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TENECTEPLASE加依诺肝素减少AMI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论文文献综述)
郭成[1](2020)在《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置入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并完成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评估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9个月相比是否会降低这类患者出血的风险及氯吡格雷单药治疗9个月预防缺血事件的作用是否非劣于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的DAPT治疗。为老年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临床证据。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接受新一代DES并完成DAPT治疗12个月的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65岁)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氯吡格雷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DAPT组服用氯吡格雷75mg/日维持剂量+阿司匹林100mg/日维持剂量,持续9个月。所有患者均给予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在入组后9个月随访期间临床相关事件发生率,主要研究终点: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率。次要研究终点: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的发生率(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卒中、再次血运重建、不稳定性心绞痛)。结果:1、本研究入组154例置入新一代DES的老年(≥65岁)ACS患者,即氯吡格雷组72例、DAPT组82例。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特征及PCI情况均无显着差异(P>0.05)。2、随访9个月期间,氯吡格雷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7例(9.7%)[大出血1例(1.4%)、轻微出血6例(8.3%)];DAPT组患者共发生出血事件19例(23.2%)[大出血0例(0%)、轻微出血19例(23.2%)]。两组患者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8)。与DAPT组相比,氯吡格雷组患者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没有患者因为岀血事件改变既定抗血小板策略。3、随访9个月,与氯吡格雷组相比,DAPT组患者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显着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随访9个月,氯吡格雷组和DAPT组患者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4)。结论: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行DAPT治疗12个月后采用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与DAPT治疗9个月(延长DAPT)的比较:一、延长DAPT明显增加总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但大出血事件无明显差异。二、延长DAPT导致首次发生临床相关性出血的时间提前。三、与延长DAPT相比,氯吡格雷单药治疗不增加缺血风险。
陈进[2](2019)在《不同剂量比伐芦定在高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观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发生的主要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内皮侵蚀合并闭塞性血栓形成,其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就是尽快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和尽快恢复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与功能。目前急性STEMI患者首选的能够显着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的再灌注措施是直接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目前已明确PPCI是急性STEMI最佳的再灌注方式,常见的围手术期出血多与冠脉血运重建术中或术后应用抗凝药物有关,对于出血风险高的高龄患者,评估出血风险和选择低风险抗凝药物十分重要,而辅助其完成的术中最佳抗凝药物方案尚有争议。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高剂量比伐芦定、低剂量比伐芦定及普通肝素应用于高龄急性STEMI患者(年龄≥70岁)PPCI治疗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STEMI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娄底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就诊的年龄≥70岁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且术中应用比伐芦定或肝素抗凝的患者165例(后失访15例),获取PPCI的书面签字同意书后,所有患者给予阿司匹林300mg嚼服,术后100mg/天终身维持;氯吡格雷300mg口服,术后75mg/天维持至少一年。将纳入的165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A组(高剂量比伐芦定组,n=56例),B组(低剂量比伐芦定组,n=52例),C组(普通肝素组(对照组),n=57例)。PCI术后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估随访30天,评估的主要指标为包括全因死亡、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卒中、所有出血在内的净临床不良事件(net adverse clinical events,NACE);次要指标为包括全因死亡、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再发心肌梗死、卒中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al events,MACCE);其他观察的指标为符合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leeding academic reaearch consortium,BARC)所定义的所有出血、支架内血栓、血小板减少症。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对各组之间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是否有差异存在。结果一、比伐芦定组的净临床不良事件(NACE)发生率比肝素组低(比伐芦定组14.3%VS肝素组34.6%,P<0.05)。二、高剂量比伐芦定组、低剂量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比伐芦定组4.0%VS低剂量比伐芦定组2.1%VS肝素组7.7%,P>0.05)。三、比伐芦定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肝素组低(比伐芦定组10.2%VS肝素组26.9%,P<0.05),有显着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高剂量比伐芦定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低剂量比伐芦定组相比无显着区别(高剂量比伐芦定组10.0%VS低剂量比伐芦定组1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五、高剂量比伐芦定组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低剂量比伐芦定组(高剂量比伐芦定组8.0%VS低剂量比伐芦定组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ST抬高型心梗高龄老人(年龄≥70岁)行PPCI术中应用高剂量比伐芦定或低剂量比伐芦定的治疗效果与应用肝素治疗效果无显着区别。2、比伐芦定比肝素能更有效减少高龄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出血发生率,安全性好。3、与急性ST抬高型心梗高龄老人(年龄≥70岁)行PPCI术中应用高剂量比伐芦定抗凝相比,低剂量比伐芦定近期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不能减少总体出血事件发生率。
梁峰,胡大一,方全,沈珠军[3](2019)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文中研究指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治疗始终追求的目标为早期、完全、持续心外膜血管再通以及微血管灌注恢复,以降低死亡率、再梗死、缩小梗死范围及改善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治疗的基石[1,2]。近年来由于国内外STEMI治疗区域网络建立及院前急救转运系统和再灌注策略的完善[3,4],使梗死相关动脉(IRA)得以早期开通,同时由于直接PCI、补救PCI、溶栓后常规PCI及辅助抗栓治疗
陈德利[4](2018)在《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住院不良心血管事件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STEMI组和NSTEMI组之间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6月~2017年6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内科住院7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其中350例CKD合并AMI患者及350例CKD不合并AMI患者;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在350例CKD合并AMI患者中依据AMI类型STEMI和NSTEMI分为两个亚组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且观察两亚组中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CKD+AMI组和CKD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两组之间性别、高血压病史、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LDL-c、HDL-c、TG、TC、hs-CRP、Scr、UA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CKD+AMI组平均年龄(77±11.0岁)高于CKD组(75±12.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AMI组糖尿病史(107例)高于CKD组(7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AMI组平均血小板水平(217.6±81.5×109· L-1)高于 CKD 组(205.0±73.0×109 · 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AMI 组平均 cTnI 水平(7.4 ±2.9 ng · mL-1)高于 CKD 组(0.8 ±0.1 ng·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AMI组平均BUN水平(14.7±9.4 mmol ·mL.1)高于 CKD 组(13.1±7.6 mmol ·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KD+AMI 组平均 eGFR 水平(36.9±24.1%)低于 CKD 组(40.9±28.2%)(P<0.05)。4.CKD+AMI作为应变量,以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LDL-c、HDL-c、TG、TC、Scr、BUN、UA、cTnI、eGFR为自变量,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TnI、eGFR分别与CKD合并AMI患者发病密切相关,相关系数B分别为3.905、2.421、1.006(P<0.05)。5.STEMI组和NSTEMI组之间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比较:两组之间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病史、血小板、白蛋白、LDL-c、HDL-c、TG、TC、Scr、BUN、UA、eGFR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STEMI组PCI(120例)高于NSTEMI组(10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 组 Hb(119.3±26.1 g ·L-1)高于 NSTEMI 组(111.5±25.3 g ·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 组 hs-CRP(9.8±7.8 mg· L-1)高于NSTEMI 组(5.3±5.2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 组 cTnI(11.5±6.6 ng· mL-1)高于 NSTEMI 组(7.8±2.9ng· 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高血压患者(105例)低于NSTEMI组(15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STEMI组和NSTEMI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中出血、死亡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8.STEMI组血运重建(125例)高于NSTEMI组(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急性心力衰竭(25例)高于NSTEMI组(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CKD+AMI组和CKD组之间,两组患者年龄、cTnI、eGFR存在显着差异,提示年龄、cTnI、eGFR可能与CKD合并AMI发病有关,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种相关性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提示年龄、cTnI、eGFR可能是CKD合并AMI患者的危险因素。2.在CKD+AMI组及亚组(STEMI组和NSTEMI组)中,随着患者肾功能程度的加重,发生AMI患者数量在逐渐减少,且NSTEMI组所占的比例与STEMI组没有明显区别。3.在STEMI组患者PCI数量、cTnI水平及hs-CRP水平高于NSTEMI组;而NSTEMI组中高血压患病率高于STEMI组;在NSTEMI组中患者平均血红蛋白量低于STEMI组。4.在STEMI组和NSTEMI组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中,STEMI组血运重建及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STEMI组,而在出血和死亡不良心血管事件中无统计学差异。
盛洁[5](2017)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围手术期多种抗栓药物的联合应用显着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缺血事件与死亡率。但这些治疗措施也不同程度上增加患者围术期的出血风险,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UGIB),是引发严重不良事件甚至死亡的重要并发症。目的:本研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手术期UGIB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高危患者,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6年12月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MI患者共3655例,其中PCI围手术期发生UGIB共85例,计算总发生率及年发生率。排除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条件的共5例,余80例AMI患者符合纳入条件,将进入危险因素分析。本研究中的危险因素分析部分将根据AMI患者PCI围手术期UGIB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不同,分为两部分:1)PCI术后发生UGIB共49例,以1:3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时期住院的147例未发生UGIB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资料匹配分析,对照组的选择标准为PCI术后未发生UGIB事件的AMI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药物使用情况,检验、检查结果以及PCI相关情况;2)PCI术前发生UGIB共31例,同样以1:3的比例随机选取对照组(共93例)进行分析,对照组的选择标准为PCI围手术期未发生UGIB事件的AMI患者,由于我们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即PCI术可能会增加UGIB风险,而PCI术前UGIB组患者未受PCI手术相关因素的影响,该组分析中将排除PCI手术相关指标,余分析指标同前。结果:1、发生率及死亡率:AMI患者PCI围手术期合并UGIB事件的总发生率为2.3%,其中术前UGIB占0.8%,术后UGIB占1.5%;PCI围手术期合并UGIB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7.5%,其中术前合并UGIB的患者死亡率为9.7%,术后合并UGIB的患者死亡率为6.1%,术前合并UGIB的AMI患者死亡率更高。2、AMI患者PCI术后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分析:(1)在年龄,住院天数,院内死亡率,手术时间中,UGIB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既往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长期口服NSAID药物史,合并低血压状态,Killip II-IV级,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60ml/min),三支病变,RCA病变,术中肝素+GPI,ACEI/ARB、利尿剂的使用比例中,UGI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预防性PPI的使用中,对照组的使用率明显高于UGI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性,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病史,合并贫血,吸烟史,饮酒史,长期口服抗凝剂,长期接受激素治疗,合并感染,接受心肺复苏,经历恶性心血管事件,STEMI分型,白细胞计数,血脂(TG,TC,HDL-C,LDL-C),LM、LAD、LCX病变,Genisini评分,急诊手术,二次手术,临时起搏器安装,术前接受溶栓治疗,术前低分子肝素钙、替罗非班的使用,术后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钙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CCB类药物的使用,以上因素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60ml/min),三支病变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PPI的使用为保护因素。3、AMI患者PCI术前合并UGIB的危险因素分析:(1)UGIB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合并贫血,既往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合并感染、低血压状态,Killip II-IV级,院内死亡率,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60ml/min),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使用,出血前接受溶栓治疗的比例中,UGIB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女性,既往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高脂血症病史,吸烟、饮酒史,长期口服NSAID类药物,长期口服抗凝剂,长期接受激素治疗,住院天数,接受心肺复苏,STEMI分型,白细胞计数,血脂(TG,TC,HDL-C,LDL-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CCB类药物的使用,出血前低分子肝素钙、替罗非班的使用,预防性PPI的使用比例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是AMI患者PCI术前发生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预防性PPI的使用并不是术前UGIB的保护因素。结论:1、PCI围手术期发生UGIB事件的总发生率为2.3%,年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住院期间死亡率为7.5%,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CI术后发生UGIB事件将会明显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成本。2、AMI患者PCI围手术期发生UGIB的危险因素多为患者自身相关,其中,年龄,既往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60ml/min),三支病变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性PPI的使用为保护因素;年龄,既往消化性溃疡或出血史是AMI患者PCI术前发生UGIB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预防性PPI的使用在该类患者群体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这提示我们在面对高UGIB风险的患者,应尽早、足量地给予PPI以最大程度减少UGIB的发生。
周王威[6](2017)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患者药物治疗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并探讨影响药物治疗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确诊AMI—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入住我院(包括院内急诊)的病例,分药物治疗组共126例,药物治疗组再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115例)和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11例)两个亚组,选择同期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病例21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病人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包括比较三组病人的全因死亡率、急性期或围术期急性左心衰或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NT-proBNP的变化、心脏超声心动图各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以及左心室收缩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以及MACE事件发生率等。简要分析影响AMI急诊患者坚持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根据药物治疗组是否发生MACE事件,分为MACE事件组和无MACE事件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药物治疗组总MACE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药物治疗组总全因死亡例数为33例(占26.19%);急诊pci组全因死亡例数为18例(占8.53%),药物治疗组全因死亡率高于急诊pci组(26.19%vs8.53%,p<0.05)。2、ami急性期内,单纯药物治疗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33.91%vs16.11,p<0.05);药物治疗组两亚组与急诊pci组比较,心泵功能killip分级级别更高,提示药物治疗两亚组急性期心功能更差[秩均值比较分别为(194.49vs153.29)、(203.91vs153.29),p<0.05]。3、单纯药物治疗组入院第一次nt-probnp水平中位值高于急诊pci组[(1120.50,1748.40)pg/mlvs(820.00,1591.30)pg/ml,p>0.05],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与急诊pci组入院第一次nt-probnp比较无差异[(572.60,2081)pg/mlvs(820.00,1591.30)pg/ml,p>0.05]。经不同治疗方式后,出院前单纯药物组较急诊pci组nt-probnp水平更高[(448.50,401.30)pg/mlvs(98.00,130.00)pg/ml,p<0.05]。与急诊pci组相比,单纯药物治疗组近期lvesd更大[(36.88±6.75)mmvs(34.94±6.39)mm,p<0.05)、lvef值更低[(55.44±9.8)%vs(58.26±8.30)%,p<0.05];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与急诊pci组相比,出院前nt-probnp水平、lvef值、lvedv、lvedd、lves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nt-probnp(189.00,229.75)pg/mlvs(98.00,130.00)pg/ml,lvef值(56.25±7.78)%vs(58.26±8.30)%,lvedv(134.37±25.83)mlvs(128.56±35.16)ml,lvedd(52.50±5.90)mmvs(51.56±5.87)mm,lvesd(37.25±3.86)mmvs,(34.94±6.39)mm,各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与急诊pci组相比,远期nt-probnp水平、lvef、lvedv、lvedd、lvesd差异明显[nt-probnp(653.20,984.50)pg/mlvs(109.00,49.50)pg/ml,lvef(55.65±8.66)%vs(62.78±7.27)%,lvedv(153.29±56.52)mlvs(131.08±33.44)ml,lvedd(56.01±7.15)mmvs(51.52±5.49)mm,lvesd(38.82±7.93)mmvs(33.58±5.81)mm,各p<0.05]。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远期nt-probnp高于急诊pci组[(567.30,1035.00)pg/mlvs(109.00,49.50)pg/ml,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与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远期NYHA心功能分级级别均高于急诊PCI组(秩均值比较为180.04vs117.30、151.56vs117.30,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与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MACE事件发生率均高于急诊PCI组(66.96%vs19.91%、45.45%vs19.91%,P<0.05)。4、药物治疗亚组组内配对比较,单纯药物治疗组入院时NT-proBNP明显高于远期NT-proBNP水平[(1641.50,4177.48)pg/mlvs(652.10,949.58)pg/ml,P<0.05];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入院时NT-pro BNP高于远期NT-proBNP水平[(445.00,264.40)pg/mlvs(142.60,100.00)pg/ml,P<0.05]。单纯药物治疗组近期LVEDV、LVEDD均小于远期LVEDV、LVEDD[LVEDV(140.26±42.14)ml vs(153.26±58.50)ml、LVEDD(54.46±6.16)mm vs(56.18±7.28)mm,P<0.05];单纯药物+静脉溶栓组近期LVEF值低于远期的LVEF值[(51.43±6.29)%vs(61.71±6.89)%,P<0.05]。5、不能接受急诊手术风险、有急诊介入指征但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患者年龄太大不能耐受急诊手术、经济困难等是本地区AMI患者选择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因。6、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5岁、合并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是AMI药物治疗患者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虽然AMI急诊单纯药物或单纯药物+静脉溶栓治疗疗效尚可;但急诊PCI治疗死亡率更低、近期及远期心功能改善更优、疗效更佳。因此,在能够开展急诊PCI治疗的医院,建议将指南推荐的急诊PCI(I,A)作为AMI急诊患者首选的治疗手段。2、不能接受急诊手术风险、错过最佳手术时机、家属认为患者年龄大不能耐受急诊手术及家庭经济困难等是本地区AMI患者及家属选择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因。3、年龄>75岁、合并急性左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是本地区AMI药物治疗患者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郑妮冰[7](2017)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血事件的多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最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方法。随着新型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使用和患者病情复杂性增加(高龄及罹患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比例增高),STE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增高。出血事件将影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如何规避STEMI患者的出血事件、把握出血事件和缺血事件的平衡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至2015年于上海瑞金医院心内科诊断为STEMI患者29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入院后均行急诊冠脉动脉造影术。按照TIMI出血分级标准定义相关出血事件。住院期间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使用替罗非班由介入医师决定。若出现出血事件,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医生经验停用或减少相关药物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瑞金医院单中心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为7.85%,出血组患者23人,非出血组患者270人。出血组患者年龄较大(69±12比63±13岁,P<0.05);75岁以上患者比例较高(39.13%比20.74%,P<0.05);出血组患者体重较轻(62.4±12.9比71.4±14.0kg,P<0.01);BMI低(21.74±3.33比24.50±3.73kg/m2,P<0.01)。出血组患者心功能较差(NT-proBNP 5000±7389比1930±3581pg/ml,P<0.01;LVEF 56±8比59±7%,P<0.05),肾小球滤过率较低(GFR 67±29比89±24ml/min/1.73m2,P<0.01);出血组患者采用经股动脉途径的比例较高(23.09%比1.85%,P<0.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的使用率较高(17.39%比0.74%,P<0.01)。出血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26.09%比1.85%,P<0.01),其中4人死亡(17.39%),1人再发心梗并接受再次PCI治疗(4.35%),4人需要输血(17.39%);非出血组患者共有5人死亡(1.85%),无再发心梗事件。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BMI值、肾小球滤过率、左室射血分数、经股动脉途径是影响STEMI患者PCI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生出血事件的STEMI患者年龄偏大,体重偏轻,入院时心功能较差,肾小球滤过率低,使用股动脉途径及IABP的比例较高。低体重、左室射血分数、肾小球滤过率、经股动脉途径的PCI术是STEMI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冠心病患病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病情的复杂性增加,新型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国内使用率的增高,出血事件已成为不可忽略的临床问题。识别高出血风险人群,采取规避出血的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近期及远期预后。
王静[8](2017)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提出背景: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75%-95%,其中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梗后早期的主要死因。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的心电数据,对于心律失常的检查至关重要。另外动态心电图还可测量AMI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目的:研究不同部位AMI患者的心律失常表现特征及心率变异性。方法:纳入2015年至2016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AMI患者,按照不同部位分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下壁组及前壁组。分析住院期间动态心电图资料,对比各组间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结果:共纳入239例AMI患者,其中前壁心梗105例(44%),下壁心梗68例(29%),NSTEMI 28例(11%),下壁右室心梗5例(2%),广泛前壁心梗16例(7%),下正后壁心梗5例(2%),高侧壁心梗2例(1%),前侧壁心梗8例(3%),前间壁心梗2例(1%)。在NSTEMI组、下壁组、前壁组中,频发室早[3(11%)vs.4(5%)vs.7(5%)]、Lown3级以上心律失常[6(21%)vs.14(18%)vs.29(22%)]及房性心律失常[26(93%)vs.73(94%)vs.117(88%)]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TEMI[7(25%)]、下壁组[16(21%)]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前壁组[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提示,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ASDNN)在三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的LSD法两两比较发现前壁组中SDNN[(78.77±23.49)ms]、SDANN[(65.83±20.52)ms]、ASDNN[(40.83±14.00)ms]值均较NSTEMI组[(95.89±29.98)ms、(78.64±26.62)ms、(50.82±17.64)ms]、下壁组[(89.45±29.24)ms、(74.14±26.37)ms、(45.32±15.92)ms]下降。r MSSD、p NN50、LF、HF指标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率变异性损害程度较下壁心肌梗死、NSTEMI严重。
武耀宗[9](2016)在《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ACS患者急诊P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观察短期(住院期间至30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急性与亚急性支架血栓。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268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比伐卢定与肝素无论单用或者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两组全因死亡(RR=1.02,95%CI:0.851.22,P=0.85)、心肌梗死(RR=1.15,95%CI:0.951.40,P=0.16)、30d支架内血栓(RR=1.36,95%CI:0.892.07,P=0.15)、亚急性支架血栓(24h30d)(RR=0.88,95%CI:0.541.42,P=0.60)、再次血运重建(RR=1.15,95%CI:0.981.34,P=0.08)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比伐卢定组短期出血风险较肝素组显着降低(RR=0.61,95%CI:0.460.81,P=0.0008),比伐卢定组24h内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肝素组(RR=3.76,95%CI:2.126.66,P<0.001)。结论:对ACS患者行急诊PCI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30d内支架血栓及24h30d支架血栓的结局相似,比伐卢定在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上较肝素更有优势,但会增加24h内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武耀宗,木胡牙提,何鹏义,刘志强,杨玉春,张雷[10](2015)在《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及中国万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ACS患者急诊P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利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观察短期(住院期间至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及术后出血并发症、急性与亚急性支架血栓。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26 822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比伐卢定与肝素无论单用或者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两组全因死亡(RR=1.02,95%CI:0.851.22,P=0.85)、心肌梗死(RR=1.15,95%CI:0.951.40,P=0.16)、30 d支架内血栓(RR=1.36,95%CI:0.892.07,P=0.15)、亚急性支架血栓(24 h30 d)(RR=0.88,95%CI:0.541.42,P=0.60)、再次血运重建(RR=1.15,95%CI:0.981.34,P=0.08)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比伐卢定组短期出血风险较肝素组显着降低(RR=0.61,95%CI:0.460.81,P=0.000 8),比伐卢定组24 h内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高于肝素组(RR=3.76,95%CI:2.126.66,P<0.000 01)。结论对ACS患者行急诊PCI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30 d内支架血栓及24 h30 d支架血栓的结局相似,比伐卢定在降低术后出血风险上较肝素更有优势,但会增加24 h内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TENECTEPLASE加依诺肝素减少AMI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ENECTEPLASE加依诺肝素减少AMI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论文提纲范文)
(1)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不同剂量比伐芦定在高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观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及分组 |
2.1.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及治疗方案 |
2.3 观察终点剂名词定义 |
2.4 研究对象的随访剂预后评估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入选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3.2 手术治疗过程及结果 |
3.3 合并用药 |
3.4 三组终点指标发生率比较 |
3.4.1 比伐芦定组与肝素组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6) |
3.4.2 高剂量的比伐芦定与肝素组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7) |
3.4.3 低剂量的比伐芦定与肝素组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8) |
3.4.4 两组不同剂量比伐芦定之间终点指标发生率对比(表 3.9) |
第4章 讨论 |
4.1 比伐芦定在ACS患者PCI治疗的循证研究和优势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STEMI迅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 |
2 STEMI区域性治疗网络建立 |
3 再灌注策略选择 |
4 直接PCI |
4.1 血栓抽吸装置使用 |
4.2 多支血管病变的完全血管重建治疗 |
4.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处理策略 |
4.4 心脏辅助装置的使用 |
5 直接PCI围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
5.1 直接PCI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 |
5.2 直接PCI围术期抗凝治疗 |
6 溶栓治疗和药物介入策略 |
7 溶栓治疗的辅助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
7.1 溶栓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
7.2 溶栓辅助抗凝治疗 |
8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
9 证据空白和未来研究的领域 |
(4)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住院不良心血管事件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保护策略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致谢 |
(7)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血事件的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写索引 |
中文部分 |
1、绪论 |
2、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基线资料 |
2.3 冠状动脉造影情况及PCI情况 |
2.4 出血事件的定义 |
2.4.1 国际上使用的出血定义分级方法 |
2.4.2 本研究使用的出血定义分级方法 |
2.5 Grace危险评分系统和Crusade出血评分系统 |
2.5.1 Grace危险评分系统 |
2.5.2 Crusade出血评分系统 |
2.5.3 本研究中Grace危险评分系统和Crusade出血评分系统的运用 |
2.6 住院期间用药情况 |
2.7 院内终点事件 |
2.8 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
3、结果 |
3.1 基线资料结果 |
3.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
3.3 院内终点事件结果 |
3.4 Grace和 Crusade评分结果 |
3.5 预测患者是否发生出血事件的回归模型 |
3.6 回归模型的ROC曲线 |
4、讨论 |
5、结论 |
6、局限性 |
7、参考文献 |
8、致谢 |
法文部分 |
1、Préface |
2、Méthode et Matériel |
2.1 Sujet d’étude |
2.2 Informations basales |
2.3 La coronarographie et l’angioplastie coronaire |
2.4 Les définitions des événements hémorragiques pendant l’h?spitalisation |
2.5 Le score de risque de Grace et le score de risque de Crusade |
2.6 Traitement médicamenteux |
2.7 Les end-points intrah?pitaux |
2.8 Méthodes statistiques |
3、Résultats |
3.1 Résultats des informations basales |
3.2 Résultats des coronarographie |
3.3 Résultats des end-points intrah?pitaux |
3.4 Résultats des score de Grace et score de Crusade |
3.5 Modèle de régression pour la prédiction des événements hémorragiques |
3.6 Courbe de ROC du modèle de régression |
4、Discussion |
5、Conclusions |
6、Limitations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工作经历 |
八年制学位论文要求 |
(8)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不同心梗部位与心律失常发生关系 |
3.3 室性心律失常 |
3.3.1 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
3.3.2 室性早搏的来源及数量 |
3.4 房性心律失常 |
3.4.1 房性心律失常的类型 |
3.4.2 房性早搏的数量 |
3.5 窦性心律失常 |
3.6 交界性心律失常 |
3.7 传导阻滞 |
3.8 不同心梗部位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9)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文献检索的结果 |
2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3 Meta分析的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比伐卢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 2 检索策略 |
1. 3 资料提取 |
1. 4 质量评价 |
1. 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 1 文献检索结果 |
2. 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
2. 3 Meta分析结果 |
2.3.1比伐卢定与肝素对ACS患者短期出血事件发生率影响的比较 |
2.3.2比伐卢定与肝素对ACS患者全因死亡发生率影响的比较 |
2.3.3比伐卢定与肝素对ACS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影响的比较 |
2.3.4比伐卢定与肝素对ACS患者30 d支架血栓发生率影响的比较 |
2.3.5比伐卢定与肝素对ACS患者急性与亚急性支架血栓发生率影响的比较 |
2.3.6比伐卢定与肝素对ACS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影响的比较 |
3 讨论 |
四、TENECTEPLASE加依诺肝素减少AMI后缺血并发症发生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伴高缺血和高出血风险的老年ACS患者置入新一代DES并DAPT治疗12个月后的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研究[D]. 郭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2]不同剂量比伐芦定在高龄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观察研究[D]. 陈进. 南华大学, 2019(01)
- [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J]. 梁峰,胡大一,方全,沈珠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03)
- [4]冠心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住院不良心血管事件观察[D]. 陈德利.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围术期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 盛洁. 遵义医学院, 2017(10)
- [6]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观察及选择药物治疗的原因分析[D]. 周王威.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 [7]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出血事件的多因素分析[D]. 郑妮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8]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分析[D]. 王静. 兰州大学, 2017(02)
- [9]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荟萃分析[D]. 武耀宗.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10]比伐卢定与肝素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效荟萃分析[J]. 武耀宗,木胡牙提,何鹏义,刘志强,杨玉春,张雷.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