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替罪羊人物形象解读

《宠儿》中替罪羊人物形象解读

论文摘要

莫里森在《宠儿》中通过探讨赛斯一家与其他前奴隶的悲惨命运,揭露邪恶的奴隶制度给奴隶造成的种种伤害。本论文探究无情的奴隶制度和宠儿与赛斯被选作替罪羊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赛斯的杀婴行为是赛斯浓厚母爱的结果,而这种母爱由于当时的背景和缺少黑人社区的帮助而显得不正常,同时指出奴隶制是杀死赛斯女儿的真正元凶。赛斯的杀婴行为表明,在奴隶制下,黑人妇女的母爱被严重扭曲,甚至在她们的家庭被毁坏之后她们也失去了作为母亲的身份。奴隶制迫使赛斯为了避免女儿变成奴隶而将其杀死,而这也表明了奴隶制度的罪恶。甚至在奴隶制度解除之后,昔日的奴隶虽然身体获得了自由,但他们在精神上依旧为历史所奴役,梦魇般的过去依然折磨他们。本论文分为六部分,章与章之间紧密联系有机结合,旨在分析残酷的奴隶制与小说中人物悲惨命运之间的因果关系。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莫里森和《宠儿》。然后作者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宠儿》的研究。简介之后是基于原型批评理论分析本小说中人物的替罪羊形象的可操作性。第一章阐述了原型批评理论。原型批评理论找出文学作品中的原型,将这种原型运用到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中,以便发掘文学作品的深刻含义。第二章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宠儿与赛斯的原型。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笔者发现宠儿与赛斯符合拉吉尔的替罪羊的特征。表面上,宠儿是被其母亲所杀。若仔细研究当时的杀婴事件的背景,就会显而易见地发现宠儿是被奴隶制度所迫害的替罪羊。黑人社区由于嫉妒而背叛了赛斯也是她杀害女儿的一个原因。当她从监狱回到家中后,社区将她隔离了18年,使她更像一只被逐放的替罪羊。第三章是关于赛斯的杀婴事件带来的启蒙。赛斯一直为失去女儿而痛苦,当宠儿以肉体形式出现后,赛斯深信她就是自己的女儿,因此她将全部的精力与爱都给了她。在小说的结尾,当鲍勃温先生接近她家的时候,赛斯误以为他是追捕奴隶的奴隶主,试图去杀死他,而不是再次去杀自己的女儿,这一事件给了她纠正之前为保护女儿而犯的错误的机会,同时也证实了她对女儿深深的母爱。丹芙,由于宠儿的到来渐渐了解到过去的那些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事情。当她发现母亲需要帮助的时候,勇敢地走向社区寻求帮助,并且逐渐地走向成熟。第四章指出个人与黑人社区的未来。莫里森探究前奴隶通过勇敢地面对过去来获得精神自由的解决方案,因为未来与过去紧密联系。小说还显示社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莫里森认为,黑人女性的生存永远都离不开黑人社区。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的总结,强调了小说运用原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增加小说的可读性,同时也加深了小说的深度。此外,本部分还强调了莫里森对奴隶制度的控告。本论文分析了原型在《宠儿》中的变化使用,将作品与它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了莫里森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使用这一换位原型的原因,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作品。

论文目录

  •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Chapter One Archetypal Criticism
  • 1.1 Theory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 1.2 Scapegoat Archetype
  • Chapter Two Images of Scapegoats in Beloved
  • 2.1 Beloved as a Killed Scapegoat
  • 2.2 Sethe as a Special Scapegoat
  • Chapter Three Realization of the Infanticide
  • 3.1 Reconstruction of Sethe
  • 3.2 Reconstruction of Denver
  • Chapter Four Hopeful Future
  • 4.1 Community Solidarity
  • 4.2 Rememory of the Past and Hopeful Future
  • Conclusion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母爱与成长:莫里森《恩惠》主题解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2].莫里森《慈悲》中的乐园叙事[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06)
    • [3].莫里森三部曲中非裔美国人历史重构——疏离、记忆与叙述[J]. 名作欣赏 2016(36)
    • [4].回归的出逃——评莫里森的新作《家》[J]. 外国文学动态 2012(06)
    • [5].白人话语权的丧失与黑人话语权的重建——从《宠儿》看莫里森对传统话语权主体的颠覆[J]. 文教资料 2016(31)
    • [6].简析莫里森的《爱》的恶作剧小说图式特征[J]. 赤子(下旬) 2016(04)
    • [7].莫里森《家》中的“鬼魂”形象[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8].伦理错位和心灵的孤独:探索秀拉的悲剧命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3)
    • [9].创伤理论视角下的莫里森作品研究[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6(29)
    • [10].“天堂”里没有独来独往[J]. 北方文学 2017(24)
    • [11].莫里森的政治意图——创伤理论视角下的《宠儿》[J]. 巢湖学院学报 2020(02)
    • [12].困境与抵抗——莫里森《家》中的生命政治表征[J]. 国外文学 2020(03)
    • [13].身体、空间、重构——解读莫里森新作《孩子的愤怒》[J]. 陇东学院学报 2019(04)
    • [14].国外莫里森作品研究综述(2010-2016)[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05)
    • [15].莫里森小说中“家园”意象的嬗变[J]. 外国语文研究 2016(06)
    • [16].莫里森创作中女性人物的变迁和女性主义的演变窥探[J]. 青年文学家 2019(29)
    • [17].解读莫里森小说语言的种族属性[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1)
    • [18].魔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解读莫里森的《宠儿》[J]. 芒种 2014(06)
    • [19].莫里森作品中现代性文化身份构建[J]. 长城 2014(10)
    • [20].莫里森黑人女性文学特质及其主体建构[J]. 求索 2013(09)
    • [21].走近约翰·莫里森[J]. 科学健身(健美先生) 2010(10)
    • [22].近十年中国内莫里森研究综述[J]. 科技信息 2012(23)
    • [23].门旁凋谢的恶之花——关于莫里森的笔记[J]. 音乐生活 2010(04)
    • [24].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莫里森研究综述[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6)
    • [25].澳大利亚正式进入“莫里森时代”[J]. 世界知识 2019(12)
    • [26].论莫里森小说《家》中的异质空间[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01)
    • [27].莫里森小说中颜色的作用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7(02)
    • [28].论宣叙调在莫里森小说《宣叙》中的作用[J]. 学术交流 2017(06)
    • [29].澳大利亚“逼宫剧”:莫里森爆冷上位[J]. 时代邮刊 2018(22)
    • [30].对莫里森小说《爱》的再思考[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14)

    标签:;  ;  ;  

    《宠儿》中替罪羊人物形象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