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佛典用语专题研究

汉文佛典用语专题研究

论文摘要

两汉之际,佛教从西土传入中国内地,随之开始了把佛教经典译为汉文的壮举。佛经汉译的活动历经汉魏六朝隋唐宋,前后绵延千年,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历代汉译佛经。在翻译佛经的同时,历代都产生了一些中土佛教撰述。汉译佛经产自翻译,中土佛教撰述则为新著,二者既各有特点,又同为佛籍,可合称汉文佛典,也可称佛教文献。 汉文佛典不仅具有宗教学意义,它还具有独特的语料价值,在汉语言学研究中是不可多得的语料宝库。相比之下,汉译佛经的语料价值尤其突出。它是记录语言接触和语言交流现象的绝佳素材,又是反映汉语演变历史轨迹的忠实见证。与此同时,中土佛教撰述的语料价值同样不容忽视。在研究汉译佛经用语时,理应密切关注中土佛教撰述对有关语言现象的认识;在考察中土佛教撰述用语时,时刻不忘紧扣佛经译文的原始材料。 本文综合利用历代汉译佛经和中土文献,对其中用语方面的有关问题作出描写和分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论文主体部分由四个专题研究组成。 第一个专题,从僧祐《出三藏记集》(简称《佑录》)看今存汉文佛典用语。《佑录》卷—记载了“新经”“旧经”有差异的二十多组用语,与今存汉文佛典对照,其中大部分都不相符,具体表现有三:一是《祐录》所载“旧语”在今存早期汉译佛典中没有用例;二是《祐录》所载“旧语”和“新语”在今存早期译经中都有用例,但“新语”往往比“旧语”出现时代更早;三是《祐录》所载“旧语”和“新语”在今存汉译佛典中最早用例出自同一译者甚至同一部经文。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本应晚出的“新语”出现在先,而本应早出的“旧语”却出现在后。 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论文全面调查了《大正藏》中二十多对译经用语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汉文佛典的构成及其语料价值
  • 0.2 汉文佛典语言研究现状
  • 0.2.1 材料范围
  • 0.2.2 研究内容
  • 0.2.3 研究手段
  • 0.3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0.4 关于本文材料、方法的说明
  • 1 从僧祐《出三藏记集》看今存汉文佛典用语
  • 1.1 提出问题:“新语”和“旧语”的时间错乱
  • 1.2 材料调查:《大正藏》中的“新语”和“旧语”
  • 1.3 问题的关键:竞争中“旧语”衰亡
  • 1.4 答案假设:早期译经部分“旧语”被改成“新语”
  • 附:《出三藏记集》所载僧睿《大品经序》的一则材料
  • 2 汉文佛典用语的“讹略”与“正音”
  • 2.1 “讹略”一语的五种用法例析
  • 2.1.1 “讹略”指音译词同梵文读音对应不严
  • 2.1.2 “讹略”指意译词翻译不准确
  • 2.1.3 “讹略”指佛经译文用字不够典范
  • 2.1.4 “讹略”指早期译经的文本缺陷
  • 2.1.5 “讹略”指密咒念诵发音不当
  • 2.2 “正梵音”“正梵语”“正云”“正音”等语调查
  • 2.2.1 正梵音
  • 2.2.2 正梵语
  • 2.2.3 正云
  • 2.2.4 “正音”系列用语
  • 2.3 受“讹略”“正梵”评价的音译词考察
  • 2.3.1 “讹略”“正梵”所及音译词异形数量统计
  • 2.3.2 “讹略”“正梵”所及音译词在译经中的使用状况
  • 2.4 “讹略”“正梵”观念的流行及其评价
  • 3 汉文佛典音译词研究
  • 3.1 东汉译经音译词的同词异形现象
  • 3.1.1 从译者角度看同词异形的使用状况
  • 3.1.2 从语音角度看同词异形的几种类型
  • 3.1.3 音译词同词异形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
  • 3.1.4 从音译词同词异形看东汉译经底本用语
  • 3.1.5 从音译词同词异形看今存汉文佛典的真实性
  • 3.2 汉文佛典音译词的节译形式与全译形式
  • 3.2.1 佛典音译词“先全译后节译”的流行观点
  • 3.2.2 东汉佛经音译词的节译和全译
  • 3.2.3 “塔”系列音译词的产生和使用
  • 3.2.4 《道行般若经》六部重译经中音译词的节译与全译
  • 3.2.5 汉文佛典音译词多用节译形式的原因
  • 3.3 梁武帝改“磨”作“魔”之说辨误
  • 3.3.1 关于“魔”字由来的流行说法
  • 3.3.2 梁武改“磨”作“魔”之说的由来
  • 3.3.3 梁武以前译经一直用“魔”字
  • 3.3.4 “魔”并非自“魔罗”简省而来
  • 4 竺法护译经几组同义词群例析
  • 4.1 竺法护译经中表“晓悟”义的复音词
  • 4.1.1 “晓悟”类复音词概述
  • 4.1.2 “分别”表“晓悟”义考察
  • 4.1.3 “晓悟”类词语举例
  • 4.1.4 小结
  • 4.2 竺法护译经中表“宣讲”义的复音词
  • 4.2.1 “宣讲”类复音词概述
  • 4.2.2 “班宣”所及的对象
  • 4.2.3 “宣讲”类词语举例
  • 4.3 竺法护译经中表“愚昧”义的复音词
  • 4.3.1 “愚昧”类复音词概述
  • 4.3.2 “愚昧”类复音词用法特点解析
  • 4.3.3 “愚昧”类复音词举例
  • 4.4 竺法护译经中表不定数的复合数字
  • 4.4.1 竺法护译经复合数字概述
  • 4.4.2 竺法护译经复合数字使用举例
  • 4.4.3 竺法护译经复合数字特点分析
  • 4.4.4 表不定大数的复合数字大量涌现的原因
  • 5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古译经中的“未曾有”及其流传[J]. 古汉语研究 2015(02)
    • [2].“小品般若”六部异译经中语气词“乎”的使用考察[J]. 语文学刊 2014(12)
    • [3].从时点时段的表达看东汉译经的性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4].描写翻译学视角下支谦译经的特色——以《大明度经》为例[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东汉佛教译经语言及文献比较研究述论[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01)
    • [6].佛教翻译史上的传奇——西夏译经[J]. 宁夏画报(生活版) 2014(01)
    • [7].“小品般若”六本异译经中“答”与“对”的比较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8].两晋南北朝河西僧人西行及河西的译经活动[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5)
    • [9].汉魏六朝译经文体研究的语言学意义[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03)
    • [10].支谦译经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J]. 语文知识 2013(02)
    • [11].菩提留支译经中的言说类词语[J]. 求是学刊 2009(05)
    • [12].试析南北朝译经中的“去”[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S1)
    • [13].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在大型字典编纂中的价值[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4].异译经在汉语词汇语法研究上的作用[J]. 泰山学院学报 2008(01)
    • [15].论正、俗字的语境差异——以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为基础的考察[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6].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J]. 汉字汉语研究 2019(01)
    • [17].同经异译研究综述[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02)
    • [18].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的王宣忱译经行为研究[J]. 中国外语研究 2014(00)
    • [19].中古译经年代与“感染生义”的判别[J]. 中国语文 2010(01)
    • [20].论东晋至隋末的佛经翻译特点[J]. 鸡西大学学报 2010(01)
    • [21].中国佛教早期译经中的“更出”问题探析[J]. 国学学刊 2020(03)
    • [22].中古汉语口语化程度差异的双音化表现——以《拾遗记》和竺昙无兰译经为例[J]. 宜春学院学报 2020(07)
    • [23].译经之由——中国较早的大规模译事活动为何始于译经[J]. 时代人物 2008(03)
    • [24].美极了,珍珠——译经散记[J]. 书城 2012(08)
    • [25].“并”在中古译经中的时间副词用法及其来源[J]. 中国语文 2017(02)
    • [26].比较玄奘与马丁·路德的译经人生[J]. 青年文学家 2010(14)
    • [27].试论汉译佛典四言格文体的形成及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8].从中古译经看汉语目的连词形成机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9].潮汕话《圣经》汉字译本的译经风格[J]. 语文学刊 2015(21)
    • [30].从梵汉对勘看中古译经中“形+X”结构的特殊用法及其形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4)

    标签:;  ;  ;  ;  ;  ;  

    汉文佛典用语专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