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文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心理状态及适宜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对86例脑血管病后病人采取自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方法,找出其主要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脑血管病后病人常有抑郁、焦虑、躯体化等心理行为改变,针对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大大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结论:脑血管病后心理行为改变较为明显,迫切需要良好的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在护理工作中,应重视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解除其思想压力,以增强治疗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病人心理分析心理特征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186-02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应用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利用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调节患者病理心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脑血管患者病后,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伤残,多使病人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处在悲痛和忧郁中。临床上发现,在不同病种病例中,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病人心理问题更多,心理健康状况更差。笔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86例清醒的脑血管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心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调查对象
86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28例;年龄29~59岁。平均年龄48.6岁,个体经营者25例,机关人员18例,工人18例,农民10例,教师15例,短暂性脑缺血29例,脑出血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脑梗死患者22例。
1.2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被调查的患者均神志清醒,言语功能存在,问卷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患病前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患病后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后的心理变化。
1.3统计分析
采用X?检验
1.4调查结果
1.4.1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见表1)
表1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
性格特点例数百分率(%)
生活不规律4451.1%
性格暴躁3237.2%
性格紧张2326.7%
1.4.2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反应比较(见表2)
表2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反应比较例(﹪)
心理反应护理前护理后X?p
满不在乎36(41.9)16(18.6)11.02560.001
失望悲观28(32.6)10(11.6)10.9440.001
迫切了解医疗知识32(37.2)28(32.6)0.4100.522
焦虑急躁18(20.9)8(9.3)4.5310.033
自多疑13(15.1)5(5.8)3.9710.046
1.4.3结论
通过分析86例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有不少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改善。做好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使他们减少顾虑,增强信心,改掉不良生活方式,对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有重要意义。
2心理特征
2.1急性期
此期大部分患者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急切需要知道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小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受到巨大打击,悲观失望,精神萎靡,个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上述表现均属心理失衡。
2.2恢复期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希望。但当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的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
2.3心理因素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根据应激学说:机体在情绪紧张等刺激情况下,如刺激达到一定程度即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生化改变,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分泌增加使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此变化增加心脑耗氧量,甚至引起脑再次出血,加重脑水肿。
3心理护理
3.1急性期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关心他们的生活,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责任护士应和家属紧密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
医护人员应积极配合,让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实施适当的心理安慰和心理疏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3.2恢复期心理护理
结合本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诚恳耐心地与患者交谈,多举一些临床治愈的实例,介绍康复训练的技巧与手法,鼓励和支持患者,使其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3.3肢体活动障碍及偏瘫的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进行日常生活的动作训练,医护人员要有耐心,热情指导和协助,要看到患者每一点的进步,多给予正面鼓励,以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3.4语言障碍的心理护理
护士要有耐心,细心观察病人所提要求。正确判断患者的心意,可利用肢体语言与患者沟通;教患者自己发音,从单音节开始练习,然后到字、词、句,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帮助患者恢复“说话”。
3.5慢性期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对病人应充分理解和同情,并针对不同情况给予心理护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安排适当的工作,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及家庭的认可,体会到新生的价值。
4体会
心理护理是脑血管病康复护理和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士除了要做好基础护理、细心观察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外,还要做到在急性期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其情绪激动,使其平安度过急性期。
此外,护理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细致地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加强心理护理指导,反复讲解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肢体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康复锻炼,把能独立行走及胜任一切劳动作为康复的目标。
5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变革、发展,心理护理在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不仅仅是简单机械的操作,还融入了新的角色,即根据病人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让患者在每一个阶段都能以最健康的心理去接受治疗。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解除患者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使患者能随时以轻松愉快的状态去配合治疗;能够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相处融洽的护患关系;护士可以在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中,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总之,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能,耐心、细致、宽容的心理素质和敏锐的观察力,还必须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减少医患纠纷,进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孟家眉.神经内科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61-163.
[2]候熙德.神经内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5-126.
[3]李鸣果.金魁和.医学心理学[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1992,201.
[4]黄人建,田力.护士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9,6.
[5]孙红,理研究的新课题:疾病的不确定性[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