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盐调控论文-李晓彬,康跃虎

水盐调控论文-李晓彬,康跃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水盐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灌溉,盐分,滨海盐渍土,微咸水

水盐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彬,康跃虎[1](2019)在《滨海重度盐碱地微咸水滴灌水盐调控及月季根系生长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盐碱地是滨海地区重要的土地资源,随着滨海地区城镇化进程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低成本、快速、可持续的滨海盐碱地原土植被构建技术。针对滨海盐碱地原土建植与咸水/微咸水资源的利用,该研究以月季(Rosa chinensis)为例,采用微咸水滴灌技术进行滨海盐碱地水盐调控植被构建。试验在渤海湾曹妃甸区吹沙造田形成的典型沙质滨海盐渍土上进行,设计了灌溉水电导率(ECiw)为0.8、3.1、4.7、6.3、7.8 dS/m的5个处理,研究滴灌水盐调控对土壤盐分淋洗及月季根系生长和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渤海湾滨海地区气候条件下,先进行淡水滴灌盐分强化淋洗和缓苗灌溉,随后采用<7.8 dS/m的微咸水滴灌,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得到了有效的淋洗,尤其是根层0~40 cm土壤盐分经过一个月左右,由初始28.33 dS/m降低到均小于4 dS/m,一个低盐适生的土壤环境得到快速营造;随着ECiw的增加,0~40 cm土层土壤最终趋于稳定的盐分呈增加趋势,土壤脱盐过程可以被logistic方程描述,脱盐过程可划分为快速脱盐、缓慢脱盐和盐分趋于稳定3个阶段;94%以上的月季根系主要分布在0~20cm的表层土壤中,随着ECiw的增加,根系生物量显着降低,根系受盐分胁迫生理干旱影响向土壤深处生长以扩大水分空间。研究认为,采用短期淡水滴灌盐分强化淋洗和缓苗淡水滴灌、随后进行微咸水滴灌的方法,可以实现土壤盐分的快速淋洗并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受盐分对根系生长的影响会作用于植物地上部分生长及植物存活,因此需要结合植物耐盐性及生产目标(产量、景观)确定适宜灌溉水矿化度阈值。(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杨洪涛[2](2019)在《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草原的水热条件较好,加之地势平坦,适合发展机械化的畜牧业。该地区草原物种丰富度高,在高覆盖度的草原植被下,发育了肥力较高的黑土,盛产多年生优质牧草(羊草)。然而,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位于闭流区,地下水矿化度高,导致盐渍土与黑土接壤,因此,这里是环境敏感区与生态脆弱带。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受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退化与盐碱化。草地生产力低已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水盐动态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盐碱化人工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土壤水盐动态、紫花苜蓿的水盐阈值进行研究,同时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的灌溉制度进行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电导率(EC)和总碱度(TA)的强空间变异性主要是受气候与成土母质的影响,而土壤pH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则是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影响。2)盐碱化人工草地生物量(干重)与土壤pH显着相关,并可用Y(DM)=2699.73-276.496 pH(R~2=0.403,7.17<pH<9.92),即紫花苜蓿的对土壤pH的耐受上限为9.92。3)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高;此外,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pH和SAR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轻度与重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EC和TA穗种植时间而呈增加的趋势。4)土壤盐碱化通过影响紫花苜蓿叶片数量对人工草地的生产力产生影响,即减少紫花苜蓿的叶片数量,进而对盐碱化人工草地减产同时降低牧草品质。5)在返青期、分枝期与花期中,分枝期是紫花苜蓿对水分亏缺最敏感的生长阶段,此时期缺水将明显降低盐碱化人工草地牧草产量。6)灌溉可提高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约10%;此外,0~100 cm土壤EC、SAR和TA分别降低了182~345μS cm~(-1)、8.95~9.00(mmol_c/L)~(1/2)和3.29~4.65 mmol_c L~(-1)。7)灌溉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各水分处理中,I5(在分枝期进行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I1(返青期+分枝期进行灌溉)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8)在综合考虑吉林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下水状况与土壤盐碱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在紫花苜蓿的分枝期进行灌溉,灌水定额以满足紫花苜蓿各阶段蒸散量(236.5 mm)为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期刊2019-06-01)

王美荣[3](2019)在《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土壤肥力及冻融期水盐养分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粮油生产基地,土壤盐渍化问题制约该地区的发展。本论文针对盐渍化农田土壤贫瘠、水氮利用率低下以及次生盐渍化防治等问题,设置不同水氮调控模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水氮调控对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水氮-产量回归模拟方程对玉米产量效应综合分析。基于RAGA-PPC模型对翌年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分析了耕作期内水氮单一因素施用量对冻融期内农田水土环境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翌年土壤肥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灌水量与施氮量对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极显着,两者交互作用对干物质量与籽粒产量影响极显着,对百粒重与穗粒数影响显着。灌水量相同时,施加氮肥在一定范围内会提高水分利用率。施氮水平相同时,水分利用率表现为:高水<中水<低水。在高氮处理下氮肥农学效率较低。氮肥农学效率在中水低氮达到最大值。施氮和灌水以及交互作用对玉米氮肥农学效率均有显着影响。(2)建立了水氮-产量二元二次回归模型,实际产量与模拟产量有较高的拟合度。水氮两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对产量具有正效应,随水氮量的增加产量符合报酬递减效应。正效应大小顺序为:施氮量>灌水量>交互效应。产量模拟最大值可达12696kg/hm2,对应灌水量为317 mm,施氮量为261kg/hm2。不同目标产量寻优得到最佳水氮组合值与实测产量做对比基本吻合,可以为当地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3)冻融期内土壤养分主要集中土壤表层,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在冻融期内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值出现在最大冻深期。在秋浇后-冻结期土壤团聚体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融化期高氮处理团聚体降低,盐分会影响团聚结构。不同施氮量处理C/N随着冻融期的进行递增,增加了 0.9-2.02%。(4)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单一因素对春播前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得分为:N3<N0<N1<N2,W3<N2<Ni。中氮处理得分最高,推荐该地区玉米生育期内施氮肥量为225 kg/hm2。低水处理得分最高,但土壤含盐率不满足作物需求,故推荐盐渍化土壤玉米灌水制度为生育期灌水225mm和秋浇灌水150mm。(5)基于RAGA-PPC模型对不同水氮调控春播前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知:土壤肥力较优的为中水中氮、中水低氮和高水低氮处理。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籽粒产量最大的是高水高氮和中水中氮处理,两者差异不显着。综合水氮调控前期以及春播前土壤肥力的状况,推荐该地区水氮调控模式为W2N2(施氮量:225 kg/hm2、灌水量:225+150mm)。(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宏媛[4](2019)在《基于CT技术秸秆隔层与亚表层培肥的水盐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T扫描技术是非破坏性检测土壤孔隙结构的一种新兴手段,该技术的引入为定量研究土壤孔隙结构与水盐运动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方法。本研究基于团队在内蒙古河套灌区长期开展盐碱地改良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研发的秸秆隔层与亚表层构建两种农艺措施水盐调控机制不清的问题,将孔隙结构定量化分析作为突破口,通过采用室内土柱模拟和田间微区定位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CT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措施下孔隙结构参数进行定量分析,明确土壤孔隙特征参数之间及其与水盐运动的关系,从而阐明其水盐调控机制。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阐明了不同物理形态玉米秸秆隔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入渗过程的影响机制。采用土柱模拟实验,设置无秸秆隔层对照(CK),在40-45 cm处分别铺设段状(SL)、颗粒状(SK)与粉末状(SF)叁种物理形态的玉米秸秆隔层,定量分析了孔隙参数与灌溉水入渗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F处理隔层处总孔隙度最高,分别较CK、SL与SK处理显着提高了29.25%、12.09%与12.61%(P<0.05),同时,其在入渗各阶段均显着增加了当量直径<1 mm孔隙度,增大了封闭气体体积,阻碍灌溉水入渗效果最为显着。相关性分析表明:湿润锋通过秸秆隔层用时与入渗前、后隔层处总孔隙度、<1 mm孔隙度、>1 mm孔隙度均呈极显着相关,而在入渗结束后这种大孔隙的作用减弱,<1 mm孔隙度的阻渗作用依旧显着。与CK处理相比,入渗结束后SL、SK与SF处理0-40 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提高了18.04%、5.15%与15.13%,0-40 cm土层脱盐率分别提高了6.31%、7.16%和6.44%。SL与SF处理累积潜水蒸发量较CK处理分别降低了41.20%和49.00%,0-40 cm土层返盐率分别较CK处理显着降低了36.57%、47.08%。(2)明确了秸秆隔层措施的有效作用年限,在秸秆隔层埋设第3年,对抑制盐分表聚效果减弱,且0.1-0.5 mm当量直径孔隙对盐分分布的影响较大。基于3年的大田微区定位试验,设置CK(无秸秆隔层),SL800(40 cm埋设秸秆隔层800 kg·亩~(-1))2个处理,探究了秸秆深埋对水盐调控减弱效应的机制。结果发现:秸秆深埋3年后SL800处理在不同土层的全盐含量、容重、饱和导水率与对照均无显着性差异。从孔隙结构来看,SL800处理在各土层中0.1-0.5 mm当量直径孔隙度与CK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该部分孔隙占总孔隙度的56.17%-78.17%,对盐分分布起主导作用,减弱了控抑盐的效果。此外,SL800处理仍显着增加了土壤中当量直径>1 mm孔隙度,可以促进形成优先流,一定程度上利于水土保持。(3)阐明了在10-30 cm土层采用有机培肥构建肥沃亚表层措施的抑盐保肥效应及其机制。采用田间微区定位试验方法,设翻耕(CK)、翻耕+地膜覆盖(PM)、亚表层有机培肥(OM)、亚表层有机培肥+地膜覆盖(PM+OM)4个处理,分析土壤孔隙特征变化对水肥盐调控的影响机制以及对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年春灌后OM、PM+OM处理10-30 cm含盐量与CK及PM处理无显着差异,但促进了盐分向深层淋洗,2016年和2017年PM+OM处理春灌后1 m土体平均含盐量分别较CK处理降低了30.26%和7.77%,同时其在收获后表现出很强的抑制返盐效果。2015-2017年,与CK相比,在10-30 cm土层,PM+OM处理pH值显着降低,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8.11%-126.64%、42.86%-104.87%、79.41%-827.36%和185.05%-400.37%,并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及丰度。OM与PM+OM处理叁年食葵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78-49.16%和11.15-45.08%。通过CT扫描发现,与CK处理相比,OM处理土壤亚表层处孔隙数量显着提高了42.57%、总孔隙度显着提高了11.94%、连通度显着提高了78.49倍(P<0.05)。其中当量直径<1.5 mm孔隙度对提高春灌后土壤保水效果有显着影响,当量直径<0.5 mm孔隙度对促进春灌后盐分淋洗效果有显着影响。综上所述,CT扫描技术可作为定量研究秸秆隔层、肥沃亚表层构建的盐碱地改良措施下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水盐调控机制的手段。从水盐调控结果与田间可操作性综合考虑,优选段状5 cm秸秆作为最佳物理形态秸秆隔层措施在大田进行应用。秸秆隔层埋设叁年后对水盐调控效果没有显着作用,这种减弱效应主要与当量直径0.1-0.5 mm的孔隙有关。同时,亚表层培肥措施可大幅增加速效养分含量并合理调控耕层水盐分布从而达到显着增产效果,该措施实施叁年后提高了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孔隙度与连通度,形成了复杂多孔的土壤结构。该研究为利用CT扫描技术揭示不同农艺措施下水盐调控机制及盐碱地改良措施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王旭[5](2019)在《甘肃靖远旱区碱化盐土水盐运移及调控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碱土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如何因地制宜对盐碱土进行改良与开发利用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建设。本研究针对甘肃靖远旱区碱化盐土质地黏重、盐碱化程度高、盐分难以淋洗的瓶颈问题,通过原位监测土壤及地下水水盐动态变化,明确地下水与土壤水盐动态关系;开展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土壤水分入渗效应,筛选出最佳改良技术;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进一步开展了施用改良物料、紫穗槐不同种植方式及灌溉定额、不同耐盐植物对碱化盐土水盐运移及调控效应的系统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对碱化盐土地下水埋深及矿化度与土壤水盐动态监测分析,发现该地区碱化盐土的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指数关系,土壤含盐量随地下水矿化度增大而增大,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甘肃靖远旱区碱化盐土土壤含盐量与地下水矿化度、埋深间的关系式,为分析该地区土壤盐分与地下水关系提供参考。(2)脱硫石膏与秸秆隔层对碱化盐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碱化盐土添加脱硫石膏后,0~60 cm 土壤的碱化度、含盐量比改良前平均降低22.7%、48.6%,相同时间内入渗率、湿润锋下移深度和累积入渗量均高于未添加脱硫石膏处理;碱化盐土设置秸秆隔层后,0-60 cm土壤的碱化度、含盐量比改良前平均降低8.8%、58.9%;脱硫石膏+秸秆隔层组合技术可使0~60 cm 土壤的碱化度、含盐量比改良前平均降低26.8%、65.0%,该组合能有效降低碱化盐土的土壤碱化度和含盐量,是改良碱化盐土这一典型土壤的有效途径。(3)改良物料对碱化盐土水盐运移及调控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改良物料并灌水淋洗影响土壤水盐及盐分离子变化,表层土壤水盐变化明显,0~20 cm 土壤的含水率、含盐量较低,40-100 cm 土壤水盐变化平稳。施用脱硫石膏不仅能有效降低土壤中Na-、HCO3-、CO32-的含量,而且能使碱化盐土中的Na-呈“阶梯式”向下迁移,Ca2+、K+、Mg2' Cl-和SO42-呈“波浪式”向下迁移,HCO3-、CO32-呈“波纹式”迁移。(4)紫穗槐不同种植方式对碱化盐土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统一施用改良物料的基础上,起垄沟植处理0~60 cm 土壤的含盐量、碱化度、pH值比未起垄处理分别降低14.2%、15.4%、9.8%,紫穗槐的成活率比未起垄处理提高12.7%。碱化盐土通过改良起垄沟植紫穗槐有助于降低垄沟内土壤含盐量、碱化度,提高改良效果,该技术为碱化盐土植被恢复提供了新方法。(5)不同耐盐植物对碱化盐土微区水盐调控效应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统一施用改良物料的基础上,种植9901柳、紫穗槐、马莲能增加地表覆盖度,减少蒸发;第2年叁种植物的覆盖度分别为73.7%、78.4%和83.1%,与未种植植物的处理相比,0~60 cm 土壤含盐量分别降低34.7%、36.6%和42.0%,马莲覆盖度最高,抑制地表返盐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4-01)

付强,侯仁杰,马梓奡,李天霄[6](2019)在《季节性冻土区不同调控模式对土壤水盐迁移协同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揭示季节性冻土区农田土壤水盐空间演变机理,以野外大田试验为研究载体,设置了生物炭调控(CS)、秸秆调控(JS)、生物炭与秸秆联合调控(CJS)和对照组(BL)4种调控处理,分别测试了冻结期与融化期各土层处土壤能量累积效果、水盐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究了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盐迁移协同效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冻结期,秸秆的覆盖调控作用显着地提升了土壤保温效果,减少土壤热量散失,土壤冻结速率减慢,土壤水分在浅层的富集现象显着,同时,其有效地提升了土壤水分与盐分的协同效应关系,其中,JS处理条件下浅层土壤储盐量分别相对于BL、CS和CJS处理提升了42.4、18.4和18.0 g。融化期,生物炭与秸秆的联合调控作用增加了地表对于光照和热量的吸收,加快了土壤的融解速率,同时,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强,盐分淋洗效果显着,土壤水分与盐分的协同作用效果显着高于其他3种处理。为丰富寒区农田土壤水盐调控技术以及科学合理提升农业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吴素丽[7](2019)在《覆盖对土壤水盐调控及枸杞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地表覆盖材料对甘肃盐渍化土壤水盐运移及枸杞生生长产量的影响,在统一沟灌6 000 m3·hm~(-2)的基础上,以不覆盖为对照(CK),设置覆盖黑膜(T1)、草帘(T2)、无纺布(T3)3种材料处理;监测覆盖处理后土壤含水率、盐分含量和pH,分析土壤水盐变化。结果表明:地表覆盖黑膜、草帘、无纺布均能削弱地表蒸发,抑制地表返盐,黑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高、含盐量最低,无纺布处理土壤含盐量最高;覆盖草帘处理枸杞成活率、保存率、株高、冠幅和产量均为最高,第2年草帘处理枸杞产量为1.86t·hm~(-2),是对照的1.4倍,比黑膜、无纺布处理分别高10.7%、8.1%。因此,沟灌条件下覆盖草帘适宜于该地区盐渍土农作物种植。(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03期)

万书勤,孙甲霞,董世德,康跃虎[8](2019)在《低洼重度盐碱地滴灌水盐调控的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咸水滴灌+高垄+覆膜"水盐调控技术模式,开发利用河套灌区水平排水困难的低洼重度盐碱撂荒地时,研究了该区浅层地下水埋深、浅层地下水电导率(ECw)、潜水层地下水电导率(ECi)、土壤饱和泥浆提取液电导率(ECe)、枸杞成活率和保存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埋深、ECw和ECe明显受周边和研究区灌溉、降雨等的影响;随着枸杞种植年限的延长及植株蒸腾耗水的增加,整个研究区的浅层地下水埋深、ECw、ECi及ECe均逐年降低,0~40 cm土层土壤由极重度盐土转变为重度盐土;该技术模式下,枸杞成活率达到75.4%,保存率达到67.5%。即可以采用"咸水滴灌+高垄+覆膜"滴灌水盐调控技术模式,通过种植枸杞等耐盐碱的多年生林果,来开发利用传统方法难以有效开发利用的地下水浅埋且地下水为咸水的重度盐碱地,通过枸杞生长耗水可以显着降低整个区域的地下水位埋深,ECw和ECe也逐年降低。(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韩晓宇,万书勤,李晓彬,康跃虎,冯志文[9](2018)在《河西走廊辣椒滴灌水盐调控施肥灌溉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河西走廊地区辣椒滴灌农业生产水盐调控与施肥灌溉制度。【方法】在甘肃省金昌市八一农场,通过控制滴头正下方20 cm深度处的土壤水基质势下限不低于-20 kPa进行滴灌水盐调控灌溉,设计了5个施肥比例的施肥灌溉处理,分别为农场滴灌条件下基于测土配方施肥的辣椒施肥量的20%、40%、60%、80%与100%,研究了滴灌水盐调控施肥灌溉对辣椒生长、产量和土壤盐分养分垂直剖面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经过2 a试验研究得到:(1)0~100 cm整个土体的盐分基本维持平衡,土壤盐分不增加。(2)在辣椒生育期内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40 cm深的根系分布层,70 cm深度以下硝态氮浓度低且稳定,基本不存在硝态氮的深层渗漏淋失。(3)辣椒的株高、地上部分鲜质量均随着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当施肥比例为100%时辣椒的产量达到最大值,2 a辣椒的平均产量达到26 595.8 kg/hm2。(4)滴灌高频施肥灌溉有利于提高辣椒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2 a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为5.1 kg/m3,肥料偏生产力为30.1 kg/kg,均高于农场管理方法下滴灌辣椒的值。【结论】在河西走廊辣椒滴灌生产中,推荐滴头正下方20 cm深度土壤水基质势阈值控制在-20 kPa以上指导水盐调控灌溉,总施肥量设定为100%测土配方施肥(全生育期N 360 kg/hm2,P2O5195 kg/hm2,K2O 375 kg/hm2)进行施肥灌溉水肥一体化管理。(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刘洪光[10](2018)在《盐碱地滴灌葡萄土壤水盐养分运动机理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是我国西北战略屏障和资源重要储备区,对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低下,盐碱土地分布广泛,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节水灌溉、盐碱土地防治与改良是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新疆是我国葡萄主产区和优质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50%以上,是农林经济重要支柱。新疆葡萄灌溉主要采用漫灌和沟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壤盐渍化加剧,肥料有效利用率低,葡萄产量和品质不高,每年由于缺水和盐碱问题,导致葡萄减产,损失巨大。滴灌技术有显着的节水效果,也可以随水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但是,不合理的灌溉制度和不当的水肥管理模式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加重、肥料利用率降低,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在新疆干旱区开展农田水盐运移规律、水肥耦合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了提高新疆干旱地区水资源及肥料利用率,控制土壤盐渍化,本文于2016-2017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7团6连,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鲜食葡萄品种——弗雷为研究对象,设置基于盐碱地滴灌葡萄水肥交互作用田间小区实验,以期通过水-肥-盐协同调控,为促进葡萄生产管理科学合理,实现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开沟宽度是影响土壤灌水均匀度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开沟模式与灌水组合中,灌水定额为40m3/亩,开沟宽度为80cm时,灌水均匀度最佳,高达86%。(2)滴灌配合覆膜,可极大提高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水和覆膜内土壤水分的反复蒸发、凝聚、下渗微循环作用下,土壤中的盐分向土体下部迁移,且靠近滴头处土层盐分迁移愈加明显。灌水定额为40m3/亩时,盐分的迁移深度可达60~80cm。而裸露地段土壤盐分的表聚现象显着,这是深层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上迁,在土壤表层发生重新淀积的结果。(3)HYDRUS软件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出葡萄生育期土壤水盐动态变化,可以为实际生产活动提供一种定量化判别方法。(4)在不同灌水量和开沟模式处理下,从开花坐果期到采收期根系生长动态指标值均增大,灌水量对根系生长动态指标值的影响较大。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比表面积和总体积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根平均直径与灌水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对根系生长影响的双重因子中,灌水量对根系生长变化起主导作用。(5)利用15N示踪法分析土壤中15N分布和葡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发现,在0~100cm土壤深度范围内,全氮含量和15N丰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施肥量的增加可以使15N肥料贡献率增加,水肥配比合理可以使肥料的利用率增加。(6)在葡萄不同生育期,相同灌水量下,随着施肥增加,光合作用指标有升有降。相同施肥量下,随着灌水增加,光合作用指标在不同葡萄生育期逐渐增加,试验中光合午休现象明显。灌溉定额为360m3/亩,施肥量为100kg/亩时的葡萄产量最高;灌水量为360 m3/亩,施肥量为120kg/亩时葡萄的光合速率最大,光合速率与产量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2个方面:1、量化了水肥配合模式对葡萄生产的影响及不同氮源对其生长贡献。2、量化了开沟宽度、滴灌配合覆膜措施葡萄生产水分利用及土壤控盐效应。(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11-01)

水盐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草原的水热条件较好,加之地势平坦,适合发展机械化的畜牧业。该地区草原物种丰富度高,在高覆盖度的草原植被下,发育了肥力较高的黑土,盛产多年生优质牧草(羊草)。然而,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的草原位于闭流区,地下水矿化度高,导致盐渍土与黑土接壤,因此,这里是环境敏感区与生态脆弱带。松嫩平原西部草原受过度放牧、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退化与盐碱化。草地生产力低已成为制约当地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草地生产力与土壤水盐动态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以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主要对盐碱化人工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特征、土壤水盐动态、紫花苜蓿的水盐阈值进行研究,同时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人工草地的灌溉制度进行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有:1)盐碱化人工草地土壤电导率(EC)和总碱度(TA)的强空间变异性主要是受气候与成土母质的影响,而土壤pH与土壤质量含水量则是受结构性因素与随机因素的共同作用的影响。2)盐碱化人工草地生物量(干重)与土壤pH显着相关,并可用Y(DM)=2699.73-276.496 pH(R~2=0.403,7.17<pH<9.92),即紫花苜蓿的对土壤pH的耐受上限为9.92。3)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最高;此外,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pH和SAR随种植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轻度与重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EC和TA穗种植时间而呈增加的趋势。4)土壤盐碱化通过影响紫花苜蓿叶片数量对人工草地的生产力产生影响,即减少紫花苜蓿的叶片数量,进而对盐碱化人工草地减产同时降低牧草品质。5)在返青期、分枝期与花期中,分枝期是紫花苜蓿对水分亏缺最敏感的生长阶段,此时期缺水将明显降低盐碱化人工草地牧草产量。6)灌溉可提高中度盐碱化人工草地0~100 cm的土壤容积含水量约10%;此外,0~100 cm土壤EC、SAR和TA分别降低了182~345μS cm~(-1)、8.95~9.00(mmol_c/L)~(1/2)和3.29~4.65 mmol_c L~(-1)。7)灌溉可有效提高紫花苜蓿的水分利用效率。在各水分处理中,I5(在分枝期进行灌溉)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其次为I1(返青期+分枝期进行灌溉)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8)在综合考虑吉林西部地区的气候特点、地下水状况与土壤盐碱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情况下,在紫花苜蓿的分枝期进行灌溉,灌水定额以满足紫花苜蓿各阶段蒸散量(236.5 mm)为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盐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彬,康跃虎.滨海重度盐碱地微咸水滴灌水盐调控及月季根系生长响应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杨洪涛.盐碱化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水盐特征及优化调控[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9

[3].王美荣.盐渍化农田水氮调控对土壤肥力及冻融期水盐养分影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4].张宏媛.基于CT技术秸秆隔层与亚表层培肥的水盐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5].王旭.甘肃靖远旱区碱化盐土水盐运移及调控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9

[6].付强,侯仁杰,马梓奡,李天霄.季节性冻土区不同调控模式对土壤水盐迁移协同效应的影响[J].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2019

[7].吴素丽.覆盖对土壤水盐调控及枸杞产量的影响[J].北方园艺.2019

[8].万书勤,孙甲霞,董世德,康跃虎.低洼重度盐碱地滴灌水盐调控的环境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9].韩晓宇,万书勤,李晓彬,康跃虎,冯志文.河西走廊辣椒滴灌水盐调控施肥灌溉制度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8

[10].刘洪光.盐碱地滴灌葡萄土壤水盐养分运动机理与调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标签:;  ;  ;  ;  

水盐调控论文-李晓彬,康跃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