL261的抗肿瘤活性,其中temporin-GHb抗肿瘤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39.91 μM、46.53 μM、38.01 μM、31.59 μM 和 39.21 μM,抗菌肽 temporin-GHa 活性较弱,Lc-NK-lysin-1a几乎无抗肿瘤活性。抗菌肽temporin-GHb的抗肿瘤活性具有选择性,对正常细胞人胚肾细胞系293FT具有较小的毒性,在浓度为67.81 μM时,细胞存活率达到92.33%。通过伤口划痕实验,分析抗菌肽temporin-GHa和temporin-GHb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迁移的影响,结果显示,抗菌肽temporin-GHb对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16.95和33.91 μM时处理24 h后,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6.38%和93.19%,而用相同浓度抗菌肽temporin-GHa处理细胞时,不能抑制细胞迁移。用抗菌肽temporin-GHb处理MDA-MB-231细胞后,通过对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DNA变化和细胞膜磷脂酰丝氨酸变化进行分析,发现temporin-GHb能够诱导MDA-MB-231细胞发生凋亡,在33.91 μM处理细胞15 h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达到34.37%。抗菌肽temporin-GHb能使细胞内的活性氧水平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从而破坏线粒体的生理功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抗菌肽temporin-GHb能够促进细胞内的bax和caspase-3基因表达,抑制bcl-2基因表达。而抗菌肽Lc-NK-lysin-1a无抗肿瘤活性,通过琼脂板扩散实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发现Lc-NK-lysin-1a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抑制活性最好,其MIC值为11.45~22.91 μM,其抗菌活性具有浓度依赖性。通过电镜观察,发现Lc-NK-lysin-1a能够破坏细菌胞膜,细胞膜发生褶皱、坍塌、形成穿孔,并使细胞的内容物外流,从而使细菌死亡。Lc-NK-lysin-1a浓度为1.47 mM时,能够清除66.79%的DPPH自由基。通过MTT实验发现Lc-NKlysin-1a在0.73~73.33μ 时对H202诱导的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通过不同因素(温度、酸碱度、加热时间等)对抗菌肽进行处理后,发现其抗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本研究为抗菌肽在抗肿瘤、抗菌及抗氧化等药物前导分子研究及相关产品开发中提供参考。
郭旭光[6](2018)在《PavA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在肺炎链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肺炎链球菌粘附和毒力因子 A(Pneumococcal adherence and virulence factor A,PavA)是肺炎链球菌早期感染过程中关键的毒力因子,但PavA与人肺泡上皮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目的阐明肺炎链球菌感染肺泡上皮细胞过程中PavA蛋白发挥的作用,并证明肺炎链球菌PavA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为研制针对PavA蛋白的疫苗和开发抑制性药物奠定研究基础。本研究拟通过原核表达PavA及其突变蛋白,利用RNAi的方法分别构建Atg5和AMPK表达下调的细胞模型,来阐明肺炎链球菌感染肺泡上皮细胞过程中PavA蛋白发挥的作用,并证明肺炎链球菌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方法原核表达PavA蛋白及其突变蛋白truncated-PavA,观察PavA蛋白、truncated-PavA蛋白能否激活肺泡上皮细胞AMPK信号通路,明确PavA是否激活AMPK信号通路。用AMPK激动剂AICAR和抑制剂Compound C作用于A549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方法分别在基因及蛋白水平检测A549细胞自噬水平的变化;构建siAMPK病毒瞬时转染A549细胞株,观察AMPK沉默后对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明确AMPK是否通过抑制mTOR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用RNA干扰技术构建自噬表达低下的A549细胞株;检测肺炎链球菌在感染A549细胞后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的表达情况;探讨肺泡上皮细胞自噬体对PavA介导的肺炎链球菌感染作用机制。结果本文利用人工合成编码PavA蛋白的基因及其突变基因truncated-PavA的DNA片段,克隆至pGEX-4T-1载体,经IPTG诱导,成功表达了 PavA蛋白及truncated-PavA蛋白。表达的融合蛋白带有GST标签,便于进一步的亲和纯化。并且融合蛋白还带有凝血酶专一性切割位点,可将融合蛋白中目的蛋白与非目的蛋白分离。成功的构建了 pLVX-shRNA2-Atg5质粒,经测序鉴定序列完全正确。用以上重组质粒构建了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g5缺陷细胞株,经Western blot验证了构建质粒的有效性。该质粒瞬时转染A549细胞能明显降低Atg5在A549细胞内的表达。成功的构建了 pLVX-shRNA2-AMPK质粒,经测序鉴定序列完全正确。用以上重组质粒构建了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tg5缺陷细胞株,经Western blot验证了构建质粒的有效性。该质粒瞬时转染A549细胞能明显降低AMPK在A549细胞内的表达。通过PavA蛋白与A549细胞的相互作用,证明了 PavA可以激活AMPK信号通路,而truncated-PavA并不能激活AMPK。AMPK可通过抑制mTOR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PavA作用于A549细胞,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增加,而PavA作用于Atg5基因沉默的A549细胞,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有所减少,说明PavA蛋白可通过自噬途径引起细胞凋亡和坏死。结论肺炎链球菌PavA可以激活AMPK信号通路,AMPK可通过抑制mTOR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PavA通过AMPK/mTOR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
田忠[7](2017)在《黑水虻抗菌肽分离纯化及活性成分对CNE2细胞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黑水虻幼虫血淋巴中分离纯化抗菌肽,筛选抗菌肽活性组分。探讨黑水虻抗菌肽活性组分对鼻咽癌(CNE2)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为挖掘黑水虻抗菌肽医药研发价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刺诱导,提取抗菌肽粗提物,利用Tricine-SDSPAGE电泳检测诱导后黑水虻幼虫血淋巴中小分子抗菌肽的存在,药敏纸片法检测抗菌肽粗提物的抑菌效果;利用RP-HPLC法对抗菌肽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并收集各纯化峰对应组分,测定各纯化峰对应组分的抑菌效果,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单一组分,并测定活性组分的MIC值。(2)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分对CNE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筛选出抑癌活性组分,采用RP-HPLC法检测抑癌活性组分的纯度。(3)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抑癌活性组分对CNE2细胞形态的影响;FCM法检测抑癌活性组分对CNE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抑癌活性组分对CNE2细胞迁移的影响。(4)RT-PCR法检测抑癌活性组分对CNE2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抑癌活性组分对CNE2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通过Tricine-SDS-PAGE电泳及RP-HPLC法分离纯化得到黑水虻抗菌肽3个组分(HI-1、HI-2、HI-3),药敏纸片法检测结果表明,仅组分HI-3(以下称抗菌肽HI-3)有抑菌活性,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均有抑菌活性,MIC分别为80μg/ml、160μg/ml、80μg/ml、80μg/ml。(2)抗菌肽HI-3可有效抑制CNE2细胞体外增殖,抑制率达到40.56±6.80%,与HI-1(4.38±0.33%)和HI-2(4.16±0.14%)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肽HI-3对HUV-C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抑制率仅为4.65±1.45%,通过RP-HPLC分析抗菌肽HI-3的纯度为96.1%。(3)抗菌肽HI-3可增加CNE2细胞膜通透性,当浓度为160μg/ml时可观察到CNE2细胞有典型的凋亡现象,早期凋亡率可达27.59±1.14%;但抗菌肽HI-3未改变HUV-C细胞膜通透性,早期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肽HI-3可降低CNE2细胞的迁移能力,HI-3处理组在12h、24h和48h的迁移率分别为24.43±0.47%、61.51±0.04%和80±1.46%,与相同时段的阴性对照组相比较,迁移率显着降低(P<0.05)。(4)抗菌肽HI-3处理组端粒酶活性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h TERT基因表达量及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降低(P<0.05)。结论:(1)黑水虻幼虫可经金黄色葡萄球菌针刺诱导在其血淋巴中产生具有抑菌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物质(HI-3),其对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抗菌肽HI-3可有效抑制CNE2细胞的体外增殖,诱导其发生凋亡并降低其迁移力,但对正常细胞HUV-C无显着影响;(3)抗菌肽HI-3可抑制CNE2细胞内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的表达,下调端粒酶活性,发挥其抑制CNE2细胞增殖和诱导CNE2细胞凋亡的作用。
裴志花[8](2016)在《新型家蝇抗菌肽基因MDAP-2的表达、生物学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疾病防治、卫生保健品及动物饲料等方面的不规范使用,导致一些抗药的超级细菌、病毒不断涌现,抗生素的使用效果逐年下降,给疾病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寻找新型、安全、高效的抗菌制剂代替传统的抗生素,已成为当前甚至未来几十年国内外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抗菌肽是生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具有较强抗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慢病毒乃至肿瘤细胞活性的小分子多肽,以具有较低免疫原性、抗菌谱广、毒副作用小和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而着称,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家蝇幼虫体内外常携带多种病原菌,并能向人、家畜和家禽传播多种疾病,而本身却很少发病,即使在高密度、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条件下,也极少出现集体发病的现象,其独特的抗病能力与其体内产生的多种抗菌肽有关。家蝇抗菌肽种类多、抗菌谱广、抗菌作用独特,具有传统抗菌药物无可比拟的优点,因此,家蝇抗菌肽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抗菌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部分代替抗生素,并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蔓延。本研究在以鸡源沙门氏菌诱导家蝇幼虫构建的抑制性消减文库(SSH)的基础上,采用RACE技术获得了一条大小为198bp的抗菌肽基因,命名为MDAP-2,并对该基因进行了克隆和生物学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其结构独特,与Genbank中收录的所有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均无同源性,推断其可能是一个新的基因,基因序列已上传Genbank,登录号为KJ787648。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显示:MDAP-2的分子量为7.785Kda;理论等电点为10.61;亲水性较强,最大值达2.811;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为了进一步确定MDAP-2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将该基因与载体pET-32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表达,然后采用镍亲和层析柱对其表达产物进行了纯化,并对纯化产物的抗菌活性进行检测,发现MDAP-2对临床分离的部分G-菌(猪源大肠杆菌、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株、牛巴氏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鸡源沙门氏菌的抑菌环直径可达25mm,但对受检的G+菌无抑制作用,该特性与以往发现的抗菌肽有所不同,结合其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的独特性,推测其可能是一个新的家蝇抗菌肽,并存在特殊的生物学活性和杀菌机制。为了研究MDAP-2的生物学活性,本研究采用圆二光谱技术对其在溶液中的二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并检测了其对家兔红细胞的溶血性、在Babl/c小鼠体内的生物安全性进行检测。二级结构检测结果显示,抗菌肽MDAP-2在5mM PBS溶液中(模拟水环境)和含有50%TFE及30mM SDS的PBS溶液中(模拟细胞膜结构)均在190nm和200nm处有很强的正吸收峰,在208nm、222nm处有很强的负吸收峰,表明MDAP-2二级结构中以α-螺旋为主,并存在少量β–折叠结构,与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基本吻合。体外溶血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当抗菌肽MDAP-2浓度达到1600μg/ml时,溶血率仅为6.6%,低于文献报道中的猪乳铁蛋白肽LFP-20(256μg/ml)和八肽菌素(320μg/ml),由此可见MDAP-2具有较低的体外溶血活性,对哺乳动物细胞毒性很低。采用小鼠尾静脉单次给药的方法检测了抗菌肽MDAP-2对小鼠的急性毒性,LD50为37.564 mg/kg,95%的可信限为34.537和42.813mg/kg,其毒性低于报道中的多种抗菌肽,表明抗菌肽MDAP-2对小鼠具有较低的毒性。为了研究MDAP-2的抗菌机制,本研究采用荧光探针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及流式细胞术等试验方法研究了抗菌肽MDAP-2对鸡沙门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对细菌微观结构的影响,对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完整性的影响,对细菌细胞质膜的去极化能力及其DNA结合能力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MDAP-2对鸡沙门氏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MDAP-2浓度为0.24mM时即能杀灭细菌;透射电镜图片显示,MDAP-2能使鸡沙门氏菌的细胞膜严重变形、破损,内容物外泄,导致细菌死亡;β-半乳糖苷酶检测试验结果显示,MDAP-2能够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把β-半乳糖苷酶释放到细胞外,分解ONPG,使得反应体系中A405nm的OD值升高;采用DiBAC4(3)膜电位敏感性探针对抗菌肽作用过的鸡沙门菌细胞进行染色,于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其荧光强度变化,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可达35.9%,可见MDAP-2可使细菌细胞质膜去极化,导致细菌膜内外电势差增加,进而导致细菌死亡;采用PI对抗菌肽MDAP-2作用过的鸡沙门菌细胞进行染色,于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其荧光强度变化,结果显示抗菌肽处理组的细菌细胞内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可达66.5%。说明抗菌肽MDAP-2能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细胞内离子外流,水分子内流,导致细菌死亡;MDAP-2能够抑制质粒DNA的电泳迁移率,使电泳速度变慢,证明抗菌肽MDAP-2具有DNA结合能力,可能通过进入细菌细胞内,阻碍DNA复制来发挥抗菌作用。
刁明明[9](2016)在《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的研究》文中提出甘油糖酯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化妆品、生物制药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有研究报道表明甘油糖酯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但对于其具体的抑菌模式和作用方式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在实验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酶法催化合成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研究其对以食品中常见腐败菌的抑菌活性和稳定性,探究其抑菌的具体作用机制。主要结果描述如下:1.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抑菌活性和稳定性的测定。采用打孔法研究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食品中常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抑菌效果;采用倍比稀释法测定其对几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光电比浊法研究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稳定性和抑菌时效。结果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黄曲霉、黑曲霉和酿酒酵母等真菌的抑制效果不明显或无抑制性。其中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荧光假单胞菌的MIC为0.078 mg/mL,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156 mg/mL。单月桂酸甘油酯对pH值、温度和紫外照射有较强的抑菌稳定性,但对NaCL盐不稳定,这可能是因为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主要特性就是耐酸、热及离子强度、低毒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时效好于对大肠杆菌的效果,36 h内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率几乎保持在100%不变。随着时间的增加,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大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的抑菌率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大肠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酶系降解了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解除其对细胞的生理代谢的干扰的结果。2.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细胞壁、膜的作用机制。以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菌株,采用生长曲线法测定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生长的影响;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其对细菌细胞壁通透性、膜通透性和胞内大分子物质泄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能在延至期或对数期初期抑制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使其不能达到正常的生长高峰。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能破坏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使菌体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胞内具有紫外吸收的大分子物质外泄,影响细菌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活动,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并且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菌体细胞膜的作用强度还与其浓度大小有关。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还能使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改变,表面形成明显的褶皱,菌体边缘模糊,细胞壁和细胞膜裂解、模糊甚至完全消失,部分菌体变形。3.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代谢活力、DNA和蛋白质的影响。以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实验菌株,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代谢活力和对细菌膜蛋白构象的影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观察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基因组DNA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如下: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进入细菌细胞内后,能抑制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代谢活力,使代谢生成的活化氢离子减少,且抑制作用强度随物质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这可能是因为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破坏了细菌细胞完整的结构,使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的离子、核酸类及蛋白等物质发生泄漏,致使细胞代谢紊乱,从而使其代谢活力受到了抑制。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不仅对菌体基因组DNA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使DNA发生不同程度的断裂,造成DNA的损伤,而且能影响菌体DNA的合成,使DNA的含量减少。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细胞膜上的氨基酸残基具有淬灭作用,荧光强度下降,改变菌体细胞膜蛋白质的构象。SDS-PAGE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蜡样芽孢杆菌蛋白质的合成有一定的影响,不能使大肠杆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完全受阻。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初步研究了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机理。研究发现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的抑制作用并不是单独的方式,它包括一系列的过程,其中细胞壁和细胞膜是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重要靶点。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通过改变膜蛋白构象,破坏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胞内大分子物质外泄,进入细胞内后,使细胞代谢絮乱,破坏菌体DNA的结构,造成DNA的损伤,影响菌体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最终造成细菌死亡。
付丹[10](2015)在《卵粘蛋白抑菌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卵粘蛋白(ovomucin)是禽蛋蛋清中的一种高分子量硫酸酯糖蛋白,占蛋清蛋白质2%4%。生物体内粘蛋白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蛋清中卵粘蛋白与生物体内粘蛋白有同源性,作为粘蛋白家族的一员,现有关卵粘蛋白抑菌活性的报道并不多见,本文以鸡蛋中的卵粘蛋白为研究对象,以禽蛋中常见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及致龋齿的变异链球菌为实验菌种,探究卵粘蛋白对这些微生物的抑菌活性,并进一步研究其抑菌机理。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采用聚乙二醇(PEG)与Mg Cl2等电点盐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鸡蛋蛋清中卵粘蛋白进行提取,探讨PEG提取卵粘蛋白的最佳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首先采用蛋清与水体积比为1:2、PEG分子量为8000、浓度2%(质量比)将蛋清中的卵粘蛋白沉淀下来;再经0.05mol/L Mg Cl2等电点沉淀进一步除去杂蛋白,制得粗品卵粘蛋白,SDS-PAGE电泳和凝胶过滤层析显示粗卵粘蛋白中主要的杂蛋白依次为卵转铁蛋白、卵白蛋白、卵类黏蛋白和少量溶菌酶,其纯度为87%左右,得率80%左右。通过卵粘蛋白的抑菌活性及其抑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卵粘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变异链球菌的MIC分别为62.5μg/m L、125μg/m L、1000μg/m L,出现明显的抑菌圈产生,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肠炎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差,无明显抑菌圈。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探讨温度、p H和金属离子对卵粘蛋白的抑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20℃、25℃和40℃温度时,低温(20℃和25℃)有利于卵粘蛋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此外,同一温度下蛋白质浓度越高其抑菌性能越好。卵粘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性随p H变化而有所不同,与中性p H为7,卵粘蛋白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抑菌性均有所增加。金属离子Na+、K+、Ca2+、Mg2+在0.05mol/L0.20mol/L浓度范围内对卵粘蛋白抑菌活性无显着性影响;Cu2+、Zn2+、Mn2+均在低浓度(0.05mol/L)时表现出增强卵粘蛋白抑菌活性的作用,高浓度下对抑菌性没有或只有微弱的促进作用。Fe3+仅在0.05mol/L时表现出增强抑菌活性。考察卵粘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卵粘蛋白对菌体生长起到延缓对数期或缩短稳定期的作用,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卵粘蛋白使菌体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膜损伤或者破坏。由此可见,卵粘蛋白通过对菌体细胞膜造成损害而发挥其抑菌活性。接着,为了解卵粘蛋白酶解产物的抑菌活性,以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水解卵粘蛋白,实验结果表明,4mg/m L卵粘蛋白经胃蛋白酶酶解和2mg/m L时经胰蛋白酶酶解所得酶解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57±0.41)mm、(11.41±0.24)mm,而三种蛋白酶酶解产物对腐生葡萄球菌、变异链球菌均无抑制作用。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卵粘蛋白经蛋白酶酶解形成多肽,小分子肽增加,酶解液在220nm左右的吸收峰相对较强。以胰蛋白酶为制备抑菌活性的酶解产物用酶进行酶解条件优化,表明在卵粘蛋白底物浓度为2mg/m L,胰蛋白酶酶用量[E]/[S]5%(质量比)、酶解时间4h、酶解温度45℃时卵粘蛋白酶解产物的抑菌活性最高。SDS-PAGE电泳和凝胶过滤层析显示,该酶解产物分子质量主要分布在10k Da至15k Da之间。胰蛋白酶酶解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动力曲线显示酶解产物通过增加菌体的适应期、缩短菌体生长的对数生长期起到抑菌作用。为揭示卵粘蛋白结构与抑菌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SDS、β-巯基乙醇及超声波处理裂解卵粘蛋白,再经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亚基,采用β-消除反应释放得到的卵粘蛋白O-糖链,研究亚基和糖链的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卵粘蛋白亚基和糖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变异链球菌无抑菌圈产生,推测亚基和糖链无明显的抑菌效果,同时通过测定菌体生长动力曲线进一步确认了该实验现象。由此实验表明卵粘蛋白解离后组分的抑菌活性急剧降低或消失。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脂磷壁酸纯化及其抗肿瘤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脂磷壁酸纯化及其抗肿瘤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 |
1.2 天然防腐剂的研究进展 |
1.2.1 植物源防腐剂 |
1.2.2 动物源防腐剂 |
1.2.3 微生物源防腐剂 |
1.3 花生壳概述 |
1.4 木犀草素概述及其生理活性作用 |
1.4.1 木犀草素概述 |
1.4.2 木犀草素的生理活性 |
1.4.2.1 抗菌作用 |
1.4.2.2 抗氧化作用 |
1.4.2.3 抗炎作用 |
1.4.2.4 抗癌作用 |
1.5 抗菌机理的研究进展 |
1.5.1 对菌体细胞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 |
1.5.2 对菌体生物被膜影响研究进展 |
1.5.3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抑菌机理研究中的作用 |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花生壳萃取物的制备及其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指示菌及预处理 |
2.1.2 材料 |
2.1.3 设备与仪器 |
2.1.4 试验方法 |
2.1.4.1 花生壳萃取物的制备 |
2.1.4.2 花生壳粗提物抗菌活性的追踪 |
2.1.4.3 乙酸乙酯萃取物成分的鉴定和定量 |
2.1.4.4 单体物质抗菌活性的追踪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萃取结果 |
2.2.2 各萃取物物对 ATCC 6538 抑菌圈直径的影响 |
2.2.3 各萃取物对ATCC6538生长曲线的影响 |
2.2.4 LC-MS分析 |
2.2.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6 单体物质对 ATCC 6538 抑菌圈直径的影响 |
2.2.7 单体物质对ATCC6538生长曲线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指示菌及预处理 |
3.1.2 材料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1.4.1 MIC和 MBC的测定 |
3.1.4.2 生长曲线及生长动力模型的建立 |
3.1.4.3 致死曲线的建立 |
3.1.4.4 木犀草素对ATCC6538细胞形态的观察 |
3.1.4.5 木犀草素对ATCC6538细胞膜通透性的观察 |
3.1.4.6 菌体胞内蛋白浓度的测定 |
3.1.4.7 电泳 |
3.1.4.8 染色及脱色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MIC和 MBC |
3.2.2 生长曲线及生长动力模型 |
3.2.3 致死曲线 |
3.2.4 对ATCC6538细胞形态的影响 |
3.2.5 对ATCC6538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2.6 对ATCC6538胞内蛋白表达影响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指示菌及预处理 |
4.1.2 材料 |
4.1.3 设备与仪器 |
4.1.4 对生物被膜形成抑制能力的测定 |
4.1.5 清除成熟生物被膜能力的测定 |
4.1.6 对生物被膜涌动能力的测定 |
4.1.7 对PIA合成能力的测定 |
4.1.8 对eDNA释放量的影响 |
4.1.9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对生物被膜的抑制 |
4.2.2 对成熟生物被膜的影响 |
4.2.3 对泳动能力的抑制 |
4.2.4 对PIA合成能力的影响 |
4.2.5 对eDNA释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转录组测序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样品处理 |
5.1.2 材料 |
5.1.3 设备与仪器 |
5.1.4 试验方法 |
5.1.4.1 细菌RNA的提取 |
5.1.4.2 总RNA质量及浓度检测 |
5.1.4.3 cDNA文库制备 |
5.1.4.4 信息分析流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总RNA样品质量检测 |
5.2.2 转录组数据质量控制与比对分析 |
5.2.3 CDS注释统计结果 |
5.2.4 CDS库比对与质量分析统计结果 |
5.2.5 随机性分析结果 |
5.2.6 转录组样本相关性分析 |
5.2.7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5.2.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5.2.8.1 表达差异统计 |
5.2.8.2 差异基因表达模式的聚类分析 |
5.2.8.3 差异基因GO功能分析结果 |
5.2.8.4 差异基因COG注释结果 |
5.2.8.5 差异基因KEGG注释结果 |
5.2.8.6 差异表达功能基因分类分析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硅橡胶表面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构建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污涂层改性 |
1.2.2 杀菌剂涂层改性 |
1.2.3 松香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2 马来海松酸季铵盐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马来海松酸季铵盐抗菌涂层的制备 |
2.2.4 杀菌性能测试 |
2.2.5 抗菌体成膜测试 |
2.2.6 溶血性测试 |
2.2.7 细胞毒性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材料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及润湿性 |
2.3.2 涂层杀菌性能 |
2.3.3 涂层抗菌膜生长性能 |
2.3.4 涂层溶血性及细胞毒性 |
2.4 本章小结 |
3 聚多巴胺-两性离子-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涂层化合物的合成及双功能涂层的构建 |
3.2.4 杀菌性能测试 |
3.2.5 抗菌体成膜测试 |
3.2.6 蛋白质吸附测试 |
3.2.7 血小板吸附测试 |
3.2.8 溶血性测试 |
3.2.9 细胞毒性测试 |
3.2.10 体内抗感染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及润湿性 |
3.3.2 涂层抗菌性能 |
3.3.3 涂层抗菌膜生长性能 |
3.3.4 涂层的防污性能 |
3.3.5 涂层的生物相容性 |
3.3.6 小鼠体内抗炎症 |
3.4 本章小结 |
4 聚乙二醇-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构建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单体化合物及双功能涂层的构建 |
4.2.4 杀菌性能测试 |
4.2.5 抗菌体成膜测试 |
4.2.6 蛋白质吸附测试 |
4.2.7 血小板吸附测试 |
4.2.8 溶血性测试 |
4.2.9 细胞毒性测试 |
4.2.10 体内抗感染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体化合物最小抑菌浓度 |
4.3.2 涂层润湿性,形貌和化学组成 |
4.3.3 涂层的抗菌,防污和抗生物膜性能 |
4.3.4 涂层的生物相容性 |
4.3.5 小鼠体内抗炎症 |
4.4 本章小结 |
5 聚乙烯吡咯烷酮-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的构建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仪器设备 |
5.2.3 单体化合物合成及双功能涂层的构建 |
5.2.4 杀菌性能测试 |
5.2.5 抗菌体成膜测试 |
5.2.6 蛋白质吸附测试 |
5.2.7 血小板吸附测试 |
5.2.8 溶血性测试 |
5.2.9 细胞毒性测试 |
5.2.10 体内抗感染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涂层润湿性,形貌和化学组成 |
5.3.2 涂层的杀菌性能 |
5.3.3 涂层的抗成膜性能 |
5.3.4 涂层的防污性能 |
5.3.5 涂层的生物相容性 |
5.3.6 小鼠体内抗炎症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3)新型生物纳米杂化材料的构建及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生物分子的独特性质 |
1.1.2 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 |
1.1.3 生物-纳米杂化材料的性质 |
1.2 生物-纳米杂化材料的合成 |
1.2.1 物理吸附 |
1.2.2 共价连接 |
1.2.3 特异性相互作用 |
1.2.4 生物化学和微生物体系 |
1.3 应用于检测和生物传感 |
1.3.1 传感金属离子及小分子 |
1.3.2 传感蛋白 |
1.3.3 传感核酸 |
1.3.4 传感病毒和细菌 |
1.4 应用于治疗 |
1.4.1 细菌感染治疗 |
1.4.2 抑制肿瘤生长 |
1.4.3 调控细胞行为 |
1.4.4 缓解老年痴呆症状 |
1.5 应用于催化反应 |
1.5.1 纳米酶反应 |
1.5.2 交叉偶联反应 |
1.5.3 加氢反应 |
1.5.4 还原反应 |
1.5.5 其他反应 |
第2章 构建简便灵敏的致病菌检测及治疗体系 |
2.1 基于DNA放大检测试验构建简单灵敏的致病菌检测体系 |
2.1.1 引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结果与讨论 |
2.1.4 本章小结 |
2.2 耐性可见的创可贴用于检测和选择性治疗细菌感染 |
2.2.1 引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结果与讨论 |
2.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治疗体内被膜感染:联合群体感应抑制和光动力疗法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 |
3.2.2 仪器与表征 |
3.2.3 纳米二氧化硅模板的制备 |
3.2.4 空心氮化碳纳米球(HCNS)的制备 |
3.2.5 两亲性聚合物透明质酸-脱氧胆酸(HA-DA)的制备 |
3.2.6 多药物负载和HA-DA包覆 |
3.2.7 响应透明质酸酶的多药物释放 |
3.2.8 细菌培养和PDT抗菌实验 |
3.2.9 细胞培养和细胞存活率 |
3.2.10 MRSA生物被膜的形成 |
3.2.11 被膜的分散与抑制 |
3.2.12 三维共聚焦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CLSM)对生物被膜的形貌分析 |
3.2.13 小鼠PPI模型的建立 |
3.2.14 活体生物被膜分散分析 |
3.2.15 RNA提取与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
3.2.16 溶血分析 |
3.2.17 被膜细菌对溶葡球菌酶的敏感性的研究 |
3.2.18 细菌疏水性分析 |
3.2.19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表征和多步药物释放 |
3.3.2 体外PDT增强的QSIs/抗生素协同抗生物膜效应 |
3.3.3 HCNS/A&L@HA对抗生物被膜的可能机制 |
3.3.4 体内PDT增强的QSIs/抗生素协同抗被膜效应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重靶向的DNA纳米水解酶: 特异性消除端粒G-悬端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 |
4.2.2 仪器与表征 |
4.2.3 合成PEG-Dex |
4.2.4 合成NTA衍生物 |
4.2.5 合成UCNPs |
4.2.6 合成UCNPs@PDA |
4.2.7 制备UCe |
4.2.8 制备UCeCD |
4.2.9 UCe对DNA模拟物的催化活性 |
4.2.10 端粒DNA的水解反应 |
4.2.11 细胞培养和细胞内分布 |
4.2.12 免疫荧光检测 |
4.2.13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测定端粒长度 |
4.2.14 β-半乳糖苷酶试验 |
4.2.15 细胞毒性试验 |
4.2.16 动物模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材料制备及表征 |
4.3.2 靶向端粒的G-悬端 |
4.3.3 类核酶活性 |
4.3.4 生物学效应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氨基酸修饰的氧化铈纳米粒子构建立体选择性的纳米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 |
5.2.2 仪器与表征 |
5.2.3 合成PAA包裹的氧化铈纳米粒子(CeNPs) |
5.2.4 制备CeNP@AA纳米粒子 |
5.2.5 DOPA的氧化反应 |
5.2.6 活化能的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材料制备与表征 |
5.3.2 CeNP@AA催化的DOPA氧化反应 |
5.3.3 CeNP@AA对催化DOPA氧化反应的立体选择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4)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及其提取物对斜带石斑鱼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1章 引言 |
1.1 斜带石斑鱼养殖现状 |
1.2 益生菌 |
1.2.1 芽孢杆菌 |
1.2.2 短小芽孢杆菌 |
1.3 益生菌细胞壁研究进展 |
1.3.1 细胞壁结构 |
1.3.2 细胞壁提取 |
1.3.3 细胞壁免疫调节作用 |
1.4 肽聚糖研究进展 |
1.4.1 肽聚糖结构和分类 |
1.4.2 肽聚糖分离提取 |
1.4.3 肽聚糖生物学功能 |
1.5 脂磷壁酸研究进展 |
1.5.1 脂磷壁酸分离提取研究 |
1.5.2 脂磷壁酸免疫调节作用 |
1.6 细胞壁蛋白 |
1.6.1 细胞壁蛋白 |
1.6.2 细胞壁蛋白提取 |
1.6.3 细胞壁蛋白生物学功能 |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四种主要组分的提取及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菌株 |
2.1.2 主要实验试剂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组分提取 |
2.2.1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
2.2.2 细菌培养 |
2.2.3 完整肽聚糖提取 |
2.2.4 脂磷壁酸提取 |
2.2.5 全细胞壁提取 |
2.2.6 细胞壁蛋白提取 |
2.3 各组分理化性质检测 |
2.3.1 完整肽聚糖提取物鉴定分析 |
2.3.2 脂磷壁酸提取物鉴定分析 |
2.3.3 全细胞壁提取物鉴定分析 |
2.3.4 细胞壁蛋白提取物鉴定分析 |
2.4 结果 |
2.4.1 完整肽聚糖鉴定分析 |
2.4.2 脂磷壁酸鉴定分析 |
2.4.3 全细胞壁鉴定分析 |
2.4.4 细胞壁蛋白鉴定分析 |
2.5 讨论 |
2.5.1 完整肽聚糖提取及鉴定 |
2.5.2 脂磷壁酸提取及鉴定 |
2.5.3 全细胞壁提取及鉴定 |
2.5.4 细胞壁蛋白提取及鉴定 |
第3章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免疫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细菌培养 |
3.1.2 试验饲料 |
3.1.3 试验管理 |
3.1.4 样品收集 |
3.1.5 指标测定及方法 |
3.1.6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2.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
3.2.4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头肾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
3.3.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血清免疫的影响 |
3.3.4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头肾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菌群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细菌培养 |
4.1.2 饲料配制 |
4.1.3 试验设计 |
4.1.4 样品采集 |
4.1.5 肠道组织切片 |
4.1.6 肠道菌群 |
4.1.7 肠道免疫基因表达 |
4.2 结果 |
4.2.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4.2.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
4.2.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形态的影响 |
4.3.2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菌群的影响 |
4.3.3 短小芽孢杆菌及其细胞壁组分对斜带石斑鱼肠道免疫相关基因表达 |
4.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5)抗菌肽temporin抗肿瘤活性及Lc-NK-lysin-1a抗菌抗氧化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肿瘤形成与癌变 |
1.2 癌症诱发因素 |
1.3 肿瘤的治疗 |
1.3.1 手术治疗 |
1.3.2 化学治疗 |
1.3.3 放射治疗 |
1.3.4 基因治疗 |
1.3.5 免疫疗法 |
1.4 肿瘤与细胞凋亡 |
1.5 抗菌肽 |
1.5.1 抗菌肽的抗菌作用 |
1.5.2 抗菌肽的抗肿瘤作用 |
1.5.3 抗菌肽的抗氧化作用 |
1.5.4 抗菌肽的其他作用 |
1.6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抗菌肽tempor in-GHa和temporin-GHb结构与活性研究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抗菌肽合成 |
2.2.1 试剂配制 |
2.2.2 多肽合成 |
2.2.3 多肽的切割 |
2.2.4 多肽分析纯化 |
2.2.5 粗品分析 |
2.2.6 分离纯化 |
2.3 细胞系和细胞培养 |
2.4 实验方法 |
2.4.1 圆二色谱分析 |
2.4.2 抗菌肽二级结构预测 |
2.4.3 细胞毒性试验 |
2.4.4 细胞迁移试验 |
2.5 结果 |
2.5.1 多肽合成与纯化 |
2.5.2 抗菌肽tempor in-GHa和tempor in-GHb在不同溶液中的结构分布 |
2.5.3 抗菌肽tempor in-GHa和tempor in-GHb的α-螺旋结构图 |
2.5.4 抗菌肽tempor in-GHa和tempor in-GHb对肿瘤细胞的毒性 |
2.5.5 抗菌肽tempor in-GHa和tempor in-GHb对MDA-MB-231细胞迁移的影响 |
2.6 讨论 |
3 抗菌肽tempor in-GHb抗肿瘤机制研究 |
3.1 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流式细胞术观察tempor in-GHb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 |
3.2.2 细胞核染色 |
3.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3.2.4 抗菌肽temporin-GHb诱导MDA-MB-231细胞周期变化 |
3.2.5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2.6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MDA-MB-231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
3.2.7 抗菌肽temporin-GHb对MDA-MB-231细胞Bax、Bcl-2和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8 统计学方法 |
3.3 结果 |
3.3.1 光学显微镜观察temporin-GHb对MDA-MB-231细胞的影响 |
3.3.2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MDA-MB-231细胞凋亡的影响 |
3.3.3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MDA-MB-231细胞核的影响 |
3.3.4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MDA-MB-231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5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3.3.6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MDA-MB-231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
3.3.7 抗菌肽tempor in-GHb对bax、bcl-2和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4 抗菌肽Lc-NK-lysin-1a抗菌活性及其稳定性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菌株 |
4.1.2 抗菌肽二级结构预测 |
4.1.3 抗菌肽Lc-NKlysin-1a抗菌活性检测 |
4.1.4 抗菌肽Lc-NKlysin-1a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4.1.5 抗菌肽Lc-NKlysin-1a抗菌稳定性研究 |
4.1.6 抗菌肽Lc-NKlysin-1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菌曲线 |
4.1.7 抗菌肽Lc-NKlysin-1a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
4.1.8 抗菌肽Lc-NKlysin-1a的溶血活性 |
4.2 结果 |
4.2.1 抗菌肽二级结构预测图 |
4.2.2 抗菌肽Lc-NKlysin-1a抗菌活性 |
4.2.3 抗菌肽Lc-NKlysin-1a的最低抑菌浓度 |
4.2.4 抗菌肽Lc-NKlysin-1a的稳定性研究 |
4.2.5 抗菌肽Lc-NKlysin-1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曲线 |
4.2.6 抗菌肽Lc-NKlysin-1a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
4.2.7 抗菌肽Lc-NKlysin-1a溶血活性测定 |
4.3 讨论 |
5 抗菌肽Lc-NKlys in-1a抗氧化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抗菌肽Lc-NK-lysin-1a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测定 |
5.1.2 不同因素对Lc-NK-lysin-1a抗氧化活性影响 |
5.1.3 Lc-NK-lysin-1a对·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5.1.4 Lc-NK-lysin-1a还原力测定 |
5.1.5 Lc-NK-lysin-1a对H202诱导293F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 |
5.1.6 统计学方法 |
5.2 结果 |
5.2.1 Lc-NK-lysin-1a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5.2.2 不同因素对抗菌肽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 |
5.2.3 Lc-NK-lysin-1a对·OH清除能力的测定 |
5.2.4 Lc-NK-lysin-1a的还原力测定 |
5.2.5 Lc-NK-lysin-1a对H202诱导293FT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5.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1 |
附表1 |
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6)PavA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在肺炎链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肺炎链球菌最新研究进展 |
第二节 PavA蛋白研究进展 |
第三节 AMPK通路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细胞自噬与细菌感染研究进展 |
第五节 AMPK信号通路与微生物的感染 |
第一章 肺炎链球菌粘附和毒力因子A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PavA突变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三章 pLVX-shRNA2-Atg5 RNAi质粒构建及转染效果检测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pLVX-shRNA2-AMPK RNAi质粒的构建及检测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五章 PavA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 |
第一节 材料 |
第二节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写词简表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博士期间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
博士期间获得学术奖励情况 |
博士期间获得的授权专利情况 |
博士期间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及人才计划项目情况 |
致谢 |
(7)黑水虻抗菌肽分离纯化及活性成分对CNE2细胞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新型家蝇抗菌肽基因MDAP-2的表达、生物学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1 抗菌肽概述 |
2 抗菌肽的分类 |
3 抗菌肽的体外表达 |
3.1 原核表达系统 |
3.1.1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 |
3.1.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
3.2 真核表达系统 |
3.2.1 酵母表达系统 |
3.2.2 杆状病毒/昆虫细胞表达系统 |
3.2.3 动物细胞表达系统 |
4 抗菌肽的功能 |
4.1 抗细菌作用 |
4.2 抗真菌作用 |
4.3 抗病毒作用 |
4.4 抗寄生虫作用 |
4.5 抗肿瘤作用 |
4.6 免疫调节作用 |
5 抗菌肽的应用 |
5.1 农业方面 |
5.1.1 抗病新品种的培养 |
5.1.2 饲料添加剂 |
5.1.3 生物农药 |
5.2 医药方面 |
5.3 食品方面 |
5.4 化妆品工业方面 |
6 抗菌肽的抗菌机制 |
6.1 抗菌肽的胞外杀菌机制 |
6.1.1 作用于细菌细胞膜 |
6.1.2 作用于非膜性胞外部靶点 |
6.2 抗菌肽的胞内杀菌机制 |
6.2.1 与核酸物质结合,抑制DNA复制、RNA合成 |
6.2.2 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
6.2.3 抑制隔膜、细胞壁合成,阻碍细胞分裂 |
6.2.4 抑制胞内酶的活性 |
6.2.5 作用于线粒体 |
7 抗菌肽的结构设计与改造 |
7.1 以天然抗菌肽构效关系为依据的改造 |
7.2 以具有α-螺旋结构抗菌肽氨基酸序列为基础的改造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家蝇抗菌肽MDAP-2 基因的RACE扩增、克隆与序列分析 |
1 材料 |
1.1 文库及菌株 |
1.2 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MDAP-2 的RACE扩增 |
2.1.1 RACE引物设计与合成 |
2.1.2 RACE方法扩增MDAP-2 基因 |
2.1.3 RACE-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2.2 MDAP-25’-RACE与 3’-RACE基因片段的克隆 |
2.2.1 大肠杆菌E.coli DH5α、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2 目的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
2.2.3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2.4 阳性克隆质粒的鉴定 |
2.3 MDAP-2 全长基因片段的PCR扩增与克隆 |
2.3.1 MDAP-2 基因全长ORF序列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3.2 MDAP-2 基因ORF的PCR扩增 |
2.3.3 MDAP-2 基因ORF的克隆 |
2.4 MDAP-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结果 |
3.1 MDAP-2 基因的 5‘RACE扩增及克隆结果 |
3.2 MDAP-2 基因的 3‘RACE扩增及克隆结果 |
3.3 MDAP-2 全长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结果 |
3.4 MDAP-2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家蝇抗菌肽 |
4.2 家蝇抗菌肽基因的获得 |
4.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 小结 |
第二章 MDAP-2 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抗菌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菌株及质粒 |
1.2 主要试剂 |
1.3 溶液的配置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2 方法 |
2.1 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MDAP-2 的构建 |
2.1.1 重组质粒的酶切、回收和连接 |
2.1.2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
2.2 重组质粒p ET32a-MDAP-2 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的分析 |
2.2.1 MDAP-2 原核重组菌的构建 |
2.2.2 MDAP-2 重组菌的诱导表达及表达产物的鉴定 |
2.3 MDAP-2 原核表达产物的纯化 |
2.3.1 融合蛋白的纯化 |
2.3.2 融合蛋白的浓缩 |
2.3.3 融合蛋白的酶切及纯化 |
2.4 MDAP-2 体外抗菌活性检测 |
2.4.1 牛津杯法测定目的蛋白的体外抗菌活性 |
2.4.2 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检测 |
3 结果 |
3.1 重组表达质粒p ET32a-MDAP-2 的鉴定 |
3.2 重组质粒p ET32a-MDAP-2 原核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3.3 重组质粒p ET32a-MDAP-2 原核表达产物的Western-blot鉴定结果 |
3.4 MDAP-2 原核表达产物Ni-NFA柱纯化结果 |
3.5 MDAP-2 融合蛋白的酶切及纯化结果 |
3.6 MDAP-2 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研究现状 |
4.2 抗菌肽重组表达载体的选择 |
4.3 重组表达抗菌肽的纯化 |
4.4 家蝇抗菌肽的抗菌活性 |
5 小结 |
第三章 抗菌肽MDAP-2 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圆二光谱法检测MDAP-2 的二级结构 |
2.2 抗菌肽MDAP-2 的体外溶血活性检测 |
2.3 抗菌肽MDAP-2 在小鼠体内的急性毒性试验 |
2.3.1 预实验 |
2.3.2 抗菌肽MDAP-2 对小鼠的LD50检测 |
3 结果 |
3.1 圆二光谱法检测MDAP-2 的二级结构检测结果 |
3.2 抗菌肽MDAP-2 的体外溶血活性检测结果 |
3.3 抗菌肽MDAP-2 在小鼠体内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3.1 预实验结果 |
3.3.2 抗菌肽MDAP-2 对小鼠的LD50检测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抗菌肽的二级结构 |
4.2 抗菌肽的溶血活性 |
4.3 抗菌肽的急性毒性 |
5 小结 |
第四章 抗菌肽MDAP-2 对G-菌抗菌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仪器 |
2 方法 |
2.1 MDAP-2 对鸡沙门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研究 |
2.1.1 鸡沙门氏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1.2 MDAP-2 对鸡沙门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研究 |
2.2 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MDAP-2 对细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
2.3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4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质膜的去极化能力研究 |
2.5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研究 |
2.6 家蝇抗菌肽MDAP-2 与DNA结合能力检测 |
3 结果 |
3.1 抗菌肽MDAP-2 对鸡沙门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
3.2 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MDAP-2 对细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
3.3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4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质膜的去极化能力研究 |
3.5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研究 |
3.6 家蝇抗菌肽MDAP-2 与DNA结合能力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透射电镜观察抗菌肽对细菌微观形态的影响 |
4.2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4.3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质膜的去极化能力 |
4.4 抗菌肽MDAP-2 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
4.5 抗菌肽 MDAP-2 与 DNA 的结合能力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食品防腐剂 |
1.1 食品防腐剂的应用现状 |
1.2 食品防腐剂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
2 甘油糖酯 |
2.1 甘油糖酯抑菌活性的研究 |
2.2 甘油糖酯的抑菌机理的研究 |
3 研究意义和内容 |
3.1 研究意义 |
3.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抑菌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菌株及培养基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菌悬液的制备 |
2.2 对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抑菌活性的测定 |
2.3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2.4 抑菌时效的测定 |
2.5 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2.6 温度对抑菌活性性的影响 |
2.7 紫外照射时间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2.8 NaCL质量分数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2.9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对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抑菌活性的测定 |
3.2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3.3 抑菌时效的测定 |
3.4 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3.5 温度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3.6 紫外照射时间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3.7 NaCL质量分数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细胞壁、膜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菌株及培养基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2.2 对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
2.3 对大肠杆菌外膜通透性的影响 |
2.4 对大肠杆菌内膜通透性的影响 |
2.5 对细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2.6 对细菌菌体胞内物质外泄的影响 |
2.7 对菌体微观形态的影响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3.2 对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的影响 |
3.3 对大肠杆菌外膜通透性的影响 |
3.4 对大肠杆菌内膜通透性的影响 |
3.5 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
3.6 对菌体胞内物质外泄的影响 |
3.7 对菌体微观形态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对细菌DNA和蛋白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试剂 |
1.1 菌株及培养基 |
1.2 材料与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2 方法 |
2.1 对菌体代谢活力的影响 |
2.2 对细菌DNA的作用 |
2.3 对细菌体内DNA合成的影响 |
2.4 对菌体膜蛋白构象的影响[11-16] |
2.5 对细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
2.6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对菌体代谢活力的影响 |
3.2 对细菌DNA的损伤 |
3.3 对细菌体内DNA合成的影响 |
3.4 对菌体膜蛋白构象的影响 |
3.5 对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卵粘蛋白抑菌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卵粘蛋白的结构特点 |
2 卵粘蛋白的分离纯化 |
2.1 等电点沉淀法 |
2.2 层析法 |
2.2.1 凝胶层析 |
2.2.2 离子交换层析 |
2.2.3 亲和层析 |
2.3 聚乙二醇沉淀法 |
3 卵粘蛋白糖链及其构效关系 |
3.1 糖链与抗菌活性 |
3.2 糖链与抗病毒侵染活性 |
3.3 糖链与抗肿瘤活性 |
3.4 其他生物活性 |
4 蛋白质抗菌机制的研究 |
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5.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5.2 学术思路 |
5.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PEG法提取卵粘蛋白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蛋清稀释比对卵粘蛋白提取的影响 |
1.2.2 PEG分子质量对卵粘蛋白提取的影响 |
1.2.3 PEG浓度对卵粘蛋白提取的影响 |
1.2.4 不同方法提取卵粘蛋白对粗卵粘蛋白组成的影响 |
1.2.5 凝胶过滤层析(GFC)对卵粘蛋白分离纯化 |
1.2.6 SDS-PAGE电泳分析鉴定 |
1.2.7 卵粘蛋白产量与得率的测定 |
1.2.8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清稀释比对卵粘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2.2 PEG分子量对卵粘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 PEG 8000 浓度对卵粘蛋白提取效果的影响 |
2.4 不同提取方法对粗卵粘蛋白组成的比较 |
2.5 凝胶过滤层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卵粘蛋白的抑菌活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卵粘蛋白的溶液的配制 |
1.2.2 溶液中卵粘蛋白含量的测定 |
1.2.3 菌种的活化与接种 |
1.2.4 菌悬液的制备 |
1.2.5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MIC) |
1.2.6 抑菌活性的测定 |
1.2.7 不同温度下卵粘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性的影响 |
1.2.8 不同pH下卵粘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性的影响 |
1.2.9 不同金属离子对卵粘蛋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能的影响 |
1.2.10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IC |
2.2 抑菌活性分析 |
2.2.1 卵粘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2.2.2 卵粘蛋白对腐生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2.2.3 卵粘蛋白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作用 |
2.2.4 卵粘蛋白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抑菌作用 |
2.3 温度对卵粘蛋白抑菌性的影响 |
2.4 pH对卵粘蛋白抑菌性的影响 |
2.5 金属离子对卵粘蛋白抑菌性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四章 卵粘蛋白抑菌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卵粘蛋白溶液的制备 |
1.2.2 菌种的活化与接种 |
1.2.3 菌悬液的制备 |
1.2.4 卵粘蛋白抑菌动力曲线的测定 |
1.2.5 细菌的荧光染色 |
1.2.6 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 |
1.2.7 扫描电镜分析 |
1.2.8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卵粘蛋白对菌体生长动力曲线的影响 |
2.2 细菌活性状态分析 |
2.3 扫描电镜分析 |
3 小结 |
第五章 卵粘蛋白酶解产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菌种的活化与接种 |
1.2.2 菌悬液的制备 |
1.2.3 不同蛋白酶酶解产物的制备 |
1.2.4 酶解产物抑菌活性的测定 |
1.2.5 酶解物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
1.2.6 酶解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
1.2.7 蛋白酶酶解卵粘蛋白酶解条件的优化 |
1.2.8 酶解产物的分离纯化 |
1.2.9 酶解产物的抑菌动力曲线 |
1.2.10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蛋白酶酶解产物的抑菌性 |
2.2 酶解产物的紫外光谱 |
2.3 胰蛋白酶酶解卵粘蛋白的最佳条件 |
2.3.1 酶用量 |
2.3.2 酶解时间 |
2.3.3 酶解温度 |
2.4 酶解产物分子量分布 |
2.5 酶解产物的抑菌动力曲线 |
3 小结 |
第六章 卵粘蛋白结构与抑菌活性关系的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ɑ-、β-亚基的制备 |
1.2.2 ɑ-、β-亚基的分离纯化 |
1.2.3 亚基的SDS-PAGE鉴定 |
1.2.4 亚基的质谱鉴定 |
1.2.5 卵粘蛋白O-糖链的释放 |
1.2.6 糖链释放效果分析 |
1.2.7 糖链释放前后紫外扫描分析 |
1.2.8 O-糖链的分离纯化 |
1.2.9 亚基、O-糖链的抑菌活性测定 |
1.2.10 O-糖链对菌体的抑菌动力曲线 |
1.2.11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卵粘蛋白亚基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2.1.1 亚基的层析分离纯化 |
2.1.2 亚基的SDS-PAGE染色 |
2.1.3 亚基的质谱鉴定 |
2.2 糖链的释放效果 |
2.3 糖链释放前后的紫外扫描分析 |
2.4 亚基、糖链的抑菌活性分析 |
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 |
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研究生期间科研情况 |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脂磷壁酸纯化及其抗肿瘤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壳中木犀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机理研究[D]. 曹瑶. 南京财经大学, 2021
- [2]硅橡胶表面松香季铵盐双功能抗菌涂层构建及性能研究[D]. 李兆双.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
- [3]新型生物纳米杂化材料的构建及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D]. 孙玉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4]短小芽孢杆菌细胞壁及其提取物对斜带石斑鱼肠黏膜免疫的调节作用研究[D]. 胡曦. 集美大学, 2018(01)
- [5]抗菌肽temporin抗肿瘤活性及Lc-NK-lysin-1a抗菌抗氧化活性[D]. 罗文杰. 海南大学, 2018(08)
- [6]PavA通过激活AMPK/mTOR通路诱导肺泡上皮细胞自噬在肺炎链球菌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郭旭光.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黑水虻抗菌肽分离纯化及活性成分对CNE2细胞影响的研究[D]. 田忠.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8]新型家蝇抗菌肽基因MDAP-2的表达、生物学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D]. 裴志花.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2)
- [9]半乳糖基月桂酸甘油单酯的抑菌活性及机理的研究[D]. 刁明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6)
- [10]卵粘蛋白抑菌活性及其机制的研究[D]. 付丹.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