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泥沙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灌渠,悬移质,颗粒级配,减淤措施
泥沙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华,吴文勇,王佳盛,赵永安[1](2019)在《引黄灌渠泥沙迁移特性与渠道挟沙力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灌渠泥沙迁移特性及泥沙级配的沿程变化规律,找出减少渠道泥沙淤积的方法,保障灌区正常运行。【方法】通过对尊村灌区典型干渠高含沙水流实时监测采样,分析了悬移质泥沙沿程含沙量变化及级配特征,并根据实测数据带入4个典型挟沙力公式,筛选出适合尊村灌区的挟沙力公式,进一步改进得到尊村灌区渠道挟沙力计算公式.同时,通过一干渠改造段实测数据,推求出一干渠冲淤平衡比降计算公式。【结果】不同粒径泥沙的输移特性不同,总干渠悬移质含沙量随来水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加,渠道淤积主要与粉粒和砂粒量有关,其中砂粒对来水含沙量的变化表现得最为敏感,而黏粒更多的被水流带走,渠道由非平衡输沙经冲刷、淤积达到冲淤平衡输沙的过程比较缓慢。同时沉沙池能有效地减小引水中砂粒量。二干渠末清淤修缮段依旧存在泥沙淤积问题,一干渠剩余未改造部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增大比降。【结论】含沙量在2 kg/m3内时,一级站来水量在8 m3/s左右,渠道基本实现冲淤平衡。(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林鹏,刘和云,胡东,刘梅清,王舒[2](2019)在《大型轴流泵泥沙磨损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大型轴流泵的泥沙磨损特性,采用非均相流模型、Particle模型和Tabakoff磨损模型和滑移壁面边界条件,研究泥沙在轴流泵内部的流动规律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叶片头部及叶片工作面的泥沙体积分数和磨损率最大,导致叶片头部、工作面磨损速度和程度大于背面;粒径对泥沙的运动轨迹有显着影响,而含沙量的改变对泥沙的运动轨迹影响不大;颗粒在叶轮中的运动速度与粒径呈正相关关系,粒径大的沙粒向叶片工作面运动的趋势更为明显,说明粒径为影响泥沙运动轨迹的一个主要因素,含沙量为一个次要因素;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磨损率范围增大,磨损强度也相应增大,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叶轮内各处磨损率均增大,说明粒径和含沙量均是加快轴流泵磨损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9年09期)
杜志水,许慧,吴腾,尚倩倩[3](2019)在《大石峡水库泥沙淤积特性与回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石峡水库来沙量大,水库运行过程中泥沙淤积问题严峻,泥沙的淤积将影响水库的回水距离。文章采用水沙数学模型研究大石峡水库调度运行过程中排沙特性与回水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库区泥沙总体上呈叁角洲淤积,随着水库运行年限的增长,有效库容逐年减小。水库运行50年后,正常蓄水位下的剩余库容为7.859亿m~3,多年累积排沙比为39.9%;回水末端下距坝址36 km,上距国界线1.08 km,满足水库回水末端距国界线1 km的控制条件,设计阶段的水库运行方式基本可行。(本文来源于《西北水电》期刊2019年05期)
刘栋[4](2019)在《长江口南槽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势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长江口南槽历史研究成果和近期的水、沙及地形监测资料,系统对比分析和总结长江口南槽水沙特性和河势变化规律,预测长江口河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槽主槽流态以往复流为主;拦门沙及口外河宽放宽,主槽流态逐步向外过渡为旋转流为主。南槽是南北槽悬沙输移的主通道。南槽含沙量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分布特征。在涨落潮期间,拦门沙附近的最大浑浊带水体盐度与最佳絮凝盐度范围较为吻合。南槽河势滩槽格局总体稳定,但局部河势存在向不稳定方向发展的趋势应当高度重视,必要时需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7期)
赵亮[5](2019)在《层化水体中泥沙异重流沿不同底坡运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异重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比重相差不大的流体互相接触时,因为密度差异而产生的流动,它在水库、湖泊、河口、海洋等自然环境和工程实际中都较为常见。但水体层化、坡度、泥沙沉降等因素对异重流运动演变、水体掺混、能量变化等特性的影响机制,目前仍不完善。本文通过采用水槽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开闸式异重流在层化和非层化水体环境中沿不同角度斜坡的运动过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详细探讨了水体层化、坡度和泥沙沉降速度等不同条件下,异重流头部位置、头部速度、湍流结构、界面卷吸系数、能量转换、以及长距离泥沙输移等动力学特性,揭示了其内在动力学机制和影响机理。论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PIV水槽实验结合理论分析揭示了斜坡异重流在层化水体中的运动特性,阐明了层化对异重流运动的抑制作用。当相对层结度大于1时,层化水体会使得异重流沿斜坡的运动分为加速阶段、减速阶段、离开斜坡水平入侵叁个阶段,解释了层化环境对交界面湍流和涡度的抑制效应;理论推导了斜坡异重流在线性层化水体中运动的头部位置和速度公式;修正了描述异重流在均匀水体和层化水体中的剖面速度分布公式;建立了线性层化水体中异重流沿斜坡分离的深度公式。(2)基于直接数值模拟和双组分物质输移模型,建立了泥沙和盐水异重流在不同水体环境中运动的高精度数值模型。通过求解Heaviside函数并结合Level-set 方法有效解决了不同组分初始交界面的浓度急剧变化造成的数值震荡问题,采用叁阶QUICK格式和六阶迎风紧致差分格式对控制方程进行了离散求解,使用浸入边界法处理复杂地形;模型能准确捕捉异重流运动过程中交界面的复杂湍流结构以及泥沙和盐分浓度的时空变化信息。(3)基于直接数值模拟阐明了泥沙异重流在均匀水体中沿斜坡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机制。在异重流运动的初始的快速加速阶段和最后的减速阶段之间,头部速度由坡度决定,随着坡度从0开始逐渐增大,头部速度会经历从略微减小到准定常再到逐渐增大的过程,这一临界角度约为10°。提出了“动态参考面”概念来描述异重流运动的能量变化,运动过程中动能所占总能量的比例先迅速增大,而后基本保持不变,最后减小,而势能所占比例持续减小,且在初始阶段势能减小速率最大;异重流和环境水体之间的整体卷吸系数与瞬时卷吸系数的最大值都出现在初始阶段,坡度对整体卷吸系数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不同泥沙沉降速度对卷吸系数没有明显影响。(4)基于直接数值模拟阐明了泥沙异重流在线性层化水体中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和影响机理。由于较小的驱动力导致较弱的交界面速度剪切,水体层化会抑制交界面的开尔文-亥姆霍兹不稳定性和湍流结构的发展;由于颗粒沉降使得异重流迅速丢失质量和能量,泥沙异重流沿平坡运动时在准定常状态的运动距离不会超过十倍闸长;层化水体会抑制无颗粒异重流与周围环境间的水体卷吸系数;对于泥沙异重流,由于层化的抑制效应同时被泥沙沉降造成的较弱密度交界面对水体掺混的促进效应所抵消,泥沙异重流沿平坡运动的卷吸系数不随水体层化的强弱而改变;异重流运动时从势能到动能的转化会被层化水体所抑制,从动能到能量的耗散会被泥沙沉降所促进;异重流在线性层化水体中沿斜坡运动的加速阶段,坡度、泥沙沉降和水体层化对头部速度影响不明显;进入减速阶段后,坡度越大,水体层化越弱,泥沙沉降速度越小,异重流头部速度就越大;通过考虑泥沙沉降和水体掺混引起的异重流密度变化,数值模拟准确地预测了层化水体中异重流沿斜坡运动到达中性层位置时从斜坡分离的现象和分离深度;水平入侵带的出现会明显加大分离阶段前后的水体掺混效应。(5)提出了新的机制来解释河口泥沙异重流长距离输移现象。基于直接数值模拟证明了由于环境水体中海水盐分的有效扩散速率比异重流中泥沙的有效扩散速率大,使得泥沙异重流的间隙流逐渐由淡水转换为盐水,同时不会使泥沙浓度被明显稀释,从而可以增大异重流密度并维持泥沙颗粒的悬浮状态,使异重流能运动更长距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宾[6](2019)在《小浪底库区泥沙与根石的声学特性研究与物性参数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浪底库区的泥沙淤积问题严重影响着水库运行效益、水体环境,甚至还会直接影响水库及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治黄带来困难。深入分析淤泥监测与探测数据可以准确掌握水沙运动、水库进出泥沙的变化、以及水库冲淤的变化规律,进而采用科学可行的方法有效地控制库区的淤积。根石是黄河坝、岸的保护层,是堤防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确保黄河抗洪工程的安全,有必要对河底根石进行检测,获取根石的分布范围和深度。目前,深水库区沉积物观测方法主要包括声波探测和取样分析两种技术。使用声波探测可以快速获取水库底质沉积结构面信息,使用取样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取水库底泥点物性信息。声波探测和取样分析的结合为小浪底库区的泥沙分析与根石探测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小浪底库区泥沙的物理性质(粒径、孔隙度、渗透率等)与声学性质(波速)的概念、测量方法与计算公式,从流体理论到弹性理论再到多孔弹性理论,从易到难引入关于声波在沉积物中传播的叁种理论;基于反射波信号读取与FFT变换,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探测,提取黄河小浪底库区泥沙和根石层反射信号的特征,分析河底根石和泥沙反射信号的波形、反射系数与频谱特征,研究了根石反射信号的识别方法;基于Biot理论,建立了泥沙物性参数与声学参数的关系,即反射系数与孔隙度的关系、衰减系数与渗透率的关系;基于孔隙介质理论提出了泥沙参数的反演方法并在小浪底库区验证,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9-06-01)
苗晨阳[7](2019)在《双向双螺杆泵水力特性及泥沙颗粒运动分布CFD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船舶运输、城市排水中,舰艇推进器、双向注/排水深度控制泵、船舱均衡系统、舱底泵、市政排污等场合均需要双向排水,而传统的叶片泵和容积泵无法满足它们的功能需求,所以需要研发适用于该特殊应用场合的双向泵。双向轴流泵和混流泵具有扬程低、易汽蚀的特点,不能满足高扬程双向排水的设计要求。双向双螺杆泵属于回转式容积泵,它即具有流量大、噪声低、振动小、输送液体平稳等特点,通过电机反转即可实现螺杆泵双向排水功能且正反向性能差异较小,同时适用于含微量杂质、大流量和高排出压力的应用场合。本文采用CFD数值模拟方法,开展双向双螺杆泵正反向运行流动特性及水力性能的研究,揭示了双向双螺杆泵正反向运行流动规律以及双向双螺杆泵泥沙颗粒运动及分布规律。(1)基于Pumplinx、SCORG软件,计算比较了标准k-ε模型、RNGk-ε湍流模型两种模型的残差曲线,最终选用标准k-ε湍流模型进行本研究模拟计算。通过网格无关性,确定计算整体网格数为187万。(2)双向双螺杆泵参数设计。设计的双向双螺杆泵参数:泵组尺寸≤1400mm×720mm×1950mm,设计转速为1600rpm,型线由内外摆线组成,主从动螺杆螺旋头数均采用叁头螺旋,螺杆导程为300mm,研发的双向双螺杆水泵理论流量达到设计要求。(3)双向双螺杆泵正反向运行流动特性。泵正反向运行时,螺杆转子压力值沿介质流动方向呈逐级增大趋势,螺杆转子表面压力随着扬程或者转速的增加而增大。泵正向运行时,螺杆进口端面处为低压,在螺杆出口端面处为高压,转速越低,泵进口段拐角处漩涡区越大,其余位置水流流线较为平顺。泵反向运行时,螺杆出口端面为低压,进口端面处为高压,与正向运行时相比,低压腔数量增多,高压腔数量减少,螺杆出口段与螺杆转子连接处存在小面积回流区,其余位置水流流态未见异常。(4)不同运行工况下双向双螺杆泵水力性能。在同一转速工况下,泵正反向运行时的流量随着扬程的增大而减小,功率随着扬程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扬程工况下,泵正反向运行时的流量、扬程、效率随着转速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转速扬程工况下,反向运行时的流量、功率、效率小于正向运行。(5)双向双螺杆泵间隙对水力性能影响。研究表明:转子与定子间隙为0.02mm时转子功率较大、流量较小,且间隙处存在大的泄漏区,当间隙大于0.05mm时,随着间隙的增大,螺杆泵正反向运行流量逐渐减小,转子功率先减小后趋于稳定。轴向间隙和齿顶圆与齿根圆间隙对螺杆泵正反向运行流量影响较小,对转子功率影响较大。(6)双向双螺杆泵正反向运行泥沙颗粒运动及分布规律。螺杆泵正反向运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颗粒总量明显增加,在2个旋转周期后趋于稳定。泵内泥沙颗粒总量随着转速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泥沙颗粒总量随着泥沙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少。泵正向运行时,在5个运转周期内,螺杆转子处的泥沙颗粒从转子进口端面向出口端面扩散,转子出口端面泥沙颗粒向出水口扩散,进水口附近泥沙颗粒数增加明显。泵反向运行时,螺杆转子处的泥沙颗粒从转子进口端面向出口端面扩散,转子出口端面泥沙颗粒向出水口扩散。(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凤楠[8](2019)在《松嫩河流丰水期泥沙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的利用在社会发展以及人类需求的必要性不容忽视,伴随社会及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对于找寻河流水资源及需求之间的平衡成为重要的课题。大量泥沙存在于河流水系里,且泥沙是河流进行自调节的重要环节,故本文以松嫩河流为主体,探寻泥沙粒度分析、重力、水力及细泥沙物理特性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松嫩河流江桥、哈尔滨、佳木斯、古城子、晨明、延寿、南岔和铁力八个水文测站进行泥沙颗粒采集并统计整理。(2)进行泥沙几何特性分析,对八个测站分为干支流测站,进行泥沙粒度参数分析,对平均粒径、分选度、偏度和峰态运用Collias矩方法、Mcmanus矩方法、Folk-Ward图解法进行求解,通过特征粒径D_(10)、D_(50)、D_(90)进行趋势变化分析的统计。(3)对叁种方法进行同参数及不同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同参数间对比可互换性,不同参数间分析方法适用性,通过箱式图进行对比结果的显示,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相关性分析结果加以验证。绘制主要粒度分布频率曲线,对粒度参数加以说明,通过对比分析,以确定最适合松嫩河流的粒度参数分析方法。(4)对泥沙重力特性、水力特性以细泥沙颗粒物理特性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泥沙沉降、水下休止角、干容重及比表面积分析。对于泥沙沉速,通过stokes、张瑾瑞、岗恰洛夫、武水及沙玉清在各运动状态下对应的模型进行求解,应用各区统一公式进行验证以求解最适合松嫩河流的泥沙沉降速度模型;结果表明:(1)松嫩河流干流:江桥-哈尔滨-佳木斯,粒径呈变粗的趋势,支流测站,铁力测站粒径最粗,其次为晨明测站,延寿和南岔测站粒径相近,最小的古城子测站,对粒度参数进行求解,正负偏特征及平均粒径大小趋势均与统计值相符。(2)对泥沙几何特性运用Collias矩方法、Mcmanus矩方法、Folk-Ward图解法对泥沙同参数与不同参数间的对比分析。同参数之间Collias矩方法与Folk-Ward图解法对比其中平均粒径均、分选度均呈较强相关性可互换,偏度值之间两种对比均呈负相关性不可互换,对于峰态呈低度相关不建议互换。对于Mcmanus矩方法与Folk-Ward图解法对比结果,平均粒径与分选度之间均呈较强相关性可互换,对于偏度和峰态两种粒度参数结果表明,两者均呈负相关,不可互换。对于不同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在平均粒径与偏度之间分别应用Collias矩方法、Mcmanus矩方法、Folk-Ward图解法之间进行两两对比,结果表明:Collias矩方法与Mcmanus矩方法两者之间均无相关性,而Folk-Ward图解法两者之间呈中度相关。在分选之差与平均粒径两者对比之间,应用矩方法与Folk-Ward图解法,两种关联性均呈极弱相关或不相关。在峰态与分选度两者关联性对比,同样进行Collias矩方法、Mcmanus矩方法、Folk-Ward图解法之间两两对比,结果表明Collias矩方法与Folk-Ward图解法均呈不相关,而Mcmanus方法呈极强相关。通过分布频率曲线及对比,结果表明Folk-Ward图解法更适用于松嫩河流粒度参数分析。灰色关联度理论得出的关联度与相关系数趋势基本相同,可以对相关性结果进行一定佐证。(3)对与泥沙干容重,干容重与特征粒径D_(50)呈良好的指数关系。水下休止角与不均匀系数呈良好线性关系,比表面积与特征粒径D_(50)呈良好的指数关系。泥沙沉速在层流区更适用于武水模型,在过渡区更适用于岗恰洛夫模型。(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邵雨辰,冯佳佳,陈丹,程博,周先水[9](2019)在《天然边滩游泳场整治工程泥沙冲淤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游泳场的冲淤变化是影响边滩游泳场正常稳定运营的关键。首先分析闽江西河流态和输沙特征,表明闽江西河边滩及附近河段的输沙不平衡将很大程度上危及该天然游泳场的边滩稳定性。在此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出工程整治措施对边滩游泳场及其附近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旧洪山大桥桥下深槽进行抛石填充以及对游泳场边滩进行平整能够有效的抑制游泳场的弯道环流,改善本河段的流速分布,从而改善边滩河段纵向及横向的输沙不平衡的现象。因此,工程措施能够减弱游泳场上游淤积下游冲刷的现状,对促进边滩的稳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苏水利》期刊2019年05期)
王愉乐[10](2019)在《基于泥沙双向位置特性的推移质输沙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河道中泥沙主要的运动形式之一,推移质运动规律在河流动力学理论及实际工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分析均匀推移质输移规律,本文对床面泥沙的双向位置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得到了泥沙双向相对位置的分布规律,并在基础上对均匀沙起动概率、起动条件及推移质输沙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测量二维床面上均匀玻璃球和均匀河卵石的双向位置参数,统计分析得到二维床面上均匀沙双向位置参数的分布规律:玻璃球隐蔽角与暴露角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可认为服从相同正态分布;玻璃球与河卵石的相对突出度呈负偏态趋势,前者的偏离系数更大;玻璃球相对暴露度呈正偏态趋势,而河卵石相对暴露度呈正态趋势;两者双向隐暴度都呈正态趋势,前者的均值与方差均较后者篇大。(2)以天然河卵石作为实验材料,探索不同级配下二维床面上河卵石双向位置特性。结果显示:叁种不同级配卵石颗粒的相对突出度基本呈负偏态趋势,且其偏离系数随卵石非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相对暴露度近似呈正态趋势,且其均值随卵石非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双向隐暴度亦近似呈正态趋势,其均值随卵石非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3)基于均匀球体颗粒双向位置的分布规律,建立了均匀散粒体泥沙起动切应力公式。对单颗粒泥沙进行受力分析,结合水流的紊动特性,采用滚动起动模式推导出计入位置随机性和水流脉动随机性的起动概率公式。参照窦国仁提出的叁种起动标准,确定不同起动标准下泥沙起动切应力随双向位置角的变化趋势及取值范围。(4)基于均匀球体颗粒双向位置的分布规律,从不同角度构建了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对滚动、滑动及跃移叁种不同起动模式下的单颗粒泥沙进行受力分析,建立不同模式下的泥沙起动概率公式,对比发现滚动起动最易、跃移起动最难,并将滚动起动概率引入推移质输沙率公式中,结合对比分析后的单位床面泥沙颗粒数、推移质运动速度等参数,构建了一个新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同时,对斜坡上的泥沙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适用于斜坡上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此外基于床沙、推移质及悬移质间的交换理论,借鉴Markov链的性质,得到计入泥沙双向位置关系的泥沙状态概率计算式,最终建立了基于Markov过程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5)初步探索叁维床面上泥沙颗粒位置特性,对叁种堆积情况下的颗粒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出了球体颗粒的起动流速公式。(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泥沙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大型轴流泵的泥沙磨损特性,采用非均相流模型、Particle模型和Tabakoff磨损模型和滑移壁面边界条件,研究泥沙在轴流泵内部的流动规律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叶片头部及叶片工作面的泥沙体积分数和磨损率最大,导致叶片头部、工作面磨损速度和程度大于背面;粒径对泥沙的运动轨迹有显着影响,而含沙量的改变对泥沙的运动轨迹影响不大;颗粒在叶轮中的运动速度与粒径呈正相关关系,粒径大的沙粒向叶片工作面运动的趋势更为明显,说明粒径为影响泥沙运动轨迹的一个主要因素,含沙量为一个次要因素;随着泥沙粒径的增大,磨损率范围增大,磨损强度也相应增大,随着含沙量的增大,叶轮内各处磨损率均增大,说明粒径和含沙量均是加快轴流泵磨损的重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沙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赵志华,吴文勇,王佳盛,赵永安.引黄灌渠泥沙迁移特性与渠道挟沙力模型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9
[2].林鹏,刘和云,胡东,刘梅清,王舒.大型轴流泵泥沙磨损特性研究[J].润滑与密封.2019
[3].杜志水,许慧,吴腾,尚倩倩.大石峡水库泥沙淤积特性与回水分析[J].西北水电.2019
[4].刘栋.长江口南槽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势演变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5].赵亮.层化水体中泥沙异重流沿不同底坡运动的动力学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9
[6].王宾.小浪底库区泥沙与根石的声学特性研究与物性参数反演[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9
[7].苗晨阳.双向双螺杆泵水力特性及泥沙颗粒运动分布CFD研究[D].扬州大学.2019
[8].王凤楠.松嫩河流丰水期泥沙特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9
[9].邵雨辰,冯佳佳,陈丹,程博,周先水.天然边滩游泳场整治工程泥沙冲淤特性研究[J].江苏水利.2019
[10].王愉乐.基于泥沙双向位置特性的推移质输沙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