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海阳二中叶美琴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那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有利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初中学生轻松入门,掌握方法,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效果?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反复诵读
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文语感,文字生疏,且无法准确停顿断句。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这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读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现代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记忆。例如:“为”有时读“wèi”有时读“wéi”如:“为人谋而不忠乎?”中的为字读做wèi,“可以为师矣。”中的“为”读wéi。《木兰诗》一文中“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中的“溅溅”读成“jiān”。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范读显得尤为必要。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下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在分组或者分角色朗读、然后全班齐读。读多了,读熟悉了,自然就能背诵了,也能理解大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古诗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记忆和习惯。教师一边验收读的效果,一边点评,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教会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让学生在朗读时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文章。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最后。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翻译后这样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各人对文本的理解切入角度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而且还有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把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思考,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这时候我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读、议中碰撞出阅读的火花。
三、强化基础
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如对要求背诵的名篇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然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唯吾德馨”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岳阳楼记》文中能表现出作者宏伟抱负的句子有哪个?如果学生能回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牢固了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四、综合归类
文言文学起来难,表现在多方面。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综合、比较、归类,使之能举一反三。如《出师表》中,有“不宜妄自菲薄”的“薄”,意思是轻视的意思。再联系复习旧知,《岳相楼记》中也出现一个“薄暮冥冥”句中的“薄”的意思是,是迫近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义“丈夫”专指“妻子”的配偶。其意义范围今比古小。(2)意义上的转移:。《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的“牺牲”即是古义。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属动词。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心词;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4)名称说法的改变。例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股”改称“大腿”等。(5)单音词变为复音词。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为主。这样,就产生了古今异义。学习时应特别注意。例如:“妻子”,古义为妻子和儿女。《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今义为男子的配偶。在古汉语里,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有时,一些词在特殊的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例如:《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处于动词的位置,应译为“打洞”、“挖洞”。活用为动词了。我在教学中如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给学生总结出来以便复习。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如“又离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这就需特别关注。这就需特别当心。另外还有一些特殊句式入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等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教学中如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必须给学生总结出来以便复习。
五、指导评析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岳阳楼记》、《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总之,教无定法。我个人认为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多在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