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几何控制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拉桥,几何控制法,误差变化,制造夹角误差
几何控制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学伟,祝兵,卜一之,谢明志[1](2016)在《基于几何控制法的斜拉桥主梁制造夹角误差变化及传播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钢箱梁斜拉桥主梁制造参数误差对主梁线形在制造阶段、施工阶段及成桥阶段的影响,以3种不同跨径的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基本原理,并考虑施工全过程几何非线性影响,根据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方法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对主梁钢箱梁在施工过程中的制造夹角误差变化及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造夹角误差对新安装梁段在匹配阶段的线形误差影响较大,该梁段线形误差会随着后续施工阶段的推进而逐渐减小;已成梁段线形误差对后续新梁段匹配阶段的线形误差具有传递性,即随着梁段的增长,新梁段匹配阶段线形误差逐渐增大,但误差的传递能力在衰减;随着主梁刚度的增加,主梁夹角引起的误差传递越明显,误差传递能力越强。(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谢明志,卜一之,张克跃,王学伟,翁方文[2](2014)在《特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几何控制法参数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边中跨结构力学行为特点及施工控制策略,为后续的参数识别、误差修正及最优控制决策提供研究基础,以主跨926m的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为依托,基于几何控制法,并充分考虑非线性效应,分析参数变化对成桥线形、内力的影响,并明确了结构响应对参数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由于边中跨结构自重、刚度的悬殊,致使边跨索力及应力对参数变化很敏感,中跨则相反,线形最敏感;对主跨需采取几何线形控制为主,边跨则应以索力控制为主的策略;无应力状态量是影响边中跨结构响应的最主要参数;边中跨结构行为及控制手段有别于全钢箱梁斜拉桥。施工实践表明实测值与理论结果吻合很好,且结构受力状况良好。(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黄灿,卜一之,翁方文[3](2013)在《多塔斜拉桥几何控制法的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基本原理,以嘉绍大桥为研究对象,在保证主梁无应力线形和斜拉索无应力索长不变条件下,分别对荷载、刚度、温度等参数进行施工全过程敏感性分析,揭示了多塔斜拉桥的力学行为规律,明确了影响主梁线形、塔偏、索力等指标的关键敏感参数,为误差传递规律、误差修正及最优控制决策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3年05期)
王学伟[4](2013)在《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六塔斜拉桥制造控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嘉绍跨海公路大桥为工程背景,围绕几何控制法中的制造阶段展开研究工作。制造控制阶段是全过程几何控制法的基础,而各构件无应力尺寸和无应力线形的确定、构件无应力尺寸和线形的制造误差分析方法以及制造参数误差对成桥状态的影响都是制造阶段需要研究的内容。所以,论文主要内容有:(1)介绍了多塔斜拉桥发展的国内外现状以及多塔斜拉桥的特点,阐述了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制造控制发展过程及其重要意义。(2)具体探讨了斜拉桥关键构件无应力状态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嘉绍大桥的主梁无应力线形、节段钢箱梁的无应力制造尺寸以及梁段间的无应力夹角。(3)分析了主梁钢箱梁的制造无应力线形和无应力尺寸的误差分析方法以及误差评价结果,并分析了通过修正后续批次制造无应力线形来改善制造误差对成桥线形影响的有效方法。(4)对嘉绍大桥的主梁制造参数误差进行了统计,分别统计了主梁梁重误差、主梁节段梁长误差以及主梁相邻梁段间夹角误差,根据统计结果确定了两组概率分布较大的主梁制造参数误差值,从而分析了这两组制造参数误差值对成桥状态的影响。(5)当主梁自重、主梁节段梁长和主梁相邻梁段夹角等制造参数出现偏差时,着重分析了制造参数误差对施工过程中后续梁段匹配阶段和二张阶段标高的误差影响,总结了这叁种制造参数误差在施工过程中的误差传递规律,同时针对多塔斜拉桥的特点,当其中一塔主梁制造参数出现偏差时,分析了制造参数偏差对相邻各塔主梁成桥线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1)
王志诚,许春荣[5](2012)在《大跨度钢连续梁线形几何控制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崇启长江公路大桥主桥为六跨双幅钢箱连续梁桥,其跨径布置为:102 m+4×185 m+102 m=944 m,采用大节段整体滚装上船和吊装架设的施工工艺。目前,此类超长超重节段的钢箱梁桥整体滚装上船和吊装架设施工国内尚未有先例。施工过程采用采用全过程几何控制法。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崇启大桥上部结构完成施工,主桥实测线形满足设计要求,应力可控,施工过程顺利。(本文来源于《公路工程》期刊2012年05期)
黄灿,赵雷,卜一之[6](2012)在《特大跨度斜拉桥几何控制法单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施工期的超大跨度钢箱梁斜拉桥的结构力学行为对结构参数的敏感度问题,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基本原理,以苏通大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考虑几何非线性效应的施工全过程有限元模型。当结构几何参数、刚度参数和荷载参数发生变化时,对施工全过程单参数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计算分析过程明确了几何控制法计算分析的要点,计算结果揭示了超大跨度斜拉桥的力学行为特点,并确定了影响主梁线形和索塔偏移的关键敏感性结构参数,为制造阶段和施工阶段控制容许误差的确定、误差修正及最优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期刊2012年05期)
黄灿[7](2011)在《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大跨度斜拉桥自适应施工控制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对重要基础设施的新要求,大跨度桥梁的修建规模和数量与日俱增,同时大跨度桥梁是交通行业新技术集中应用与创新的综合体现。作为世界上第一座超千米级的特大跨度斜拉桥一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该桥的施工控制首次采用全过程几何控制法的控制思路。论文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908192、51178394)”联合资助下进行的,旨在对几何控制法控制思路的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完善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及施工控制技术,并为今后全过程几何控制法的具体实施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经典梁单元理论及能量法原理,考虑线性应变和几何非线性应变的条件下,在应变能积分过程中,引入几何控制法中的两个关键参数(单元无应力长度l0和无应力曲率K0);在杆系单元刚度一般分析中,根据最小势能原理推导了分阶段几何控制法的几何非线性静力平衡方程。2.系统地探讨大跨度斜拉桥系统参数不确定性;与斜拉索张拉索力控制方式的单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相比较,明确了几何控制法计算分析的要点;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计算实例,采用确定性有限元法的分析方法,在考虑几何非线性下,当结构系统参数发生变化时,全面地进行了施工全过程单参数敏感性分析,进一步确定了几何控制法关键敏感性结构参数。3.关键敏感参数—主梁自重和斜拉索弹性模量为一定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时,基于蒙特卡罗一有限元法方法的随机结构计算思路和Latin超立方的抽样方式,进行了施工全过程几何控制法多参数敏感性分析,得到主梁几何线形、主梁应力及斜拉索索力在施工过程中关键控制阶段的响应概率分布情况及规律。4.针对几何控制法特点,对施工过程中误差的形成及变化情况进行了一般性探讨;当主梁自重荷载、主梁制造角度和主梁制造长度出现偏差时,研究了主梁线形误差和拉索索力误差在施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特点;从误差传递的角度,当主梁制造角度和主梁制造长度分别出现偏差所引起桥梁结构施工过程中线形误差的传递规律进行了研究。5.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作为施工控制实施对象,介绍了基于几何控制法自适应控制体系的控制原则和各控制阶段的控制标准;阐述了桥梁结构在安装阶段、边跨合龙阶段、中跨合龙阶段和成桥恒载阶段的实施情况及控制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1-07-01)
王敏,张永涛,刘景红,刘毅,黄跃[8](2009)在《基于几何控制法的短线预制拼装箱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短线预制拼装箱梁几何控制过程中制造及安装阶段的误差控制问题,在分析了误差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苏通大桥B2标的现场实际情况,介绍以几何控制理论为基础,参数敏感性分析为方法,辅以现代误差分析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实现短线法预制拼装的全过程施工数值化管理与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工程科学》期刊2009年11期)
贾栋[9](2009)在《基于几何控制法的结合梁斜拉桥主梁制造线形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几何控制法存在众多优点,在斜拉桥施工控制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梁段制造误差分析数据是应用几何控制法的斜拉桥主梁架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数,因此梁段制造线形计算方法和制造误差分析方法的研究在斜拉桥施工控制中显得举足轻重。介绍了几何控制法的基本理论,并以观音岩大桥施工控制工作为工程背景,研究结合梁斜拉桥梁段制造线形的计算方法和制造误差的分析方法。几何控制法的基本观点是:只要组成斜拉桥结构各个构件的无应力长度和无应力线形一定,则结构施工完成后结构的最终内力状态和位移状态与施工过程无关。基于这个观点,对于结合梁斜拉桥,由于施工中梁段间夹角很难调整,如何获取准确的制造线形变得非常重要。研究了零初始位移法和切线初始位移法的关系,介绍了两种制造预拱度的计算方法,并讲述了制造线形的计算过程。另外,介绍了观音岩桥梁段制造误差的分析方法,研究了前一批次梁段制造误差对后续批次梁段线形的影响,介绍了通过制造线形预测成桥状态的方法,并证明此方法可以验证制造线形的真实性及为后续梁段线形调整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9-02-01)
吴国胜,袁保军[10](2008)在《基于几何控制法的斜拉桥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几何控制法的基本思想出发,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施工控制项目为背景,建立全桥模型模拟全桥施工全过程,找出基准状态下的钢箱梁无应力线形和成桥状态下斜拉索无应力索长。在保证钢箱梁无应力线形和成桥斜拉索无应力索长不变的条件下,分析了主梁重量、斜拉索刚度、临时施工荷载等结构参数变化对成桥线形、应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几何控制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边中跨结构力学行为特点及施工控制策略,为后续的参数识别、误差修正及最优控制决策提供研究基础,以主跨926m的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为依托,基于几何控制法,并充分考虑非线性效应,分析参数变化对成桥线形、内力的影响,并明确了结构响应对参数的敏感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由于边中跨结构自重、刚度的悬殊,致使边跨索力及应力对参数变化很敏感,中跨则相反,线形最敏感;对主跨需采取几何线形控制为主,边跨则应以索力控制为主的策略;无应力状态量是影响边中跨结构响应的最主要参数;边中跨结构行为及控制手段有别于全钢箱梁斜拉桥。施工实践表明实测值与理论结果吻合很好,且结构受力状况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几何控制法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学伟,祝兵,卜一之,谢明志.基于几何控制法的斜拉桥主梁制造夹角误差变化及传播规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6
[2].谢明志,卜一之,张克跃,王学伟,翁方文.特大跨度混合梁斜拉桥几何控制法参数敏感性[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黄灿,卜一之,翁方文.多塔斜拉桥几何控制法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中外公路.2013
[4].王学伟.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六塔斜拉桥制造控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5].王志诚,许春荣.大跨度钢连续梁线形几何控制法[J].公路工程.2012
[6].黄灿,赵雷,卜一之.特大跨度斜拉桥几何控制法单参数敏感性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12
[7].黄灿.基于几何控制法的大跨度斜拉桥自适应施工控制体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8].王敏,张永涛,刘景红,刘毅,黄跃.基于几何控制法的短线预制拼装箱梁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
[9].贾栋.基于几何控制法的结合梁斜拉桥主梁制造线形控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10].吴国胜,袁保军.基于几何控制法的斜拉桥参数敏感性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