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分子拓扑指数与饱和链烃部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新分子拓扑指数与饱和链烃部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一、新的分子拓朴指数与饱和链烃类化合物部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霞[1](2016)在《碳氢燃料分子结构与超临界裂解反应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碳氢燃料的裂解反应,能够移除飞行器的有害热。为了达到有效的冷却能力与足够的推动力,碳氢燃料必须具有高热沉和高密度的特性。本文将正癸烷、十氢萘以及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JP-10)进行复配得到具有适中密度和热沉的燃料。为了研究燃料的结构与组成对反应性质的影响,本文在超临界条件下对正癸烷、十氢萘、JP-10以及它们的混合物进行热裂解,重点研究了三种不同结构的碳氢燃料以及混合燃料对超临界热裂解反应特性的影响,构建了燃料结构与性质的定量关系。研究了正癸烷、十氢萘、JP-10、正癸烷/十氢萘混合物、正癸烷/JP-10混合物的超临界(4 MPa,823 K-953 K)热裂解规律,包括转化率、产物分布、热沉等。发现不同结构燃料的反应特性不同。对于混合物的热裂解,正癸烷会促进十氢萘和JP-10的转化,但是这种促进作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纯正癸烷的密度相比,正癸烷与十氢萘或者JP-10混合后密度增加。与纯环状物质相比,正癸烷与其混合提高了燃料的化学吸热能力。研究了正癸烷、十氢萘、JP-10、正癸烷/十氢萘混合物、正癸烷/JP-10混合物的超临界(4 MPa,933.15 K)结焦规律,研究了积碳量与形貌特征。发现在相同的结焦条件下,正癸烷积碳量最多,十氢萘其次,JP-10最少;与正癸烷的结焦量相比,混合物的结焦量基本降低;在同一反应管的不同位置处,积碳形貌不同,在反应管的流体入口处主要是分散的无定形碳,在反应管下端可能存在着两种积碳形貌,在流体出口处是密集的无定形碳;在反应管的同一位置处,不同反应物的积碳形貌不同。采用结构指数区分了不同结构与组成的燃料,并且将结构指数与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定量关联。物理性质(密度和Cp)可以与单个结构指数建立很好的定量关系。燃料的结构与性质的定量关系可以为燃料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周长会[2](2014)在《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物质的定量结构活性/性质研究一直是化学学科研究的重点,现已发展成为药物化学、环境化学、材料科学等化学相近学科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和有关专业软件的推广,物质定量结构活性/性质的热门研究方向方兴未艾。近年,伴随着有机化合物爆炸式的增长,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随着对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的深入,各种计算方法和化学应用软件(HyperChem Professional,Gaussian03W,Dragon)应运而生,在众多方法中,拓扑指数法因其计算简单,预测准确成为各方法的首选。本论文采用拓扑指数法研究取代脂肪族(杂原子)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通过对杂原子(非碳原子)进行必要的修饰染色,在距离矩阵和邻接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拓扑指数W,通过新建的拓扑指数W对脂肪醛、脂肪酮、脂肪胺、脂肪醇及饱和醚化合物的沸点、摩尔折射率、折光指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模型对这些化合物上述性质进行理论预测,效果良好,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较为精确的预测杂原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二、研究了新建拓扑指数的物理意义。采用HyperChem Professional软件中的半经验半理论PM3法,计算了脂肪醛、脂肪酮、脂肪胺、脂肪醇及饱和醚化合物分子的20种量子化学参数,将拓扑指数W与各个量子化学参数进行关联,得到了它们的相关系数及拓扑指数W与各化学参数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表明拓扑指数是分子结构参数的体现,同时拓扑指数也是分子内部能量的综合表征。所以,从理论上讲,新建立的拓扑指数物理意义明确,可以用于杂原子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的预测。弥补了近年来拓扑指数研究中物理意义不明确的弱点,同时为新拓扑指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一系列脂肪族化合物的定量结构研究表明,利用新建的拓扑指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分子的结构特征,能够通过各种化合物的拓扑指数估计分子的部分物理化学性质。利用拓扑指数W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精确的预测取代脂肪族化合物的表观性质;而拓扑指数量子化学物理意义的研究,揭示了分子拓扑指数与其分子能量因子的关联,为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晶,赫敏,杨林[3](2012)在《拓扑指数法在QSPR研究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拓扑指数方法在定量构效关系(QSPR)研究中属活跃领域。简述了Wiener指数、Ran dic-Kier指数、Hosoya指数等拓扑指数,介绍了拓扑指数在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物化性质研究、药物设计研究、环境污染预测等方面的应用。表明拓扑指数法在QSPR研究中取得显着效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龙海林[4](2012)在《化合物表征及其在化学信息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人们感兴趣的不是漂亮的化合物结构,而是它们的性质。因此化学的最基本的任务是推论哪些结构具有满足需求的性质。建立结构-性质或者结构-活性相关性模型的第一步工作是化合物的表征,即分子描述符开发。本论文包括二维分子形状描述,基于化学键的分子编码和它们在化学信息学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如下:1、二维分子形状及其手性描述的研究化合物的手性描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目前,在三维空间,人们已经采用几个合理且有效的衍生于多样化算法的手性描述方法来表征分子结构的手性。不过手性的概念已经扩展到N维空间,包括二维空间。如果分子镶嵌在平面内,如苯环型化合物,若其在平面内平移和旋转后不能重合,则分子是手性的,尽管在三维空间,它是非手性的。为了表征原子的不对称性,我们基于分子形状的二进制编码提出了权原子和来描述原子的不对称环境,权原子和是以相反方向环绕分子所得的原子不对称环境的量度,分子中一个原子的权原子和与其镜像分子中相应原子的权原子和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权原子和不仅适用于手性分子,还能描述非手性分子中原子的不对称性,与Randi提出的原子和进行比较表明,权原子和比原子和具有更好的区分能力。例如,原子和误判的不对称原子,而权原子和能正确的描述其不对称性。此外,基于权原子和,提出了二维空间的苯环型化合物的手性程度,其中权原子和是与原子间距离有关的原子不对称环境的描述。在描述化合物的手性时,并没有采用简单的标记—手性或非手性,而是采用定量的方式来表征化合物的手性程度,定量手性程度能够区分对映体,并且一对对映体的手性程度互为相反数。手性程度不仅仅可以采用单值,还可以采用多维向量来,另外,还可将手性程度推广到三维正烷烃的旋转构象异构体描述,即首先将正烷烃的旋转异构体转化为苯环型化合物,然后采用手性程度描述其三维构象。2、MOLMAP指数的研究与应用分子映射(MOLMAP)指数是以分子的化学键描述符为基础,通过Kohonen自组织映射依据一定的算法而衍生。化学键描述符是由化学键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两端原子的电荷差和拓扑性质、键连杂原子数量等所组成。本文将分子映射指数应用于4075个有机物质(Ames试验结果:2305个结构有诱变性,1770个结构无诱变性)的变异性预测。通过随机森林,分别采用三种类型的指数建立模型:(1)采用不同维数的分子映射指数;(2)采用全局分子描述符;(3)将分子映射指数与全局分子描述符相结合。整个数据集的集外(out-of-bag)交叉验证的正确预测率达到85.4%。为了检验模型的稳定性,采用所建模型预测源于另一数据库的472个化合物,正确预测率为86.7%,与此前的研究相比,两个预测结果均有所提高。

侯恩卿,谢占川,李秀庆,杨林[5](2011)在《拓扑指数在烃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拓扑指数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结构数学描述符,在烃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QSPR)研究中占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烃类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热力学性质和色谱保留指数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分子拓扑指数在烷烃、烯烃、炔烃、卤代烃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单俐经[6](2011)在《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制作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了拓扑指数中的分子连接性指数法作为研究手段,综合运用了化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相关知识,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Delphi及关系数据库Access为平台,成功开发了附带物性估算功能的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该类软件国内尚未有文献报道具有界面友好、功能齐全、操作简便、运行稳定、易于扩展等优点。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具有从参数输入到结果输出的全程智能化的特点。软件采用了全新的图形化分子结构输入方式,即搭建分子结构的过程全程采用鼠标且具有智能化的提示。此外,软件的输入过程中融入了组合基团模块化的理念,实现了环类结构整块输入,从而大大的简化了复杂的分子结构的输入过程。本软件的分子连接性计算机处理原理中采用了全新的图形识别技术,利用邻接链表的相关原理直接将分子构建结果转换为分子对应的邻接矩阵,再通过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把分子的邻接矩阵转换为距离矩阵。软件具有计算0-7阶的各类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基本功能。此外,该软件还能计算多个点价系统的分子连接性指数,而且能搭建并计算聚合物分子、立体结构分子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及搭建表面活性剂分子、离子液体分子,且具有物性估算功能,对工业应用有良好的指导作用。此外,本文利用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成功计算了溶剂分子的分子连接性指数,并通过自主开发的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多元线性回归计算软件,对溶剂分子的溶解度参数、摩尔体积、内聚能进行了回归,发现各类溶剂分子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有很好的相关性,尤其是与°χv的相关性特别好,三参数方程的复相关系数R达到0.9711。同时,我们也尝试通过对烃类、醚类、酯类分子的内聚能、摩尔体积分别回归,然后再计算分子的溶解度参数,结果显示烃类、醚类、酯类分子的溶解度参数估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分别达到了95%、90%、85%,这个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程学峰[7](2011)在《酮类化合物的3D-QSPR研究》文中提出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 Quantitative Structure Property Relationship)主要应用理论计算方法和各种统计分析工具相结合研究化合物的结构与其生物学、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定量函数关系。是化学信息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之一。QSPR研究在化学、生命科学以及环境科学中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论文根据245种酮分子的三维立体构型原子的空间定位,运用Chem Windows或Chem Office 2008软件采集分子中原子坐标数据,得到数据矩阵;再通过MATLAB 7.0编程计算,自定义出新的3D拓扑指数(Yg、Yh和Yt),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等进行运算,研究并确立245种酮分子的3D拓扑指数与物理化学性质(熔、沸点、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强等)之间线性和非线性的相关性。本研究建立了两种相关性最优模型:一是通过MLR分析得到3D拓扑指数(Yj、Yh和Yg),和碳原子数目(Cn)与245种酮性质(BP、MP、CT、CP)都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8810以上,达到了良级,这说明酮分子的3D拓扑指标(Yj、Yh和Yg)所反映的空间特征与理化性质参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二是通过BP-ANN法计算得到245种酮的性质预测结果与实验值基本吻合,这也说明分子3D拓扑指数(Yj、Yh和Yg)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线性和非线性方法处理均得到良好的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本研究中的自定义3D拓扑指数(Yj、Yh和Yg)能够反映分子的空间结构特征,将为三维空间QSPR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可进行有机酮的结构和性质的预测预报,为3D-QSPR/QSAR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有机分子鉴定、有机高分子模拟、有机药物合成等提供相关信息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实际指导意义。

姜赛红[8](2008)在《新的诱导效应参数及QSPR/QSAR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构效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AR)是随着药物化学这门学科的产生而出现的.定量构效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QSAR)以化合物的理化参数或结构参数等为自变量,生物活性为因变量,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起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其关键是找到能够反映物质本身而又简单的分子描述符。本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电负性均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诱导效应均衡,并推导出一个新型的计算公式。利用该式给出了580个中性基团的诱导效应参数(IG)。计算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可广泛应用于QSPR/QSAR的研究,诸如:反应中键的形成、分裂、活化等的能量变化、酸碱的电离常数、电离能和化学位移等,其合理性优于文献报道的方法。(2)诱导效应是有机化学中最重要的效应之一,将新的诱导效应参数(IG)与极化效应指数(PEI),以及α,β,γ结构参数作为模型参数,提出核磁共振“内屏蔽”和“外屏蔽”的概念及碳谱位移“内屏蔽”和“外屏蔽”模型,由此定量描述了饱和醇类化合物13CNMR化学位移,相关系数R为0.9947,LOO法交互检验系数RCV=0.9927,模型具有优良的预测性和稳定性。(3)利用新的诱导效应参数与原子序数自相关拓扑指数0F,1F,研究了胺、醇、醚类化合物第一电离能(IP)的定量构效关系,结果表明胺、醇、醚类化合物第一电离能可用IE,0F,1F来定量描述,IE为分子中杂原子N、O、S的平衡诱导效应参数。公式物理意义明确,用该式预测了32种胺、醇、醚类化合物的第一电离能,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0445ev,预测值与实验值十分吻合,优于文献报道的方法。

苏丽敏[9](2008)在《部分取代芳烃与重金属对发光菌联合毒性及构效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测定了部分取代芳烃(9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和11种硝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从单一毒性结果可以看出:所测有机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大小与取代基的种类、位置和个数等因素有关。在测定重金属单一毒性的基础上,分别测定了二元有机-无机复合体系(重金属镉和铅分别以其单一毒性的0.2倍、0.5倍和0.8倍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混合,重金属铜和锌分别以其单一毒性的0.2倍、0.5倍和0.8倍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混合)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U)和相加指数法(AI)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同时根据结构-活性相关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建立了可预测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不同浓度镉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或近于相加作用的弱拮抗或弱协同。在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研究中,无论镉在什么浓度下,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毒性都和它们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lgP)和生成热(△Hf)有很好的相关性。不同浓度铅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当铅在0.2EC50浓度时,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主要是拮抗作用;当铅的浓度为0.5EC50时,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和取代基的位置有关系,邻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主要是拮抗作用,间位取代苯酚与铅的联合效应为协同作用,而对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为近于相加作用;当铅的浓度为0.8EC50时,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主要是偏于协同的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由于铅浓度的不同,各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效应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所建立的不同铅浓度下的二元混合体系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与其结构描述符的QSAR模型不同,当铅在0.2EC50浓度时,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水溶解性参数(WS)和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3X)相关;当铅在0.5EC50浓度时,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分子相对摩尔折射率(E)和酸解离参数(pKa)有关;当铅在0.8EC50浓度时,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极性/极化率参数(S)相关。不同浓度铜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当Cu在0.2EC50的时候,联合作用以相加为主;在此铜浓度时,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在混合体系中的毒性可以由Connolly溶剂排斥体积(CSEV)和极性/极化率参数(S)很好的表征,且毒性与这两个参数均呈正相关的关系。当Cu在0.5EC50的时候,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都存在;当Cu在0.8EC50的时候,联合作用主要以拮抗作用为主,部分表现为相加作用;在中、高浓度铜时,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在混合体系中的毒性均和Connolly溶剂可及分子表面积(CAA)呈正相关。不同浓度锌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锌在低浓度时,其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或偏于拮抗的相加作用(约占82%),混合体系中硝基芳烃的毒性与化合物的Connolly分子可及表面积(CAA)和分子的氢键供体常数(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锌在中浓度时,其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也主要以拮抗作用和相加作用为主(约占91%),混合体系中硝基芳烃的毒性与化合物的椭圆度(Ov)和总能量(TE)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当锌的浓度为高浓度时,其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为拮抗作用(约占45%)和相加作用(约占55%),混合体系中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毒性与二阶分子连接性指数(2X)相关。

王薇[10](2008)在《一种新拓扑指数与饱和烷烃QSAR/QSPR研究》文中指出以分子图的邻接矩阵,距离矩阵为基础,定义了新的拓扑指数Wq,而且并结合烷烃分子的有效碳链长1、x阶分子连接性指数,从最优子集出发与39种链烷烃的部分物理化学性质相关联,结果表明Wq具有良好的结构选择性和性质相关性.相关系数均达到0.995以上,表明该指数有望在QSAR/QSPR研究中作为一个新的参数而得到推广.

二、新的分子拓朴指数与饱和链烃类化合物部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分子拓朴指数与饱和链烃类化合物部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碳氢燃料分子结构与超临界裂解反应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吸热碳氢燃料
        1.1.1 吸热碳氢燃料概述
        1.1.2 吸热碳氢燃料的发展
    1.2 碳氢燃料热裂解反应
        1.2.1 燃料的热裂解反应机理
        1.2.2 不同结构与组成碳氢燃料的热裂解反应研究进展
    1.3 碳氢燃料的结焦
        1.3.1 碳氢燃料结焦机理
        1.3.2 不同结构与组成碳氢燃料的结焦研究进展
    1.4 不同结构碳氢燃料的结构指数
        1.4.1 分子拓扑指数理论
        1.4.2 分子结构指数的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步骤
    2.4 裂解产物分析
        2.4.1 气相产物
        2.4.2 液相产物
    2.5 积碳分析
    2.6 碳氢燃料热沉测量方法
第三章 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的超临界热裂解及热沉
    3.1 引言
    3.2 反应原料
    3.3 碳氢燃料模型化合物的热裂解反应及混合效应
        3.3.1 转化率
        3.3.2 气相产物分布
        3.3.3 液相产物分布
        3.3.4 热沉值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氢燃料的超临界热裂解结焦过程
    4.1 结焦实验
    4.2 主要裂解产物
    4.3 碳氢燃料的积碳量分析
        4.3.1 单一组分碳氢燃料的积碳量
        4.3.2 混合碳氢燃料的积碳量
    4.4 碳氢燃料的结焦形貌
        4.4.1 单一组分碳氢燃料的结焦形貌
        4.4.2 混合燃料的积碳形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氢燃料的结构指数与性质的定量关系
    5.1 引言
    5.2 不同结构燃料的结构指数
        5.2.1 不同的结构指数
        5.2.2 燃料的性质与结构指数的关系
        5.2.2.1 密度与结构指数的关系
        5.2.2.2 Cp与结构指数的关系
        5.2.2.3 化学热沉与结构指数的关系
        5.2.2.4 结焦量与结构指数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化学的发展概述
    1.2 QSAR/QSPR 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
    1.5 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
    1.6 模型的检验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拓扑指数简介
    2.1 拓扑指数发展历程
    2.2 拓扑指数的种类
    2.3 拓扑指数的应用领域
    2.4 拓扑指数的构造描述
    参考文献
第3章 拓扑指数在杂原子化合物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1 拓扑指数的建立
    3.2 拓扑指数在脂肪醛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3 拓扑指数在脂肪酮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4 拓扑指数在脂肪胺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5 拓扑指数在脂肪醇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6 拓扑指数在脂肪醚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拓扑指数的物理意义研究
    4.1 拓扑指数与脂肪醛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2 拓扑指数与脂肪酮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3 拓扑指数与脂肪胺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4 拓扑指数与脂肪醇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5 拓扑指数与饱和醚类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3)拓扑指数法在QSPR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拓扑指数法
    1.1 Wiener指数
    1.2 Randic-Kier指数
    1.3 Hosoya指数
    1.4 广义aN指数
    1.5 平均距离和连通性指数J
2 应用方面
    2.1 QSPR研究
    2.2 物化性质研究
    2.3 药物设计研究
    2.4 环境污染预测
3 展望

(4)化合物表征及其在化学信息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 前言
    2. 化学信息学概况
        2.1 化学信息学的发展历程
        2.2 化学信息学的研究内容
        2.3 化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
    3. 分子结构表征
        3.1 结构编码
        3.2 三维结构编码
    4. 构效关系及研究
        4.1 构效关系研究概述
        4.2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5.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5.1 研究意义
        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二维分子形状和手性描述的研究
    1. 引言
        1.1 碳碳键苯环型化合物的形状编码
        1.2 分子轮廓顶点的形状编码
    2. 苯环型化合物的原子不对称性研究
        2.1 二维手性分子的形状描述
        2.2 原子和及权原子和
        2.3 结果与讨论
        2.4 结论
    3. 苯环型化合物的分子不对称性研究
        3.1 F 指数及权 F 指数
        3.2 边界连接性指数
    4. 正烷烃类化合物的分子手性
        4.1 方法简介
        4.2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MOLMAP 指数研究与应用
    1. 引言
    2. 数据集
    3. 方法与原理
        3.1 化学键的表征
        3.2 Kohonen 自组织映射
        3.3 分子 MOLMAP 指数
        3.4 全局分子描述符
        3.5 随机森林
    4. 结果与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束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拓扑指数在烃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1.1 拓扑指数的建立
    1.2 建立关系模型
    1.3 对模型关系进行相关性的检验
2 研究现状
    2.1 烃类化合物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2.1.1 烃类化合物的沸点
        2.1.2 链烷烃的键离解能(BDE)
        2.1.3 烷烃化合物临界值
    2.2 烃类化合物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2.3 烃类化合物色谱保留指数的研究
3 展望

(6)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制作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研究背景及其现状
    1.1 拓扑指数的发展
    1.2 经典拓扑指数简介
    1.3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简介
        1.3.1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三方面修正
        1.3.2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方法
        1.3.3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拓扑图
        1.3.4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举例
    1.4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点价计算系统简介
        1.4.1 经典的点价计算方法
        1.4.2 李新华的点价计算方法
        1.4.3 张玉林的点价计算方法
        1.4.4 舒元梯的点价计算方法
        1.4.5 冯长君的点价计算方法
        1.4.6 其他的点价计算方法
    1.5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计算系统的简介
    1.6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应用
    1.7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的软件化趋势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的编制
    2.1 软件总体设计思路
        2.1.1 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2.1.2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的内核设计
        2.1.3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的模块功能设计
        2.1.4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2.2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的分子构建
        2.2.1 分子式图形化搭建原理
        2.2.2 组合基团模块化的依据
        2.2.3 分子式搭建的智能化提示
    2.3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计算过程
        2.3.1 构筑邻接矩阵和距离矩阵
        2.3.2 分子连接性指数的计算
    2.4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介绍
        2.4.1 主界面介绍
        2.4.2 项目界面介绍
    2.5 软件计算结果检验
        2.5.1 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结果检验
        2.5.2 特殊分子的构建和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溶解度参数及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1 多元线性回归
        3.1.1 最小二乘法及最优子集回归法
        3.1.2 回归软件的介绍
    3.2 溶剂的溶解度参数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2.1 芳香烃的溶解度参数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2.2 烷烃及烯烃的溶解度参数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2.3 脂肪醚的溶解度参数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2.4 脂肪酯的溶解度参数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3 溶剂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3.1 烃类化合物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3.2 含氧化合物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3.3 含氮化合物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3.4 卤素化合物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3.5 硫磷化合物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4 溶剂分子的内聚能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4.1 烃类化合物的内聚能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4.2 醚类化合物的内聚能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4.3 酯类化合物的内聚能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联
    3.5 回归总结与讨论
        3.5.1 溶剂分子的摩尔体积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系
        3.5.2 溶剂分子的溶解度参数与分子连接性指数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酮类化合物的3D-QSP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QSPR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
    1.3 分子拓扑指数
    1.4 模型的选择
    1.5 变量的选择
    1.6 本工作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方法与理论
    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2 人工神经网络及BP模型简介
    2.3 化学计量学计算工具
    2.4 化合物结构绘制软件
    2.5 QSPR模型的预测评价
第三章 酮类化合物的3D-QSPR研究
    3.1 概述
    3.2 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计算
    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人工神经网络法—BP算法
    3.5 结果与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新的诱导效应参数及QSPR/QSA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构效关系研究和分子拓扑指数
    1.1 物质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拓扑指数
        1.2.1 Wiener 指数
        1.2.2 Randi 指数
        1.2.3 Balaban 指数
        1.2.4 诱导效应指数
    1.3 拓扑指数的应用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预测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2.1.1 变量的评估
        2.1.2 模型的回归效果分析
        2.1.3 模型的合适性检验
    2.2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2.3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第3章 中性基团诱导效应参数的计算方法
    3.1 诱导效应参数的构建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与文献的比较
        3.2.2 在QSPR/QSAR 方面的应用
    3.3 结论
第4章 一种预测醇化学位移的新方法
    4.1 模型建立
    4.2 结果与讨论
    4.3 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检验
    4.4 结论
第5章 诱导效应描述符与胺、醇、醚类化合物电离能的关系
    5.1 模型建立
    5.2 结果与讨论
    5.3 模型检验
    5.4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成果目录
致谢

(9)部分取代芳烃与重金属对发光菌联合毒性及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化学品的联合毒性及生态风险评价
    1.1 引言
    1.2 国内外对联合毒性的研究进展
        1.2.1 不同化合物间联合作用表征和联合效应研究
        1.2.2 不同化合物联合毒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
        1.2.3 筛选合适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监测水质
    1.3 化学物质的联合毒作用
        1.3.1 联合作用分类
        1.3.2 联合作用机理
    1.4 联合作用的评价方法体系
    1.5 剂量-反应曲线
    1.6 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1.6.1 生态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
        1.6.2 有毒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
        1.6.3 化学混合物的生态风险评价
第二章 化学品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研究
    2.1 QSAR 的简介
    2.2 QSAR 研究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毒性作用机理
    2.3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发展过程
    2.4 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的研究方法
    2.5 QSAR 中常用的分子结构描述符
        2.5.1 经典分子结构描述符
        2.5.2 理论分子结构描述符
    2.6 QSAR 常用的建模方法
        2.6.1 模型识别的建模方法
        2.6.2 回归分析方法
        2.6.3 其它建模方法
    2.7 QSAR 研究的基本步骤
    2.8 QSAR 模型在预测混合物的联合毒性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试剂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内容
        3.3.1 发光菌生物毒性实验
        3.3.2 发光菌的培养
        3.3.3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4 预实验
        3.3.5 单一毒性EC50 的测定
        3.3.6 联合毒性的测定
    3.4 15min-EC_(50)及其95%置信区间的计算
第四章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重金属(镉、铅)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QSAR 研究
    4.1 引言
    4.2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结果
        4.2.1 单一毒性的测试结果
        4.2.2 单一毒性致毒机理分析
    4.3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QSAR 研究
        4.3.1 本研究中采用的联合毒性的评价方法
        4.3.2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评价
        4.3.3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作用机理分析
        4.3.4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 研究
    4.4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QSAR 研究
        4.4.1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评价
        4.4.2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对发光菌联合毒性作用机理分析
        4.4.3 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 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重金属(铜、锌)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QSAR 研究
    5.1 引言
    5.2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重金属(铜、锌)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结果
        5.2.1 单一毒性的测试结果
        5.2.2 单一毒性致毒机理分析
    5.3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铜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QSAR 研究
        5.3.1 本研究中采用的联合毒性的评价方法
        5.3.2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铜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评价
        5.3.3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铜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作用机理分析
        5.3.4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铜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 研究
    5.4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锌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及QSAR 研究
        5.4.1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锌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评价
        5.4.2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锌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作用机理分析
        5.4.3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与锌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 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一种新拓扑指数与饱和烷烃QSAR/QSPR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子拓扑指数和有效碳链长度的构建
    1.1 分子拓扑指数的构建
    1.2 有效碳链长度的计算
2 WW指数和与饱和烷烃的性质相关性
    2.1 量子化学参数的确定和模型的建立
    2.2 模型稳健性检验
3 结论

四、新的分子拓朴指数与饱和链烃类化合物部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碳氢燃料分子结构与超临界裂解反应特性关系的初步研究[D]. 赵云霞. 天津大学, 2016(12)
  • [2]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D]. 周长会. 青海民族大学, 2014(02)
  • [3]拓扑指数法在QSPR研究中的应用[J]. 张晶,赫敏,杨林. 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4]化合物表征及其在化学信息学中的应用[D]. 龙海林. 河南大学, 2012(10)
  • [5]拓扑指数在烃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研究进展[J]. 侯恩卿,谢占川,李秀庆,杨林.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6)
  • [6]分子连接性指数计算软件制作及应用[D]. 单俐经.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8)
  • [7]酮类化合物的3D-QSPR研究[D]. 程学峰. 青海师范大学, 2011(06)
  • [8]新的诱导效应参数及QSPR/QSAR研究[D]. 姜赛红. 南华大学, 2008(02)
  • [9]部分取代芳烃与重金属对发光菌联合毒性及构效关系研究[D]. 苏丽敏. 东北师范大学, 2008(11)
  • [10]一种新拓扑指数与饱和烷烃QSAR/QSPR研究[J]. 王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标签:;  ;  ;  

新分子拓扑指数与饱和链烃部分性质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