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休·赛尔温·莫伯利》是埃兹拉·庞德最重要的长诗之一,也是现代主义文学取得的最早成就之一。作为英美现代派诗歌的旗手,庞德对诗歌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尝试。其前期实验性诗歌的代表作《休·赛尔温·莫伯利》便是这种尝试的一个经典范例。论文在细读诗作的基础上,结合巴赫金的“自我”与“他者”构建而成的“主体”建构理论,着重分析《休·赛尔温·莫伯利》中“自我”与“他者”的具体形式及二者在诗中构建主体的规律,以发掘其在诗歌文本中折射出来的艺术价值。论文主要分四个章节进行论述。引言综述《休·赛尔温·莫伯利》的批评,并引出本论文的研究主题:《休·赛尔温·莫伯利》中的主体建构。“自我”与“他者”是一对较宽泛的概念,涉及文学、美学及哲学等诸多领域。然而,限于论文的篇幅及论文作者的学力,本论文主要在文学范畴内研究《休·赛尔温·莫伯利》中的主体建构。由于“自我”与“他者”的复杂性,论文设计第一章阐释巴赫金的“主体”由“自我”与“他者”构建而成,并明确其对“自我”与“他者”概念的界定及其思想内涵,为本论文的探讨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休·赛尔温·莫伯利》主体建构中“自我”的建构。“自我”代表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可以说,主人公E.P.、莫伯利及庞德本人,都体现了诗人在当时所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对生活本身及艺术创作的反思与追求。第三章诠释《休·赛尔温·莫伯利》主体建构中“他者”的建构。“他者”并非只是作者的创作客体,“他者”有独立的、自由的意识,与作者是平等对话关系。一方面,E.P.和莫伯利作为诗人的另一个“自我”,体现了诗人的某种意识;另一方面,这二者又是诗人创作的人物,作为客体充当诗中的“他者”。另外,诗中还有大量以“他者”身份出现的其他“他者”形式,构成了一幅众相纷呈、众声喧哗的画面。第四章研究《休·赛尔温·莫伯利》主体的“自我”与“他者”的建构规律。诗中诗人与E.P.、诗人与莫伯利、莫伯利与E.P.之间采取了“外位性”立场来观察和交流。同时,主体建构中“自我”与“他者”交流的双向性要求双方的意识要有“回应性”。结论认为,本研究从“自我”与“他者”角度,通过分析诗歌文本《休·赛尔温·莫伯利》中诗人、E.P.及莫伯利的主体建构规律,对诗人主体情感的抒发进行了较细致地解读,使“自我-他者”主体建构模式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显露其本身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主体建构,让整理复习更有效[J]. 江苏教育 2008(10)
- [2].“以疑解疑”主体建构数学课堂四部曲[J]. 初中生世界 2016(48)
- [3].主体建构·社会整合·历史再造——鲍曼对消费文化的解构[J].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2016(01)
- [4].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J]. 记者观察 2017(03)
- [5].美学课程:走向澄明之境[J]. 中国美学研究 2017(01)
- [6].《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身体政治与女性主体建构[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20(01)
- [7].《一个人的朝圣》中哈罗德的主体建构[J]. 青年文学家 2020(23)
- [8].平等的形态及其主体建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8(04)
- [9].基于青年艺术的问题性主体建构——记于“旋构塔·2015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之后[J].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5(09)
- [10].批评性话语分析向度的主体建构[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1].言说与他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现代主体建构的反思[J]. 外国文学评论 2020(01)
- [12].微电影的自我主体建构和“交往”运作[J]. 中华文化论坛 2018(02)
- [13].主体位置建构的过去、今天与未来——从转型期文学看国人文化身份主体建构的流变[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 [14].“哪吒”形象变迁中的英雄主体建构[J]. 电影文学 2020(02)
- [15].基于主体建构的数字化互动式信息系统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03)
- [16].论《使馆楼》中的空间与主体建构[J]. 北极光 2019(08)
- [17].本真呼唤·权力祛魅·自我追寻:《远离尘嚣》中的生态话语与主体建构[J]. 电影新作 2020(02)
- [18].《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主体建构的拉康式解读[J]. 青年文学家 2020(14)
- [19].未完成的主体——《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中的移情与主体建构问题[J]. 文艺理论研究 2016(01)
- [20].当代文学批评主体建构的理论积淀和感知能力问题[J]. 山花 2009(23)
- [21].论动画对儿童自我主体建构的价值功能[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22].文学寻根、青春赋形与主体建构[J]. 枣庄学院学报 2014(03)
- [23].论“被改造者”女性主体建构的时代意义——重读王安忆的《流逝》[J]. 职大学报 2018(05)
- [24].凝视的力量——《乐园》中不同群体的主体建构[J].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06)
- [25].《觉醒》中“身体”的后现代主义解读——身体政治意识与女性主体建构[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1(05)
- [26].青年群体性孤独的技术逻辑及其规制[J]. 当代青年研究 2020(02)
- [27].阶级形成研究的三个面向:客观存在、主体建构和话语建构[J]. 湖北社会科学 2010(04)
- [28].“梦”的意象与女性主体建构[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9].《穷棒子扭转乾坤》: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主体建构[J]. 文艺研究 2020(07)
- [30].凝视的力量——《乐园》中不同群体的主体建构[J].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