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哲学
作者: 储昭华
导师: 郭齐勇
关键词: 荀子,儒家,民主政道,明分,实体性个人
文献来源: 武汉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在关于如何应对现代性的挑战、实现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融合的问题上,现代新儒家沿着孟王理路所展开的探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无法从“内圣”开出人权和制度化的“外王”。基于对这一历史教训的总结和对民主政道的深入认识,本文打破这一定势,转而选择被称为“不醇之儒”的荀子思想加以挖掘,旨在一方面以荀子为代表,揭示儒家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另一层面的内涵和内在趋向,破除既有的对儒家文化精神的狭隘理解,拓展儒家文化概念的涵义;另一方面通过创造性解释,重新探求儒家文化与现代民主政道对话与融通的新的可能的途径。 这种探究不是着眼于发现和收集荀子思想中孤立、现成的思想要素,而是试图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透过荀子思想的语义的表层,深入到其深层结构中发掘内在的逻辑脉络、运思方法及其所蕴示的潜在发展趋势;同时借鉴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不是将这种趋向看成现成存在的既有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将其导引、生成出来,在具体方式上则体现为着力发掘并抓住荀子思想内部所存在的矛盾加以剖析、拓展和进一步推进,从而导引出解释者所期望的发展趋向。 作为一种解释框架,文章借鉴现代哲学的时间视域对自由的逻辑层次进行了较为独到而深入的辨析。本文的基本立场是,人的自由追求具有多层面的丰富的内涵,自由本身注定是无限的、不断超越的。民主政道作为人的自由追求的一种特定的体现形态,无论就其形成历史而言,还是从其理论体系的构成来说,都是且只能是以实体性的、现成的、经验的(个)人为基点:唯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权利的主体和制度运作的对象;普遍、现实权利的确立必然以对人的非本真的普遍本性的认定为前提。而这一切最终都有赖于分析的运思方法,且只能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才能展开制度的设计与建构。以孟王为代表的对内在超越的追求诚然揭示了自由的更深刻的内涵,但由于在运思方式和理论基础上与民主政道的歧出注定只能成就个人的境界,而不可能开出现实的权利与制度化的“外王”。而荀子思想中尽管充满着各种矛盾,且不乏反民主的言论,但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中所蕴涵的不同的发展趋向,为解释者提供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在这当中,荀子所特有且构成其方法论核心的明分的运思方法,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内在趋势尤其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为儒家文化实现与现代民主政道的对话与融合提供了更切近的可能性。
论文目录:
郑重声明
论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绪论 荀子:另一种选择及其可能性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否定”思潮的理路与教训
二、“融合”思潮的进路与启示
三、牟宗三的总结、突破及所面临的难题
第二节 荀子何以可能
一、解释方法的选择
二、如何认识荀子思想及其意义
第一章 问题的层次之别与民主政道的实质
第一节 民主政道的前提与基础
一、世俗化浪潮:民主政道诞生的氛围
二、民主政道的人学基础
三、实证分析的方法:现代民主政道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 时间视域下的人的多重内涵透视
一、两种时间视域
二、自我的多层内涵
第三节 自由与权利的层次辨析
一、自由的敞开与权利的延异
二、民主政道主体的人的时间归属
三、问题的层次辨析及对荀子研究的借鉴意义
第二章 荀子思想的多元性与矛盾性
第一节 解蔽方法及其意义
一、解蔽方法的涵义
二、解蔽方法的意义分析
第二节 对各家思想的吸收与借鉴
一、道家思想的反向促动
二、对墨家求实精神和方法论的吸收
三、对法家思想的批判借鉴
第三节 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荀子思想的性质判别
二、对儒家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 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及其积极意义
一、荀子思想的矛盾特质
二、荀子思想中矛盾的层次及积极意义
第三章 “明分”方法论
第一节 “分”的多重涵义及其内在逻辑联系
一、“分”的多层面涵义
二、具有互释意义的其他概念
三、各层次涵义构成的整体:明分方法论
第二节 明分的脉络
一、明分方法论的普遍意义
二、对人的分析
第三节 明分精神的深层体现
一、对确定性的追求
二、以逻辑求明晰
三、概念分析的实质
第四节 明分方法与儒家文化的另一层面内涵与趋势
一、儒家文化的另一重内涵
二、明分方法对于儒家文化的意义
第四章 天与人的由分而合
第一节 天人之分与天人之合
一、天人之分的涵义
二、天人之合
第二节 天人关系的深层意蕴
一、至上而超越之天及其创始和奠基作用
二、形而下之天与人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 天道与人道
一、道的两重性
二、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第四节 “从道不从君”: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义
一、对儒家天人关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二、天人关系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
第五章 对人的分析的政治哲学意义
第一节 与群相对的个人观念萌芽
一、“个人”之争的核心
二、“群”的涵义
三、“一而成群”的“个人”
四、人与群相分相对的意义
第二节 人与角色之分
一、从社群主义的批评看民主政道的个人之特质
二、性同而“积”异:先于欲望、目的的人
第三节 分析之下的人的实质
一、分析之下的空间化的人
二、荀子的人的概念的两面性
第四节 由分而外的趋向
一、由分而外趋向的形成
二、明分方法与制度的设计建构
第六章 立足当前的人性论
第一节 “性”的涵义的多重性
一、关于人的本质特征的各种表述
二、人的本质特征与自然本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性恶论的实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一、人的自然本性的内涵与特征
二、对人的本性欲求的正视与肯定
第三节 朝向未来与立足当前:孟子与荀子人性论比较
一、朝向将来:孟王人性论的实质
二、立足当前:荀子人性论的真正特征
第四节 两种人性论对于民主政道的不同意蕴
一、自然本性的正当性与权利的内涵
二、孟王人性论理路的负面效应
第七章 礼义之本质
第一节 礼的功利性解释
一、礼的人性之源
二、“养生安乐,莫大乎礼义”:礼的工具性
三、功利性解释的意义
第二节 “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
一、明分的涵义
二、兼足天下,为利而分
三、“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第三节 从分界到权利:明分思想的积极意义
一、权利与平等的优先性之辨
二、明分之道与权利的相通之处
第四节 礼法之辨
一、由礼而政与由礼而法
二、礼义外化的效应分析
第八章 荀子思想的历史文化效应
第一节 荀子与理学:被排斥之下的内在影响
一、理学家们的批评
二、批评之下的借鉴与吸收
第二节 对明清启蒙思潮的积极影响
一、影响之一:强烈的现实感和功利意识
二、影响之二:对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利益的肯定
三、关于荀子对戴震影响的个案分析
第三节 近代思潮与荀子:批判背后的继承与弘扬
一、由比较而肯定:康有为对荀子的继承
二、谭嗣同的矛盾效应
第四节 现在思潮对荀子的批判:启示与教训
一、荀子思想矛盾性的必然结果
二、“新青年”们批判的核心
三、现代新儒家批判的焦点
四、批判背后的启示与教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发布时间: 2006-03-27
参考文献
- [1].荀子管理哲学思想研究[D]. 余海舰.湖南师范大学2012
- [2].荀子管理思想研究[D]. 李慧芬.山东大学2010
- [3].“群居和一”:荀子社会伦理思想研究[D]. 金妍妍.中南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荀学三论[D]. 张琳.复旦大学2003
- [2].礼学重构中的荀子性恶论文艺观[D]. 袁世杰.苏州大学2003
- [3].先秦儒家情论研究[D]. 郭振香.山东大学2005
- [4].张岱年哲学思想研究[D]. 刘军平.武汉大学2005
- [5].荀子思想与战国时期的礼学思潮[D]. 李桂民.西北大学2006
- [6].先秦儒家性情思想研究[D]. 张杰.武汉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